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竹片输送的两侧限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21361发布日期:2022-05-31 22:12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竹片输送的两侧限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竹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竹片输送的两侧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2.沿着竹子的长度方向将其剖开,即可得到最原始的竹片。按照输送时竹片前进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竹片输送操作分为两类,即输送前进方向沿着或者垂直竹片的长度方向。
3.其中的后者输送方式,例如专利公告号为cn213352789u、公告日为2021.06.0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竹片输送设备,包括倾斜输送带单元,而倾斜输送带单元又包括输送带和推动板,竹片横在输送带上,被推动板推着走,即可完成竹片输送操作。
4.但是另一方面,竹片在输送带上落料待输送时,不一定是两侧对齐的,而且该侧边偏差一开始还可能不会掉落,但是随着输送过程中的小幅震动,后面的掉落风险就极大了。因此,在该竹片输送设备的开始端两侧,就需要各安排一个限位装置,将偏差不对齐的竹片先归正。
5.例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8393679u、公告日为2019.01.1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竹片输送过程中的汇集压紧装置,其包括使竹片沿输送轨道运动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轨道上至少设有一个横向汇集装置和一个纵向压紧装置,所述横向汇集装置包括两个沿输送轨道中线对称设置的侧板,所述纵向压紧装置包括设置在输送轨道上方的压紧板,所述压紧板、侧板和输送轨道围城一个汇集压紧通道,所述侧板靠近汇集压紧通道的入口处为弧形部,两个侧板的弧形部沿竹片前进方向的间距逐渐缩小,所述侧板与机架弹性连接使得侧板可向输送轨道的中部或一侧移动。
6.该实用新型专利中的“侧板21”,虽然具有初始的侧边限位、居中对齐效果,但是在限位竹片两侧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7.第一、“侧板21”的尾端虽然可调,可以对应不同长度的竹片,但是其前端是固定的,换言之,竹片长度如果比前端宽度更大,则竹片就直接卡死了。
8.第二、即使将“侧板21”换成中部铰接、整体可旋转的活动板结构,让尾端宽度、前端宽度都可调了,但此时就出现了尾端宽度越大、前端宽度越小的有害问题,而更长的竹片恰恰是同时需要更大的尾端宽度、更大的前端宽度。
9.所以综上所述,现在急需对竹片输送时的侧边限位装置进行改进,保证尾端宽度、前端宽度可以独立调节,而且让限位动作更加简单、高效、快速。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竹片输送的两侧限位装置,其能通过在底板单元上设置尾端限位带单元和前端限位板单元的方式,达到限位动作灵活可调、高效贴合的目的。
11.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竹片输送的两侧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输送架上且分别位于输送带两侧的两个底板单元,插接设置在所述底板单元上并用于限位固定竹片离开所述两侧限位装置时左右位置的尾端限位带单元,以及铰接设置在
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上并用于居中对齐竹片的前端限位板单元。
12.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当两个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旋转靠近时,两个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也旋转靠近;当两个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旋转远离时,两个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也旋转远离。
13.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底板单元包括设置在输送架上的横向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横向板上并用于插入安装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的安装孔。
14.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横向板上表面上的底座板,设置在所述底座板上且下端插入所述安装孔的安装柱,设置在所述底座板上表面上的固定柱,套在所述安装柱和固定柱上的限位用环形带,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柱上并用于在所述横向板的下表面上进行夹紧的紧固螺母。
15.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还包括分别套在所述安装柱和固定柱上并用于套住安装所述限位用环形带的圆形筒体,设置在所述圆形筒体内环面上的滚珠,以及设置在所述圆形筒体外环面上的带体槽。
16.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包括套在所述安装柱上的孔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孔板上并用于居中推挤竹片的矩形板。
17.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还包括其中一个竖向边设置在所述矩形板上、另一个竖向边朝向所述限位用环形带弯曲的过渡板。
18.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孔板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限位用环形带的上下两侧,所述孔板上还设有用于夹紧所述安装柱的紧固螺栓。
