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式送粉器与粉末连续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0822发布日期:2019-01-08 22:09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连续式送粉器与粉末连续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来说,是一种连续式送粉器与粉末连续供应系统。



背景技术:

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俗称3D打印,是融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加工与成形技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软件与数控系统将专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医用生物材料,按照挤压、烧结、熔融、光固化、喷射等方式进行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制造技术。

其中,选择性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是现今金属3D打印机最主流的使用技术,其几乎可以直接获得任意形状的金属零件,金属零件致密度可达到近乎100%,力学性能良好。

目前,基于SLM技术的金属3D打印机,在成型过程需要及时供应粉末材料。储粉容器需要直接设置于成型腔上方的较高位置,使粉末自行下落而实现送粉,安装位置甚为受限。且储粉容器更换十分不便,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在储粉容器的更换过程,需要停机等待而无法连续送粉加工,使SLM成型效率更为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续式送粉器与粉末连续供应系统,具有安装位置易于布置、储粉容器更换方便、可连续送粉加工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连续式送粉器,包括:

储粉容器,用于储存粉末材料;

送粉装置,用于将所述储粉容器的粉末材料输送至铺粉器,具有用于缓存所述粉末材料的缓存仓;

感控单元,用于监测所述储粉容器的粉末余量;

在所述储粉容器的更换过程,所述缓存仓用于提供所述铺粉器需要的粉末供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缓存仓的容量不小于所述铺粉器在标准更换时长内的铺粉量,所述标准更换时长为更换所述储粉容器的标准时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铺粉器具有用于暂存所述粉末材料的暂存腔,所述缓存仓与所述暂存腔的容量之和不小于所述铺粉器在标准更换时长内的铺粉量,所述标准更换时长为更换所述储粉容器的标准时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粉装置包括承载管、嵌设于所述承载管内的螺旋轴与用于驱动所述螺旋轴旋转的驱动源,所述螺旋轴一端连接所述缓存仓,另一端连接所述铺粉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旋轴包括旋转轴体与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体表面的螺旋叶片,所述旋转轴体与所述驱动源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粉容器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料端、储存腔与出料端,所述进料端与所述出料端分别设置控制阀,所述储存腔用于储存粉末材料,所述储存腔接近所述出料端的一端沿所述粉末材料的流动方向逐渐收缩,所述出料端与所述缓存仓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粉装置与所述铺粉器通过封闭端盖连接,所述封闭端盖用于实现所述粉末材料的密闭传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粉容器位于所述送粉装置的输入端上方。

一种粉末连续供应系统,包括往复运动机构、铺粉器与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连续式送粉器,所述往复运动机构用于实现所述铺粉器的往复运动,所述铺粉器设置于成型舱内,所述铺粉器往复运动地实现其输入端与所述连续式送粉器的输出端的连接或分离。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铺粉器的输入端设置封闭端盖,所述封闭端盖随所述铺粉器而往复地与所述连续式送粉器的输出端连接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送粉装置设置缓存仓,使储粉容器的粉末材料先进入缓存仓缓存,随后再输送至铺粉器,摆脱对重力的依赖而使储粉容器的安装位置不再受限;

