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底坑式模块化加装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4353发布日期:2019-06-22 00:18阅读:877来源:国知局
浅底坑式模块化加装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轿厢架结构领域,具体为浅底坑式模块化加装电梯。



背景技术:

现有加装电梯有两种实现方式:第一种,现场制作底坑、钢架、装饰,此方案施工周期长达3个月,施工期间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第二种,现场制作底坑,钢架在工厂内完成,现场吊装组合,然后正常程序安装电梯,此方案施工周期在1个月,对居民有较大影响。上述两种方式均存在现场施工周期长的问题,亟需施工周期短,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小的设计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浅底坑式模块化加装电梯,包括出厂前预组装的底坑加装段、楼层加装段和机房加装段;

所述底坑加装段包括底坑,所述底坑包括四段式的底坑直梁,所述底坑直梁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楼层加装段的最低层楼层部底部铆接的下层连接部;

所述楼层加装段包括多个楼层部,所述多个楼层部包括多个标准化加装结构和或多个非标准化加装结构,所述标准化加装结构之间铆接连接和或所述非标准化加装结构之间铆接连接和或所述标准化加装结构、所述非标准化加装结构之间铆接连接;

所述机房加装段包括顶层机房框架,所述顶层机房框架的上梁上设置有运行装置,所述运行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梁上的轿顶轮,所述顶层机房框架的底板与所述楼层加装段的最顶层楼层部顶部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标准化加装结构包括两段前直梁、两段后直梁;两段所述前直梁之间设置有成对的电梯门厅底连接装置和电梯门厅顶连接装置;

所述两段后直梁之间设置间隔设置的后直梁连接装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至少有一对所述电梯门厅底连接装置和所述电梯门厅顶连接装置之间的距离与其他对所述电梯门厅底连接装置和所述电梯门厅顶连接装置之间的距离不同。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相邻所述后直梁连接装置之间的距离相同。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电梯门厅底连接装置、所述电梯门厅顶连接装置和所述前直梁围成电梯门厅区,所述电梯门厅区中设置有可移动开关的电梯厅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电梯厅门下设置有能够伸缩的折叠式轿门护脚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底坑具有下行阻止装置容置部,所述下行阻止装置容置部能够容纳下行阻止装置插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底坑直梁与轿底能够直接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轿顶轮与所述上梁之间设置有橡胶减震块。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机房加装段还包括设置于顶部的通风百叶窗。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从下到上设计出厂前预组装的底坑加装段、楼层加装段和机房加装段,相互之间通过吊装铆接连接,大大降低施工要求,缩短施工时间。

2、所述多个楼层部包括多个标准化加装结构和或多个非标准化加装结,

所述非标准化加装结构不预先组装,在前直梁的槽钢连接处打好调节孔,防止应楼层高度不准带来误差,造成厅门地坎与廊桥不平。

3、顶部设有通风百叶窗设计,防止机房温度过高,影响电梯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浅底坑式模块化加装电梯的正视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浅底坑式模块化加装电梯的后视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浅底坑式模块化加装电梯机房加装段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底坑直梁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下行阻止装置的结构图。

其中,1-底坑加装段,11-底坑,111-底坑直梁,112-下行阻止装置容置部,12-下行阻止装置,113-下层连接部,2-楼层加装段,21-标准化加装结构,211-前直梁,212-后直梁,213-电梯门厅底连接装置,214-电梯门厅顶连接装置,215-后直梁连接装置,22-非标准化加装结构,23-电梯厅门,3-机房加装段,31-上梁,32-运行装置,321-轿顶轮,322-橡胶减震块,33-通风百叶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为浅底坑式模块化加装电梯。

浅底坑式模块化加装电梯,包括出厂前预组装的底坑加装段1、楼层加装段2和机房加装段3。

从下到上设计出厂前预组装的底坑加装段1、楼层加装段2和机房加装段3,相互之间通过吊装铆接连接,大大降低施工要求,缩短施工时间。

所述底坑加装段1包括底坑11,所述底坑11包括四段式的底坑直梁111,所述底坑直梁111上端设置有与所述楼层加装段2的最低层楼层部底部铆接的下层连接部113。

进一步的,安装采用插入底坑设计,保证不同环境钢结构主体更加牢固,不晃动。采用无下梁结构,轿底与所述底坑直梁111直接连接,大大缩小下部空间,采用浅底坑设计,底坑最低只要800MM。

