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5632发布日期:2018-11-30 19:11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包装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化妆品包装瓶一般用于盛放粘稠型的液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包装瓶的出液口残留的液体的情况,从而造成不卫生、不干净的现象,另外,包装瓶的出液口处如果长期出现液体残留,还会造成因长期堆积而堵塞出液口的情况,因此,需要定期清理出液口,使用不够方便,因此具有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装瓶,具有减少液体残留、方便使用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包装瓶,包括瓶体以及设置于瓶体上的按压式喷头,所述按压式喷头包括与瓶体螺纹连接的盖体以及相对于盖体活动的喷头,所述喷头上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喷头上位于出液口处设置有回液口,所述喷头内开设有与回液口连通的回液道,所述盖体内设置有吸液橡胶球,所述吸液橡胶球与回液道连通,所述喷头固定设置有与吸液橡胶球抵接的抵压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向瓶体内按压喷头,瓶体中的液体从喷头挤出,喷头向瓶体内部移动时带动抵压板挤压吸液橡胶球,吸液橡胶球中的空气排出,当喷头向上弹起时,吸液橡胶球恢复形变使吸液橡胶球内具有一定的负压,从而将回液口附近的残余液体吸收,减少液体在喷头上的残留,清洁卫生,减少需要定期清理喷头的麻烦,方便使用。

优选的,所述吸液橡胶球与瓶体的内部连通且吸液橡胶球与瓶体的连通处位于瓶体内液面的上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吸液橡胶球与瓶体的内部连通,将回收于吸液橡胶球中的液体回流至瓶体中,从而对回收的残余液体进行回收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优选的,所述抵压板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一端与回液道连通,另一端与吸液橡胶球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限定流体的流向为从回液道流向吸液橡胶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二单向阀,当吸液橡胶球受到挤压排气时,第二单向阀关闭,吸液橡胶球中的空气不能沿回液道从回液口中排出,从而减少空气从回液口中排出时将残余液体吹离喷头造成残余液体四处飞溅的情况发生。

优选的,所述瓶体上设置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的一端与吸液橡胶球连通,另一端与瓶体内连通,所述第三单向阀限定流体的流向为从吸液橡胶球流向瓶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压缩吸液橡胶球时,第二单向阀关闭、第三单向阀打开,吸液橡胶球中的流体(空气与液体)流向瓶体中,对回收液体进行利用;当吸液橡胶球恢复形变进行吸液时,第三单向阀关闭、第二单向阀打开,从而将回液口处的残余液体回收于吸液橡胶球中,避免将瓶体中的液体吸进吸液橡胶球中,使吸液橡胶球对回液口处的残余液体的吸取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吸液橡胶球绕盖体的中心均匀设置多个。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个吸液橡胶球,增强吸液橡胶球的吸液效果,对残余液体的回收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回液口设置于出液口的下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回液口位于出液口的下方,进而出液口残留的液体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向回液口流动,使残余液体的吸收效果更好。

优选的,所述喷头内开设有与出液口连通的出液道,所述喷头内还设置有连通回液道与出液道的内部连通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内部连通孔,当吸液橡胶球恢复弹性形变吸液时,出液道中残余的液体通过内部连通孔经回流道回流进吸液橡胶球中,从而减少液体在出液道中残留造成出液道堵塞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的吸液橡胶球,在取用瓶体中的液体完成后,吸液橡胶球将出液口附近残留的液体经过回液口回收,减少液体在出液口处的残留,减少需要清洗出液口的麻烦,方便使用;

2.通过设置的第二单向阀,减少在挤压吸液橡胶球排气的过程中,空气将出液口处的残余液体吹飞的情况发生;

3.通过设置的内部连通孔,减少液体在出液道内的残留,减少出液道堵塞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部的放大图。

图中:1、瓶体;2、按压式喷头;21、盖体;22、抽吸组件;221、套管;2211、气压平衡口;222、喷头;2221、头部;2222、第一管体;2223、进液块;2224、柔性套;223、吸液管;3、第一单向阀;31、第一密封球;4、第二管体;41、进液孔;5、固定头;6、复位弹簧;7、出液口;71、出液道;8、回液口;81、回液道;9、抵压板;10、吸液橡胶球;11、第二单向阀;12、第三单向阀;13、阀体;14、第二密封球;15、密封弹性件;16、内部连通孔;17、弹性密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包装瓶,参见图1以及图2,包括瓶体1以及设置于瓶体1上的按压式喷头222,按压式喷头222包括与瓶体1螺纹连接的盖体21以及设置于盖体21上的抽吸组件22,抽吸组件22包括与盖体21固定的套管221以及滑动连接于套管221内的喷头222,套管22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延伸至瓶体1内的底部的吸液管223,套管221与吸液管223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3。

