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送带连接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01305发布日期:2021-12-15 07:35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送带连接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带辅助设备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输送带连接杆。


背景技术:

2.输送带是将物料进行连续性传输的定向转移装置,现有技术中的输送带被用于各种仓库或工地,进行重物的转移输送,能够大大节省人力与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有的多数输送带在输送物品时不能拐弯,也不能升高或降低高度,不能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调节或转移,给所处位置特殊的物品输送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此外,少数能进行调节输送带在实际转移或调节高度后,稳定性会受到影响,在运输或输送货物时会发生震动。
3.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输送带连接杆,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5.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输送带连接杆,包括连接杆主体,连接杆主体两侧中间位置均设置有侧杆,侧杆顶部与底部均通过若干弹簧连接有锁紧板,连接杆主体中间位置设置有底连接块,底连接块顶部连接有底盘,底盘顶部设置有转盘,转盘外侧罩设有顶盘且保持活动连接,顶盘顶部设置有顶连接块,顶连接块套设在支撑杆中间位置,支撑杆两端均设置有支架,两个支架顶部之间设置有输送带主体,位于同侧的侧杆及锁紧板设置在连接件内部。
7.进一步的,为了使得侧杆与锁紧板能够行成圆形的结构,便于在连接件内部进行旋转,从而便于实现输送带的升降,锁紧板为圆心朝向侧杆的弧形结构,且侧杆的两侧均为弧形结构,侧杆与两个锁紧板形成圆形结构。
8.进一步的,为了使得侧杆及锁紧板能够方便的从外部滑入连接件内底部并实现卡接固定,并通过限位螺栓保证连接杆主体的固定,进而实现对连接杆主体的升降与推拉,连接件为u形结构且内部为与侧杆与两个锁紧板相配合的圆形结构,连接件的开口端由内侧向外逐渐扩大且中间位置穿插有限位螺栓。
9.进一步的,为了使得连接杆主体在两端固定在连接件内部时,由于其本身直径大于连接件内部的空间,进而实现限位,防止连接杆主体左右滑动造成输送带的晃动,连接件内部圆形空间的直径小于连接杆主体的直径。
10.进一步的,为了使得转盘能够卡接在顶盘内部保持活动连接,顶盘底部开设有与转盘相配合的t字形结构的转槽。
11.进一步的,为了减少转盘与顶盘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转盘的灵活性,并且能够增加转盘在顶盘内部的稳定性,防止转移时连接处出现晃动,转盘顶部与底部圆周外缘均开设有半圆形结构的环形滑槽一,环形滑槽一内部设置有若干滚球,顶盘内顶部与内底部均开设有与滚球相配合的环形滑槽二。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3.1、通过设置侧杆、弹簧及锁紧板,能够将连接杆主体卡接固定在两个连接件内部,并由于弹性的作用缓震保证输送带的稳定;并且通过固定在升降平台一侧的连接件,能够带动输送带整体进行升高和降低,从而调节角度与高度,满足不同位置物品的输送,提高实用性与输送效率。
14.2、通过设置有可旋转的转盘,使得连接杆主体实现360度的活动旋转,从而在固定在连接件内部时,能够通过牵引车或升降平台的移动,进行多方向的拐弯移动,进而实现输送带的转移,进一步提高输送带的输送效率。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输送带连接杆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输送带连接杆中连接件及侧杆侧面剖视图;
18.图3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19.图中:
20.1、连接杆主体;2、侧杆;3、弹簧;4、锁紧板;5、底连接块;6、底盘;7、转盘;8、顶盘;9、顶连接块;10、支撑杆;11、支架;12、输送带主体;13、连接件;14、限位螺栓;15、转槽;16、环形滑槽一;17、滚球;18、环形滑槽二。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送带连接杆。
23.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

