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托盘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84990阅读:来源:国知局
彼此焊接加强筋时,扩大焊接面积,进一步提高耐冲击强度,防止因叉形物的穿刺而导致的破损。并且,加强筋未连接于其他筋,因此削减了用于连接的多余部分,从而能够最小限度地控制重量的增加。
[0032]并且,本发明的树脂托盘,其特征在于,在位于上部及下部的四角当中的至少一处上设有独立的加强筋。
[0033]通过在上部台面板或下部台面板的四角部分设置加强筋,从而提高角部的耐冲击强度,且控制脱落时的破损。并且,设于四角的加强筋为独立的筋,因此设置加强筋仅增加一些重量而已。
[0034]并且,本发明的树脂托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小孔,其包含在格子状配置的筋的区域内;手柄孔,所述手柄孔至少要大于所述小孔;仅在所述手柄孔附近领域的区域上未设有所述小孔。
[0035]在叉形物插入领域中,通过在用格子状的筋分割的各区域领域中形成小孔,从而能够在树脂托盘中实现大幅度的轻量化。但是,若在邻接于手柄孔的区域内也形成小孔,则用手向上抬起时有可能导致台面变形。在本发明中,在邻接于手柄孔的任意一边的区域内不形成小孔,从而解除了如上述的问题。
[0036]发明效果
[0037]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耐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等方面,以所需最小限度的树脂量来具备充分的强度,并且轻量的树脂托盘。
【附图说明】
[0038]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树脂托盘的外观的概略立体图。
[0039]图2是下部台面板的俯视图。
[0040]图3是图2的A-A线中的截面图。
[0041]图4是示出面向叉形物插入领域的梁侧壁部附近的结构的重要部分概略立体图。
[0042]图5是放大示出下部台面板的四角部当中的一处的俯视图。
[0043]图6是放大示出下部台面板的手柄孔附近领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树脂托盘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0045]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托盘1,其是例如通过注射成型合成树脂而形成的树脂托盘,如图1所示,其通过梁部结合上部台面板2和下部台面板3而形成,且将梁部之间的中空领域设为叉形物插入领域而形成的树脂托盘。在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托盘I中,上部台面板2和下部台面板3分别具有端部梁部21,22,31,32和中央梁部23,33,通过公知的振动焊接方法结合这些对接面而形成一体化。
[0046]并且,各端部梁部21,22,31,32和中央梁部23,33沿上部台面板2 (或下部台面板3)的叉形物插入方向形成在对向的两边之间的全长上。因此,一侧的端部梁部21,31和中央梁部23,33之间,另一侧的端部梁部22,32和中央梁部23,33之间分别形成有叉形物插入领域,其中,叉形物插入领域为具有叉形物插入口 F的细长的中空领域,总共形成有两列叉形物插入领域。从而,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托盘I为二面进叉的托盘。
[0047]接下来,对上部台面板2和下部台面板3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上下翻转下部台面板3而形成上部台面板2,由于其结构相同,因此在这里以下部台面板3为例说明该结构,并且省略上部台面板2的说明。
[0048]图2是下部台面板3的内面,即从焊接面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如图所示,上部以及下部台面板具备向内面侧突出的多个各种筋。图3是图2的A-A线中的截面图,图4是示出下部台面板3的面向叉形物插入领域的梁侧壁部附近的结构的重要部分概略立体图。下部台面板3的平面形状大概是正方形,从图中位于上下的两边3a,3b侧插入叉车等的叉形物。并且,沿着正交于该正方形的下部台面板3的所述两边3a,3b的两边3c,3d分别形成有端部梁部31,32,并且与这些端部梁部31,32保持有指定距离地在中央部形成中央梁部33ο
