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式钢结构翻身吊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9625发布日期:2020-09-04 14:16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框架式钢结构翻身吊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运输工装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翻身吊运工装,特别是一种框架式钢结构翻身吊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框架式钢结构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于外形尺寸较大、自身重量大的钢结构工件而言,其工件重量可能超出吊具的最大载荷量,导致吊运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吊卡具与工件的接触面积过小,导致工件接触部位发生变形,吊卡具使用过程中,挂钩和卸钩工序复杂,不方便使用,这就导致了一般的吊卡具不能满足其吊运和翻身要求。

目前,多数采用钢丝绳吊运框架式钢机构,其中,挂绳过程极其不方便且需在钢丝绳与工件接触部位垫垫物,以防止工件发生变形,工序复杂,且容易出现损坏工件等一些列问题,因此,框架式钢结构的翻身与吊运工装成为了一个刚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框架式钢结构翻身吊运装置,该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钢丝绳吊运框架式钢结构中存在的易损和工序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框架式钢结构翻身吊运装置,包括u型吊环、承重块、销轴、第一吊钩、第二吊钩和支撑板,所述u型吊环开口端通过销轴固定有承重块,第一吊钩通过第一铆钉设置在承重块的下端,第二吊钩通过第一铆钉设置在承重块的下端,第一吊钩和第二吊钩之间通过第二铆钉连接,支撑板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吊钩上,支撑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u型吊环呈倒置状态,便于起重设备的输出端勾住u型吊环,第一吊钩、第二吊钩和支撑板之间的空间用来防止工件,起重后,在工件的重力和起重的拉力的作用下,第一吊钩和第二吊钩向内靠拢,进而起到对工件的固定作用。

所述第一吊钩包括第一连动臂、第一主臂和卷转轴,第一连动臂的一端滑动设置在承重块上,第一连动臂的另一端与第一主臂的一端连接,卷转轴设置在第一主臂的另一端上。

采用以上结构第一连动臂和承重块之间为铆接关系,第一连动臂和第一主臂之间为铆接关系,起重后,在工件的重力和起重的拉力的作用下,u型吊环能够将第一连动臂和第一主臂向内拉动,增大第一连动臂和第一主臂之间的内夹角。

所述第一连动臂的一端上开设有第一铆接孔,第一连动臂的另一端上开设有第二铆接孔,第一主臂一端上开设有第三铆接孔,第一主臂的臂身上开设有第四铆接孔,第一主臂的另一端开设成第一拱形架,第一铆接孔通过第一铆钉固定在承重块上,第二铆接孔与第三铆接孔之间通过第三铆钉固定,卷转轴两端固定在第一拱形架上。

所述第二吊钩包括第二连动臂、第二主臂和支撑轴,第二连动臂的一端滑动设置在承重块上,第二连动臂的另一端与第二主臂的一端连接,支撑轴滑动设置在第二主臂的另一端上。

采用以上结构,第二连动臂和承重块之间为铆接关系,第二连动臂和第二主臂之间为铆接关系,起重后,在工件的重力和起重的拉力的作用下,u型吊环能够将第二连动臂和第二主臂向内拉动,增大第二连动臂和第二主臂之间的内夹角。

所述第二连动臂的一端上开设有第五铆接孔,第二连动臂的另一端上开设有第六铆接孔,第二主臂一端上开设有第七铆接孔,第二主臂的臂身上开设有第八铆接孔,第二主臂的另一端开设成第二拱形架,第五铆接孔通过第一铆钉固定在承重块上,第六铆接孔与第七铆接孔之间通过第四铆钉固定,支撑轴两端滑动设置在第二拱形架上。

所述第八铆接孔与第四铆接孔同圆心,且第四铆接孔与第八铆接孔通过第二铆钉固定。

采用以上结构,通过第二铆钉将第一主臂和第二主臂连接,通过第二铆钉的作用,能够在起重后确保第一主臂和第二主臂向内靠拢。

所述支撑板一端滑动设置在卷转轴上,支撑板的另一端上固定有防脱倒钩,支撑板穿过第二拱形架并与支撑轴接触。

采用以上结构,支撑板的一端卷制在卷转轴的表面上,防脱倒钩能够在放置工件后,防止支撑板从支撑轴上脱落,提供工件固定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框架式钢结构翻身吊运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防脱倒钩抵挡支撑板脱离支撑轴,方便在工件吊运过程中挂钩和摘钩,极大地提高了工件吊运作业的效率。

2、吊具与工件表面接触面积比较大,分散工件的重力,使得工件对吊具的受力均匀,可以有效地防止吊运过程中因吊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而对工件表面造成损伤。

