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穿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1009发布日期:2020-10-17 02:2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手持穿绳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手动工具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是一种手持穿绳器。



背景技术:

将绳子穿过一个物件上的孔再从物件的外侧绕回或者绕过杆状物件后收回绳子是一种通过绳子连接物件的常用方式,其已然被应用到各个行业中,例如船舶靠岸时需要船员将绳索穿过码头上的铁环后绕回船上系紧绳索;或海上浮标进行维修时需要将船上的绳子穿过浮标上方的固定环然后绕回船上完成对浮标的拉动;或建筑领域中建筑工人需要将安全绳穿过墙体高处的安全环或顶部钢架上实现安全绳的安装。

但是现有的这一系绳过程往往需要人员靠近物件后才能够手动的操作,对于人员无法碰触的物件较难实现绳子穿过或环绕物件完成通过绳子连接的过程。因此,现有技术中急需一种可以实现人员隔空完成穿绳后使得绳子的绳头返回的手动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手持穿绳器,其可以使得人员在远离物件的情况下将绳子穿过物件上的孔或者绕过物件并最终收回绳子的绳头。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手持穿绳器,它包括主杆,主杆的一端设有承载本体,承载本体上设有上臂和下臂,所述上臂和下臂之间设有活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包括伸缩杆,伸缩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朝承载本体倾斜设置的弯折部,两个弯折部上分别设有上转轴和下转轴,所述伸缩杆带动两个弯折部相对或相背运动,以使得所述上转轴和下转轴之间的间距可调;

其中,所述上臂上设有与上转轴相配合的上轴孔,且上臂上设有供位于上轴孔内的上转轴朝背离承载本体的方向脱离上臂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上轴孔连通;

其中,所述下臂上设有与下转轴相配合的下轴孔,所述上轴孔的轴线与下轴孔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下臂上设有供位于下轴孔内的下转轴朝承载本体所在的位置脱离下臂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下轴孔连通。

所述活动件的上端设有环扣。通过对于上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设置,使得活动件的上下两端的转轴可以交替的转动配合在对应的上轴孔或者下轴孔内,因此可以使得活动件即不会脱落而且可以通过活动件下端先打开再使得上端打开的方式实现绳子绕于对应的外部物件外或者穿过外部物件上的孔。

作为优选,其中,以所述下轴孔的轴线为圆点、以所述上转轴的轴线与下轴孔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半径且以所述上转轴的轴线为起点朝背离承载本体的方向延伸构建终点位于上臂外的第一移动路径,所述上臂上设有沿第一移动路径延伸形成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上轴孔连通,当下转轴转动配合于下轴孔内时所述上转轴通过第一通道摆动至上轴孔内或通过第一通道摆动至上轴孔外且与上臂脱开;

其中,以所述上轴孔的轴线为圆点、以所述上转轴的轴线与下轴孔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半径且以所述下转轴的轴线为起点朝向承载本体的方向延伸构建终点位于下臂外的第二移动路径,所述下臂上设有沿第二移动路径延伸形成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下轴孔连通,当上转轴转动配合于上轴孔内时所述下转轴通过第二通道摆动至下轴孔内或通过第二通道摆动至下轴孔外且与下臂脱开。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道的宽度尺寸小于上轴孔的直径,所述上转轴的外圆周面沿径向内切形成仅在下转轴与下轴孔转动配合时供所述上转轴穿过第一通道的第一切割平面。通过第一通道的窄口设计配合第一切割平面的设计可以使得活动件下端转动的过程中上转轴不会从较窄的第一通道脱出,而当活动件下端的下转轴置于下轴孔内时由于第一切割平面的设计因此可以使得活动件上端在绕下轴孔的轴线转动的过程中从上轴孔脱开。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通道的宽度尺寸小于下轴孔的直径,所述下转轴的外圆周面沿径向内切形成仅在上转轴与上轴孔转动配合时供所述下转轴穿过第二通道的第二切割平面。通过第二通道的窄口设计配合第二切割平面的设计可以使得活动件上端转动的过程中上转轴不会从较窄的第二通道脱出,而当活动件上端的上转轴置于上轴孔内时由于第二切割平面的设计因此可以使得活动件下端在绕上轴孔的轴线转动的过程中从下轴孔脱开。