(2)感控单元用于监测储粉容器的粉末余量而提示操作者及时更换或指令自动更换,在更换过程中,缓存仓足以满足铺粉器的粉末供应需求,避免更换时的停机现象,实现连续的送粉与成型,具有显著突出的效率优势。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连续式送粉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连续式送粉器的送粉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连续式送粉器的送粉装置的承载管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连续式送粉器的储粉容器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连续式送粉器的储粉容器的前视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粉末连续供应系统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粉末连续供应系统的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铺粉器的轴测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铺粉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铺粉器的轴测剖视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铺粉器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铺粉器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双向铺粉器的剖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U-粉末连续供应系统,1000-连续式送粉器,1100-储粉容器,1110-容器本体,1111-进料端,1112-储存腔,1113-出料端,1120-第一控制阀,1130-第二控制阀,1140-上保护壳,1150-下保护壳,1151-开口部,1160-叉车插槽,1200-送粉装置,1210-缓存仓,1220-承载管,1230-螺旋轴,1240-驱动源,1250-第三控制阀,0300-感控单元,2000-往复运动机构,2100-导轨,2200-运动体,2300-动力源,3000-铺粉器,3100-储料壳体,3110-储料腔,3111-粉末出口,3112-粉末入口,3120-料腔底壁,3200-导流控制单元,3210-导流壳体,3211-导流腔,3211a-受控流道,3212-第二侧壁,3213-导流壁,3220-分流器件,3221-第一侧壁,3230-粉末释放机构,3231-送粉辊,3232-送粉驱动源,3240-送粉间隙,3250-弹性密封件,3300-刮刀单元,3310-刮刀,3320-刮刀支架,3400-测量单元,4000-封闭端盖,S-成型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连续式送粉器与粉末连续供应系统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连续式送粉器与粉末连续供应系统的优选实施例。但是,连续式送粉器与粉末连续供应系统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连续式送粉器与粉末连续供应系统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连续式送粉器与粉末连续供应系统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请结合参阅图1~2,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连续式送粉器1000,包括储粉容器1100、送粉装置1200与感控单元0300。其中,储粉容器1100用于储存粉末材料;送粉装置1200用于将储粉容器1100的粉末材料输送至铺粉器3000,具有用于缓存粉末材料的缓存仓1210;感控单元0300用于监测储粉容器1100的粉末余量。

在前述构造下,储粉容器1100并不直接对铺粉器3000输出粉末材料,而需经送粉装置1200实现送粉。换言之,粉末材料的输送动力并非源自粉末材料的自重,而源自送粉装置1200的驱动力。由此而摆脱对于自重驱动的依赖,储粉容器1100的安装位置不再受限。

其中,缓存仓1210可缓存粉末材料,提高送粉效率。即于储粉容器1100相对位置较低的情形下,由于缓存仓1210可缓存充盈的备用粉末,铺粉器3000在不同速度下的铺粉需要始终得以保障。

其中,根据感控单元0300的监测结果,可指令自动更换粉末耗尽的储粉容器1100,亦可发出警报而提醒操作人员进行更换。在储粉容器1100的更换过程,缓存仓1210用于提供铺粉器3000需要的粉末供应,使铺粉器3000的铺粉工作与成型舱S的成型加工得以连续进行,不因粉末材料欠缺而被迫停机。

示范性地,感控单元0300可采用接近开关、重量传感器等多种方式实现。感控单元0300的余量监测,可通过直接监测储粉容器1100中的粉末高度或重量实现,亦可通过监测储粉容器1100与送粉装置1200之间的粉末流动情况实现,还可通过其他设置方式实现,不一而足。

示范性地,在铺粉器3000不具有暂存腔的情形下,缓存仓1210的容量不小于铺粉器3000在标准更换时长内的铺粉量,标准更换时长为更换储粉容器1100的标准时长。换言之,缓存仓1210缓存的粉末应足以满足铺粉器3000于更换过程的粉末供应需要。

示范性地,在铺粉器3000具有用于暂存粉末材料的暂存腔的情形下,缓存仓1210与暂存腔的容量之和不小于铺粉器3000在标准更换时长内的铺粉量,标准更换时长为更换储粉容器1100的标准时长,从而满足铺粉器3000于更换过程的粉末供应需要。

送粉装置1200可采用多种结构实现,如带式输送机、气压式输送机等类型。请结合参阅图3,示范性地,送粉装置1200包括承载管1220、嵌设于承载管1220内的螺旋轴1230与用于驱动螺旋轴1230旋转的驱动源1240,螺旋轴1230一端连接缓存仓1210,另一端连接铺粉器3000。

其中,承载管1220可为周壁封闭的管道,亦可为周壁部分开放的管道。承载管1220一方面用于承载螺旋轴1230的螺旋运动,另一方面避免粉末材料于输送过程发生泄漏。

当需要送粉时,驱动源1240驱动螺旋轴1230于承载管1220内旋转。粉末材料随螺旋轴1230旋转而移动,实现位置变化而得以输送。其中,驱动源1240可采用电机、液压马达等方式实现。可以理解,通过改变螺旋轴1230的速度,即可实现对送粉速度的控制。

示范性地,螺旋轴1230包括旋转轴体1231与设置于旋转轴体1231表面的螺旋叶片1232,旋转轴体1231与驱动源1240连接。螺旋叶片1232用以承载粉末材料,由旋转轴体1231带动而实现螺旋运动。

