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抽真空的容器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9928发布日期:2019-07-31 20:1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抽真空的容器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容器盖领域,尤其是一种可抽真空的容器盖。



背景技术:

为了使容器内的物品保鲜,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将容器内的空气抽走,使容器内处于负压状态,以延长容器内物品的保存时间。目前能实现负压状态的容器有的是需要用真空泵(或其他抽真空装置)与盒盖相连,然后对盒内进行抽真空,抽真空后需要将真空泵与盒盖分离,有的是将抽真空装置和盒盖设计在一起。例如:申请号为CN201220570965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真空保鲜盒,但这种真空保鲜盒需要和外部的真空泵等抽真空装置相连才能完成抽真空动作,抽真空动作操作繁琐,而且此专利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将进气阀的开关锁紧防止误操作;申请号为CN201520184923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抽真空储物箱,但这种抽真空储物箱设计的是水平推拉式真空机械装置,此专利中公布的抽真空装置结构相对复杂,水平推拉机构及其他组件需要占用较大空间,当运用到日常使用的饭盒、保鲜盒等体积偏小的容器上后,其抽真空装置各个部件的加工装配难度较大,对零部件精度要求较高,相比于现有产品的普通容器盒体,此种抽真空储物箱的整体成本偏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抽真空的容器盖,其盖体上抽真空装置的各个部件本身结构简单紧凑且巧妙合理,即使运用到体积偏小的容器上时,盖体上抽真空装置的零部件的也容易加工组装,非常适合加工生产,在盖体上自带的抽真空装置操作简单,只需通过手动反复按压就能将容器内的空气缓缓抽出,大大简化了用户完成抽真空状态的操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抽真空的容器盖,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和容器开口密封连接;

在所述盖体上设有体积变化的抽气腔,所述抽气腔和第一通道相连,所述容器内部的空气沿所述第一通道向抽气腔内流动;

在所述抽气腔上设有随抽气腔体积变化而打开或关闭的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仅使得抽气腔内部的空气向外排放。

优选的,在所述抽气腔内设有支撑腔体形态的弹性装置。

优选的,在所述盖体上设有基体,在基体及盖体上设有和容器内部相通的第一通道,在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仅使容器内空气向基体上方流动的第一单向阀,在基体外罩设有壳体,所述壳体和基体之间密封形成抽气腔,在壳体和基体之间的抽气腔内设有弹性装置,所述壳体和弹性装置相抵接位置弹性形变设置。

优选的,所述排气装置包括设置在抽气腔内部基体上的第二排气孔,在第二排气孔内设有仅使抽气腔内空气向外排放的第二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在盖体上设置的通孔,在基体上设有和通孔在竖直方向大体重合的第一排气孔,在第一排气孔内设有所述第一单向阀。

优选的,在所述抽气腔内的基体上设有凹陷部,在所述凹陷部的底部中央位置设有第一排气孔。

优选的,在所述盖体上设有凹槽,所述罩设在基体外的壳体和所述凹槽相卡设,在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排气孔释放的空气沿第二通道排出。

优选的,所述第二通道包括设置在壳体和凹槽相接触侧壁上的排气槽,在所述基体底部设有使排气腔内的空气流动到排气槽位置的缝隙。

优选的,所述第二通道包括设置在壳体和凹槽相接触侧壁上的排气槽,所述基体底部和凹槽底部留有缝隙,所述排气槽和所述隔板之间的基体底部缝隙相连通,所述排气腔内的空气沿基体底部的缝隙及壳体上的排气槽排出。

优选的,在盖体上设有进气孔,在所述进气孔内设有用于活动密封进气孔的密封单元,所述密封单元还用于识别容器内部的负压状态。

优选的,所述密封单元包括可拆卸设置在进气孔内的皮塞,所述皮塞内设有空腔,设置在容器内部的皮塞一端开放设置,所述皮塞的空腔和容器内部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有益效果是,其盖体上抽真空装置的各个部件本身结构简单紧凑且巧妙合理,即使运用到体积偏小的容器上时,盖体上抽真空装置的零部件的也容易加工组装,非常适合加工生产,在盖体上自带的抽真空装置操作简单,只需通过手动反复按压就能将容器内的空气缓缓抽出,大大简化了用户完成抽真空状态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盖体和容器组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盖体断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皮塞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盖体俯视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盖体仰视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盖体;2、基体;3、第一单向阀;4、壳体;5、抽气腔;6、弹性装置;7、排气腔;8、第二排气孔;9、第二单向阀;10、通孔;11、第一排气孔;12、排气缺口;13、凹陷部;14、凹槽;15、隔板;16、排气槽;17、进气孔;18、皮塞;19、空腔;20、内凹部;21、凸起;22、进气缺口;23、抓扣;24、盖体密封圈;25、上密封圈;26、下密封圈;27、卡条;28、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8所示,一种可抽真空的容器盖,包括盖体1,所述盖体1和容器开口密封连接,在所述盖体上设有体积变化的抽气腔5,所述抽气腔5和第一通道相连,所述容器内部的空气沿所述第一通道向抽气腔5内流动;在所述抽气腔5上设有随抽气腔5体积变化而打开或关闭的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仅使得抽气腔5内部的空气向外排放。

