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有盖板的饮料杯杯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09024发布日期:2019-06-14 22:3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设有盖板的饮料杯杯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有盖板的饮料杯杯盖。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网络外卖平台上选购饮料。

目前,饮料外送一般采用带杯盖的饮料杯,申请号为201120188228.X的中国专利就公开了一种带杯盖的饮料杯,其杯盖顶壁边沿设有吸入槽(即供饮用者吸入饮料的饮用口),且杯盖顶壁在饮用口的一侧还下凹形成适合于容纳饮用者上嘴唇的凹陷(即上嘴唇避位凹陷)。

上嘴唇避位凹陷的设置,更方便饮用者的使用,饮用者喝饮料的时候,饮用者的上嘴唇可以塞入上嘴唇避位凹陷中。

但上嘴唇避位凹陷没有遮挡,容易被灰尘等物污染,饮用者喝饮料的时候,饮用者的上嘴唇可能和上嘴唇避位凹陷接触,容易沾上上嘴唇避位凹陷中的灰尘等污染物,给用户带来不良体验,还存在卫生隐患。

另外,饮料外送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被人偷喝,虽然饮用口可通过饮口塞封闭,但饮口塞从饮用口拉出后还可原样塞回饮用口中,故仅仅采用饮口塞封闭饮用口,并不能避免饮料被人偷喝。

还有,如果外送饮料为热饮,由于热饮的温度较高,配送过程中,杯内气体会膨胀,导致杯盖爆边、喷溅等情况出现,给用户带来不良体验,还存在卫生隐患。因此,杯盖需要设置排气孔,让杯内膨胀的气体自然外泄,防止杯盖与杯体脱离。

虽然上述专利的杯盖也设有通气孔(即排气孔),但配送过程中,饮料杯难免会晃动,杯盖设置排气孔后,杯内的热饮可能会在晃动时溢出排气孔,这样也给用户带来不良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盖板的饮料杯杯盖,其上嘴唇避位凹陷的顶部开口由盖板覆盖,可防止上嘴唇避位凹陷被灰尘等物污染;且盖板与杯盖组装在一起较为方便;还能让杯内气体自然外泄,并防止液体从上气孔直接溢出;还容易识别饮口塞是否从饮用口中拉开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设有盖板的饮料杯杯盖,所述杯盖包括主盖体;所述主盖体包括:顶壁,以及由顶壁边沿向下延伸出的侧周壁;所述主盖体顶壁边沿开设有饮用口,主盖体顶壁在饮用口的一侧还下凹形成适合于容纳饮用者上嘴唇的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位于饮用口和主盖体顶壁中心之间;

所述主盖体顶壁还下凹形成第二凹陷部,第二凹陷部的最低处位于主盖体侧周壁底端开口上方;第二凹陷部底部开设有下气孔,且下气孔位于第二凹陷部最低处;第二凹陷部的顶部开口通过平置盖板封闭;盖板上设有上气孔,上气孔位于第二凹陷部正上方;

所述盖板还覆盖第一凹陷部的顶部开口;

所述盖板包括两个易于相互分离的板体:遮蔽第一凹陷部的第一板体,以及遮蔽第二凹陷部的第二板体;上气孔位于第二板体;

所述第一板体的边沿由两段首尾相接的圆弧边线组成:位于第一凹陷部和饮用口之间的第一圆弧边线,以及与第一圆弧边线相背的第二圆弧边线;第一圆弧边线、第二圆弧边线都是外凸的劣弧;第一圆弧边线的两端以饮用口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板体在其第一圆弧边线处还延伸出:覆盖饮用口、且凸出至主盖体顶壁外侧的外延部;外延部还下凹形成用于堵塞饮用口的饮口塞;

所述第二板体的边沿包括:与第二圆弧边线相对应的第三圆弧边线;第三圆弧边线为内凹的劣弧;

所述第二圆弧边线通过多个易折断的连接筋与第三圆弧边线连接,各连接筋沿第二圆弧边线等间隔设置;上述多个连接筋包括:分设于第二圆弧边线两端的一对外侧连接筋,以及位于该对外侧连接筋之间的中间连接筋;