示范性地,送粉装置1200与铺粉器3000通过封闭端盖4000连接,封闭端盖4000用于实现粉末材料的密闭传输。特别地,由于铺粉器3000于成型舱S内具有往复运动,封闭端盖4000用于实现送粉装置1200与铺粉器3000的动态连接或分离,并避免粉末泄漏飞扬。

补充说明,封闭端盖4000可与送粉装置1200(例如其中的承载管1220)固定连接,而与铺粉器3000运动地连接或分离。封闭端盖4000亦可与铺粉器3000固定连接,而与送粉装置1200(例如其中的承载管1220)的输出端运动地连接或分离。可以理解,连接或分离的切换由铺粉器3000的往复运动实现。

相应地,储粉容器1100与送粉装置1200的位置得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示范性地,储粉容器1100位于送粉装置1200的输入端上方,利用自重而实现粉末材料于二者之间的输送。

可以理解,储粉容器1100与送粉装置1200可直接对接,亦可通过软管进行连接。示范性地,送粉装置1200的输入端设置第三控制阀1250,用于实现对缓存仓1210的流量控制与通断切换。

实施例2

请结合参阅图4~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公开储粉容器1100的一种具体构造,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料端1111、储存腔1112与出料端1113,以简洁结构实现易于控制、效率良好的送粉目的。以下对储粉容器1100的主要构造进行具体介绍。

首先说明的是,储粉容器1100的形式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而定,包括罐体、箱体、盒体等类型。相应地,储粉容器1100的形状亦根据实际应用环境而定,包括圆柱形、锥体、长方体或其他异形体等类型。示范性地,储粉容器1100具有容器本体1110,容器本体1110内部设置储存腔1112,两端以进料端1111与出料端1113而实现储存腔1112的对外连接。

其中,进料端1111用于向储存腔1112输入粉末材料,储存腔1112用于储存粉末材料,出料端1113用于向成型腔或粉末传送装置输出粉末材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例如进料端1111与出料端1113可分别设置于储存腔1112的不同位置。

示范性地,进料端1111、储存腔1112与出料端1113沿铅垂方向依次设置。换言之,进料端1111位于储存腔1112的上方,出料端1113位于储存腔1112的下方,以利用粉末材料的自重增加输送驱动力,减轻动力负担并提高输送效率。

其中,进料端1111与出料端1113的实现方式众多,示范性地,可采用管件结构、快速接头等类型。进一步地,进料端1111与出料端1113具有刚性结构,保证连接结构的稳定性。

进料端1111与出料端1113分别设置控制阀,用于实现进料与出料过程的流量控制与通断切换,使粉末材料的输送过程易于控制,避免发生空腔抽吸现象而造成结构破坏,保证传输安全。示范性地,控制阀可以是机械阀(例如截止阀)、电磁阀等类型。

储存腔1112接近出料端1113的一端沿粉末材料的流动方向逐渐收缩,使粉末材料沿流动方向逐渐集约收束。相应地,出料端1113与储存腔1112之间的通流面积递减,使粉末材料的单次输出量处于可控范围,实现定量控制而提高送粉精度。

前述收缩结构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并具有平滑的滑动表面,避免对粉末材料的流动造成阻碍。示范性地,储存腔1112接近出料端1113的一端具有棱台或圆台构造。可以理解,棱台或圆台构造具有放射状构造,且棱台或圆台构造的小端位于接近出料端1113的一端。在此,粉末材料获得较佳的集约收束作用。

其中,棱台是指棱锥的底面与一个截面之间的部分。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棱台为棱锥的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一个截面之间的部分。所谓棱台的小端,是指棱锥截面面积较大的一端。

其中,圆台是指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所得到的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圆台同圆柱和圆锥一样也有轴、底面、侧面和母线,并且用圆台台轴的字母表示圆台。所谓圆台的小端,是指圆锥被它的轴的垂直平面所截得的截面面积较小的一端。

示范性地,进料端1111和/或出料端1113位于储粉容器1100的最大外轮廓之内。其目的在于,在储粉容器1100的搬运或输送过程,避免进料端1111、出料端1113与外界物体发生碰撞,保护结构安全。其实现方式众多,一般而言,进料端1111远离储存腔1112的一端、出料端1113远离储存腔1112的一端均至少略微内陷于储粉容器1100的最大外轮廓之内。

