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平台式家用电梯的承载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18627发布日期:2022-08-12 23:24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平台式家用电梯的承载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平台式家用电梯的承载平台。


背景技术:

2.随着豪宅的增加,特别是别墅,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家中安装家用电梯,但传统的轿厢式家用电梯其井道需要较大的空间,很多别墅预留的尺寸无法满足,于是井道占用空间最小能控制在1平方米以内的平台式家用电梯在市场上的热度迅速提高,而该平台式家用电梯的载人平台,通常为悬臂结构,其强度要求使其在承受额定载荷的状况下,平台边缘变形量不超过欧标en81-41 5.2.1.2的要求。目前市场上现有产品,为满足要求,只能加大整体平台厚度,这样会使得整个平台会显得比较笨重,在运行过程中负荷量比较大,安全性能也不好,或者缩小平台深度方向的范围尺寸以减小力矩,或者缩小平台允许的额定载重,但适用范围受限,安装拆卸较麻烦,效果差强人意,市场认可度较低并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轻巧、安全性能好、载重性能好的用于平台式家用电梯的承载平台。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用于平台式家用电梯的承载平台包括基板、承载组件和平台板,平台板安装固定在承载组件的上方,承载组件与基板固定连接;平台板的一侧边与基板连接,平台板的其余侧边均连接有感知边框;感知边框内侧设有第一安装部,平台板侧边设有与第一安装部相配合的第二安装部,且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均沿承载平台z向分布,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安装有感应组件并用来感知平台板与感知边框之间的z向位移量。
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平台板与基板之间设置承载组件,承载平台在满足额定载重的同时得以控制其厚度,并且安装拆卸较为方便,同时在平台板的侧边安装感知边框,并且两者间安装感应组件,能防止乘客的身体部位及异物卡入平台板与井道之间的缝隙,使得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6.作为优选,所述平台板为矩形状板体,所述平台板y向一侧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平台板y向另一侧位于所述感知边框内,所述平台板x向两侧的第二安装部与所述感知边框的第一安装部之间均安装有至少两个感应组件;矩形板体的平台板适用的场合较多,更能符合市场的需求,同时在该平台板的两侧与感知边框之间的每侧均安装至少两个感应组件,使得感应的精确度大大提升,从而使得安全性能得到保证。
7.作为优选,所述承载组件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设有若干根并沿所述平台板y向呈依次间隔分布,且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平台板x向设置;每根
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侧边连接有肋筋,且所述肋筋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基板上,所述肋筋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筋上;通过上述合理的加强筋分布,使得承载平台的厚度控制在设计范围以内并可轻松的承受额定载重,在不失去现有额定载重的情况下来满足现有承载平台的的范围尺寸。
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侧边端部设有榫头,且所述榫头朝向于所述基板侧,与所述榫头相适配的所述基板上设有槽口;第一加强筋与基板之间通过榫头与槽口的配合并再进行塞焊,可大大加强承载组件的强度,从而使得承载平台的强度得到保证。
9.作为优选,所述肋筋的结构为l形状,且所述肋筋沿平台板z向分布的筋条作为第一肋筋条,所述肋筋沿平台板y向分布的筋条作为第二肋筋条,所述第一肋筋条与所述第二肋筋条之间的夹角a处于89
°
至90
°
之间;通过此结构的肋筋能使得与其焊接的基板与第一加强筋之间的角度也略小于90
°
,以使平台板在自然状态下的尾端微上翘,以补偿承载后的向下变形量。