为了使抽气腔5的体积在受到挤压后能够快速恢复,使抽气腔5获得加大抽气能力,在所述抽气腔5内设有支撑腔体形态的弹性装置。

为了方便盖体1和容器保持良好的密封性,在盖体1上设有和容器开口相连的抓扣23,且在盖体1上设有和容器开口密封的盖体密封圈24。

为了实现将容器内部空气抽出,在所述盖体1上设有基体2,在基体2及盖体1上设有和容器内部相通的第一通道,在所述第一通道内设有仅使容器内空气向基体上方流动的第一单向阀3,在基体2外罩设有壳体4,所述壳体4和基体2之间密封形成抽气腔5,在壳体4和基体2之间的抽气腔5内设有弹性装置6,所述壳体4和弹性装置6相抵接位置弹性形变设置。

为了配合抽气装置的使用,及时排放从容器中抽出的空气,所述排气装置包括设置在抽气腔5内部基体2上的第二排气孔8,在第二排气孔8内设有仅使抽气腔5内空气向外排放的第二单向阀9。

当需要抽气时,只需要手动按压壳体4对应弹性装置6的位置,因为壳体4和弹性装置6相抵接位置弹性形变设置,所以可以通过壳体4反复按压弹性装置,当按压壳体4时,抽气腔5内部的空气收到挤压后从第二单向阀9进入排气腔7内,从排气腔7沿着第二通道排放到外界;松开壳体4后,弹性装置6使壳体4恢复原状,抽气腔5内部的空气因为排出到排气腔7,抽气腔5与容器内部相比处于负压状态,容器内部的空气从第一通道经第一单向阀3进入抽气腔5内;反复按压壳体4,抽气装置和排气装置配合不断抽出容器内部空气,使容器内形成负压状态。需要强调的是,本技术方案中提到的负压状态与使用真空泵实现的负压真空状态相比,本方案最终能够达到的真空度低,因为受到现有技术中抽气装置的材料性能限制,但是本方案能够到达的负压状态也能够对容器内的物品进行保鲜,而本方案的最大优势在于方便携带使用,尤其在外出旅行就餐等情景下,携带本方案的容器及盖,方便储存携带容易变质的物品,方便生活。

为了使弹性装置6能够快速回弹挤压形变后的壳体4,所述弹性装置6包括设置在抽气腔5内的弹簧,所述弹簧的端部分别抵接在抽气腔5内的壳体4和基体2上。弹性装置6选用弹簧,可直接选用市售产品,组装方便,成本低。

为了使容器内部空气顺利进入抽气腔5中,所述第一通道包括在盖体1上设置的通孔10,在基体2上设有和通孔10在竖直方向大体重合的第一排气孔11,在第一排气孔11内设有所述第一单向阀3。因为加工误差的客观存在及零部件的组装偏差,允许通孔10和第一排气孔11在竖直方向上大体重合,即能够使容器内的空气顺利经通孔10、第一排气孔11进入抽气腔5。

为了保证第一通道内第一单向阀3的作用,在所述第一排气孔11内设有密封第一单向阀3的上密封圈25和下密封圈26。使容器内部的空气只能从第一通道的第一单向阀3位置进入到抽气腔5。

在按压壳体4时,壳体4形变后压缩抽气腔5的体积使压缩体积大小的空气排出,此时在不增加壳体4体积的情况下,为了盖体1的美观及节省生产材料,在所述抽气腔5内的基体2上设有凹陷部13,在所述凹陷部13的底部中央位置设有第一排气孔11。凹陷部13的设计增加了抽气腔5的体积,在每次按压壳体4时,壳体4的体积减小量变大,单次按压抽气腔5排出的空气更多,使后续容器内部空气单次进入抽气腔5内的空气量增大,有效增加了抽气装置的单次抽气量,提高了抽气装置的抽气效果。

