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升降机吊笼安全托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4313发布日期:2019-06-22 00:18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施工升降机吊笼安全托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施工升降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施工升降机吊笼安全托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施工升降机的导轨架一般是通过底盘与基础固定,导轨架安装在基础上方且固定不能移动,导轨架加高及拆卸只需在其的顶端增减标准节即可。而随着施工升降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一些特殊向下的作业中如深井施工等,随着施工的进度,作业深度不断加大,传统的施工升降机不能满足施工要求。一种逆向安装的悬挂施工升降机应用而生,其导轨架底部是悬垂状态,通过固定在地面基础上设置有传动机构的基站,驱动导轨架整体上下移动的方式,实现在导轨架顶部的加节或减节。随着施工深度的不断增加,通过在导轨架顶端增加标准节,并向下输送导轨架以到达要求的深度,实现导轨架的不断向下加节,从而保证施工升降机吊笼向下运行的深度不断增加。在拆减标准节时,也可让导轨架向上运行后在导轨架的顶部进行拆节。

悬挂施工升降机导轨架移动时,一般都是吊笼通过刹车固定在导轨架上并随着导轨架一起移动,运动部分的重量较重,对基站驱动机构的驱动功率、制动系统制动力矩及安全器制动载荷等要求均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施工升降机吊笼安全托架装置,只需要驱动导轨架单独移动,减小运动载荷,降低驱动电机功率,并提高电机制动系统及安全器的安全系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施工升降机吊笼安全托架装置,包括托架、定位杆、定位板、限位架、托板、弹簧、限位开关,所述托架包括托杆、套管、轴套和弹簧套,所述托杆为中空结构,套管连接在托杆内的端面上,弹簧套连接在托杆的靠近端部处,轴套连接在托杆内,且轴套与弹簧套的轴心重合,所述定位杆包括圆杆、螺杆,螺杆和圆杆垂直连接,所述圆杆处于前述套管内,托杆和套管上设有螺杆转动的开口,所述定位板为直角型长板,定位板连接在基站上,且定位板上设有两处用于卡住螺杆的卡槽,所述托板包括面板和安装在面板上的轴、限位管和限位安装板,限位管设有两根,对称的分布在轴的两侧,且限位管之间的间距略大于托杆的宽度,所述轴穿过弹簧后再依次穿过弹簧套和轴套,所述托杆可滑动的与基站连接,托杆的侧面设有两个开口,开口处设有限位开关,为第一限位开关和第二限位开关,限位安装板上设有第三限位开关,一个限位管的下方设有第四限位开关,第一限位开关和第二限位开关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板连接在基站上,第四限位开关通过第二连接板连接在托杆上,所述托杆上设有限位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杆上设有用于夹紧定位板的螺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托杆的侧面设有拉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架包括连接管和限位挡管,所述连接管通过螺栓与托杆连接,连接管的两端均连接有一个限位挡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管与第四限位开关接触处为斜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托杆通过直线导轨与基站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减小了悬挂施工升降机导轨架移动时基站安全器的制动载荷,增加了安全器制动的安全系数,提高安全性。

2、减小了悬挂施工升降机导轨架移动时基站驱动机构的制动载荷,增加了驱动机构制动系统的安全系数,提高安全性。

3、可以防止悬挂施工升降机导轨架移动时吊笼发生意外坠落,规避了安全风险。

4、减小了悬挂施工升降机导轨架移动时基站驱动电机功率,降低能耗,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为图1中A-A视图。

图4是图1中B-B视图。

图5是图1中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定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完全收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完全收回时的轴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完全推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完全推出时的轴侧示意图。