19.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底座板上设有用于插入并固定安装所述安装柱的板体孔。
20.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安装柱下部环形面上设有螺纹段。
21.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22.第一,两个尾端限位带单元之间,可以旋转调节,获得匹配竹片长度的限位装置出口宽度,保证后续的竹片全部能稳定输送。
23.第二,两个前端限位板单元之间的宽度灵活可调,既可以避免宽度过小而卡住竹片,又可以保证宽度不会过大,可以让限位动作尽早介入,保证两侧限位操作更加高效、快捷。
24.第三,尾端限位带单元与前端限位板单元各自的旋转动作独立,且各自旋转操作简单方便,旋转后也不易再自发地意外旋转。
25.第四,尾端限位带单元与前端限位板单元之间的过渡结构平稳、安全。
26.第五,整个两侧限位装置结构紧凑度高,稳定性好,对输送中的竹片的阻力小,保证竹片居中对齐操作更加省力、快速、精准。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现有技术中,简单的竹片两侧限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发明中底板单元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发明中尾端限位带单元和前端限位板单元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发明中圆形筒体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发明中过渡板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33.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如下:输送架a、输送带b、竹片c、旋转限位板d、竹片划过区e、底板单元1、尾端限位带单元2、前端限位板单元3、横向板101、安装孔102、底座板201、安装柱202、固定柱203、限位用环形带204、紧固螺母205、圆形筒体206、滚珠207、带体槽208、孔板301、矩形板302、过渡板303、紧固螺栓304、板体孔209、螺纹段210。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
35.如附图1-6所示,一种用于竹片输送的两侧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输送架a上且分别位于输送带b两侧的两个底板单元1,插接设置在所述底板单元1上并用于限位固定竹片c离开所述两侧限位装置时左右位置的尾端限位带单元2,以及铰接设置在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上并用于居中对齐竹片c的前端限位板单元3。
36.现有技术如附图2所示,不同长度的竹片c在被两侧限位阻挡、居中对齐时,虽然旋转限位板d可以旋转至一个合适的出口宽度,但是其致命的缺陷就是出口宽度越大、前端限位宽度反而越小,这在面对长度较大的竹片c时,就容易直接卡在旋转限位板d的前端上,直接卡死。
37.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两侧限位装置,将旋转限位板d一分为二,破除了出口宽度越大、前端限位宽度反而越小的致命缺陷,最终使得:第一、较长竹片c输送时,两个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之间适当远离,保证合适的出口宽度,而两个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之间也适当远离,保证足够的限位宽度,避免竹片c直接卡在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上;第二、相对较短竹片c输送时,两个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之间适当靠近,保证合适的出口宽度,而两个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之间也适当靠近,保证对竹片的限位推挤、居中对齐动作尽早介入,避免发生竹片还没来到尾端限位带单元2就直接掉落的意外。
38.举例说明:例如竹片c长度为80cm、输送带b宽度为10cm,则两个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之间最小的有效限位宽度设定在82-84cm,两个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之间最大的有效限位宽度设定在102-104cm,即竹片c最大的左右偏差,就是其一端刚刚好架在输送带b上,要掉未掉,满打满算为输送带b宽度10cm的偏差,左右均有,因此就是“80+10+10”的100cm的范围,再同样加上2-4cm的富余宽度,即有了上述102-104cm范围的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的宽度。
39.当两个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旋转靠近时,两个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也旋转靠近;当两个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旋转远离时,两个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也旋转远离。
40.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之间的最大宽度不能过小,否则竹片c就直接卡在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的端头上了,此时该竹片c就会掉落,甚至还会影响后面所有的竹片c,因此根据每一批次的竹片c长度的不同,需要对应不同的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之间的最大宽度。
41.此外,虽然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之间的最大宽度只要够大,迟早都能对偏斜的竹片c进行居中对齐的限位推挤操作,但是问题恰恰出现在这个“迟早”之上,限位推挤操作越
晚介入、生效,则竹片c掉落的风险就越大,毕竟输送带b是有一定的震动的,因此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也需要向内旋转收拢调节,以保证整个两侧限位装置的进、出端宽度都适宜。