作为优选,所述上臂和下臂沿竖直方向平行设置,所述上臂上的上轴孔的轴线沿上臂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下轴孔的轴线与上轴孔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相互平行;所述上臂背离承载本体的前端面上沿上臂的长度方向内凹形成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将上轴孔分隔成左右两个上轴孔,所述活动件上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各自的上轴孔相匹配的上转轴。

作为优选,所述容置槽内设有回力辊,所述回力辊的两端与容置槽的槽内壁转动配合;当所述上转轴转动配合于上轴孔内时所述回力辊与活动件相抵靠,以使得回力辊与活动件联动;所述回力辊上设有用于驱使所述回力辊带动活动件下端的下转轴朝下轴孔所在位置摆动的复位扭簧。通过设置回力辊可以使得活动件的下端摆动至远离下轴孔时可以自动复位。

作为优选,所述回力辊的外圆周面上沿周向分为啮合区和摩擦区,所述回力辊的啮合区内设有齿牙,所述活动件的上端设有与回力辊上的齿牙相啮合的齿槽;当下转轴沿第二移动路径摆动时所述回力辊外圆周面上位于摩擦区的部分先于啮合区内的齿牙与活动件的外表面滚动配合。通过对于回力辊上分区设计的目的在于,回力辊先是通过摩擦区与活动件或者活动件上的上转轴滚动配合,当摆动到一定角度后再切换成啮合区的齿与齿之间的啮合;由于摩擦区是滚动摩擦因此顿挫较小,适合通过活动件平滑的带动回力辊克服复位扭簧的弹力转动,而啮合区的齿牙可以保证随着回力辊的转动其复位扭簧的弹力较大时不会导致回力辊打滑;即先摩擦区后啮合区的设计要点在于先平滑驱动同时避免齿牙刚与齿槽接触时发生撞齿而产生顿挫或损伤,在后的啮合区又能够在复位弹力较大时保障回力辊不会与活动件打滑。

作为优选,所述上转轴包括上固定轴和上活动轴,所述上固定轴与活动件的上端之间通过上芯轴固定连接,所述上活动轴转动配合于上芯轴外且沿轴向限位于上固定轴和活动件之间,所述上固定轴与上活动轴之间或者上活动轴与活动件之间设有用于驱使上活动轴转动至所述上活动轴上的第一切割平面与上固定轴上的第一切割平面齐平的第一扭簧;当活动件的下端绕上轴孔的轴线朝承载本体所在位置转动时所述上轴孔内设有用于限制上活动轴随上固定轴转动的第一限位凸起。通过对于上转轴的设计,其优点在于,当活动件的下端摆动时上转轴上的上固定轴和上活动轴可以形成周向的错位,因此二者呈十字交叉可以使得转动过程更加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下转轴包括下固定轴和下活动轴,所述下固定轴与活动件的下端之间通过下芯轴固定连接,所述下活动轴转动配合于下芯轴外且沿轴向限位于下固定轴和活动件之间,所述下固定轴与下活动轴之间或者下活动轴与活动件之间设有用于驱使下活动轴转动至所述下活动轴上的第二切割平面与下固定轴上的第二切割平面齐平的第二扭簧;当活动件的上端绕上轴孔的轴线朝背离承载本体的方向转动时所述下轴孔内设有用于限制下活动轴随下固定轴转动的第二限位凸起。通过对于下转轴的设计,其优点在于当活动件的上端摆动时下转轴上的下固定轴和下活动轴可以形成周向的错位,因此二者呈十字交叉可以使得转动过程更加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件包括长条形的基板,基板的两端分别设有朝承载本体倾斜设置的弯折部,所述上转轴和下转轴分别与两个弯折部相连;所述基板上设有阵列式分布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供基板背离承载本体一侧的流体仅通孔流动至基板另一侧的单向阀。通过折弯的设计可以使得活动件摆动角度更大,与上臂干涉小。另外,由于单向阀的设计可以使得基板下端的下转轴朝内摆动后更加容易的复位回到下轴孔内,尤其适用于外界流体密度较大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上臂上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分别与上臂相连,所述导向杆的中间位置与上臂之间留有供绳子穿过的间隔。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操作人员只需要抓握主杆的一端并驱使主杆做轴向的前伸和回退的动作即可使得主杆另一端的活动件带动绑于活动件上的绳子绕于外部物件外,因此,操作简单且能够实现人员隔空操作,其次,由于上转轴上第一切割平面的设计配合第一通道较窄设计,以及下转轴上第二切割平面的设计配合第二通道较窄设计能够很好的保证活动件的上下两端既能够交替的与上臂和下臂脱开,而且不会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手持穿绳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第一种活动件处于内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一种活动件处于外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种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省去部分主杆后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5中第二种活动件处于内翻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省去部分主杆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d”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5省去部分主杆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e”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f”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5省去部分主杆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g-g”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7为图15中“h-h”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i”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中活动件、上转轴、下转轴和回力辊的装配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中回力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回力辊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1、主杆,1.1、握手部,2、承载本体,3、上臂,3.1、上轴孔,4、下臂,4.1、下轴孔,5、活动件,5.1、基板,5.2、弯折部,5.3、通孔,6、上转轴,6.1、上固定轴,6.2、上活动轴,6.3、上芯轴,7、下转轴,7.1、下固定轴,7.2、下活动轴,7.3、下芯轴,8、第一通道,9、第二通道,10、环扣,11、第一切割平面,12、第二切割平面,13、容置槽,14、回力辊,14a、啮合区,14b、摩擦区,15、复位扭簧,16、第一扭簧,17、第一限位凸起,18、第二扭簧,19、第二限位凸起,20、导向杆,21、绳子;

