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门适用于旧楼加装的电梯轿厢及电梯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58541发布日期:2022-04-22 10:12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专门适用于旧楼加装的电梯轿厢及电梯井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专门适用于旧楼加装的电梯轿厢及电梯井。


背景技术:

2.目前,大部分电梯厂商的主流型号电梯轿厢设计都尽量接近正方形,这是因为同等耗材、同等自重的前提下围合成正方形轿厢比扁长方形轿厢容积更大。新建楼宇一切从零开始,轿厢设计遵循着上述朴素的几何逻辑,翻开各大厂商的产品图册主流电梯轿厢都是接近正方形的设计。2011年住建部发布的新《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明确规定新建住宅应配置担架电梯,而后的解释中明确“电梯轿厢最小尺寸为1.50m
×
1.60m,且开门净宽不小于0.90m,可利用对角线放置铲式担架车”,按此标准的电梯井尺寸在2.40m~2.60m,目前大量旧楼加装电梯没有这么大的空余空间,因此应对旧小区人口老龄化的难以加装符合这个尺寸的电梯或者只能放弃容纳担架床的功能。同时,在几年的实践中发现电梯厂商的主力产品在旧楼加建中可用性逐渐降低。究其原因这些产品原本是为新建楼宇设计的,而旧楼加建电梯目前已经进入深水区,对电梯尺寸不挑剔的交通空间宽松的住宅单元差不多已经加建了,还没改造的单元很多都无法适用主流电梯。随着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旧楼加建电梯不仅要求能载人载物而且必须能容纳轮椅,最好还能容纳担架床进出,但现有技术的电梯却不能满足旧楼电梯改造的要求。
3.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存在问题,亟需提供一种紧凑型、压缩了轿厢占地空间能同时满足老龄化用户使用轮椅甚至担架床的特殊需求的电梯轿厢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紧凑型、压缩了轿厢占地空间能同时满足老龄化用户使用轮椅和担架床的电梯轿厢。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提供一种专门适用于旧楼加装的电梯轿厢,电梯轿厢内具有一个轮椅区域及一个担架床区域,轮椅区域与担架床区域部分重叠,电梯轿厢的进深仅为600mm~900mm,面宽仅为2000mm。
7.提供另一种专门适用于旧楼加装的电梯轿厢,电梯轿厢内具有一个轮椅区域,电梯轿厢的进深仅为600mm~900mm,面宽仅为1700mm。
8.优选的,电梯轿厢的水平面设置为刀把型,电梯轿厢刀把位置外的缺口空间为重力锤区域。
9.优选的,电梯轿厢的电梯门开启净宽≥1300mm。
10.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可适用于上述电梯轿厢。
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12.提供一种电梯井,可适用于上述的电梯轿厢,电梯井设置为长方形,电梯井两侧短墙设置为短肢剪力墙,电梯轿厢的两侧分别通过导轨可升降地安装于电梯井的两侧短墙。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专门适用于旧楼加装的电梯完善版的电梯轿厢内具有一个轮椅区域及一个担架床区域,轮椅区域与担架床区域部分重叠,电梯轿厢的进深为仅600mm~900mm,面宽仅为2000mm。此方案能够在满足可容纳轮椅及担架床的情况下,电梯轿厢的区域布局最为合理紧凑,体积最小,所占空间最小且能满足旧楼需要加建可进轮椅及担架床电梯的需求。本实用新型简化版的电梯轿厢内具有一个轮椅区域,电梯轿厢的进深为仅600mm~900mm,面宽为仅1700mm。此方案主要适用于可加装电梯空间实在太小无法承载担架床的老旧楼,在满足能够容纳一部轮椅的情况下将整体空间设为最小。结合上百例旧楼加装电梯工程实践发现现有技术与旧楼加建需求存在矛盾的症结,并基于严谨的几何计算和人体工学分析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每一个尺寸的设计都是独创且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突出的进步。
15.(2)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轿厢的水平面设置为刀把型,电梯轿厢刀把位置外的缺口空间为重力锤区域。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轿厢放弃了主流电梯产品的方形设计,通过严谨的几何计算结合人体工学尺度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刀把型的扁长型电梯轿厢及其尺寸,从而能同时满足老龄化用户的特殊需求以及适用于旧楼加建电梯的局促空间。电梯轿厢刀把位置以外至电梯井内壁之间的缺口空间设置为重力锤区域,电梯轿厢结构紧凑,压缩了进深,并可使得加建电梯井的外轮廓仍是规整长方形。
16.(3)电梯轿厢的电梯门开启净宽≥1300mm,方便轮椅和担架床的进出。
