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CB板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77837发布日期:2021-11-06 03:23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PCB板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pcb板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了设备输送领域,具体的是一种pcb板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pcb板转向装置通过整段滚轮机构进行转向,包括整段滚轮输送带、能驱动整段滚轮输送带双向运行的电机和能够将整段滚轮输送带进行转向的转向机。当pcb板被放置到整段滚轮输送带上后,pcb板沿整段滚轮输送带的第一端运动至第二端,此时电机停止。然后,转向机带动整段滚轮输送带以第二端为轴进行转动,从而使得第一端发生转向。接着,电机驱动整段滚轮输送带反向运动,使得其上的pcb板从第二端运动至第一端并移出输送带,从而实现pcb板的转向效果。现有的pcb板转向装置虽然可以实现转向,但由于是输送带的整个转向,使得需要预留较多空间,存在浪费空间的问题。此外,由于需要能够将整段滚轮输送带一齐转动的转向机,使得整个装置也需要较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pcb板转向装置,其用于解决上述浪费空间和成本较大的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pcb板转向装置,包括:第一输送单元,第一输送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传送部,至少两个第一传送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隔;第二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传送部,至少两个第二传送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底座;转向单元,转向单元能相对底座转动;升降单元,升降单元能相对转向单元移动,升降部能随转向单元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切换,所述升降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支撑部,各个支撑部在升降单元位于第一输送单元处时与与其对应的第一间隔沿升降单元的移动方向对应;各个支撑部在升降单元位于第二输送单元处时与与其对应的第二间隔沿升降单元的移动方向对应。
5.进一步地,包括位于升降部在水平方向上远离导向部一端的限位部。
6.进一步地,转向部的旋转角度范围为0
°
到90
°

7.进一步地,转向部包括位于水平方向上的旋转轴承座和与旋转轴承座匹配的轴承,轴承与转动件连接,转动件与升降部连接。
8.进一步地,转向电机通过转向连杆带动转向部转动。
9.进一步地,升降单元包括用于限制升降部运动方向的升降滚珠导套。
10.进一步地,升降部包括竖直方向上的升降杆和水平方向上的固定杆。
11.进一步地,支撑部沿水平方向间隔地固定连接在固定杆上。
12.进一步地,支撑部之间等距离排布。
13.进一步地,包括感应单元,感应单元包括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第一感应器位于所述转向电机旁,用于感应pcb板在支撑部上的旋转角度,第二感应器位于升降电机旁,用于感应pcb板在支撑部上的升降高度。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5.通过转向单元和升降单元的配合,使得升降单元上的支撑部能够在第一输送单元和第二输送单元之间转换,从而仅仅通过转向部的转动便可实现位于其上的pcb板的转动。由于转动的仅仅是转向部,而转向部和与其固定的升降部在转向过程中的覆盖范围,仅仅是以转向部为轴并以升降部上支撑部为边缘为边的扇形区域,其占用空间较少,节省了占地空间。此外,转动的效果不需要转动整个输送单元来实现,仅仅通过能够转动转向部41的转动电机就可以实现,从而节省了整个转向装置的成本。
16.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pcb板转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pcb板转向装置的俯视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pcb板转向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的示意图;
21.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第一输送单元;11、第一传送部;2、第二输送单元;21、第二传送部;3、底座;4、转向单元;41、转向部;411、旋转轴承座;412、轴承;413、转动件;42、转向电机;43、转向连杆;5、升降单元;51、升降部;511、升降杆;512、固定杆;52、支撑部;53、升降滚珠套装;54、限位部;61、第一感应器;62、第二感应器;7、pcb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pcb板转向装置,包括:
24.第一输送单元1,第一输送单元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传送部11,第一传送部11可以沿着第一方向传送,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图3中纸面的长度方向,且从下到上。当然的,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至少两个第一传送部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隔。
25.第二输送单元2,第二输送单元2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传送部21,第二传送部21可以沿着第二方向传送,其中,第二方向可以为图3中纸面的宽度方向,且从左到右。当然的,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至少两个第二传送部21之间具有第二间隔,优选的,第二间隔可以和第一间隔相同。
26.底座3,底座3可以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当然的,底座3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为圆形或其他形状。底座3可以根据需要放置在地面或其他可以稳定放置的位置。
27.转向单元4,转向单元4能相对底座3转动。转向单元4可以包括固定在底座3上的转向电机42和与转向电机42电性连接的转向部41。当然的,转向电机42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替换为转向气缸等能够实现转向的装置。转向电机42能够驱动转向部41转动。