l是指上转轴的轴线与下轴孔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w1是指第一通道的宽度尺寸;w2是指第二通道的宽度尺寸;

d1是指上轴孔的直径;d2是指下轴孔的直径;

x是指上臂的长度方向;y是指上臂的宽度方向;z是指上臂的厚度方向;

o1是指上轴孔的轴线与横截面所在的竖直平面相交的圆点;

o2是指下轴孔的轴线与横截面所在的竖直平面相交的圆点;

s1、第一移动路径;s2、第二移动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手持穿绳器。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持穿绳器,它包括如图1所示的主杆1,主杆1的前端设有一个呈c字型或者u字型的承载本体2;主杆1的后端设有握手部1.1,便于操作人员抓握;所述承载本体2的两端朝向背离主杆1的一侧,且所述主杆1的前端与承载本体2的中间位置相连,所述承载本体2上设有能够带动绳子的绳头绕过物件后随主杆1回拉的穿绳机构。

上述主杆1的前端与承载本体2之间的相连,可以是通过螺纹或者卡接等可拆方式连接,也可以是焊接等固定方式连接。

实施例二: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所示,承载本体2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臂3和下臂4,上臂3和下臂4相互平行,且上臂3的后端和下臂4的后端分别与承载本体2的端部相连,上述的上臂3的后端和下臂4的后端分别与承载本体2的端部相连可以是分体式结构的可拆式连接,也可以是与承载本体2一体式结构;所述上臂3的前端和下臂4的前端之间设有上述的穿绳机构,所述穿绳机构包括活动件5,所述活动件5呈长条形结构,所述活动件5的上端和下端交替地与上臂3和下臂4转动配合,即活动件5的上端可以绕着上臂3上的上轴孔3.1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或者活动件5的下端可以绕着下臂4上的下轴孔4.1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转动。

具体地,所述上臂3上设有上轴孔3.1,所述下臂4上设有下轴孔4.1,所述上轴孔3.1的轴线沿上臂3的宽度方向y延伸且与下轴孔4.1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活动件5的上端设有与上轴孔3.1相匹配的上转轴6,所述活动件5的下端设有与下轴孔4.1相匹配的下转轴7;

其中,以所述下轴孔4.1的轴线为圆点o2、以所述上转轴6的轴线与下轴孔4.1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l为半径且以所述上转轴6的轴线为起点朝背离承载本体2的方向延伸构建的终点位于上臂3外的第一移动路径s1,所述上臂3上设有沿第一移动路径s1延伸形成的第一通道8,所述第一通道8与上轴孔3.1连通,当下转轴7转动配合于下轴孔4.1内时所述上转轴6通过第一通道8摆动至上轴孔3.1内或通过第一通道8摆动至上轴孔3.1外且与上臂3脱开;

