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落差垂直送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2112发布日期:2019-06-22 00:10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落差垂直送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料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落差垂直送料机构。



背景技术:

在送料过程中一般都需要执行多种形式的送料,而传统的送料机构通常只能单一的完成执行输送或执行包装的应用,导致在送料过程中频繁切换或采用多个送料机构从事单一送料工作,使得效率降低,而且增加成本,而且传统送料机构要么结构太过简单,导致适用率不高,要么结构过于复杂,导致成本激增,控制操作复杂;同时,在进行送料过程中,传统送料机构往往不够稳定,且输送速度慢,不易控制,直接影响整个生产线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既可实现货物在两个托架之间的转移,使得动作迅捷、送料高效、易控制,且降低成本,而且保证输送平稳的落差垂直送料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落差垂直送料机构,包括内部多连杆和两个侧板,两个所述的侧板均呈倒“L”字型,且两个侧板之间阶层式的设有多根连杆,多根所述的连杆均穿过内部多连杆固定于两个侧板上;所述内部多连杆靠近侧板顶部的一端传动连接有升降台,靠近侧板底部的一端外接有伸出侧板的外露连杆,所述升降台上固定连接有多个伸出侧板顶部的第一托架,两个所述的侧板顶部上通过扣件固定有多个第二托架,所述第一托架与第二托架之间间隔错位排列。

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的伸出结构均间隔错位排列,实际使用中,在指定位置阻挡外露连杆,经内部多连杆传递后,即实现了第一托架的下降,第二托架的位置保持不变,当第一托架的位置下降得比第二托架还低时,即实现了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的位置的交换,第一托架上的货物也成功转移到第二托架上。实际应用中,第二托架可采用特殊材料或特殊结构使其能在特殊的包装场景应用,最终形成第一托架执行输送,第二托架执行包装的应用,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货物在两个托架之间无缝转移;通过阻挡外露连杆即可实现货物在两个托架之间的转移,使得动作迅捷、送料高效、易控制,且降低成本,运动路径选取了最接近直线的一端,保证输送平稳。

优选的,所述第一托架包括固定部和伸出部,所述固定部呈“U”字型开口,且固定部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升降台上;所述伸出部呈倒“八”字型,该伸出部与固定部的开口处连接,且伸出所述第二托架。第一托架的伸出部呈倒“八”字型,且伸出第二托架外,使得能稳定的放置和输送货物,且在第一托架下降时,能将货物稳定传递到第二托架上;固定部呈“U”字型开口,一方面方便第一托架的上升下降,另一方面与伸出部形成一个稳定整体,配合伸出部实现货物稳定输送。

优选的,两个所述侧板顶部上固定搭设有固定板,多个所述第二托架均匀的固定于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升降台上方,且固定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托架固定部的开口大小。使第二托架固定,且固定板的宽度小于第一托架固定部的开口大小,使得第一托架能在第二托架之间整体的上下移动,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的位置交换,实现送料机构的切换,提高送料效率。

优选的,当第一托架位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固定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托架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初始时,固定部的顶部与第二托架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同时,保证了多个第一托架的伸出部也位于同一水平面,进而使得货物传输更稳定,同时使得第一托架下降过程中更平稳,不至于输送过程中倾斜导致货物掉落或损坏,进一步提高了送料效率。

优选的,所述内部多连杆上设有拉簧。实现内部多连杆的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阻挡外露连杆带动内部多连杆,即可实现货物在两个托架之间的转移,使得切换动作迅捷、送料高效、易控制,且降低成本,运动路径选取了最接近直线的一端,保证输送平稳。

2、第一托架的伸出部呈倒“八”字型,且伸出第二托架外,使得能稳定的放置和输送货物,且在第一托架下降时,能将货物稳定传递到第二托架上;固定部呈“U”字型开口,一方面方便第一托架的上升下降,另一方面与伸出部形成一个稳定整体,配合伸出部实现货物稳定输送。

3、两个侧板顶部上固定搭设有固定板,用于固定第二托架,且固定板的宽度小于第一托架固定部的开口大小,使得第一托架能在第二托架之间整体的上下移动,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的位置交换,实现送料机构的切换,提高送料效率。

4、初始时,固定部的顶部与第二托架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同时,保证了多个第一托架的伸出部也位于同一水平面,进而使得货物传输更稳定,同时使得第一托架下降过程中更平稳,不至于在输送过程中倾斜导致货物掉落或损坏,进一步提高了送料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落差垂直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落差垂直送料机构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落差垂直送料机构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落差垂直送料机构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落差垂直送料机构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部多连杆;101-升降台;102-外露连杆;103-拉簧;20-侧板;201-连杆;202-扣件;203-固定板;30-第一托架;301-固定部;302-伸出部;40-第二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5所示,一种落差垂直送料机构,包括内部多连杆10和两个侧板20,两个所述的侧板20均呈倒“L”字型,且两个侧板20之间阶层式的设有多根连杆201,多根所述的连杆201均穿过内部多连杆10固定于两个侧板20上;所述内部多连杆10靠近侧板20顶部的一端传动连接有升降台101,靠近侧板20底部的一端外接有伸出侧板20的外露连杆102,所述升降台101上固定连接有多个伸出侧板20顶部的第一托架30,两个所述的侧板20顶部上通过扣件202固定有多个第二托架40,所述第一托架30与第二托架40之间间隔错位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托架30和第二托架40的伸出结构均间隔错位排列,实际使用中,在指定位置阻挡外露连杆102,经内部多连杆10传递后,即实现了第一托架30的下降,第二托架40的位置保持不变,当第一托架30的位置下降得比第二托架40还低时,即实现了第一托架30和第二托架40的位置的交换,第一托架30上的货物也成功转移到第二托架40上。实际应用中,第二托架40可采用特殊材料或特殊结构使其能在特殊的包装场景应用,最终形成第一托架30执行输送,第二托架40执行包装的应用,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货物在两个托架之间无缝转移;通过阻挡外露连杆102即可实现货物在两个托架之间的转移,使得动作迅捷、送料高效、易控制,且降低成本,运动路径选取了最接近直线的一端,保证输送平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托架30包括固定部301和伸出部302,所述固定部301呈“U”字型开口,且固定部301的底端固定连接在升降台101上;所述伸出部302呈倒“八”字型,该伸出部302与固定部301的开口处连接,且伸出所述第二托架40。第一托架30的伸出部302呈倒“八”字型,且伸出第二托架40外,使得能稳定的放置和输送货物,且在第一托架30下降时,能将货物稳定传递到第二托架40上;固定部301呈“U”字型开口,一方面方便第一托架30的上升下降,另一方面与伸出部302形成一个稳定整体,配合伸出部302实现货物稳定输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两个所述侧板20顶部上固定搭设有固定板203,多个所述第二托架40均匀的固定于固定板203上,所述固定板203位于所述升降台101上方,且固定板203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托架30固定部301的开口大小。使第二托架40固定,且固定板203的宽度小于第一托架30固定部301的开口大小,使得第一托架30能在第二托架40之间整体的上下移动,第一托架30和第二托架40的位置交换,实现送料机构的切换,提高送料效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第一托架30位于初始状态时,所述固定部301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托架40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初始时,固定部301的顶部与第二托架40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同时,保证了多个第一托架30的伸出部302也位于同一水平面,进而使得货物传输更稳定,同时使得第一托架30下降过程中更平稳,不至于输送过程中倾斜导致货物掉落或损坏,进一步提高了送料效率。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内部多连杆10上设有拉簧103。实现内部多连杆10的复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