参见图2以及图3,喷头222包括位于瓶体1外的头部2221、与头部2221插接的第一管体2222、插接于第一管体2222内的进液块2223以及与套管221的内壁滑动连接的柔性套2224,进液块2223包括与第一管体2222插接固定的第二管体4以及与第二管体4固定的固定头5,第二管体4沿垂直于中心线方向贯穿第二管体4的进液孔41,柔性套2224套于第二管体4上并与固定头5抵接;

套管221上开设有与瓶体1内部连通的气压平衡口2211,瓶体1内部通过气压平衡口2211与瓶体1外部连通;

套管221内设置有复位弹簧6,复位弹簧6的一端固定于套管221内,另一端与固定头5抵接;

参见图1以及图2,头部2221上设置有出液口7,头部2221内开设有与出液口7连通的出液道71,出液道71依次与第一管体2222、第二管体4连通;

头部2221上开设有位于出液口7下方的回液口8,头部2221内开设有与回液口8连通的回液道81,头部2221外固定设置有抵压板9,瓶体1顶部与抵压板9之间设置有吸液橡胶球10。

参见图2以及图3,抵压板9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1,第二单向阀11的一端与回液道81连通,另一端与吸液橡胶球10连通,第二单向阀11限定回液道81中的流体仅能从回液道81流向回流橡胶球;

瓶体1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单向阀12,第三单向阀12的一端与吸液橡胶球10连通,另一端与瓶体1内部连通,第三单向阀12与瓶体1的连通处位于瓶体1内部液面的上方;

吸液橡胶球10绕盖体21的旋转中心均匀设置多个,本实施例中,吸液橡胶球10设置2个。

参见图2以及图3,第一单向阀3为设置于套管221底部的第一密封球31,第一密封球31在自身重力下密封套管221与抽液管的连通口;

第二单向阀11与第三单向阀12的结构相同,包括阀体13、活动设置于阀体13内的第二密封球14以及设置于阀体13内与第二密封球14的密封弹性件15,阀体13上包括进液端(图中未标注)以及出液端(图中未标注),密封弹性件15对第二密封球14施加弹力,使第二密封球14常态下密封进液端。

参见图4,头部2221内开设有连通出液道71与回液道81的内部连通孔16,头部2221内设置值有朝回液道81内部打开的弹性密封片17,常态下,弹性密封片17密封内部连接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过程以及原理:

需要取用瓶体1内部的液体时,向瓶体1的内部按压头部2221,头部2221带动第一管体2222、取液头以及柔性套2224向瓶体1内部移动,柔性套2224向瓶体1内部移动的过程中,套管221位于柔性套2224与第一单向阀3之间空间受到压缩,进而套管221位于柔性套2224与第一单向阀3之间的液体受到挤压并挤压柔性套2224,通过进液孔41进入进液块2223中,液体从第二管体4依次流经第一管体2222、出液道71并最终从出液口7中流出;

向瓶体1内部头部2221时,抵压板9跟随头部2221下降并挤压吸液橡胶球10,第三单向阀12打开而第二单向阀11关闭,从而吸液橡胶球10中的气体排进瓶体1中,并通过气压平衡口2211排出,回收于吸液橡胶球10中的液体跟随气体流动排进瓶体1中;

当撤去对头部2221按压的力时,复位弹性件对固定头5施加远离瓶体1底部方向的力,从而推动喷头222、柔性套2224、第一管体2222、以及头部2221向远离瓶体1底部的方向移动,柔性套2224沿套管221移动的过程中保持对进液口的密封,柔性套2224向远离瓶体1底部的方向移动过程中,套管221位于柔性套2224于第一单向阀3之间的空间变大并产生一定负压,从而打开第一单向阀3,将瓶体1中液体抽进套管221中;

头部2221向远离瓶体1底部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抵压板9逐渐脱离吸液橡胶球10,吸液橡胶球10恢复形变使吸液橡胶球10内部产生一定负压,从而第二单向阀11打开而第三单向阀12关闭,一方面,空气从回液口8经回液道81进入吸液橡胶球10中,另一方面,空气经过出液口7进入出液道71并抵压密封弹性片打开,进入回液道81中并最终进入吸液橡胶球10中,回液口8处残留的液体跟随空气流动回收进吸液橡胶球10中,减少液体在出液口7处以及出液道71内的残余,从而减少需要清理出液口7的麻烦以及出液口7堵塞的情况发生,方便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