其中,以所述上轴孔3.1的轴线为圆点o1、以所述上转轴6的轴线与下轴孔4.1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l为半径且以所述下转轴7的轴线为起点朝向承载本体2的方向延伸构建终点位于下臂4外的第二移动路径s2,所述下臂4上设有沿第二移动s2路径延伸形成的第二通道9,所述第二通道9与下轴孔4.1连通,当上转轴6转动配合于上轴孔3.1内时所述下转轴7通过第二通道9摆动至下轴孔4.1内或通过第二通道9摆动至下轴孔4.1外且与下臂4脱开。

实施例三: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二相同,区别在于:所述活动件5的上端设有环扣10,用于系绳子21的绳头。作为优选,该环扣10如图18所示为环形的结构。但是该环扣10的作用在于便于绳子的绳头能够固定在活动件5的上端上,因此只要是能够实现绳子21的绳头系住固定的部件都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申请的该环扣10范围内。例如环扣10为半圆结构,环扣10为中间直径小两端直径大的腰鼓型结构,该腰鼓型结构的环扣10一端与活动件5的上端固定连接。

实施例四: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二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第一通道8的宽度尺寸w1小于上轴孔3.1的直径d1,所述上转轴6的外圆周面沿径向内切形成仅在下转轴7与下轴孔4.1转动配合时供所述上转轴6穿过第一通道8的第一切割平面11。

实施例五: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二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第二通道9的宽度尺寸w2小于下轴孔4.1的直径d2,所述下转轴7的外圆周面沿径向内切形成仅在上转轴6与上轴孔3.1转动配合时供所述下转轴7穿过第二通道9的第二切割平面12。

实施例六: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四相同,区别在于:如图12所示,所述上臂3沿自身长度方向上的轴线和下臂4沿自身长度方向上的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且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上臂3上的上轴孔3.1的轴线沿上臂3的宽度方向y延伸,所述下轴孔4.1的轴线与上轴孔3.1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相互平行;所述上臂3背离承载本体2的前端面上沿上臂3的长度方向x内凹形成容置槽13,所述容置槽13将上轴孔3.1分隔成左右两个上轴孔3.1,所述活动件5上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各自的上轴孔3.1相匹配的上转轴6。

优选地,如图7所示,容置槽13沿竖直方向,即沿上臂3的厚度方向z贯穿上臂3的上端面和下端面。

实施例七: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六相同,区别在于:如图6-9和图19所示,所述活动件5包括长条形的基板5.1,基板5.1的两端分别设有朝承载本体2倾斜设置的弯折部5.2,所述上转轴6和下转轴7分别与两个弯折部5.2相连。通过折弯部5.2的设计可以提高活动件5的摆动角度,减少活动件5绕上轴孔3.1朝内摆动时活动件5与容置槽13槽口位置的干涉。因此可以在不对容置槽13的槽口做扩口改进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活动件5朝内的摆动角度,即提高了活动件5绕上轴孔3.1的轴线朝承载本体2所在的位置摆动的摆动角度。此机构设计的优点在于保留了上臂的强度又提高了活动件5的摆动角度。

实施例八: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六相同,区别在于:如图7、图18和图20所示,所述容置槽13内设有回力辊14,所述回力辊14呈圆柱形结构,回力辊14的两端的中心位置分别设有中心轴,所述回力辊14的两端通过各自中心轴与容置槽13槽内壁上的中心孔转动配合;

当所述上转轴6转动配合于上轴孔3.1内时所述回力辊14与活动件5相抵,以使得回力辊14与活动件5联动;该联动具体地是指当活动件5绕上轴孔3.1的轴线转动时所述回力辊14也绕着自身中心轴的轴线转动,二者实现同步转动。

所述回力辊14上设有用于驱使活动件5下端的下转轴7朝下轴孔4.1所在位置摆动的复位扭簧15。具体地,所述回力辊14的端面上和/或容置槽13的槽内壁上设有用于安装复位扭簧15的凹槽,复位扭簧15置于凹槽内且复位扭簧15的两端分别与凹槽的内壁和回力辊14固定连接。