示范性地,可采用上保护壳1140形式实现前述的保护目的。换言之,储粉容器1100还包括上保护壳1140,上保护壳1140设置于进料端1111的外周侧。上保护壳1140用于保护进料端1111,避免进料端1111于储粉容器1100的搬运或输送过程遭受损害。

示范性地,上保护壳1140具有环形构造,环形构造一端与储存腔1112的外壁(例如容器本体1110的上端)相连,另一端位于进料端1111远离储存腔1112的一侧外部。换言之,进料端1111整体均位于上保护壳1140的包围之中,避免直接暴露。

可以理解,环形构造的形状依实际需要而定。环形构造远离容器本体1110的一端可以保持开放而保证进料端1111的对外连接,亦可具有封闭结构并于侧面开设贯穿开口而实现进料端1111的对外连接。可以理解,环形构造并保证操作者对进料端1111的控制阀(即第一控制阀1120)的操作空间。

示范性地,可采用下保护壳1150形式实现前述的保护目的。换言之,储粉容器1100还包括下保护壳1150,下保护壳1150设置于出料端1113的外周侧。下保护壳1150用于保护出料端1113,避免出料端1113于储粉容器1100的搬运或输送过程遭受损害。

示范性地,下保护壳1150具有环形构造,环形构造一端与储存腔1112的外壁(例如容器本体1110的上端)相连。下保护壳1150的环形构造与上保护壳1140的环形构造具有类似的技术要点,在此不再赘述。

示范性地,下保护壳1150的侧壁具有开口部1151,开口部1151与出料端1113的控制阀(即第二控制阀1130)保持相对。其目的在于,保证操作者对第二控制阀1130的操作空间。进一步地,开口部1151均匀分布于下保护壳1150上。

示范性地,储粉容器1100还包括吊装部1170,吊装部1170用于与起吊设备连接。吊装部1170的形式众多,包括吊装孔、吊装挂钩、U型扣等类型。示范性地,吊装部1170为复数个,并均匀地设置于储粉容器1100的外周侧或上端部。起吊设备包括吊车、电葫芦等类型,实现储粉容器1100的移动更换,减少传统结构的人手更换负担。

示范性地,储粉容器1100还包括叉车插槽1160,叉车插槽1160用于供叉车叉取。其目的在于,使储粉容器1100具有多种搬运转移方式,满足不同厂区的应用环境需要。

示范性地,叉车插槽1160位于下保护壳1150的下方,提供对储粉容器1100其他部分的结构支撑。其中,叉车插槽1160的下表面位于出料端1113远离储存腔1112的一侧,使出料端1113相对于叉车插槽1160形成内陷构造,避免出料端1113暴露,从而避免叉车叉取时对出料端1113造成碰撞损害。

实施例3

请结合参阅图6~7,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粉末连续供应系统U,包括往复运动机构2000、铺粉器3000与连续式送粉器1000,往复运动机构2000用于实现铺粉器3000的往复运动,铺粉器3000设置于成型舱S内,铺粉器3000往复运动地实现其输入端与连续式送粉器1000的输出端的连接或分离。

成型舱S设置于增材制造设备内,是3D构件的成型场所。铺粉器3000与构建基板保持相对,以将连续式送粉器1000送入的粉末材料铺设于构建基板上并刮平。在增材制造过程,构建基板位于成型舱S内,构建基板上的粉末材料受激光束作用而熔化或烧结,形成所需形状的3D构件。可以理解,成型舱S还设置激光源,用于发生激光束。

示范性地,往复运动机构2000包括导轨2100与运动体2200。导轨2100设置于成型腔的侧壁上,运动体2200与铺粉器3000固定连接。运动体2200可往复运动地保持于导轨2100上,其往复运动可通过螺旋传动、磁悬浮传动等方式实现。运动体2200连接用于驱动其往复运动的动力源2300,动力源2300可采直线电机、旋转电机、伸缩气缸等方式。

实施例4

请结合参阅图8~10,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公开铺粉器3000的一种具体构造。铺粉器3000包括储料腔3110、导流控制单元3200与刮刀单元3300,用于实现双向铺粉与定量送粉,提高效率并减少浪费,保证金属粉层的表面质量而改善3D构件的成型质量。