所述楼层加装段2包括多个楼层部,所述多个楼层部包括多个标准化加装结构21和或多个非标准化加装结构22,所述标准化加装结构21之间铆接连接和或所述非标准化加装结构22之间铆接连接和或所述标准化加装结构21、所述非标准化加装结构22之间铆接连接。

所述机房加装段3包括顶层机房框架,所述顶层机房框架的上梁31上设置有运行装置32,所述运行装置32包括设置在所述上梁31上的轿顶轮321,所述顶层机房框架的底板与所述楼层加装段2的最顶层楼层部顶部连接。所述上梁31采用两个所述轿顶轮321布置,所述轿顶轮321与所述上梁31中间采用多个橡胶减震块设置,既提高轿厢运行的稳定性,又提高轿厢运行的舒适感,减少噪音及震动。

进一步的,该浅底坑式模块化加装电梯的井道结构为钢结构,主结构选用H型钢结构,强度大、安全性能好。外装饰结构选用不锈钢及双层钢化隔热夹胶钢化玻璃结合,具有分段式和分片式外装装饰,与钢结构组装好出厂,通过专用工装送至现场。

进一步的,外装饰结构选用不锈钢及双层钢化隔热夹胶钢化玻璃结合。

进一步的,分段式与分片式安装无需搭脚手架,一天即可完成吊装,且导轨、导轨支架与钢结构出厂前预组装,大大缩短安装时间。

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要针对旧楼加装电梯研发制造,将小区施工条件不同的几种安装方式相结合统一设计,通用性比较强,分段式和分片式等通过与导轨等预组装形式,相比传统钢结构加快安装速度,做到真正的不扰民。还针对老楼加装的特点,井道小,底坑应下面管道原因比较浅等特点,对电梯进行了浅底坑设计结构,并保证电梯安全不受影响。

实施例2

如图1-5所示,基于实施例1,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标准化加装结构21包括两段前直梁211、两段后直梁212;两段所述前直梁211之间设置有成对的电梯门厅底连接装置213和电梯门厅顶连接装置214;

所述两段后直梁212之间设置间隔设置的后直梁连接装置215。

进一步的,该浅底坑式模块化加装电梯的直梁采用四段式结构(即前方的两条所述前直梁211和后方的两条所述后直梁212),中间位置无直梁,大大缩小导轨距,使井道宽度尽量小,节省加装电梯占用的空间。

至少有一对所述电梯门厅底连接装置213和所述电梯门厅顶连接装置214之间的距离与其他对所述电梯门厅底连接装置213和所述电梯门厅顶连接装置214之间的距离不同。在实际施工现场,有可能存在楼层之间的高度不一定都一样的情况,为了防止应楼层高度不准带来误差,造成厅门地坎与廊桥不平,所以在所述前直梁211上部预先组装,实地根据楼层高度,在与所述前直梁211的槽钢连接处可调节对所述电梯门厅底连接装置213和所述电梯门厅顶连接装置214进行安装。

相邻所述后直梁连接装置215之间的距离相同。

所述电梯门厅底连接装置213、所述电梯门厅顶连接装置214和所述前直梁211围成电梯门厅区,所述电梯门厅区中设置有可移动开关的电梯厅门23。

所述电梯厅门23下设置有能够伸缩的折叠式轿门护脚板。

进一步的,所述轿门护脚板采用折叠式,厅门锁孔处带有开关,平时运行时护脚板缩起,当所述电梯厅门23开锁时所述轿门护脚板伸长到正常长度(除首层外),既保证浅底坑运行时所述轿门护脚板不撞底坑,又保证在救援时所述轿门护脚板达到安全长度。

底坑11具有下行阻止装置容置部112,所述下行阻止装置容置部112能够容纳下行阻止装置12插入。

所述下行阻止装置12为插销形态,可以在维保人员底坑检修时插入所述下行阻止装置容置部112。

进一步的,底坑装有所述下行阻止装置12,维保人员底坑检修时所述下行阻止装置12,电梯通过感应开关触发后只能检修上下行。

所述底坑直梁111与轿底能够直接连接。采用无下梁结构,轿底与所述底坑直梁111直接连接,大大缩小下部空间,采用浅底坑设计,底坑最低只要800MM。

所述轿顶轮321与所述上梁31之间设置有橡胶减震块322。所述上梁31采用两个所述轿顶轮321布置,所述轿顶轮321与所述上梁3中间采用多个所述橡胶减震块322设置,既提高轿厢运行的稳定性,又提高轿厢运行的舒适感,减少噪音及震动。

所述机房加装段3还包括设置于顶部的通风百叶窗33。顶部设有所述通风百叶窗33,防止机房温度过高,影响电梯运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