[0049]所述端部梁部31,32和中央梁部33分别在外周部分上具有指定高度的侧壁34,35,36,被这些侧壁34,35,36所包围的部分为封闭空间。例如,图中左端的端部梁部31具有沿下部台面板3的边3c的梁侧壁部34a,沿叉形物插入领域的梁侧壁部34b,沿叉形物插入侧的两边的梁侧壁部34c,以及为了扩大叉形物插入口的大小而倾斜形成的梁侧壁部34d,通过连接其而形成有大致梯形形状的空间。同样,图中右端的端部梁部32具有沿下部台面板3的边3d的梁侧壁部35a,沿叉形物插入领域的梁侧壁部35b,沿叉形物插入侧的两边的梁侧壁部35c,以及为了扩大叉形物插入口的大小,且为了使易于插入叉形物而在倾斜方向上形成的梁侧壁部35d。
[0050]中央梁部33具有:所述端部梁部31,32的梁侧壁部34b ;分别与35b保持有指定间隔地平行形成的梁侧壁部36a,36b ;沿叉形物插入侧的两边的梁侧壁部36c ;以及为了扩大叉形物插入口的大小而倾斜形成的梁侧壁部36d,通过连接其而形成贯通下部台面板3的中央的细长的八角形状的空间。
[0051]在具有以上结构的端部梁部31,32和中央梁部33中,梁侧壁部34b,35b,36a,36b为面向叉形物插入领域的梁侧壁部。
[0052]并且,被所述端部梁部31,32和中央梁部33的侧壁34,35,36包围的领域中,在正交于叉形物插入方向的方向上形成有连接筋4。这些连接筋4以连接相向的梁侧壁部之间的形式形成,例如中央梁部33,以连接两侧的梁侧壁部36a和梁侧壁部36b的形式形成。在中央梁部33中,除了所述连接筋4以外,还形成有中央上正交于连接筋4的中央筋5。其中,如图3所示,这些连接筋4的高度具有与侧壁34,35,36的高度相同的高度,使上部台面板以及下部台面板成为一体时,同时焊接梁和侧壁。
[0053]一方面,端部梁部31,32和中央梁部33之间的领域中形成有格子状的筋6,格子状的筋6通过在叉形物插入方向上彼此架设台面板端部的筋和垂直于叉形物插入方向的方向上架设彼此相邻的梁侧壁部的筋而形成。这些格子状的筋6当中,平行于所述连接筋4的筋6的形成间距Pl (形成间隔)小于所述连接筋4的形成间距P2。S卩,连接筋4的形成间距P2大于筋6的形成间距Pl。本实施方式中,筋6的形成间距Pl为连接筋4的形成间距P2的1/3,筋6的形成数量为连接筋4的形成数量的3倍。
[0054]其中,连接筋4的形成间距P2不仅仅局限于筋6的形成间距Pl的3倍,只要间距P2大于间距Pl即可,例如,不一定要等间距,但是可以适当设为任意的整数倍。并且,优选地,与连接筋4间距相同的筋6以连接于连接筋4的形式形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0055]像这样,增加叉形物插入领域的筋6的形成数量是因为面向该叉形物插入领域的筋6直接接触叉形物,所以需要确保强度。并且,为了控制弯曲变形,优选地,增加面向叉形物插入领域的筋6的形成数量。进一步地,通过增加筋6的形成数量,叉形物插入领域的上下面形成为接近于平面的面,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叉形物的插入。
[0056]对此,在端部梁部31,32和中央梁部33中,由于梁内不会有叉形物的插入,因此对耐冲击强度的要求较低。进一步地,在端部梁部31,32和中央梁部33中,焊接有周围的侧壁34,35,36,因此,即使连接筋4的形成数量较少,也能够对应弯曲变形而确保充分的刚性。像这样,在端部梁部31,32和中央梁部33中,即使连接筋4的形成数量较少,也不会在强度方面出现问题,其结果,若减少连接筋4的形成数量,则能够控制树脂托盘I的重量的增加。
[0057]并且,在叉形物插入领域中,在每个被所述格子状的筋6包围的一领域(区域)上以指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小孔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格子状的筋6包围的各领域上沿区域的较长方向分别形成有各两个小孔7,但是有可能形成三个以上。小孔7在垂直于叉形物插入方向的方向上形成为长椭圆形或矩形形状。为了尽可能控制树脂托盘I的重量增加,也对该小孔7的形成做出了很多努力,将小孔7用作排水孔,用于排出存储于格子状的筋6之间的雨水等。这时,如本实施方式,优选地,对一领域设置多个小孔时,保持轻量?高刚性的同时能够拥有排水功能。然而,在各领域中设置各一个孔时,由于筋的增加而导致重量增加,或者由于开口面积的增大而导致刚性低下,因此不优选。
[0058]以上是下部台面板3的概略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树脂托盘I中,作为提高强度的目的,也进行了其他各种改良。下面对这些改良进行说明。
[0059]首先,在下部台面板3(以及上部台面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