42.所述底板单元1包括设置在输送架a上的横向板101,以及设置在所述横向板101上并用于插入安装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的安装孔102。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板101的位置需要适当向外,即远离所述输送带b,因为两个所述安装孔102之间的距离,限制着竹片c的最大允许通过长度。
44.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包括设置在所述横向板101上表面上的底座板201,设置在所述底座板201上且下端插入所述安装孔102的安装柱202,设置在所述底座板201上表面上的固定柱203,套在所述安装柱202和固定柱203上的限位用环形带204,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柱202上并用于在所述横向板101的下表面上进行夹紧的紧固螺母205。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之间的最小距离、两侧限位装置出口宽度,都指的是左右两个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之间的最小距离,即大约位于所述固定柱203处。
46.此外,竹片c的左右偏差程度大部分都较小,因此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相较于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触发阻挡限位的次数更多,所以引入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保证更小的阻挡摩擦力,而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就不用“皮带”结构了,节省材料。
47.最后,以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之间的最小距离,即最远离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一侧的距离为调节指标,旋转所述底座板201后由所述紧固螺母205进行固定,保持此时整个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的旋转角度。
48.所述尾端限位带单元2还包括分别套在所述安装柱202和固定柱203上并用于套住安装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的圆形筒体206,设置在所述圆形筒体206内环面上的滚珠207,以及设置在所述圆形筒体206外环面上的带体槽208。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形筒体206向内是所述滚珠207,用于降低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移动起来的阻力,而移动的原因则是不对齐的竹片c将其推动的,因此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也需要适当绷紧,保证对竹片c的有效居中操作。
50.此外,所述带体槽208则可以保证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不易在所述圆形筒体206上掉落,其中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也不会在所述带体槽208上滑动。
51.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包括套在所述安装柱202上的孔板301,以及设置在所述孔板301上并用于居中推挤竹片c的矩形板302。
52.在本实施例中,小幅偏斜、不对齐的竹片c不会碰到所述矩形板302,直接由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进行侧边的限位阻挡、居中对齐了,而大幅偏斜且没有掉落的竹片c,则先被所述矩形板302限位居中、再被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第二次往中间推挤。
53.因为,所述矩形板302的限位动作不常触发,因此可以直接设置一块板,直接是滑动摩擦,如果设置第二个环形带则成本较大,收益也不高。
54.所述前端限位板单元3还包括其中一个竖向边设置在所述矩形板302上、另一个竖向边朝向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弯曲的过渡板303。
5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矩形板302与限位用环形带204之间的角度,或者说是最接近侧之间的距离幅度,是不确定的,因此设置足够长度的、可弯曲的所述过渡板303,保证大幅偏斜的竹片c从所述矩形板302上稳稳地滑动到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此时已经居中对齐一点了。
56.所述孔板30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限位用环形带204的上下两侧,所述孔板301上还设有用于夹紧所述安装柱202的紧固螺栓304。
57.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矩形板302之间最远离侧边的分开距离,即为竹片c被限位居中操作的初始介入位置,其需要向内或向外旋转调节,以保证限位动作有效且尽早介入,因此所述矩形板302连带孔板301在旋转后需要被固定下来,这就是所述紧固螺栓304的作用。
58.所述底座板201上设有用于插入并固定安装所述安装柱202的板体孔209。
5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柱202与所述底座板201上固接,因此所述安装柱202需要在所述板体孔209内被稳稳地夹住,禁止相对旋转。
60.所述安装柱202下部环形面上设有螺纹段210。
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02为简单的圆形孔,因此所述螺纹段210的长度不用太多,保证稳定螺接所述紧固螺母205即可。
62.最后,所述输送带b上也可以设置一排凸出柱,用于向前推动竹片c。
63.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