实施例九: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八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0和图21所示,所述回力辊14的外圆周面上沿周向分为啮合区14a和摩擦区14b,所述回力辊14的啮合区14a内设有齿牙,所述活动件5的上端设有与回力辊14上的齿牙相啮合的齿槽;

如图18所示,当下转轴7沿第二移动路径s2摆动时所述回力辊14外圆周面上位于摩擦区14b的部分先于啮合区14a内的齿牙与活动件5的外表面滚动配合。即当活动件5上的上转轴6位于上轴孔3.1内切下转轴7位于下轴孔4.1内时所述回力辊14外圆周面位于摩擦区14b内的部分与活动件5的外表面抵靠且相互之间滚动摩擦;当活动件5绕上轴孔3.1的轴线沿着第二移动路径s2朝承载本体2所在位置摆动时所述回力辊14外表面上与活动件5相抵靠的接触面逐渐转移至啮合区14a内,与此同时啮合区14a上的齿牙与活动件5上的齿槽啮合。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回力辊14位于摩擦区14b内的外圆周面上覆盖有一用于提高摩擦力的摩擦层,具体地可以是橡胶层。

实施例十: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四相同,区别在于:所述上转轴6包括上固定轴6.1和上活动轴6.2,所述上固定轴6.1与活动件5的上端之间通过上芯轴6.3固定连接,所述上活动轴6.2转动配合于上芯轴6.3外且沿轴向限位于上固定轴6.1和活动件5之间,所述上固定轴6.1与上活动轴6.2之间或者上活动轴6.2与活动件5之间设有用于驱使所述上活动轴6.2上的第一切割平面转动至与上固定轴6.1上的第一切割平面11齐平的第一扭簧16;

当活动件5的下端绕上轴孔3.1的轴线朝承载本体2所在位置转动时所述上轴孔3.1内设有用于限制上活动轴6.2随上固定轴6.1转动的第一限位凸起17。

实施例十一: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五相同,区别在于:所述下转轴7包括下固定轴7.1和下活动轴7.2,所述下固定轴7.1与活动件5的下端之间通过下芯轴7.3固定连接,所述下活动轴7.2转动配合于下芯轴7.3外且沿轴向限位于下固定轴7.1和活动件5之间,所述下固定轴7.1与下活动轴7.2之间或者下活动轴7.2与活动件5之间设有用于驱使所述下活动轴7.2上的第二切割平面12与下固定轴7.1上的第二切割平面12齐平的第二扭簧18;

当活动件5的上端绕上轴孔3.1的轴线朝背离承载本体2的方向转动时所述下轴孔4.1内设有用于限制下活动轴7.2随下固定轴7.1转动的第二限位凸起19。

实施例十二: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七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基板5.1上设有阵列式分布有若干通孔5.3,所述通孔5.3内设有供基板5.1背离承载本体2一侧的流体仅通孔5.3流动至基板5.1另一侧的单向阀(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基板5.1下端如图3所示朝内摆动后当主杆带动承载本体回拉时可以在流体的作用下驱使基板5.1复位至下转轴7配合与下轴孔4.1内,而当如图2所示主杆需要带动承载本体2上的活动件5朝前靠近物件时由于通孔5.3上单向阀的设置可以大大降低基板5.1上的受力,避免基板5.1在未靠近待穿绳物件时就被外界的流体打开至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尤其适用于水下作业环境,由于水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主杆1带动活动件5在水下移动时可以很好的避免活动件在水流的作用力下从图2所示的状态打开至如图3所示的状态,同时在主杆1回拉的过程中单向阀关闭通孔5.3,因此可以在水流的作用下基板5.1可以更容易的从图3所示复位至图2所示,再摆动至如图4所示。

上述的单向阀可以是现有的梭阀、球阀或者单向膜等,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通道两侧流体单向流动的部件都属于本实施例中单向阀的范畴内。

实施例十三: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七相同,区别在于:如图6-8和图19所示,所述基板5.1为一根或多根间隔设置的伸缩杆,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折弯部5.2固定连接。