其中:1、托架,2、定位杆,3、定位板,4、限位架,5、托板, 6、弹簧,7、第一限位开关,8、第二限位开关,9、第三限位开关,10、第四限位开关,11、托杆,12、拉手,13、套管,14、轴套,15、弹簧套,16、圆杆,17、螺杆,18、螺母,19、面板,20、轴,21、限位管,22、第一连接板,23、限位安装板,24、第二连接板,25、基站,26、吊笼,27、导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7所示的一种施工升降机吊笼安全托架装置,包括托架1、定位杆2、定位板3、限位架4、托板5、弹簧6、限位开关,所述托架1包括托杆11、套管13、轴套14和弹簧套15,所述托杆 11为中空结构,套管13连接在托杆11内的端面上,弹簧套15连接在托杆11的靠近端部处,轴套14连接在托杆11内,且轴套14与弹簧套15的轴心重合,所述定位杆2包括圆杆16、螺杆17,螺杆17 和圆杆16垂直连接,所述圆杆16处于前述套管13内,托杆11和套管13上设有螺杆17转动的开口,所述定位板3为直角型长板,定位板3连接在基站25上,且定位板3上设有两处用于卡住螺杆17的卡槽,所述托板5包括面板19和安装在面板19上的轴20、限位管21 和限位安装板23,限位管21设有两根,对称的分布在轴20的两侧,且限位管21之间的间距略大于托杆11的宽度,所述轴20穿过弹簧 6后再依次穿过弹簧套15和轴套14,所述托杆11可滑动的与基站 25连接,托杆11的侧面设有两个开口,开口处设有限位开关,为第一限位开关7和第二限位开关8,限位安装板23上设有第三限位开关9,一个限位管21的下方设有第四限位开关10,第一限位开关7 和第二限位开关8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板22连接在基站上,第四限位开关10通过第二连接板24连接在托杆上,所述托杆11上设有限位架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杆17上设有用于夹紧定位板3的螺母1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托杆11的侧面设有拉手12。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架4包括连接管和限位挡管,所述连接管通过螺栓与托杆11连接,连接管的两端均连接有一个限位挡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管21与第四限位开关10接触处为斜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托杆11通过直线导轨与基站25连接。

如图8和图9所示,托架1安装在基站25上,可在基站25上滑动,为了均布载荷,在基站25的中心对称位置同时设置两组托架装置。吊笼26在导轨架27上正常运行时,托架1处于收回状态,此时定位杆2自动落在定位板3的卡槽内,避开吊笼26运行通道,且第二限位开关8作用,此时控制设备允许吊笼26控制驱动系统驱动吊笼26上下运行,从而防止吊笼26与托架1干涉而造成安全事故。

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该悬挂施工升降机导轨,27准备加节或拆节时,先将吊笼26运行到高于托架1的适当位置,然后抬起定位杆2离开定位板3卡槽,解除托架1的机械限位,再向基站25外推出托架1,托架1推出时通过限位架4控制行程,达到行程终点后,定位杆2自动落到定位板3的另一个卡槽内,并可以通过螺母18锁紧定位板3,禁止托架1移动,从而实现托架1推出的精确机械限位、定位,托架1推出机械定位后,检测托架1位置的第一限位开关7作用,此时吊笼26运行控制权由基站25接管,基站25控制系统允许控制吊笼26上的驱动系统,驱动吊笼26向下运行,当吊笼26下行到安装在托架1上的吊笼就位电气限位9位置时,第三限位开关9作用,基站25控制驱动吊笼26下行功能失效,但可以通过基站25控制系统,打开吊笼26上驱动系统的刹车,让吊笼26通过自重自由下落到托架1的托板5上,完成托架1对吊笼26的托持,即吊笼26及其附件的重量完全由固定在基站25上的两个托架1承担;吊笼26被托架1托持后,基站25就可以只需要驱动导轨架27上下移动,达到减小运行载荷的目的。正常工况下基站25驱动导轨架27上下移动时,为了保证吊笼26能够自由落在托架1上,吊笼26驱动系统的刹车必须是处于开启状态,如果此时因其它故障导致刹车处于制动状态时,基站25驱动导轨架27向上移动时,吊笼26因为制动在导轨架27上,会跟随导轨架27一起向上移动,吊笼26与第三限位开关9脱离,第三限位开关9断开后,会切断基站25控制电源,停止导轨架27上移;反之基站25驱动导轨架27向下移动时,吊笼26随导轨架27一起向下移动,在基站25驱动的作用下,吊笼26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向下挤压托板5而导致托板5下部的弹簧6压缩,当弹簧6压缩变形到一定的程度后,安装在托架1上的第四限位开关10作用,切断基站25 控制电源,停止导轨架27向下移动,从而有效保护吊笼26和托架1,规避安全风险。

基站25完成导轨架27的加节或减节并将导轨架27固定在基站 25上后,在吊笼26正常使用之前,应回收托架1离开吊笼运行通道。回收托架1时,先通过基站25控制吊笼26向上移动脱离托架装置,然后松开螺母18并抬起托架1上的定位杆2离开定位板3卡槽,解除托架1机械限位,托架1向基站25内移动,托架1收回时通过限位架4控制行程,达到行程终点后,托架1离开吊笼26运行通道,定位杆2自动落到定位板3的另外的卡槽内,禁止托架1移动,从而实现托架1收回的精确机械限位、定位,托架1收回机械定位后,检测托架1位置的第二限位开关8作用,此时基站25控制系统电源被切断,基站25不允许驱动吊笼26或导轨架27上下移动,吊笼26回收运行控制权,吊笼26的驱动运行只能通过吊笼26内的控制系统完成,即施工升降机吊笼26可正常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