储料腔3110用于储存粉末材料,具有输出粉末材料的粉末出口3111。可以理解,储料腔3110并具有用于输入粉末材料的粉末入口3112。储料腔3110的容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应当不少于铺粉器3000往复一次所需的粉末量。补充说明,储料腔3110起到暂存腔的作用,进一步保证储粉容器1100更换时的连续送粉需要。

示范性地,储料腔3110设置于储料壳体3100内。储料壳体3100可采罐体、盒体、箱体等类型,并具有稳定的物化性质,且不发生粉末泄漏。示范性地,粉末出口3111设置于储料腔3110的底部,藉由粉末材料的自重而实现下落输送,减少动力需要。

请结合参阅图10~13,导流控制单元3200用于连接粉末出口3111而形成至少一个受控流道3211a,并具有粉末释放机构3230,粉末释放机构3230用于驱动粉末材料通过受控流道3211a定量输出。可以理解,粉末释放机构3230兼具驱动与定量控制的双重作用。更进一步,粉末释放机构3230的驱动作用,使粉末材料定量地自受控流道3211a输出,并落至构建基板表面。

例如,受控流道3211a内存在阻尼,在粉末释放机构3230不予驱动时,粉末材料受阻尼作用,被截止于粉末出口3111或受控流道3211a内;仅当粉末释放机构3230予以驱动时,阻尼方得以克服而实现粉末材料的定量式渐进输出。

其中,受控流道3211a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而确定,可为一至复数个。示范性地,导流控制单元3200包括导流腔3211与设置于导流腔3211内的分流器件3220,导流腔3211与粉末出口3111对接,导流腔3211由分流器件3220分隔为复数个受控流道3211a。其中,导流腔3211设置于导流壳体3210的内部。其中,第一侧壁3221位于分流器件3220上。示范性地,受控流道3211a的数量为两个,分别用于往复运动的往返行程。

在此,粉末释放机构3230可对各个受控流道3211a分别进行控制,即其既可具有分设于各个受控流道3211a的驱动部,形成分体式结构;亦可采复数个数量分布,并与受控流道3211a一一对应地设置。

粉末释放机构3230可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即如活塞压迫、定量阀门等方式。示范性地,粉末释放机构3230包括送粉辊3231与用于驱动送粉辊3231旋转的送粉驱动源3232。其中,送粉辊3231一侧与受控流道3211a的一侧侧壁(例如第一侧壁3221)紧密接触,另一侧与受控流道3211a的其余侧壁(例如第二侧壁3212与料腔底壁3120)之间形成送粉间隙3240,送粉间隙3240可供粉末材料通过而实现送粉。送粉驱动源3232的实现方式众多,包括旋转电机、液压马达等旋转驱动器件。

换言之,送粉辊3231始终与第一侧壁3221保持紧密压紧,使粉末材料无法从该侧通过并逐渐堆积于该侧。送粉间隙3240具有细长结构,对堆积的粉末材料产生理想阻尼,从而阻止粉末材料仅于自重作用下进入其中。补充说明,通过调节送粉间隙3240的大小,可调节送粉过程的定量精度。例如,送粉间隙3240减小时,送粉辊3231单次送粉的量将被压缩,使定量送粉更为可控。

当需要定量送粉时,送粉驱动源3232驱动送粉辊3231旋转。堆积的粉末材料随送粉辊3231运动而克服送粉间隙3240的阻尼,定量地穿过送粉间隙3240与受控流道3211a,从而到达构建基板的表面。

示范性地,送粉间隙3240的输入端与粉末出口3111之间具有非零夹角。在该构造下,粉末材料的自重作用得以部分或全部抵消,进一步增强送粉间隙3240对于粉末材料的阻尼,避免粉末材料发生自流,从而保证定量送粉效果。例如,第二侧壁3212、料腔底壁3120与送粉辊3231的一侧外周壁包围而成送粉间隙3240,由于料腔底壁3120保持水平,与粉末出口3111之间形成垂直关系,使粉末材料无法于自重作用下自主流动。