28.升降单元5,升降单元5包括固定在底座3的升降电机51和与升降电机51电性连接的升降部51。当然的,升降电机51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替换为升降气缸等能够实现升降的装置。升降单元5可以与转向部41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在转向部41转动时,升降单元5能够随着转向部41同步转动。升降电机51可以驱动升降部51沿垂直于图3中纸面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升降部51能相对转向单元4移动,移动方向即为垂直于图3中纸面的方向。升降单元5包括至少两个支撑部52,支撑部52的宽度小于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从而使得支撑部52能够穿过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各个支撑部52在升降单元5位于第一输送单元1处时与与其对应的第一间隔沿升降单元5的移动方向对应,即各支撑部52在地面上的投影均位于第一间隔内。优选的,各个支撑部52与各第一间隔一一对应。各个支撑部52在升降单元5 位于第二输送单元2处时与与其对应的第二间隔沿升降单元5的移动方向对应,即各支撑部52在地面上的投影均位于第二间隔内。优选的,各个支撑部52与各第二间隔一一对应。
29.在本实施例中,初始时,各支撑部52位于第一输送单元1的下部,且各支撑部52与第一间隔对应。第一输送单元1沿第一方向将pcb板输送至第一输送带的末端后,第一输送带停止运转。升降电机51驱动升降部51,使得升降单元5上的支撑部52穿过第一间隔并最终停止在高于第一间隔处,在此过程中,pcb板便实现从第一输送带转移至支撑部52上。然后,转向电机42驱动转向部41,使得转向部41和与转向部41固定连接的升降单元5实现转向,转向至各支撑部52与第二间隔对应的位置即停止。从而使得支撑部52和位于支撑部52上的pcb板随着转向部41的转动实现转向。接着,升降电机51驱动升降部51下降,使得支撑部52及其上的pcb板也随之下降,支撑部52逐渐穿过第二间隔,并使得pcb板在此过程中逐渐放置在第二输送单元2上,在此过程中第二输送单元2停止运转。当支撑部52完全穿过第二间隔时,pcb板即由支撑部52转移至第二输送单元2上,此时,第二输送单元2运转,并将pcb板沿第二方向输送。
30.借由上述结构,通过转向单元4和升降单元5的配合,使得升降单元5上的支撑部52 能够在第一输送单元1和第二输送单元2之间转换,从而仅仅通过转向部41的转动便可实现位于其上的pcb板的转动。由于转动的仅仅是转向部41,而转向部41和与其固定的升降部51在转向过程中的覆盖范围,仅仅是以转向部41为轴并以升降部51上支撑部52为边缘为边的扇形区域,其占用空间较少,节省了占地空间。此外,转动的效果不需要转动整个输送单元来实现,仅仅通过能够转动转向部41的转动电机就可以实现,从而节省了整个转向装置的成本。
31.具体的,包括位于升降部51在水平方向上远离导向部一端的限位部54。限位部54与升降部51之间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从而使得限位部54相对于升降部51可拆卸,且可以通过调整螺纹之间的配合程度来调整限位部54与升降部51之间的距离。当然的,限位部54和升降部51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可以固定的方式连接。限位部54可以为片状结构,且限位部54 所在的平面与各支撑面组成的平面垂直。限位部54可以位于支撑部52侧面,且与支撑部52 上表面所在平面相对应。从而使得当pcb板在转向过程中受到离心力作用向远离转向单元4 一侧滑动时,限位部54能够阻止pcb板掉落,从而达到稳定pcb板的作用。
32.具体的,转向部41的旋转角度范围可以为0
°
到90
°
,当旋转部旋转角度位于0
°
时,转向部41位于初始位置,此时支撑部52位于与第一输送单元1对应的位置,当旋转部旋转角度位于90
°
时,转向部41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升降单元5,此时支撑部52位于与第二输送单元2对应的位置。从而使得,当转向部41完成一个从0
°
到90
°
的转向过程后,转向部41带动升降单元5和其上的支撑部52,使得支撑部52也完成了一个从0
°
到90
°
的转向效果。此时,放置在支撑部52上的pcb板即完成了一次0
°
到90
°
转向效果。
33.具体的,如图2所示,转向部41包括位于水平方向上的旋转轴承座411和与旋转轴承座411匹配的轴承件412,轴承件412可以相对于旋转轴承座411转动。轴承件412与转动件413连接,转动件413可以为水平设置的平板,转动件413可以与升降部51固定连接。转动件413可以为不锈钢或其他坚硬的材质,从而能够承载升降部51的重量。
3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转向电机42可以通过转向连杆43带动转向部41 转动,转向连杆43的一端与底座3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旋转轴承座411底部转动连接。当需要转向时,转向电机42驱动与底座3连接的一端沿图2中纸面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当转向部41需要转动至支撑部52与第一间隔对应的位置时,转向电机42使得转向连杆43与底座3连接的一端沿纸面长度方向向上运动,使得转向连杆43与旋转轴承座411底部连接的一端逐渐靠近底座3,从而令转向部41在图2中沿顺时针转向。当转向部41需要转动至支撑部52与第二间隔对应的位置时,转向电机42使得转向连杆43与底座3连接的一端沿纸面长度方向向下运动,使得转向连杆43与旋转轴承座411底部连接的一端逐渐远离底座3,从而令转向部41在图2中沿逆时针转向。
35.具体的,如图1所示,升降单元5包括用于限制升降部51运动方向的升降滚珠套装53,升降滚珠套装53可以使得升降部51在其限制位内运动,从而防止升降部51沿其他方向运动。优选的,升降滚珠套装53可以使得升降部51沿竖直方向运动。
36.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升降部51包括竖直方向上的升降杆511和水平方向上的固定杆512,升降杆511位于升降滚珠套装53的限制位内,从而使得升降杆511 能够沿升降滚珠套装53的限制方向运动,防止升降杆511沿其他方向摆动。
3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支撑部52沿水平方向间隔地固定连接在固定杆512上,间隔的距离能够使得第一传动部和第二传送部21沿升降部51移动的方向通过。
38.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支撑部52之间等距离排布,从而使得支撑部52和与其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之间能够一一对应,即每一个支撑部52均能够穿过与其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
39.具体的,如图2所示,包括感应单元,感应单元包括第一感应器61和第二感应器62,第一感应器61位于转向电机42旁,用于感应pcb板在支撑部52上的旋转角度,第二感应器62位于升降电机51旁,用于感应pcb板在支撑部52上的升降高度。
40.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