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9065发布日期:2019-09-21 00:14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现如今爆胎是汽车频发事故之一,多数由于车主对轮胎的保养不当或驾车习惯而导致。车辆在维修过程中会用到千斤顶,千斤顶为常用的换胎工具之一,用钢性顶举件作为工作装置,通过顶部托座或底部托座顶升重物的轻小起重设备。千斤顶使用时,将其放置在汽车底盘下,通过人工手摇的方式将千斤顶的顶部托座或底部托座升高,将汽车顶起。简式千斤顶是最常用的起升装置,而千斤顶的使用需要借助摇杆,即通过摇杆使千斤顶实现对汽车的抬升。现有的摇杆采用在手摇杆上开孔,连接杆直接穿过该开孔的方式来形成摇杆结构,但采用此种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操作摇杆,并且汽车顶升装置结构单一,操作费时费力;现有技术中的汽车顶升装置也无法进行组装,使用局限性大,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胎被扎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车辆上匹配的千斤顶,操作繁琐、使用费劲,不易操作,大大影响换胎效率。由此可见,千斤顶使用时费力费时且不易组装;对于力气小的女生来说,难以将千斤顶摇至一定的高度,难以实现自己换胎。所以急需要一种汽车顶升装置来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便捷式易操作的汽车顶升装置可以很好的解决此问题,便捷高效的完成更换轮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汽车顶升装置,通过汽车自身牵引力使车身被顶起,本装置可以快速顶起车身进行轮胎更换,省时省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更换轮胎效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顶升装置包括:支撑件、固定件和支撑板;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固定件用于与车体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支撑板包括平直部和翘起部,所述平直部与所述翘起部的连接处平滑过渡;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支撑板连接位置在所述平直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杆和调节件,所述调节件为圆柱管,所述圆柱管套设在所述支撑杆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支撑板均为两个。

进一步地,一个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支撑件的一端连接组成人字形,两个所述支撑件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件的侧壁沿中轴线方向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杆的侧壁沿中轴线方向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一个所述调节件与一个所述支撑板焊接固定,所述调节件通过锁止销与所述支撑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件的中轴线与所述支撑板的所述平直部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支撑杆的中轴线与地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为圆柱形壳体,所述壳体沿周向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第三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连接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连接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配合的若干第四通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连接部通过锁止销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翘起部为圆弧面。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汽车顶升装置,通过汽车自身牵引力使车身被顶起,本装置可以快速顶起车身进行轮胎更换,省时省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更换轮胎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顶升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汽车顶升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两个所述支撑件连接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两个所述支撑件连接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支撑板和调节件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

1-支撑件;2-固定件;3-支撑板;11-支撑杆;12-调节件;13-第一固定部;21-第二固定部;22-连接部;31-平直部;32-翘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顶升装置,包括支撑件1、固定件2和支撑板3;所述支撑件1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2连接,所述固定件2用于与车体连接,所述支撑件1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3连接;所述支撑板3包括平直部31和翘起部32,所述平直部31与所述翘起部32的连接处平滑过渡;所述支撑件1与所述支撑板3连接位置在所述平直部31上。

具体地,所述支撑板3的厚度需大于5mm,且材质为高强度钢,这样可以保证整体装置强度。

具体地,所述固定件2与所述车体连接并顶住所述车体,所述固定件2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13的上方,所述固定件2通过所述锁止销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3连接;所述平直部31与地面接触,且所述平直部31没有翘起,一般来说所述平直部31与地面之间完全接触且没有缝隙。

具体地,所述平直部31和所述翘起部32一体成形铸造,这样保证了所述支撑板3的强度,防止在所述平直部31和所述翘起部32的连接处发生断裂;两个所述翘起部32朝向相同且相互平行,两个所述翘起部32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的同一侧,这样保证了本汽车顶升装置在使用时的平稳性和一致性,也能够更省力。