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肋筋条固定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肋筋条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侧边上,且所述基板上连接有与所述第一肋筋条相固定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平台板x向设置;通过设置第三加强筋使得肋筋在基板上的强度更好,同时能大大提升第一加强筋与基板之间的强度。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安装部由相互呈l形分布的第一竖向边和第一横向边构成,并通过所述第一横向边设置在所述感知边框内侧;所述第二安装部由相互呈l形分布的第二竖向边和第二横向边构成,并通过所述第二竖向边设置在所述平台板侧边,且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上方;通过两个为l形的安装部,这样不但成型简单,而且在相互配合安装时很方便,且相对位移过程中很稳定。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竖向边靠近于所述第二竖向边,所述第一竖向边上设有焊接螺母和穿插孔,且所述焊接螺母与所述穿插孔相贯穿,与所述穿插孔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竖向边开设有腰形孔,所述腰形孔沿所述第二竖向边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横向边与所述第二横向边呈上下相对分布,所述第一横向边上设有通孔,与所述通孔相对应的所述第二横向边上设有安装孔;通过将两安装部的各边上开设孔位,能将感应组件安装在两安装部上,且安装拆卸方便、成本低、运行稳定。
13.作为优选,所述感应组件包括限位螺栓、自回复弹性组件和安装在平台板下方的微动开关组件,所述自回复弹性组件由螺钉、尼龙套、弹簧及螺母构成;所述螺钉依次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装孔并限位在所述通孔上,且在所述螺钉上依次套有尼龙套和弹簧,所述弹簧夹设于所述第一横向边与所述第二横向边之间,所述尼龙套穿过所述安装孔并通过螺母与螺钉旋紧固定,且所述尼龙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向边相抵,另一端与所述螺母相抵;所述限位螺栓穿过所述腰形孔和所述穿插孔并与所述焊接螺母紧固,且所述限位螺栓通过自回复弹性组件的压缩与复位来实现与微动开关组件接触或分离;在感知边框与平台板沿z向发生相对位移时,通过感应组件触碰微动开关将信号传递至电梯控制系统,避免乘客乘客的身体部位及异物卡入平台板与井道之间的缝隙,大大增加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14.作为优选,所述微动开关组件包括微动开关和支架,所述微动开关通过所述支架安装在所述平台板的下方,且所述微动开关的触碰杆位于所述限位螺栓的一端下方;通过
上述结构的设置,在限位螺栓通过感知边框被按压时,能使得限位螺栓与微动开关之间得到有效的触碰。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承载平台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去掉平台板的承载平台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感应组件在承载平台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承载平台与安装板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感应组件在平台板和感知边框上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安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安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加强筋与基本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3.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肋筋结构示意图。
24.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基板;2、承载组件;3、平台板;4、感知边框;5、感应组件;6、安装板;7、导靴;11、槽口;21、第一加强筋;22、第二加强筋;23、肋筋;24、第三加强筋;31、第二安装部;41、第一安装部;51、限位螺栓;52、自回复弹性组件;53、微动开关组件;21-1、榫头;23-1、第一肋筋条;23-2、第二肋筋条;31-1、第二竖向边;31-2、第二横向边;31-3、腰形孔;31-4、安装孔;41-1、第一竖向边;41-2、第一横向边;41-3、焊接螺母;41-4、穿插孔;41-5、通孔;52-1、螺钉;52-2、尼龙套;52-3、弹簧;52-4、螺母;53-1、微动开关;53-2、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的介绍:如附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基板1、承载组件2和用于载人或物体的平台板3,平台板3安装固定在承载组件2的上方,承载组件2与基板1的一侧面固定连接,基板1的另一侧面连接有两块呈对称分布的安装板6,两块安装板6沿承载平台的x向分布,且安装板6一体折弯成l形,其中一边与基板1相固定,另一边紧固有导靴7,这样能使得整个承载平台通过紧固有导靴7的安装板6安装到电梯导轨上并保证承载平台受力通过导靴直接传递到导轨上;且承载组件2与基板1之间呈l形分布;平台板3的一侧边与基板1连接,平台板3的其余侧边均连接有感知边框4;感知边框4内侧设有第一安装部41,平台板3侧边设有与第一安装部41相配合的第二安装部31,且第一安装部41和第二安装部31均沿承载平台z向分布,第一安装部41与第二安装部31之间安装有感应组件5并用来感知平台板3与感知边框4之间的z向位移量;通过平台板3的开放侧即其余侧装有感知边框4,并且两者之间安装有感应组件5,能避免乘客手指或其他及异物卡入两者之间的边缝中,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或更换,成本低,使得整个承载平台在目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6.