所述第二板体还向下延伸出一对竖置塞柱,该对塞柱分设于第三圆弧边线的两端;主盖体顶壁还设有:供该对塞柱一一对应插入的一对插接孔;塞柱插入对应的插接孔中。

优选的,所述第二圆弧边线位于第一凹陷部和主盖体顶壁中心之间。

优选的,所述主盖体顶壁中心位于第一凹陷部、第二凹陷部分之间。

优选的,所述下气孔与上气孔错位设置。

优选的,所述主盖体还包括:设于侧周壁底端、且供饮料杯杯体顶端开口插入的环形凹槽。

优选的,所述主盖体整体呈圆台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设有盖板的饮料杯杯盖,其上嘴唇避位凹陷的顶部开口由盖板覆盖,可防止上嘴唇避位凹陷被灰尘等物污染;且盖板与杯盖组装在一起较为方便;还能让杯内气体自然外泄,并防止液体从上气孔直接溢出;还容易识别饮口塞是否从饮用口中拉开过。

饮料装杯后,将杯盖盖上,杯体内部的饮料液面低于第二凹陷部;饮用口由饮口塞堵塞,可防止饮料由饮用口溢出;第一凹陷部(即上嘴唇避位凹陷)由盖板遮盖,可防止上嘴唇避位凹陷被灰尘等物污染。

由于第二板体可通过一对塞柱与一对插接孔的对应插接而与主盖体顶壁连接,故盖板与杯盖组装在一起较为方便。

以第二凹陷部的内腔为接漏腔,杯体内部的气体可以通过下气孔进入接漏腔,再从上气孔排出,实现杯内气体自然外泄;配送过程中,杯内饮料晃动后若溢过下气孔,接漏腔能暂存溢过下气孔的液体,防止液体直接从上气孔溢出;且接漏腔内暂存的液体可通过下气孔回流至热饮杯杯体中。

第一板体外延部凸出至杯盖主盖体顶壁外侧,需要喝饮料的时候,一只手压住杯盖主盖体或第二板体,另一只手向上拨动或拉动第一板体外延部,可将第一板体上翻掀起,饮口塞由外延部下凹形成,第一板体上翻掀起的过程中,饮口塞可随着外延部从饮用口中拉开;由于第一板体仅通过第二圆弧边线上的多个易折断连接筋与第二板体连接,且第二圆弧边线为外凸的劣弧,第一板体上翻掀起的过程中,上述多个连接筋会被一一折断(一对外侧连接筋会首先被折断),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脱离后(即第一板体与杯盖脱离后),可正常饮用杯体内的饮料。由于第二板体通过一对塞柱与一对插接孔的对应插接而与主盖体顶壁连接,故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脱离后,第二板体仍然固定在主盖体顶壁上。

如上所述,只有将第一板体上翻掀起才能将饮口塞从饮用口中拉开,而第一板体上翻掀起就会造成多个连接筋折断(若要将饮口塞从饮用口中拉开,一对外侧连接筋肯定会被折断),故只要查看是否有连接筋折断,就可判断饮口塞是否从饮用口中拉开过,即若有人从饮用口中拉开饮口塞来偷喝饮料,就不能使多个连接筋都保持完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剖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设有盖板50的饮料杯杯盖,所述杯盖包括主盖体10;所述主盖体10包括:顶壁11,以及由顶壁11边沿向下延伸出的侧周壁12;所述主盖体10顶壁11边沿开设有饮用口20,主盖体10顶壁11在饮用口20的一侧还下凹形成适合于容纳饮用者上嘴唇的第一凹陷部30(即上嘴唇避位凹陷),第一凹陷部30位于饮用口20和主盖体10顶壁11中心14之间;

所述主盖体10顶壁11还下凹形成第二凹陷部40,第二凹陷部40的最低处位于主盖体10侧周壁12底端开口上方;第二凹陷部40底部开设有下气孔41,且下气孔41位于第二凹陷部40最低处;第二凹陷部40的顶部开口通过平置盖板50封闭;盖板50上设有上气孔51,上气孔51位于第二凹陷部40正上方;

所述盖板50还覆盖第一凹陷部30的顶部开口;

所述盖板50包括两个易于相互分离的板体:遮蔽第一凹陷部30的第一板体510,以及遮蔽第二凹陷部40的第二板体520;上气孔51位于第二板体520;