为了方便将抽气装置和排气装置安装到盖体1上,在所述盖体1上设有凹槽14,所述罩设在基体2外的壳体4和所述凹槽14相卡设,在所述凹槽14内设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排气孔8释放的空气沿第二通道排出。将盖体1和壳体4卡设到盖体的凹槽14中,提高了盖体1整体的美观性,整个抽真空装置安装到凹槽14中,零部件不易受损,提高了产品的整体性及可靠性。

为了使排气腔7内部的空气顺利从凹槽14排出,所述第二通道包括设置在壳体4和凹槽14相接触侧壁上的排气槽16,在所述基体2底部设有使排气腔7内的空气流动到排气槽16位置的缝隙28。

在所述排气槽16对应的壳体4底部设有排气缺口12,排气缺口12使壳体4与凹槽14底部留有间隙,方便排气腔7内的空气从排气缺口12经排气槽16排出。

在所述凹槽14内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隔板15,所述壳体4和基体2的侧壁插设在隔板15和凹槽14内壁之间位置。隔板15的设计使抽真空装置能够牢固的安装到凹槽14中,避免凹槽14中的壳体4和基体2轻易从凹槽14中滑出,壳体4和基体2可紧紧地卡设到隔板15和凹槽14之间,使整个抽真空装置罩设固定在凹槽14内。

在基体2的内侧设有和隔板15相抵接的卡条27,卡条27抵接到隔板15时,基体2的底部和凹槽14底部互不接触、留出允许空气流动的缝隙28;

当基体2上不设置卡条27时候,还可以在所述基体2的底部设置使空气流动的缺口,但此缺口需要和所述壳体4上的排气槽16相连通,使空气沿缺口进入排气槽16排放到外界。

为了识别容器内的负压状态,并且能够解除容器内的负压状态,以轻松打开盖体1,在盖体1上设有进气孔17,在所述进气孔17内设有用于活动密封进气孔17的密封单元,所述密封单元还用于识别容器内部的负压状态。通过盖体1上的抽气装置将容器内的空气抽出,容器内的空气经排气装置排出,通过观察密封单元的状态判断容器内的负压状态,在需要打开盖体1时,也通过调整密封单元使外界空气进入到容器内部,解除容器内部的负压状态,以轻松打开盖体1。

所述密封单元包括可拆卸设置在进气孔17内的皮塞18,所述皮塞18内设有空腔19,设置在容器内部的皮塞18一端开放设置,所述皮塞18的空腔19和容器内部相连通。当容器内空气被逐渐抽走后,容器内部气压小于容器外部大气压力,带有空腔19的皮塞18会被大气压力挤压凹陷,通过观察皮塞18凹陷的状态判断容器内部负压状态;当需要打开盖体1时,通过捏动皮塞18,使皮塞18和进气孔17侧壁产生缝隙,使外界空气迅速进入容器内,以解除容器内部的负压状态,轻松打开盖体1。

为了进一步优化皮塞18和进气孔17的连接,使外部空气顺利进入负压状态的容器内部,在皮塞18上设有内凹部20,在盖体1上进气孔17对应容器内部的位置设有凸起21,所述凸起21上设有进气缺口22,所述皮塞18的内凹部20与凸起21及进气孔17的内壁相抵接,所述皮塞18进入容器内的端部卡接在凸起21上,所述皮塞18位于盖体1外部的一端卡接在进气孔17外的盖体1表面。当需要解除容器内部负压状态时候,捏动皮塞18使其内凹部20向内形变,与进气孔17及凸起21脱离全部抵接状态,外部空气从进气孔17及凸起21的进气缺口22迅速进入容器内部。

所述密封单元的设计为用户提供容器内部负压状态的参照,既方便了用户使用,又保护了抽真空装置内部件的安全,现有技术中的抽真空装置没有能够对容器内负压状态起到识别作用的组件,通常只是在盖体上安装能够解除负压状态的阀门,用户在进行抽气过程中,大多是通过感受抽气装置的压力反馈来判断容器内的负压状态,但是这种方式无法准确地判断容器内部负压状态,当抽真空装置长时间多次数的处于压力过大状态后,其内部组件容易损坏,减少装置的使用寿命,抽真空装置的抽气能力及效果也会慢慢减弱。而密封单元的设计正好避免了抽真空装置长时间受到过大压力导致损坏,大大延长了抽真空装置的使用寿命,运用简单的结构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减少了设备损坏率,相当于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