平台板3为矩形状板体,平台板3y向一侧与基板1连接,平台板3y向另一侧位于感知边框4内,平台板3x向两侧的第二安装部31与感知边框4的第一安装部41之间均安装有至少两个感应组件5,且每侧感应组件5均沿着平台板3的y向端部设置,这样使得感应效果更佳,反馈更为及时,安全性能得到大大的保障;承载组件2包括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且第一加强筋21和第二加强筋22的横截面均为u形状,强度得到了保障;第一加强筋21
设有若干根并沿平台板3y向呈依次间隔分布,且第一加强筋21的一端与基板1连接,第一加强筋21的另一端与第二加强筋22连接,第二加强筋22沿平台板3x向设置;每根第一加强筋21的两侧边均连接有肋筋23,且肋筋23的一端固定在基板1的一侧面上,肋筋23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加强筋21上,使得肋筋23作为第一加强筋21的辅焊,进一步提升承载组件2的强度;第一加强筋21的侧边端部设有榫头21-1,且榫头21-1朝向于基板1侧,与榫头21-1相适配的基板1上设有槽口11,采用简单的榫卯结构,焊接时先将榫头21-1插入槽口11内再进行塞焊,如此可大大加强承载组件2的强度,并配合合理的加强筋分布,使平台厚度控制在50mm以内可以轻松的承受400kg的额定载重。
27.如附图9所示,肋筋23的结构为l形状并通过光割成型,且肋筋23沿平台板3z向分布的筋条作为第一肋筋条23-1,肋筋23沿平台板3y向分布的筋条作为第二肋筋条23-2,第一肋筋条23-1与第二肋筋条23-2之间的夹角a处于89
°
至90
°
之间,因平台板3在自然状态下靠近肋筋23转角端的板侧承载力是最好的,而且乘客都是通过平台板3的尾端而进入平台板3的前端或就直接在尾端处站立,因此通过平台板3尾端微微向上翘起,能补偿承载后的向下变形量,因此夹角a的角度为89.5
°
;第一肋筋条23-1固定在基板1上,第二肋筋条23-2固定在第一加强筋21的侧边上,且基板1上连接有与第一肋筋条23-1相固定的第三加强筋24,第三加强筋24沿平台板3x向设置。
28.如附图5至8所示,第一安装部41由相互呈l形分布的第一竖向边41-1和第一横向边41-2构成,并通过第一横向边41-2设置在感知边框4内侧;第二安装部31由相互呈l形分布的第二竖向边31-1和第二横向边31-2构成,并通过第二竖向边31-1设置在平台板3侧边,且第一安装部41位于第二安装部31的上方。上述中的第一竖向边41-1、第二竖向边31-1为沿承载平台z向的竖向边,上述中的第一横向边41-2、第二横向边31-2为沿承载平台x向的横向边。
29.第一竖向边41-1靠近于第二竖向边31-1,第一竖向边41-1上设有焊接螺母41-3和穿插孔41-4,且焊接螺母41-3与穿插孔41-4相贯穿,与穿插孔41-4相对应的第二竖向边31-1开设有腰形孔31-3,腰形孔31-3沿第二竖向边31-1竖直方向设置,即沿承载平台z向设置,通过设置腰形孔能限制限位螺栓51在沿承载平台z向运行距离,从而限制感知边框4的的动作范围;第一横向边41-2与第二横向边31-2呈上下相对分布,第一横向边41-2上设有通孔41-5,与通孔41-5相对应的第二横向边31-2上设有安装孔31-4。
30.感应组件5包括限位螺栓51、自回复弹性组件52和安装在平台板3下方的微动开关组件53,自回复弹性组件52由螺钉52-1、尼龙套52-2、弹簧52-3及螺母52-4构成;螺钉52-1依次穿过通孔41-5和安装孔31-4并限位在通孔41-5上,使得且在螺钉52-1上依次套有尼龙套52-2和弹簧52-3,弹簧52-3夹设于第一横向边41-2与第二横向边31-2之间,尼龙套52-2穿过安装孔31-4并通过螺母52-4与螺钉52-1旋紧固定,在沿承载平台的z向使得感知边框4与平台板3相安装连接,且尼龙套52-2的一端与第一横向边41-2相抵,另一端与螺母52-4相抵;限位螺栓51穿过腰形孔31-3和穿插孔41-4并与焊接螺母41-3紧固,在沿承载平台的x向使得感知边框4与平台板3相安装连接,且限位螺栓51通过自回复弹性组件52的压缩与复位来实现与微动开关组件53接触或分离。安装孔31-4的尺寸略大于尼龙套52-2的直径,但小于弹簧52-3的外径,使得尼龙套52-2穿插在安装孔31-4中,而弹簧52-3为感知边框4提供回复力,如此降低感知边框4动作时产生的噪音,提高其顺畅度。
31.微动开关组件53包括微动开关53-1和支架53-2,微动开关53-1通过支架53-2安装在平台板3的下方,且微动开关53-1的触碰杆位于限位螺栓51的一端下方;在限位螺栓通过感知边框被按下5mm左右时,能使得限位螺栓与微动开关之间得到有效的触碰,并传递信号至电梯控制系统,从而通过电梯控制系统来控制整个承载平台的停止,大大提升了安全性能。
32.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材料构成上作任何变化,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结构设计,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