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梯门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8590发布日期:2020-05-26 17:4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梯门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电梯门机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作为一种现代化机械运载工具,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机械设备之一。其广泛应用于商场大厦、高层办公楼、高层住宅等楼宇当中。

电梯通常包括一用于运载人或物品的轿厢、用于维持轿厢的导向作用的导轨及驱动其作运载运动的驱动机组及相应的控制系统。而轿厢则包括厢体、轿厢门体、及用于控制轿厢门体及各楼层的层门体作打开或关闭动作的门机系统。

另外,现有技术的门机系统带动2扇、4扇、6扇门对开,参照图1,此时由于门的所有重力f都集中作用与螺栓上,使之成为一个悬臂梁,从受力分析可知,门重力f和门轨的排数越多l的距离也越大,所以螺栓根部的弯曲应力也就越大。此结构现常用于单排轨、2扇门对开或双排轨4扇门对开,单扇门重量也就做到30-40kg以下,而做到极限三排轨6扇门对开,调研发现使用中经常出现故障,给使用带来不便,更不能供八扇门对开,尽开门宽六米向上大型电梯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电梯门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电梯门机装置,包括设于电梯的轿厢门体及层门体顶部、并用于开闭电梯的轿厢门体及层门体的门机装置,所述门机装置包括马达、与马达连接的门机组件、与门机组件连接的轿厢门体及层门体、以及用于带动轿厢门体和层门体作打开或闭合动作的门轨组件;所述门轨组件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四排门轨;所述门机组件包括通过吊箱与每排门轨连接的链传动机构,所述链传动机构通过门挂板组件分别与轿厢门体和层门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链传动机构包括与马达连接的齿轮轴、套接在齿轮轴上的一对换向齿轮,所述齿轮轴上的主动链轮通过短链条与输出轴上的从动链轮连接,所述输出轴上的第一输出链轮通过第一传动链条与第一传动轴上的第一传动链轮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上的第二传动链轮通过第二传动链条与第二传动轴上的第二输出链轮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上的第三传动链轮通过第三传动链条与第三传动轴上的第三输出链轮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上的第四传动链轮通过第四传动链条与第四传动轴上的第四输出链轮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动链轮、第二传动链轮、第三传动链轮以及第四传动链轮由大到小依次排列设置,且所述第一传动链轮、第二传动链轮、第三传动链轮以及第四传动链轮的齿数依次递减。

优选地,所述门挂板组件包括通过两只主导向轮和两只辅助导向轮能够在门轨上移动的门挂板,所述门挂板通过四只防脱钩与门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链条的两端均与门挂板连接,所述门挂板通过两只门挂板连接件与轿厢门体和层门体上的上补强连接。

优选地,所述轿厢门体和层门体均分别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八扇轿厢门和八扇层门,八扇所述轿厢门和八扇所述层门均呈对开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电梯门机装置,通过在门机端部同一轴上,安装了按每一门扇行程比例计算出的不同齿数链轮,使其实现关门时,能够在同一起点和相同时间内每片门扇所对应完成的行程。另外,该门机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其整体强度和刚性高,能准确实现开关门功能,且性能更稳定可靠,主要配套大型电梯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单个门挂板与轿箱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单个门挂板与门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轿箱门悬挂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吊箱的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链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马达、2门轨、3吊箱、4齿轮轴、5换向齿轮、6主动链轮、7短链条、8输出轴、9从动链轮、10第一输出链轮、11第一传动链条、12第一传动轴、13第一传动链轮、14第二传动链轮、15第二传动链条、16第二传动轴、17第二输出链轮、18第三传动链轮、19第三传动链条、20第三传动轴、21第三输出链轮、22第四传动链轮、23第四传动链条、24第四传动轴、25第四输出链轮、26主导向轮、27辅助导向轮、28门挂板、29防脱钩、30门挂板连接件、31上补强、32轿厢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图7,一种新型电梯门机装置,包括设于电梯的轿厢门体及层门体顶部、并用于开闭电梯的轿厢门体及层门体的门机装置,门机装置包括马达1、与马达1连接的门机组件、与门机组件连接的轿厢门体及层门体、以及用于带动轿厢门体和层门体作打开或闭合动作的门轨组件;门轨组件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四排门轨2;门机组件包括通过吊箱3与每排门轨2连接的链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通过门挂板组件分别与轿厢门体和层门体连接。

