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收紧垃圾袋口的家用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8326发布日期:2019-04-20 03:40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收紧垃圾袋口的家用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垃圾桶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自动收紧垃圾袋口的家用垃圾桶。



背景技术:

垃圾桶,又名废物箱或垃圾箱,就是装放垃圾的地方;垃圾桶多数以金属或塑胶制成,用时放入垃圾袋,当垃圾一多便可扎起袋丢掉。多数垃圾桶都有盖以防垃圾的异味四散,有些垃圾桶可以以脚踏开启。

虽然现有的垃圾桶五花八门,但是现有的垃圾桶没有将垃圾桶内的垃圾袋自动收紧袋口的装置,每次倒垃圾还需要人为的收紧垃圾袋袋口,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收紧垃圾袋口的家用垃圾桶,以解决垃圾桶内的垃圾袋不能自动收紧袋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收紧垃圾袋口的家用垃圾桶,包括垃圾桶外壳,垃圾桶外壳的顶端铰接有垃圾桶桶盖,所述垃圾桶外壳的顶端外侧壁上设置有垃圾袋固定夹,垃圾桶外壳的内底壁上固定有踏板铰接座,踏板铰接座的顶端铰接有踏板连接杆一,踏板连接杆一的一端连接有踏板,踏板远离踏板连接杆一的一端伸出垃圾桶外壳,踏板和垃圾桶外壳的内底壁之间设置有踏板回位簧;所述踏板连接杆一的另一端铰接有踏板连接杆二,踏板连接杆二的顶端铰接有桶盖连接杆,桶盖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垃圾桶桶盖;所述踏板连接杆一上设置有棘爪,棘爪接触有棘轮,棘轮连接有连接轴,连接轴上设置有大齿轮,其中连接轴插装在支撑座上,支撑座固定在垃圾桶外壳的内底壁上;所述大齿轮啮合有小齿轮,小齿轮上插装有固定轴,固定轴的底端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小齿轮的顶端固定有花键套,花键套的外侧设置有内套,内套的顶端固定在离合拨盘上,离合拨盘滑动套装在花键套上;所述离合拨盘的上方设置有内桶离合盘,内桶离合盘的顶端固定有内桶,内桶离合盘设置在固定轴的顶端;所述离合拨盘上设置有离合拨杆,离合拨杆铰接在离合拨杆支撑座上,离合拨杆支撑座固定在支撑座的顶端,其中离合拨杆的另一端伸出垃圾桶外壳;所述内套上套装有弹簧二,内套的外侧设置有外套,外套固定在支撑座的顶端,其中内套和外套上都开设有锁柱伸入槽,锁柱伸入槽中设置有锁柱,锁柱的另一端设置在锁柱固定套中,锁柱固定套固定在外套的侧壁上,锁柱远离外套的一端固定有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伸出锁柱固定套外连接有拉绳,锁柱和锁柱固定套的右侧壁之间设置有弹簧三,弹簧三套装在连杆上;所述拉绳的另一端经过导向轮导向后连接卷绳齿轮,卷绳齿轮设置在卷绳齿轮固定座上,卷绳齿轮固定座固定在桶盖底板上,桶盖底板固定在垃圾桶桶盖的下端;所述卷绳齿轮啮合有齿条,齿条设置在齿条档套上,齿条档套固定在桶盖底板上,其中齿条的下端固定有压盘,压盘设置在齿条档套的下方;所述卷绳齿轮的上方设置有齿爪,齿爪通过转轴固定在固定套中,固定套固定在垃圾桶桶盖的顶壁上,齿爪的右端和固定套的内底壁之间设置有齿爪回位弹簧;所述齿爪的上方设置有压杆,压杆设置在压杆套中,压杆套固定在固定套的顶端;所述压杆的顶端固定有按钮,按钮和压杆套之间设置有弹簧,弹簧套装在压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垃圾袋固定夹的数量为6个,均布在垃圾桶外壳的顶端外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离合拨杆伸出垃圾桶外壳的位置设置有标记,标记设置在垃圾桶外壳外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通过脚踏踏板实现了垃圾袋袋口的自动收紧,方便了使用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自动收紧垃圾袋口的家用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图1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图5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自动收紧垃圾袋口的家用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图7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8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7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12是棘爪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13是花键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垃圾袋袋口收紧的示意图;