上述的伸缩杆是指现有技术中自身长度可调的杆状部件;

作为伸缩杆的优选之一,所述伸缩杆为液压杆,液压杆包括杆体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伸入至杆体的液压腔内,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和杆体分别与两个折弯部5.2固定连接。由此活塞杆在外力的作用下克服杆体内的液压力使得活塞杆位于杆体外的长度缩短或者在杆体内液压力的作用下驱使活塞杆位于杆体外的部分伸长。

作为伸缩杆的优选之二,所述伸缩杆为由两节或两节以上支管组成的多节管,以两节支管的多节管为例,第一节支管的下端伸入第二节支管的上端内,且第一节支管和第二节支管之间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一端与第一节支管外侧壁上的台阶面相抵,压缩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节支管内侧壁上的台阶面相抵。

实施例十四: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所示,承载本体2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臂3和下臂4,上臂3和下臂4相互平行,且上臂3的后端和下臂4的后端分别与承载本体2的端部相连,上述的上臂3的后端和下臂4的后端分别与承载本体2的端部相连可以是分体式结构的可拆式连接,也可以是与承载本体2一体式结构;所述上臂3的前端和下臂4的前端之间设有上述的穿绳机构,所述穿绳机构包括活动件5,所述活动件5呈长条形结构,所述活动件5的上端和下端交替地与上臂3和下臂4转动配合,即活动件5的上端可以绕着上臂3上的上轴孔3.1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或者活动件5的下端可以绕着下臂4上的下轴孔4.1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转动。

具体地,所述上臂3上设有上轴孔3.1,所述下臂4上设有下轴孔4.1,所述上轴孔3.1的轴线沿上臂3的宽度方向y延伸且与下轴孔4.1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活动件5的上端设有与上轴孔3.1相匹配的上转轴6,所述活动件5的下端设有与下轴孔4.1相匹配的下转轴7;

其中,所述上臂3背离承载本体2的前端面上沿上臂3的长度方向x方向内切形成第一通道8,所述第一通道8与上轴孔3.1连通,当下转轴7转动配合于下轴孔4.1内时所述上转轴6通过第一通道8摆动至上轴孔3.1内或通过第一通道8摆动至上轴孔3.1外且与上臂3脱开;

其中,所述下臂4背离承载本体2的前端面上沿上臂3的长度方向x方向内切形成第二通道9,所述第二通道9与下轴孔4.1连通,当上转轴6转动配合于上轴孔3.1内时所述下转轴7通过第二通道9摆动至下轴孔4.1内或通过第二通道9摆动至下轴孔4.1外且与下臂4脱开;

所述活动件5包括长条形的基板5.1,基板5.1的两端分别设有朝承载本体2倾斜设置的弯折部5.2,所述上转轴6和下转轴7分别与两个弯折部5.2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5.1为一根或多根间隔设置的伸缩杆,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折弯部5.2固定连接。

上述伸缩杆的结构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十三中的伸缩杆结构。

本实施例中通过伸缩杆的伸缩设计可以使得第一通道8和第二通道9的结构得以简化。

实施例十五: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十四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第一通道8的宽度尺寸w1小于上轴孔3.1的直径d1,所述上转轴6的外圆周面沿径向内切形成仅在下转轴7与下轴孔4.1转动配合时供所述上转轴6穿过第一通道8的第一切割平面11。

实施例十六: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十四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第二通道9的宽度尺寸w2小于下轴孔4.1的直径d2,所述下转轴7的外圆周面沿径向内切形成仅在上转轴6与上轴孔3.1转动配合时供所述下转轴7穿过第二通道9的第二切割平面12。

实施例十七:

基本结构与实施例二相同,区别在于:所述上臂3上设有导向杆20,所述导向杆20的两端分别与上臂3相连,所述导向杆20的中间位置与上臂3之间留有供绳子21穿过的间隔。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杆20的两端与上臂3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杆20的两端与上臂3上的铰接座转动配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阅读上述说明后,各种变化和修正无疑将显而易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应看作是涵盖本发明的真实意图和范围的全部变化和修正。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任何和所有等价的范围与内容,都应认为仍属本发明的意图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