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承装电解液的原料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84595发布日期:2020-09-29 09:41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承装电解液的原料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解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承装电解液的原料桶。



背景技术:

电镀是利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上镀上一薄层其它金属或合金的过程,是利用电解作用使金属或其它材料制件的表面附着一层金属膜的工艺。在电镀过程中,进料泵将从原料桶中抽取电解原液,以保持电解池中电解液的浓度。

目前,现有的原料桶包括原料桶本体、密封盖、底盖,密封盖和底盖分别设在原料桶本体的顶部和底部,底盖具有环形凸起,且环形凸起的内径等于密封盖的外径,在原料桶本体的内侧壁和底部分别设有防腐层,在原料桶本体上部还设有出料口,并在原料桶本体两侧设有第一搬运槽和第二搬运槽。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打开密封盖来抽取电解液,从而原料桶中的电解液会暴露在外界条件下,若操作人员不慎可能会污染原料桶中的电解液,进而影响电镀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承装电解液的原料桶,能够在为电解池提供电解原液的同时减小电解原液被外界污染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承装电解液的原料桶,包括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上设置有用于承接进料泵的承接台,进料泵上的进料管插入至所述桶体内,所述承接台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进料泵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若干根设置在承接台上的固定柱,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进料泵上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柱远离桶体的一端穿过所述固定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料泵将嵌设在承接台上,电解原液将通过进料泵的输送而进入电解池中,从而桶体能为电解原液提供一个相对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环境,进而减小了桶体中的电解原液受到污染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固定板的一端上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承接台上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减震的缓冲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环将与固定柱配合而对固定板形成限位关系,从而进料泵将固定在承接台上,使得进料泵不易从承接台上掉落,且固定板上设置有缓冲层,进而进料泵在工作状态时,缓冲层能吸收一部分进料泵因工作产生的振动,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桶体上开设有用于补充电解液的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上设置有密封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桶体中的电解原液不够时,可以取下密封盖,通过进料口来向桶中灌注电解原液,从而无需取下进料泵来对原料桶进行更换,使得加料更加方便,从而提高了整体结构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进料管上设置有抵触套,所述抵触套的内壁与进料管相抵触,所述密封盖上设置有用于维持桶体内外进气平衡的进气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触套将提供密封效果,从而桶体上进料管插入的地方不会因桶体内外的压强差而产生回吸气流,进而减小了吸入杂质的可能性,且进气结构将平衡桶体内外的气压,减小了桶体因气压差而形变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进气结构包括若干开设在密封盖上的进气孔和套设在密封盖上的密封套,所述进气孔上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密封套的内圆周侧壁与密封盖的外圆周侧壁连接,所述密封套上开设有与进气孔相匹配的透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套上的透气孔和密封盖的进气孔之间能通过调整密封盖和密封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控制吸气量,从而能较好地平衡桶体内外的气压,且过滤网能减小空气中存在的杂质被吸入桶体内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桶体对电解原液的封闭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桶体内的底面倾斜设置,所述桶体的外圆周侧壁上标设有刻度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电解原液产生杂质沉淀,沉淀将沉入至桶底较低的一侧上,进料管可以设置在桶底较高的一侧上,从而减小了沉淀随电解原液进入至进料管中的可能性,进而减小了进料管堵塞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桶体的侧壁上且靠近桶底处设置有用于排出沉淀物的排沉结构,所述排沉结构包括设置在桶体上的排沉口和底盖,所述排沉口突出于桶体,所述底盖设置在所述排沉口上,所述底盖的外圆周侧壁上设置有便于操作人员施力的施力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完成电解原液的补充后,可以打开排沉口上的底盖,从而能利用与电解原液具有相同离子的溶液清洗桶底沉淀,沉淀将随溶液从排沉口流出,从而能保证桶体内电解原液的纯净度,进而保障了电镀的加工质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盖靠近排沉口的一侧上设置有密封环,所述底盖上开设有供所述密封环嵌入的密封槽,所述密封环分别与底盖以及排沉口相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环将在底盖与排沉口之间提供密封效果,从而能较为有效地阻隔电解原液从排沉口流出,进而为桶体提供了良好的密封性。

