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箱体及其底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60967阅读:来源:国知局
凸台;13、前端梁;14、后端梁;15、吊装件;16、螺母;17、螺栓;18、L型连接件;2、前墙;3、侧墙;32、下边框;4、顶板;5、后门;8、连接件;91、紧固件;92、紧固件;93、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4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换箱体及其底架,交换箱体为矩形体结构。如图1所示,交换箱体大致包括底架1、顶板4、前墙2、两侧墙3及后门5六大部分,其中,后门5为装卸货口。底架I设有支腿111,交换箱体可通过该支腿111站立;当交换箱体安装于车辆上运输货物时,底架I安装于车辆上,底架I的支腿111收起,交换箱体的前墙2朝向车头,后门5在车尾,两侧墙3分列两边。下文涉及前、后、上、下、顶、底、侧、内、外等方位表述时,均以交换箱体的使用状态为参照。
[0043]底架I为交换箱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交换箱体的主要承重结构,并为交换箱体的立面墙提供安装面,其中,所谓的立面墙包括前墙2和侧墙3,底架I所提供的安装面供立面墙可拆卸地安装于底架I上。本实用新型中,底架I采用SKD (半散装件)技术,底架1、立面墙均单独生产,在海运过程中,立面墙和底架I可分别装载于集装箱中运往海外市场后再进行装配。
[0044]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架I与侧墙3通过连接件8形成可拆卸式连接,其中,连接件8整体呈板状,连接件8分别通过紧固件91、92与侧墙3、底架I连接固定,图中所示意的紧固件91、92为螺钉,在其他实施例中,紧固件还可以为铆钉。
[0045]参阅图3,底架I包括底架主体11、连接在底架主体11两侧边并向上突出于底架主体11的两底架边梁12、连接在底架主体11前端并向上突出于底架主体11的前端梁13,以及连接在底架主体11后端的后端梁14。底架边梁12提供了相对于底架主体11突出的安装面以与侧墙3形成可拆卸地连接,前端梁13则提供了相对于底架主体11突出的安装面以与前墙2形成可拆卸地连接,后端梁14的上表面与底架主体11大致平齐,便于货物的装卸。
[0046]图4示意了底架I进行装箱发运时的状态,此时,底架I的支腿111收起,并可固定至底架边梁12上。支腿111收起后,底架I的外廓尺寸小于IS040’、45’、48’ HQ门开尺寸,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支腿111收起后的底架I外廓宽度为2532mm,小于IS040’、45’、48’HQ门开高度尺寸2585mm,即可将底架I整体打包固定装进IS040’、45’、48’HQ箱体内。
[0047]参阅图5和图6,底架主体11的外侧还设有吊装件15,图6所示的结构中,吊装件15呈U型螺杆结构,其两臂上设有螺纹,并通过螺母16固定至底架主体11或底架边梁12上。在装载运输过程中,可利用该吊装件15来搬运、起吊底架I ;同时在通过集装箱运输底架I的过程中,还可利用吊装件15固定捆绑带或捆绑铰链,以固定底架I。
[0048]吊装件15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形式,如图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吊装件15呈Ω型的片状结构,其两个安装耳上各设有一安装孔,并通过螺栓17及螺母16固定至底架主体11或底架边梁12上。
[0049]参阅图8,底架主体11大致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大梁112、沿大梁112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根横梁113以及铺设于横梁113上的地板114。支腿111可折叠地设置于位于端部的横梁113上。前端梁13和后端梁14分别位于大梁112的前后两端,并分别与大梁112的两端面相连接,连接方式较优地采用焊接。
[0050]底架边梁12与底架主体11的各横梁113的端面相连接,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底架边梁12与各横梁113的端部通过焊接固定。再参阅图10,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底架边梁12和各横梁113还可通过L型连接件18及适配的紧固件实现可拆卸地连接。
[0051]参阅图11和图12,底架边梁12包括基部121和从基部121向上弯折延伸出的用以连接侧墙3的连接部122,基部121和连接部122整体为一体结构,通过板件一体折弯而成。基部121用以与底架主体11相连接。连接部122上设有竖直的第一连接面和竖直的第二连接面,其中,第一连接面位于第二连接面的外侧,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构成用以与侧墙3连接的安装面,第一连接面用以与侧墙3直接连接,第二连接面则用以与连接件8连接从而与侧墙3连接。
[0052]具体地,基部121呈L形,包括竖直的腹板1211和从腹板1211下端水平向内延伸的翼板1212,腹板1211的内壁与底架主体11的横梁113连接固定。
[0053]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2包括从基部121的腹板1211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过渡板1221、从第一过渡板1221外端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板1222、从第一连接板1222上端水平向内延伸的第二过渡板1223,以及从第二过渡板1223内端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板1224。
[0054]第一连接板1222外表面即构成底架边梁12的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板1224内表面即构成底架边梁12的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板1222和第二连接板1224上分别设有用以供紧固件安装的安装孔,以与侧墙3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
[0055]如图12所示,第二过渡板1223的宽度小于第一过渡板1221的宽度,使得第二连接板1224位于第一连接板1222的内侧,位于基部121的腹板1211的外侧。第一过渡板1221的上表面可以支撑连接件8的下端。
[0056]较优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第一连接板1222的高度Hl大致为第二过渡板1223的宽度L2的2倍,即H1/L2 ^ 2,满足底架I与侧墙3连接的需求,保证底架I与侧墙3连接处的强度。
[0057]参阅图13,进一步地,底架边梁12上还设有边梁加强筋板123,边梁加强筋板123固定连接在第一连接板1222内表面,并沿第一连接板1222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增加底架边梁12的强度与刚度。边梁加强筋板123与第一连接板1222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
[0058]参阅图14,在一实施例中,边梁加强筋板123呈槽型结构,其开口端的端面上设有定位凸台1231,与此相应地,第一连接板1222上设置定位孔,通过定位凸台1231与定位孔的配合使边梁加强筋板123快速定位至第一连接板1222上,便于两者之间的固定连接。当然,边梁加强筋板123的截面并不限于为槽型,亦可呈L型等结构,定位结构设置在边梁加强筋板123与第一连接板1222相连接的结合面上,同样可实现快速定位连接的功能。
[0059]参阅图15,在另一实施例中,底架边梁12同样包括基部121和连接部122,基部121和结构与图12所示意的结构相同,与图12所示的结构相区别的是: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22的第二连接板1224从第二过渡板1223的内端竖直向下延伸,第二连接板1224与第一连接板1222相对,两者在同一高度上。此时,同样地,第一连接板1222的外表面为底架边梁12的第一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