一种叠摞苗盆自动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0533发布日期:2019-04-05 23:46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叠摞苗盆自动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苗盆自动分离装置,尤其是一种叠摞苗盆自动分离装置,属于农林机械设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普及,蔬菜穴盘基质填充、压穴及播种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林果、花卉苗木等大苗盆的基质填充仍然人工作业,作业效率低且压实均匀性差。为实现单盆移位动作,需将多盆叠摞苗盆分离,并间隔摆放在输送机构上用于基质填充。

传统的人工分离苗盆并手动摆放苗盆装基质,已不能适应快速高效的基质机械化填充要求。为此,中国专利zl201210301758.x公开了一种自动盆钵分离装置,采用有凸块的下压板移动,使得凸块与固定的螺栓形成挤压,导致插于最底层与次底层盆钵盆口之间的下压板挤压,实现最底层盆分离出去,但是该专利中凸块与螺栓经过多次摩擦易产生磨损,逐步导致下压板挤压动作实现困难;随后,另一中国专利zl201310056422.6也公开了一种分离重叠植物栽培盆的装置,通过内夹爪插于最底层与次底层盆盆口间隙之间,然后通过可在内夹爪上滑移的推爪下移运动实现最底层盆的分离。

以上现有技术虽可模拟人手动作实现盆分离,但内外夹爪及推爪滑块等均分布在框架内执行动作,直接限制了叠摞苗盆摆放的数量,不宜过高,需不断重复放叠摞苗盆,效率偏低;其次机构传动方式相对固定,无法适应不同盆口直径盆的分离,适应性差;同时内外夹爪及推爪与圆形的栽培盆皆为两点接触,难以保证周向的定位,稳定性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稳定可靠,并且叠摞苗盆高度不受限的叠摞苗盆自动分离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叠摞苗盆自动分离装置的基本技术方案为:包括上部开口的机架以及与机架构成左右移动副的活动框架组;所述机架的左、右两侧中部分别安装位于所述开口内的左、右托板,至少所述左、右托板之一通过伸缩调定机构安装在机架上,所述左、右托板相对倾斜呈下端邻近的倒“八”字形;所述活动框架组装有前、后位置可调的前、后支杆,所述前、后支杆的内侧分别装有延伸至所述开口内的撑板和压板,所述撑板高于所述压板,且撑板上表面至压板下表面的距离大于等于叠摞苗盆盆沿间隙。

使用时,先根据叠摞苗盆的规格调节好左、右托板以及前、后支杆的间距,接着将叠摞苗盆由机架的开口放在左、右托板之间,且最底层叠摞苗盆的盆沿分别担在前、后支杆内侧的压板上。当驱动活动框架组相对机架做插入方向水平位移时,撑板将逐渐插入最底层和次底层叠摞苗盆的盆沿间隙中,而压板逐渐脱出;当驱动活动框架组相对机架做反向水平位移时,由于撑板上表面至压板下表面的距离大于等于叠摞苗盆盆沿间隙,因此将迫使最底层叠摞苗盆分离落下,次底层叠摞苗盆的盆沿从撑板转移过渡到压板上被托住;完成一次分离循环。如此周而复始,即可实现叠摞苗盆的不断自动分离,可见其分离效率高、适用范围广,并且盆沿处于托持状态,稳定可靠,叠摞苗盆的高低层数不受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实施例的活动框架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实施例的叠摞苗盆结构示意图。

图6-1至图6-4是叠摞苗盆的分离过程示意图。

图中:1-驱动滑块2-活动框架组3-连接梁4-左托板5-机架6-右托板7-右单头螺栓8-左单头螺栓2-1滑架2-6螺栓2-7后压板2-8后撑板2-9后支杆2-10螺栓2-2前支杆2-3前撑板2-4前压板2-5螺栓2-11螺栓9-最底层叠摞苗盆10-次底层叠摞苗盆11-上层叠摞苗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叠摞苗盆自动分离装置如图1、2、3、4所示,具有支撑腿的机架5上部开口形成口字框,该开口下装有与机架构成左右移动副的活动框架组2。机架5的左、右两侧中部分别安装位于开口内的左、右托板4、6,其中左托板4通过伸缩调定机构安装在固定于机架的连接梁3上。

伸缩调定机构由内端固连左托板4的左单头螺栓8以及两夹持螺母构成,穿装在连接梁3中部的孔中,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调整左托板4与右托板6的相对位置。必要时,右托板6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安装结构。左、右托板4、6呈相对凸起的弧形条状,用弹性金属制成,且上端间距大、下端邻近呈倒“八”字形分布,以便于放置叠摞苗盆并辅助夹持。

活动框架组2的一端与驱动滑块1连接,其呈矩形框的滑架2-1左、右两侧分别借助螺栓2-11、2-10、2-5、2-6通过前后延伸的长槽安装前、后位置可调的前、后支杆2-2、2-9。前、后支杆2-2、2-9的内侧分别装有延伸至开口内的前、后撑板2-3、2-8和前、后压板2-4、2-7。前、后撑板2-3、2-8为薄片状,前、后压板2-4、2-7为直角板片状,各撑板高于各压板,见图6-1所示,撑板上表面至压板下表面的距离l大于等于叠摞苗盆盆沿间隙h。

工作初始,通过螺栓调节两托板以及两支杆的相对位置,将叠摞苗盆放置于两托板上后不要压紧。此时最底层叠摞苗盆的盆沿托于前压板2-4和后压板2-7上。

当滑架2-1被驱动向右移动时,如图6-1所示,前撑板2-3和后撑板2-8逐渐进入到最底层叠摞苗盆9和次底层叠摞苗盆10盆口间隙中;滑架2-1继续向右移动过程中,最底层叠摞苗盆9的盆沿与前压板2-4、后压板2-7脱离,次底层叠摞苗盆10的盆沿托于前撑板2-3、后撑板2-8上,如图6-2所示;当移动到最右端后,滑架2-1开始往左返回时,因l≥h,因此前压板2-4、后压板2-7压迫最底层叠摞苗盆使其分离落下,如图6-3所示;而后滑架2-1继续往左移动,次底层叠摞苗盆10的盆沿将从前撑板2-3、后撑板2-8上转移过渡到前压板2-4和后压板2-7上,由前压板2-4和后压板2-7托住次底层叠摞苗盆,如图6-4所示。如此不断返回驱动滑架2-1右、左往复移动,即可使得最底层不断分离,次底层转变为最底层,周而复始,实现多盆自动分离。

为了便于逐渐挤压叠摞苗盆使其分离,压板下表面呈下凸弧形,使撑板上表面至压板下表面的最大距离l大于叠摞苗盆盆沿间隙h,而撑板上表面至压板下表面两端的距离小于叠摞苗盆盆沿间隙h。这样可以不仅便于压板与撑板的移位切换,而且可以借助下凸弧形对叠摞苗盆形成渐进的挤压作用,可靠分离。

实验证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具有如下创新特点:

(1)以巧妙合理的机构实现了驱使活动框架组的横向右、左移动,即可通过撑板与压板的不断交替托持叠摞苗盆,使最底层逐一分离的动作,简单迅速,分离高效。

(2)借助螺栓可按需调节左、右托板以及前、后支杆的间隔,从而方便调整径口尺寸,适应不同盆口直径的各种规格苗盆夹持,控制夹紧力大小,适应性强。

(3)由于不难实现驱动滑块快速运动,以保证次底层叠摞苗盆的盆沿有充分时间落至撑板上(即移动时间≤次底层盆盆沿落至撑板上时间),因此不难保证可靠性高,且操作简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