应当理解,送粉辊3231一侧与受控流道3211a的一侧侧壁(例如第一侧壁3221)紧密接触,可以是直接接触,亦可通过中间件实现接触。示范性地,送粉辊3231远离送粉间隙3240的一侧通过弹性密封件3250与受控流道3211a的侧壁紧密接触。弹性密封件3250具有弹性变形能力,使送粉辊3231与受控流道3211a的侧壁保持紧密连接,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而防止粉末材料下泄。

其中,弹性密封件3250可采用橡胶、弹性塑料、硅胶等材料制成。示范性地,弹性密封件3250由软性橡胶制成。进一步地,弹性密封件3250与送粉辊3231的作用部低于送粉辊3231的顶部,增加粉末材料的堆积程度与阻尼作用,使送粉辊3231每次输送的粉末均来自于该堆积处,进一步提高定量送粉的精确度。补充说明,通过调节弹性密封件3250与送粉辊3231的相对位置,可实现对定量送粉的最小送粉量的精确调节。

示范性地,当受控流道3211a为复数个时,每一受控流道3211a既可用于双向铺粉,亦可用于单向铺粉。示范性地,任一受控流道3211a仅用于铺粉器3000的一个运动方向的送粉。在此,沿该对应的运动方向,该受控流道3211a的送粉间隙3240位于与之对应的刮刀3310的前方,保证对应的同步刮压作用。其中,该对应的刮刀3310用于同步刮压受控流道3211a的间隙输出的粉末材料。

刮刀单元3300用于同步刮压受控流道3211a输出的粉末材料,其刮压作用贯穿铺粉器3000的往复运动过程,包括至少一个刮刀3310。示范性地,刮刀单元3300还包括用于安装刮刀3310的刮刀支架3320(例如与分流器件3220安装固定)。刮刀单元3300与受控流道3211a之间的位置关系应足以保证:沿铺粉器3000的当前运动方向,实际发生粉末材料输出的受控流道3211a的后方,始终具有相应的刮刀3310,从而实现任意时刻的粉末刮压。

例如,当受控流道3211a为一个时,刮刀单元3300包括至少两个刮刀3310,刮刀3310沿铺粉器3000的往复运动方向分居受控流道3211a两侧,用于同步刮压受控流道3211a输出的粉末材料。可以理解,在此构造下,受控流道3211a于往复运动过程均发生粉末输出。由于刮刀3310的分布结构,任一单向运动过程,均存在发生刮压作用的刮刀3310,保证双向铺粉能力。

又如,当受控流道3211a为复数个时,复数个受控流道3211a之间设置刮刀3310。在此,刮刀3310两侧的受控流道3211a用于不同的运动行程。进一步地,相邻的受控流道3211a之间分别设置刮刀3310,形成间隔式分布结构,可实现多重铺粉。

在一个示范性的实施例中,受控流道3211a为两个,刮刀单元3300处于两个受控流道3211a之间,尤其是位于两个受控流道3211a的送粉间隙3240之间。其中,刮刀单元3300的刮刀3310数量为复数个。

示范性地,在铺粉器3000的任一单向运动过程,发生刮压作用的刮刀3310至少为两个,形成双重或多重刮压作用,进一步改善金属粉层的均匀性,避免单刮刀3310存在的刮压不均。

示范性地,受控流道3211a接近刮刀单元3300的一端沿粉末材料的下落方向逐渐收缩。换言之,受控流道3211a该端对下落的粉末材料施以集约与导向作用,使粉末材料集中地铺设到刮刀3310的前方,以便刮刀3310更好地实现刮压而使金属粉层被刮平。

例如,导流壳体3210接近刮刀单元3300的一端具有导流壁3213,导流壁3213的通流面沿粉末材料的下落方向逐渐收缩。相应地,导流壁3213可采用棱台构造或圆台构造。进一步地,导流壁3213与送粉间隙3240的输出端保持相对,保证粉末材料下落至导流壁3213上,通过导流壁3213的导流作用而实现精确的集约式铺粉。

示范性地,铺粉器3000还包括测量单元3400,用于测量储料腔3110内的粉末余量。当粉末余量不足时,控制送粉装置及时对储料腔3110补充粉末材料,保证铺粉器3000往复铺粉的粉末充盈。测量单元3400可采用接近开关、视觉相机、重量传感器等形式,实现粉末余量测量。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