参照图7,具体的,链传动机构包括与马达1连接的齿轮轴4、套接在齿轮轴4上的一对换向齿轮5,齿轮轴4上的主动链轮6通过短链条7与输出轴8上的从动链轮9连接,输出轴8上的第一输出链轮10通过第一传动链条11与第一传动轴12上的第一传动链轮13连接;第一传动轴12上的第二传动链轮14通过第二传动链条15与第二传动轴16上的第二输出链轮17连接;第一传动轴12上的第三传动链轮18通过第三传动链条19与第三传动轴20上的第三输出链轮21连接;第一传动轴12上的第四传动链轮22通过第四传动链条23与第四传动轴24上的第四输出链轮25连接。

参照图6,其中,第一传动链轮13、第二传动链轮14、第三传动链轮18以及第四传动链轮22由大到小依次排列设置,且第一传动链轮13、第二传动链轮14、第三传动链轮18以及第四传动链轮22的齿数依次递减。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每片门在同一时间和同一起点各自所移动的行程,通过在端部同一轴上依次设置了第一传动链轮13、第二传动链轮14、第三传动链轮18以及第四传动链轮22,且通过安装的每一门扇行程比例计算出不同的齿数,使得实现关门时,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时间内每片门扇所对应完成行程。例如,这里的第一传动链轮13、第二传动链轮14、第三传动链轮18以及第四传动链轮22的齿数分别对应为40、30、20、10,而在实际设计时,可根据每片门扇行程比例计算出相应的齿数,从而满足使用需求。

参照图3-图5,具体的,门挂板组件包括通过两只主导向轮26和两只辅助导向轮27能够在门轨2上移动的门挂板28,门挂板28通过四只防脱钩29与门轨2连接,第一传动链条11的两端均与门挂板28连接,门挂板28通过两只门挂板连接件30与轿厢门体和层门体上的上补强31连接。

本实施例中,当上述链传动机构动作时,通过门挂板28带动与之连接的轿厢门体及层门体随之移动,从而实现轿厢门体及层门体的打开或关闭动作,其中,两只主导向轮26用于带动门挂板28在门轨2上移动行走,主要起导向作用,两只辅助导向轮27用于起辅助导向作用,防止门挂板28在移动行走过程中出现脱落现象。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每排门轨2均通过门挂板28与对应的轿厢体及层门连接,且该结构与现有技术无本质区别,因此,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在这里不再详细阐述。

参照图2,具体的,轿厢门体和层门体均分别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八扇轿厢门32和八扇层门,八扇轿厢门32和八扇层门均呈对开结构。

本实施例中,由上述链传动机构动作,通过门挂板组件带动左右对称设置的八扇轿厢门32对开,与此同时由轿厢门32通过门刀系统带动与之连接的八扇层门对开。其中,这里的门设计为长4015mm*宽840mm,每扇门的重量为80-100kg;由于该门机装置的刚性足,因此可实现8扇轿厢门对开,使电梯开门宽度和高度做到6500mm*4000mm,将来还可以做到更大,从而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由于八扇层门与八扇轿厢门的大小、尺寸相同,因此这里不再详细说明。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门刀系统与现有技术无本质区别,且也不是本专利重点保护的技术方案,因此门刀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这里不再详细阐述。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首先由马达1带动一对换向齿轮5转动,同时由齿轮轴4上的主动链轮6通过短链条7带动输出轴8上的从动链轮9转动,再由输出轴8上的第一输出链轮10通过第一传动链条11带动第一传动轴12上的第一传动链轮13及第一传动轴12转动,此时,由第一传动链条11带动与之连接的轿厢门32及层门完成轿、层快门开合的整个行程;

与此同时,第一传动轴12上的第二传动链轮14通过第二传动链条15带动第二传动轴16上的第二输出链轮17传动,此时,由第二传动链轮14带动与之连接的轿厢门32及层门中速门完成轿箱开门的四分之三行程;

与此同时,第一传动轴12上的第三传动链轮18通过第三传动链条19带动第三传动轴20上的第三输出链轮21传动,此时,由第三传动链条19带动与之连接的轿厢门32及层门中速门完成轿箱开门的四分之二行程;

与此同时,第一传动轴12上的第四传动链轮22通过第四传动链条23带动第四传动轴24上的第四输出链轮25传动,此时,由第四传动链条23带动与之连接的轿厢门32及层门慢速门完成轿箱开门的四分之一行程;最终实现了整个开关门的动作。

综上所述,该门机装置的整体强度和刚性高,因每扇门的重量垂直悬挂在各自的轨道和吊箱上,且每层吊箱再用垫块和螺栓紧固成一个整体,使每片门的重量与开门机受力呈垂直作用力,因此可以承受较大的门和尺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