所述第一板体510的边沿由两段首尾相接的圆弧边线组成:位于第一凹陷部30和饮用口20之间的第一圆弧边线511,以及与第一圆弧边线511相背的第二圆弧边线512;第一圆弧边线511、第二圆弧边线512都是外凸的劣弧;第一圆弧边线511的两端以饮用口20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板体510在其第一圆弧边线511处还延伸出:覆盖饮用口20、且凸出至主盖体10顶壁11外侧的外延部530;外延部530还下凹形成用于堵塞饮用口20的饮口塞550;

所述第二板体520的边沿包括:与第二圆弧边线512相对应的第三圆弧边线521;第三圆弧边线521为内凹的劣弧;

所述第二圆弧边线512通过多个易折断的连接筋(71和72)与第三圆弧边线521连接,各连接筋沿第二圆弧边线512等间隔设置;上述多个连接筋包括:分设于第二圆弧边线512两端的一对外侧连接筋61,以及位于该对外侧连接筋61之间的中间连接筋62;

所述第二板体520还向下延伸出一对竖置塞柱540,该对塞柱540分设于第三圆弧边线521的两端;主盖体10顶壁11还设有:供该对塞柱540一一对应插入的一对插接孔15;塞柱540插入对应的插接孔15中。

优选的,所述第二圆弧边线512位于第一凹陷部30和主盖体10顶壁11中心14之间。

优选的,所述主盖体10顶壁11中心14位于第一凹陷部30、第二凹陷部40分之间。

优选的,所述下气孔41与上气孔51错位设置。

优选的,所述主盖体10还包括:设于侧周壁12底端、且供饮料杯杯体顶端开口插入的环形凹槽13。

优选的,所述主盖体10整体呈圆台形。

本实用新型饮料杯杯盖,其上嘴唇避位凹陷的顶部开口由盖板50覆盖,可防止上嘴唇避位凹陷被灰尘等物污染;且盖板50与杯盖组装在一起较为方便;还能让杯内气体自然外泄,并防止液体从上气孔51直接溢出;还容易识别饮口塞550是否从饮用口20中拉开过。

饮料装杯后,将杯盖盖上,使饮料杯杯体顶端开口插入杯盖底端的环形凹槽13中,杯体内部的饮料液面低于第二凹陷部40;饮用口20由饮口塞550堵塞,可防止饮料由饮用口20溢出;第一凹陷部30(即上嘴唇避位凹陷)由盖板50遮盖,可防止上嘴唇避位凹陷被灰尘等物污染。

由于第二板体520可通过一对塞柱540与一对插接孔15的对应插接而与主盖体10顶壁11连接,故盖板50与杯盖组装在一起较为方便。

以第二凹陷部40的内腔为接漏腔,杯体内部的气体可以通过下气孔41进入接漏腔,再从上气孔51排出,实现杯内气体自然外泄;配送过程中,杯内饮料晃动后若溢过下气孔41,接漏腔能暂存溢过下气孔41的液体,防止液体直接从上气孔51溢出;且接漏腔内暂存的液体可通过下气孔41回流至热饮杯杯体中。

第一板体510外延部530凸出至杯盖主盖体10顶壁11外侧,需要喝饮料的时候,一只手压住杯盖主盖体10或第二板体520,另一只手向上拨动或拉动第一板体510外延部530,可将第一板体510上翻掀起,饮口塞550由外延部530下凹形成,第一板体510上翻掀起的过程中,饮口塞550可随着外延部530从饮用口20中拉开;由于第一板体510仅通过第二圆弧边线512上的多个易折断连接筋(61和62)与第二板体520连接,且第二圆弧边线512为外凸的劣弧,第一板体510上翻掀起的过程中,上述多个连接筋会被一一折断(一对外侧连接筋61会首先被折断),第一板体510与第二板体520脱离后(即第一板体510与杯盖脱离后),可正常饮用杯体内的饮料。由于第二板体520通过一对塞柱540与一对插接孔15的对应插接而与主盖体10顶壁11连接,故第一板体510与第二板体520脱离后,第二板体520仍然固定在主盖体10顶壁11上。

如上所述,只有将第一板体510上翻掀起才能将饮口塞550从饮用口20中拉开,而第一板体510上翻掀起就会造成多个连接筋折断(若要将饮口塞550从饮用口20中拉开,一对外侧连接筋61肯定会被折断),故只要查看是否有连接筋折断,就可判断饮口塞550是否从饮用口20中拉开过,即若有人从饮用口20中拉开饮口塞550来偷喝饮料,就不能使多个连接筋都保持完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