综上所述,依据本实用新型可以得到以下至少一种的有益技术效果:

1.桶体能为电解原液提供一个相对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环境,从而减小了桶体中的电解原液受到污染的可能性,保护了电解原液的纯净度,进而保障了电镀加工的加工效果;

2.通过设置排沉结构和进气结构,使得桶体能较好地平衡桶体内外的气压差,从而桶体具有较好地稳定性,且设置有密封环和过滤网等结构,使得桶体内的电解原液不易遭受外界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用于展示固定装置;

图3是进气结构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5是排沉结构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100、桶体;110、承接台;111、进料泵;112、进料管;120、固定装置;130、固定柱;140、固定板;150、固定环;160、缓冲层;200、进料口;210、密封盖;220、抵触套;230、进气结构;240、进气孔;250、密封套;260、过滤网;270、透气孔;280、刻度线;300、排沉结构;310、排沉口;320、底盖;330、施力条;340、密封环;350、密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一种用于承装电解液的原料桶,包括桶体100,桶体100上一体成型有用于承接进料泵111的承接台110,进料泵111上的进料管112插入至桶体100内,承接台11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进料泵111的固定装置120,固定装置120包括若干根设置在承接台110上的固定柱130,本实施例中,承接台110的靠近进料泵111的一侧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一根固定柱130,固定装置120还包括焊接在进料泵111上的固定板140,固定柱130远离桶体100的一端穿过固定板140,固定柱130穿过固定板140的一端上设置有固定环150,本实施例中,固定环150采用螺母,固定板140靠近承接台110上的一侧粘接有用于减震的缓冲层160,本实施例中,缓冲层160采用橡胶材质。进料泵111将固定在承接台110上,电解原液将通过进料泵111的输送而进入电解池中,从而桶体100能为电解原液提供一个相对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环境。

参照图3、图4,桶体100上开设有用于补充电解液的进料口200,进料口200上螺纹连接有密封盖210,进料管112上粘接有抵触套220,抵触套220的内壁与进料管112相抵触,密封盖210上设置有用于维持桶体100内外进气平衡的进气结构230,进气结构230包括若干开设在密封盖210上的进气孔240和套设在密封盖210上的密封套250,进气孔240上粘接有过滤网260,密封套250的内圆周侧壁与密封盖210的外圆周侧壁螺纹连接,密封套250上开设有与进气孔240相匹配的透气孔270,桶体100内的底面倾斜设置,桶体100的外圆周侧壁上标设有刻度线280。

参照图4、图5,桶体100的侧壁上且靠近桶底处设置有用于排出沉淀物的排沉结构300,排沉结构300包括一体成型在桶体100上的排沉口310和底盖320,排沉口310突出于桶体100,底盖320螺纹连接在排沉口310上,底盖320的外圆周侧壁上一体成型有便于操作人员施力的施力条330,底盖320靠近排沉口310的一侧上粘接有密封环340,本实施例中,密封环340采用橡胶材质,底盖320上开设有供密封环340嵌入的密封槽350,密封环340分别与底盖320以及排沉口310相抵触。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为电解池提供电解液之前,先将进料泵111装配在原料桶上,此时固定柱130将穿过固定板140,固定环150将螺纹连接在固定柱130伸出固定板140的一端上,以对固定板140进行限位,从而进料泵111将被固定在承接台110上。

然后将底盖320固定在排沉口310上,此时密封环340与底盖320和排沉口310相抵触而发生形变,将进料管112插进出料口,调整进料管112的位置使之处于桶底面较高的一端上,然后根据刻度线280从进料口200倒入电解原液,倒入完成后盖上密封盖210,根据进料泵111的抽液速度调整密封套250与密封盖210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可开始为电解池提供电解原液。

进料泵111工作时,空气将从透气孔270和进气孔240形成的空隙进入到桶体100内,且过滤网260将对空气进行过滤,缓冲层160将吸收部分进料泵111因工作而产生的振动。需要清洗桶内时,先待电解原液的液面低至刻度线280的最低处,然后关闭进料阀,先在排污口下放置承接盆,然后旋开底盖320,桶内的剩余的电解原液会带着沉淀流出,然后即可用相应的溶液清洗,从而保障原料桶内原料的纯净度。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