优选地,所述翘起部32为圆弧面;将本汽车顶升装置放在地面时,所述圆弧面相对于地面的高度需大于5mm,这样才能在汽车抬起后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当圆弧面的高度足够高时,才能实现汽车自身的牵引力将所述车身抬起。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1包括支撑杆11和调节件12,所述调节件12为圆柱管,所述圆柱管套设在所述支撑杆11的外部。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1和所述支撑板3均为两个。

具体地,两个所述支撑件1沿着所述第一固定部13的中轴线对称;一个所述调节件12和一个所述支撑板3作为第一整体,另一个所述调节件12和另一个所述支撑板3作为第二整体,所述第一整体与所述第二整体沿着所述第一固定部13的中轴线对称,这样保证了本汽车顶升装置在使用时的平稳性和一致性,也能够更省力。

优选地,一个所述支撑件1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支撑件1的一端连接组成人字形,两个所述支撑件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3,所述固定件2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13的上方;两个所述支撑件1与地面组成三角形,使本汽车顶升装置在使用时更加平稳。

优选地,所述调节件12的侧壁沿中轴线方向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杆11的侧壁沿中轴线方向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第二通孔,具体地,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一个所述调节件12与一个所述支撑板3焊接固定,所述调节件12通过锁止销与所述支撑杆11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节件12的中轴线与所述支撑板3的所述平直部31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支撑杆11的中轴线与地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相等。

具体地,所述调节件12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将汽车车身抬起的高度,当需要抬起的高度不高时,可以将一个所述支撑杆11插入到一个所述调节件12的内部,靠近所述支撑板3的一端;并将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和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对准,此时再将所述锁止销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将两个所述支撑杆11和所述调节件12固定;此时,本汽车顶升装置沿着所述第一固定部13的中轴线对称,所述汽车顶升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为对称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13为圆柱形壳体,所述壳体沿周向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第三通孔,所述固定件2可以在所述圆柱形壳体内部转换方向,当转动到合适位置时,使用锁止销固定位置。

具体地,所述锁止销的材质为高强度钢,这样可以保证整体装置的强度要求,所述锁止销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且所述锁止销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三通孔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2包括连接部22和第二固定部21,所述连接部22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通孔相配合的若干第四通孔;所述第一固定部13和所述连接部22通过锁止销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2为U形托爪,所述U形托爪与所述车体完全接触。

所述的汽车顶升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车辆遭遇扎胎更换轮胎时,将汽车顶升装置取出,根据实际车型调节所述调节件12和锁止销来调节汽车顶升装置的高度,首先将所述固定件2与所述车体连接并顶住所述车体,再将所述翘起部32远离所述平直部31的一端与所述地面接触,此时所述的汽车顶升装置与地面不是垂直设置的;所述翘起部32朝向车头时,汽车需要提供一个向后的牵引力,此时所述的固定件2与所述车身向后运动,与地面接触的面逐渐由所述翘起部32逐渐变为所述平直部31,当所述平直部31完全与地面接触时,已经完成车身的顶升过程;此时轮胎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可以进行轮胎的拆卸和安装,使用本汽车顶升装置,可以通过汽车自身牵引力使车身被顶起,可以快速顶起车身进行轮胎更换,省时省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更换轮胎效率。

实施例2

参见附图1~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顶升装置,包括支撑件1、固定件2和支撑板3;所述支撑件1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2连接,所述固定件2用于与车体连接,所述支撑件1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3连接;所述支撑板3包括平直部31和翘起部32,所述平直部31与所述翘起部32的连接处平滑过渡;所述支撑件1与所述支撑板3连接位置在所述平直部31上。

具体地,所述支撑板3的厚度需大于5mm,且材质为高强度钢,这样可以保证整体装置强度。

具体地,所述固定件2与所述车体连接并顶住所述车体,所述固定件2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部13的上方,所述固定件2通过所述锁止销与所述第一固定部13连接;所述平直部31与地面接触,且所述平直部31没有翘起,一般来说所述平直部31与地面之间完全接触且没有缝隙。