17.(4)本实用新型的电梯井,可适用于上述的电梯轿厢,电梯井设置为长方形,电梯井两侧短墙设置为短肢剪力墙以承担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电梯轿厢的两侧分别通过导轨可升降地安装于电梯井的两侧短墙,电梯井结构精简且电梯运行稳固。
附图说明
18.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完善版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简化版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梯轿厢内运送轮椅的分布示意图,除载人轮椅外可有2人陪乘。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梯轿厢内担架床运送病人的分布示意图,除担架床外至少有1位看护人员陪乘。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梯轿厢内普通使用时的分布示意图。
24.在图1至图5中包括有:
25.1——电梯井、2——电梯轿厢、21——刀把位置、3——重力锤、4——导轨、5——镜子。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实施方式结合设计背景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7.目前,主力电梯厂商的主流型号电梯轿厢设计都尽量接近正方形,这是因为同等耗材、同等自重的前提下围合成正方形轿厢比扁长方形轿厢容积更大。然而为新建楼宇设计的电梯并不适用于老旧楼房。经研究发现电梯井太大难以满足旧楼加建的痛点在于电梯井的进深过大,电梯井的面宽尺寸在实践中没有其进深尺寸那么敏感。然而盲目压缩轿厢进深是不可取的,因为旧楼加装电梯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应对老旧小区居民逐渐老龄化的趋势,所以加建的电梯不仅要能载人载物而且必须能容纳轮椅最好还能容纳担架床进出,住宅电梯中能容纳担架床进出的轿厢比常规电梯尺寸更宽更深,这就极大地提升了新电梯产品的研发难度。本实用新型克服了前述问题将电梯轿厢压缩到更小却能够容纳轮椅及担架床以适用于老龄住宅居。
28.通常来说电梯实际同乘人数较少,一般住宅电梯单趟运行只载有1~2人,住宅电梯6~8人的运力配置多数情况是丢空。写字楼等公建的电梯虽然平常也只有一两个人同乘,但是它要考虑人流高峰期比如上班下班那半个小时的候梯时间长短,住宅电梯没有明显周期性的人流高峰期,所以经常性运力过剩。而如今旧楼加建电梯只是为了应对居民逐渐老龄化,应当是首先满足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而不需要求大求全,因此本实用新型以普通情况下3人同乘为最低人数设定,当载有轮椅或者担架床时除该设备外至少有1名陪乘人员为最低人数设定。
29.一个普通人静止站立需要600
×
300(单位:毫米。下同)的平面场地,原地转身需要600mm
×
600mm的场地,因此轿厢的极致最浅进深净空就是600mm。静止停放的坐人轮椅800mm
×
1100mm,静止停放的简易担架床1950mm
×
550mm,本实用新型电梯轿厢的最小尺寸受限于前述参数。对此,如图1所示,对于完善版的电梯轿厢,其具有一个轮椅区域及一个担架床区域,轮椅区域与担架床区域部分重叠,电梯轿厢的进深为600mm~900mm,面宽为2000mm。如此,轿厢进深最小取值可满足一个人的原地转身即600mm,最大取值可满足以下三种情况:一是3个普通人站立(如图5),二是有1部坐人轮椅并且至少有1名陪护人员(如图3),三是满足1具简易担架床边站立1名陪护人员的叠加宽度(如图4),故轿厢进深最大值应为900mm。对于部分可安装电梯空间更小的旧楼,可采取简化版的电梯轿厢,如图2所示,其具有一个轮椅区域,电梯轿厢的进深为600mm~900mm,面宽为1700mm。完善版和简化版的电梯轿厢可根据实际场地空间选择。
30.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电梯轿厢2的水平面设置为刀把型,因为扁平的空间设计最适合大开门,电梯门开启净宽可≥1300mm,轮椅和担架床进出更方便。电梯轿厢2的刀把位置21外的缺口空间为重力锤3区域。其中,重力锤3区域位于电梯门口相对的另一侧。本实施例的电梯轿厢放弃了主流电梯产品的方形设计,调整电梯的空间布局,使得电梯轿厢结构紧凑,并且巧妙结合建筑结构需求和电梯机械设计需求安排好结构支撑及电梯平衡锤的位置,从而把电梯井1又还原成一个规整的长方形便于建筑施工。由于电梯轿厢设为刀把型,站立在电梯外的乘客难以直接观察到刀把位置空间的情况,为了方便乘客观看电梯轿厢2的刀把位置的情况,本实施例在刀把位置21相对的一侧厢壁安装有镜子5。镜子5底部距离轿底板高350mm以防止轮椅冲撞。
31.针对上述的电梯,电梯井需适当调整。旧楼加建的电梯通常有7~9层,加顶上一层
机房(也有很多做无机房)大约有30米高。电梯井1设置为长方形,电梯井1两侧短墙设置为短肢剪力墙,电梯轿厢2的两侧分别通过导轨4可升降地安装于电梯井1的两侧短墙。
32.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说明而非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参照较佳实施例应当理解,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但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相同和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