3、通过第一吊钩和第二吊钩的配合使用,可以快速、安全、平稳地实现各种框架式钢结构的翻身及吊运工序,可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动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主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吊钩的左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连动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主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吊钩的左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u型吊环;2、承重块;3、销轴;4、第一铆钉;5、第二铆钉;6、第一吊钩;601、第一连动臂;6011、第一铆接孔;6012、第二铆接孔;602、第三铆钉;603、第一主臂;6031、第三铆接孔;6032、第四铆接孔;6033、第一拱形架;604、卷转轴;7、第二吊钩;701、第二连动臂;7011、第五铆接孔;7012、第六铆接孔;702、第四铆钉;703、第二主臂;7031、第七铆接孔;7032、第八铆接孔;7033、第二拱形架;704、支撑轴;8、支撑板;801、防脱倒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框架式钢结构翻身吊运装置,包括u型吊环1、承重块2、销轴3、第一吊钩6、第二吊钩7和支撑板8,u型吊环1开口端通过销轴3固定有承重块2,第一吊钩6通过第一铆钉4设置在承重块2的下端,第二吊钩7通过第一铆钉4设置在承重块2的下端,第一吊钩6和第二吊钩7之间通过第二铆钉5连接,支撑板8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吊钩6上,支撑板8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在本实施例中,u型吊环1呈倒置状态,便于起重设备的输出端勾住u型吊环1,第一吊钩6、第二吊钩7和支撑板8之间的空间用来防止工件,起重后,在工件的重力和起重的拉力的作用下,第一吊钩6和第二吊钩7向内靠拢,进而起到对工件的固定作用。

第一吊钩6包括第一连动臂601、第一主臂603和卷转轴604,第一连动臂601的一端滑动设置在承重块2上,第一连动臂601的另一端与第一主臂603的一端连接,卷转轴604设置在第一主臂603的另一端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动臂601和承重块2之间为铆接关系,第一连动臂601和第一主臂603之间为铆接关系,起重后,在工件的重力和起重的拉力的作用下,u型吊环1能够将第一连动臂601和第一主臂603向内拉动,增大第一连动臂601和第一主臂603之间的内夹角。

第一连动臂601的一端上开设有第一铆接孔6011,第一连动臂601的另一端上开设有第二铆接孔6012,第一主臂603一端上开设有第三铆接孔6031,第一主臂603的臂身上开设有第四铆接孔6032,第一主臂603的另一端开设成第一拱形架6033,第一铆接孔6011通过第一铆钉4固定在承重块2上,第二铆接孔6012与第三铆接孔6031之间通过第三铆钉602固定,卷转轴604两端固定在第一拱形架6033上。

第二吊钩7包括第二连动臂701、第二主臂703和支撑轴704,第二连动臂701的一端滑动设置在承重块2上,第二连动臂701的另一端与第二主臂703的一端连接,支撑轴704滑动设置在第二主臂703的另一端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动臂701和承重块2之间为铆接关系,第二连动臂701和第二主臂703之间为铆接关系,起重后,在工件的重力和起重的拉力的作用下,u型吊环1能够将第二连动臂701和第二主臂703向内拉动,增大第二连动臂701和第二主臂703之间的内夹角。

第二连动臂701的一端上开设有第五铆接孔7011,第二连动臂701的另一端上开设有第六铆接孔7012,第二主臂703一端上开设有第七铆接孔7031,第二主臂703的臂身上开设有第八铆接孔7032,第二主臂703的另一端开设成第二拱形架7033,第五铆接孔7011通过第一铆钉4固定在承重块2上,第六铆接孔7012与第七铆接孔7031之间通过第四铆钉702固定,支撑轴704两端滑动设置在第二拱形架7033上。

第八铆接孔7032与第四铆接孔6032同圆心,且第四铆接孔6032与第八铆接孔7032通过第二铆钉5固定,在实施例中,通过第二铆钉5将第一主臂603和第二主臂703连接,通过第二铆钉5的作用,能够在起重后确保第一主臂603和第二主臂703向内靠拢。

支撑板8一端滑动设置在卷转轴604上,支撑板8的另一端上固定有防脱倒钩801,支撑板8穿过第二拱形架7033并与支撑轴704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8的一端卷制在卷转轴604的表面上,防脱倒钩801能够在放置工件后,防止支撑板8从支撑轴704上脱落,提供工件固定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未起吊之前,支撑板8脱离第二拱形架7033,将框架型工件的一侧的边件放入吊钩内部,然后将支撑板8通过转动放入第二拱形架7033内,并与支撑轴704接触,起吊时,u型吊环1与起重机连接,在在工件的重力和起重的拉力的作用下,第一连动臂601和第二连动臂701的内夹角逐渐变小,第一连动臂601和第一主臂603之间的内夹角以及第二连动臂701和第二主臂703之间的内夹角均逐渐增大,使得第一主臂603下端和第二主臂703的下端向内靠拢,支撑板8受到支撑轴704的支撑,始终保持水平,最终实现对工件的固定目的。

综上,通过第一吊钩和第二吊钩的配合使用,可以快速、安全、平稳地实现各种框架式钢结构的翻身及吊运工序,可适用范围广,通过防脱倒钩抵挡支撑板脱离支撑轴,方便在工件吊运过程中挂钩和摘钩,极大地提高了工件吊运作业的效率,此外,吊具与工件表面接触面积比较大,分散工件的重力,使得工件对吊具的受力均匀,可以有效地防止吊运过程中因吊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而对工件表面造成损伤。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