具体地,所述平直部31和所述翘起部32一体成形铸造,这样保证了所述支撑板3的强度,防止在所述平直部31和所述翘起部32的连接处发生断裂;两个所述翘起部32朝向相同且相互平行,两个所述翘起部32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的同一侧,这样保证了本汽车顶升装置在使用时的平稳性和一致性,也能够更省力。

优选地,所述翘起部32为圆弧面;将本汽车顶升装置放在地面时,所述圆弧面相对于地面的高度需大于5mm,这样才能在汽车抬起后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当圆弧面的高度足够高时,才能实现汽车自身的牵引力将所述车身抬起。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1包括支撑杆11和调节件12,所述调节件12为圆柱管,所述圆柱管套设在所述支撑杆11的外部。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1和所述支撑板3均为两个。

具体地,两个所述支撑件1沿着所述第一固定部13的中轴线对称;一个所述调节件12和一个所述支撑板3作为第一整体,另一个所述调节件12和另一个所述支撑板3作为第二整体,所述第一整体与所述第二整体沿着所述第一固定部13的中轴线对称,这样保证了本汽车顶升装置在使用时的平稳性和一致性,也能够更省力。

优选地,一个所述支撑件1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支撑件1的一端连接组成人字形,两个所述支撑件1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3,所述固定件2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13的上方;两个所述支撑件1与地面组成三角形,使本汽车顶升装置在使用时更加平稳。

优选地,所述调节件12的侧壁沿中轴线方向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杆11的侧壁沿中轴线方向间隔均匀的设置有若干第二通孔,具体地,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地,一个所述调节件12与一个所述支撑板3焊接固定,所述调节件12通过锁止销与所述支撑杆11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节件12的中轴线与所述支撑板3的所述平直部31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支撑杆11的中轴线与地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相等。

具体地,所述调节件12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将汽车车身抬起的高度,当需要抬起的高度不高时,可以将一个所述支撑杆11插入到一个所述调节件12的内部,靠近所述支撑板3的一端;并将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和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对准,此时再将所述锁止销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内,将两个所述支撑杆11和所述调节件12固定;此时,本汽车顶升装置沿着所述第一固定部13的中轴线对称,所述汽车顶升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为对称结构。

具体地,所述锁止销的材质为高强度钢,这样可以保证整体装置的强度要求。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2包括连接部22和第二固定部21,所述第一固定部13和所述连接部22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13为圆柱形壳体,所述壳体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固定件2包括连接部22和第二固定部21,所述连接部22设置有与所述壳体内壁设置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所述第一固定部13和所述连接部22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13的高度大于所述连接部22的高度;所述固定件2可以在所述圆柱形壳体内部转换方向,所述固定件2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所述固定件2的朝向,当转动到合适位置时,使用锁止销固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2为U形托爪,所述U形托爪与所述车体完全接触。

所述的汽车顶升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车辆遭遇扎胎更换轮胎时,将汽车顶升装置取出,根据实际车型调节所述调节件12和锁止销来调节汽车顶升装置的高度,首先将所述固定件2与所述车体连接并顶住所述车体,再将所述翘起部32远离所述平直部31的一端与所述地面接触,此时所述的汽车顶升装置与地面不是垂直设置的;所述翘起部32朝向车头时,汽车需要提供一个向后的牵引力,此时所述的固定件2与所述车身向后运动,与地面接触的面逐渐由所述翘起部32逐渐变为所述平直部31,当所述平直部31完全与地面接触时,已经完成车身的顶升过程;此时轮胎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可以进行轮胎的拆卸和安装,使用本汽车顶升装置,可以通过汽车自身牵引力使车身被顶起,可以快速顶起车身进行轮胎更换,省时省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更换轮胎效率。虽然本发明已经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发明并非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还包括所作出的各种改变以及变化。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