图中,1、垃圾桶外壳;2、垃圾袋固定夹;3、踏板连接杆一;4、踏板连接杆二;5、踏板;6、踏板回位簧;7、踏板铰接座;8、桶盖连接杆;9、垃圾桶盖;10、棘爪;11、棘轮;12、连接轴;13、大齿轮;14、小齿轮;15、固定轴;16、支撑座;17、离合拨盘;18、离合拨杆;19、内桶离合盘;20、内桶;21、拉绳;22、导向轮;23、卷绳齿轮;24、卷绳齿轮固定座;25、齿条;26、压盘;27、固定套;28、齿爪回位弹簧;29、压杆;30、弹簧;31、按钮;32、压杆套;33、花键套;34、离合拨杆支撑座;35、内套;36、外套;37、弹簧二;38、锁柱;39、连杆;40、弹簧三;41、锁柱固定套;42、齿条档套;43、桶盖底板;44、齿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根据图1-14所示,一种自动收紧垃圾袋口的家用垃圾桶,包括垃圾桶外壳1,垃圾桶外壳1的顶端铰接有垃圾桶桶盖9,在垃圾桶外壳1的顶端外侧壁上设置有垃圾袋固定夹2,垃圾桶外壳1的内底壁上固定有踏板铰接座7,踏板铰接座7的顶端铰接有踏板连接杆一3,踏板连接杆一3的一端连接有踏板5,踏板5远离踏板连接杆一3的一端伸出垃圾桶外壳1,踏板5和垃圾桶外壳1的内底壁之间设置有踏板回位簧6;踏板连接杆一3的另一端铰接有踏板连接杆二4,踏板连接杆二4的顶端铰接有桶盖连接杆8,桶盖连接杆8的另一端连接有垃圾桶桶盖9;在踏板连接杆一3上设置有棘爪10,棘爪10接触有棘轮11,棘轮11连接有连接轴12,连接轴12上设置有大齿轮13,其中连接轴12插装在支撑座16上,支撑座16固定在垃圾桶外壳1的内底壁上;大齿轮13啮合有小齿轮14,小齿轮14上插装有固定轴15,固定轴15的底端固定在支撑座16上;在小齿轮14的顶端固定有花键套33,花键套33的外侧设置有内套35,内套35的顶端固定在离合拨盘17上,离合拨盘17滑动套装在花键套33上;在离合拨盘17的上方设置有内桶离合盘19,内桶离合盘19的顶端固定有内桶20,内桶离合盘19设置在固定轴15的顶端;在离合拨盘17上设置有离合拨杆18,离合拨杆18铰接在离合拨杆支撑座34上,离合拨杆支撑座34固定在支撑座16的顶端,其中离合拨杆18的另一端伸出垃圾桶外壳1;在内套35上套装有弹簧二37,内套35的外侧设置有外套36,外套36固定在支撑座16的顶端,其中内套35和外套36上都开设有锁柱伸入槽,锁柱伸入槽中设置有锁柱38,锁柱38的另一端设置在锁柱固定套41中,锁柱固定套41固定在外套36的侧壁上,锁柱38远离外套36的一端固定有连杆39,连杆39的另一端伸出锁柱固定套41外连接有拉绳21,锁柱38和锁柱固定套41的右侧壁之间设置有弹簧三40,弹簧三40套装在连杆39上;拉绳21的另一端经过导向轮22导向后连接卷绳齿轮23,卷绳齿轮23设置在卷绳齿轮固定座24上,卷绳齿轮固定座24固定在桶盖底板43上,桶盖底板43固定在垃圾桶桶盖9的下端;卷绳齿轮23啮合有齿条25,齿条25设置在齿条档套42上,齿条档套42固定在桶盖底板43上,其中齿条25的下端固定有压盘26,压盘26设置在齿条档套42的下方;在卷绳齿轮23的上方设置有齿爪44,齿爪44通过转轴固定在固定套27中,固定套27固定在垃圾桶桶盖9的顶壁上,齿爪44的右端和固定套27的内底壁之间设置有齿爪回位弹簧28;在齿爪44的上方设置有压杆29,压杆29设置在压杆套32中,压杆套32固定在固定套27的顶端;所述压杆29的顶端固定有按钮31,按钮31和压杆套32之间设置有弹簧30,弹簧30套装在压杆29上;

其中垃圾袋固定夹2的数量为6个,均布在垃圾桶外壳1的顶端外侧壁上;

其中离合拨杆18伸出垃圾桶外壳1的位置设置有标记,标记设置在垃圾桶外壳1外侧壁上。

在本实施方案中,平时往垃圾桶内扔垃圾时,只需要用脚踩动踏板5,踏板5会通过踏板连接杆一3、踏板连接杆二4和桶盖连接杆8使垃圾桶桶盖9打开,这时就可以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

当扔完垃圾后发现垃圾袋内的垃圾快要填满垃圾袋时,这时手动将垃圾桶桶盖9盖合,在垃圾桶桶盖9盖合的过程中压盘26会被垃圾袋内的垃圾向上顶起,此时压盘26会带动齿条25向上运动,齿条25会带动卷绳齿轮23转动,卷绳齿轮23在转动的过程中会将拉绳21卷起,拉绳21会通过连杆39将锁柱38向右侧拉动,使锁柱38不再阻挡内套35,此时内套35在弹簧二37的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内套35会带动离合拨盘17向上运动,使离合拨盘17与内桶离合盘19接触;与此同时离合拨盘17会带动离合拨杆18转动,使离合拨杆18伸出垃圾桶外壳1的一端向下运动;而卷绳齿轮23会在齿爪44的阻挡下不能反向转动回原位。这时用脚踩动踏板5,踏板5会带动踏板连接杆一3向下运动,踏板连接杆一3上的棘爪10会带动棘轮11转动,棘爪10只能带动棘轮11沿同一方向转动,不能使棘轮11反向转动,棘轮11会通过连接轴12带动大齿轮13转动,大齿轮13会带动小齿轮14转动,小齿轮14会带动花键套33转动,花键套33会通过离合拨盘17和内桶离合盘19带动内桶20转动,内桶20会带动垃圾袋转动,多次踩踏踏板5,最终垃圾袋在转动的过程中会将袋口封闭,这时就可以将垃圾袋取出,更换新的垃圾袋;然后再将伸出垃圾桶外壳1的离合拨杆18向上拨动,离合拨杆18的另一端会使离合拨盘17下降,使离合拨盘17与内桶离合盘19脱离,使离合拨盘17返回原位置,当离合拨盘17返回原位置后,在弹簧三40的弹力作用下,锁柱38会重新阻挡内套35。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