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送带连接杆,包括连接杆主体1,连接杆主体1两侧中间位置均设置有侧杆2,侧杆2顶部与底部均通过若干弹簧3连接有锁紧板4,连接杆主体1中间位置设置有底连接块5,底连接块5顶部连接有底盘6,底盘6顶部设置有转盘7,转盘7外侧罩设有顶盘8且保持活动连接,顶盘8顶部设置有顶连接块9,顶连接块9套设在支撑杆10中间位置,支撑杆10两端均设置有支架11,两个支架11顶部之间设置有输送带主体12,位于同侧的侧杆2及锁紧板4设置在连接件13内部,支架11被固定在输送带主体12的一端。
24.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侧杆2、弹簧3及锁紧板4,能够将连接杆主体1卡接固定在两个连接件13内部,并由于弹性的作用缓震保证输送带的稳定;并且通过固定在升降平台一侧的连接件13,能够带动输送带整体进行升高和降低,从而调节角度与高度,满足不同位置物品的输送,提高实用性与输送效率。通过设置有可旋转的转盘7,使得连接杆主
体1实现360度的活动旋转,从而在固定在连接件13内部时,能够通过牵引车或升降平台的移动,进行多方向的拐弯与移动,进而实现输送带的转移,进一步提高输送带的输送效率。
25.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锁紧板4来说,锁紧板4为圆心朝向侧杆2的弧形结构,且侧杆2的两侧均为弧形结构,侧杆2与两个锁紧板4形成圆形结构,从而使得侧杆2与锁紧板4能够行成圆形的结构,便于在连接件内部进行旋转,从而便于实现输送带的升降。
26.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连接件13来说,连接件13为u形结构且内部为与侧杆2与两个锁紧板4相配合的圆形结构,连接件13的开口端由内侧向外逐渐扩大且中间位置穿插有限位螺栓14,连接件13安装固定在升降平台或牵引车上,从而使得侧杆2及锁紧板4能够方便的从外部滑入连接件13内底部并实现卡接固定,并通过限位螺栓14保证连接杆主体1的固定,进而实现对连接杆主体1的升降与推拉。
27.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连接件13来说,连接件13内部圆形空间的直径小于连接杆主体1的直径,从而使得连接杆主体1在两端固定在连接件13内部时,由于其本身直径大于连接件13内部的空间,进而实现限位,防止连接杆主体1左右滑动造成输送带的晃动。
28.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顶盘8来说,顶盘8底部开设有与转盘7相配合的t字形结构的转槽15,从而使得转盘7能够卡接在顶盘8内部保持活动连接。
29.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上述转盘7来说,转盘7顶部与底部圆周外缘均开设有半圆形结构的环形滑槽一16,环形滑槽一16内部设置有若干滚球17,顶盘8内顶部与内底部均开设有与滚球17相配合的环形滑槽二18,从而减少转盘7与顶盘8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转盘7的灵活性,并且能够增加转盘7在顶盘8内部的稳定性,防止转移时连接处出现晃动。
30.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31.在实际应用时,两个连接件13安装固定在升降平台或牵引车的前端,用于与侧杆2及锁紧板4进行卡接配合,连接杆主体1及支架11被固定在输送带主体12的一端。当需要对输送带进行转移或调节高度时,将升降平台移动至输送带前,将两个连接件13对准连接杆主体1两端的侧杆2,操作人员推动连接杆主体1滑入连接件13内部,由于连接件13的开口较大,两个锁紧板4紧贴着连接件13内壁逐渐压缩弹簧3向内部滑入,直至侧杆2及锁紧板4滑入连接件13内底部,插入限位螺栓14进行限位固定,完成连接杆的安装固定,此时输送带与升降平台保持连接。调节升降平台,可对输送带的角度与高度进行调节,同时由于弹簧3的作用,两个锁紧板4会紧贴着连接件13的内侧壁,可以避免连接杆主体1发生晃动,对输送到起到缓震稳定的作用。当需要对输送带进行转移时,可通过升降平台或牵引车的移动,拖动连接杆主体1及整个输送带进行转移,同时可通过转盘7上的滚球17实现360度的转动,方便对输送带进行任意方向的拐弯移动。
32.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侧杆2、弹簧3及锁紧板4,能够将连接杆主体1卡接固定在两个连接件13内部,并由于弹性的作用缓震保证输送带的稳定;并且通过固定在升降平台一侧的连接件13,能够带动输送带整体进行升高和降低,从而调节角度与高度,满足不同位置物品的输送,提高实用性与输送效率。通过设置有可旋转的转盘7,使得连接杆主体1实现360度的活动旋转,从而在固定在连接件13内部时,能够通过牵引车或升降平台的移动,进行多方向的拐弯与移动,进而实现输送带的转移,进一步提高输送带的输送效率。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