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05519发布日期:2018-09-11 19:31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校正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扫描光源偏移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积层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三维打印(3D Printing)或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是一种快速制造立体物件的技术;其可以透过制图软体进行物件三维图像的设计,或利用立体影像扫描器取得物件的三维空间数据,经电脑处理后,再将材料由点或面堆积成立体物件。

其中,在光固化成形(Stereolithography,SLA)技术是依据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Computer Ai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图档的指令(以下称三维空间数据),利用高能光束聚焦于液态光敏聚合物表面,使被照射的液态光敏聚合物固化而连续不断地进行逐层堆叠动作,最后完成设计物件的快速成型工作。简言之,光固化成形技术主要是利用能产生高能光束的光源依据三维空间数据固化液态光敏聚合物,以使立体物件成形。

一般来说,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在进行组装时便已完成定位,以确保光源产生的光束在进行物件成形时能够准确无误地投射至三维空间数据所指示的位置。

然而,在立体物体成形装置运送的过程中,可以导致光源发出的光束偏离工作区,已无法准确无误地投射至三维空间数据所指示的位置,进而立体物件成形装置无法形成三维空间数据所指示的立体物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用以确保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在进行立体物件成形时光源依据输入的三维空间数据准确地投射至工作区,以形成与三维空间数据相符的立体物件。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用以校正立体物件成形装置中的激光光源。立体物件成形装置包含壳体、透光件及激光光源产生单元,壳体定义有容置空间并包含连通于容置空间的开口。透光件设置于开口,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位于容置空间中,并用以对设在透光件另一侧的工作区内的工作液体进行固化成形。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包含如下步骤。首先,提供第一感光件及控制器,控制器电连接于第一感光件及激光光源产生单元。接着,利用控制器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产生光束并执行扫描程序。控制器于第一感光件感测到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产生的光束时,停止扫描程序,并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移动至少预定距离后以对物件进行立体物件的成形。

在前述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中,第一感光件可以是设置于透光件的第一光源校正区,第一感光件的感光面面对激光光源产生单元的出光面,其中第一光源校正区与该工作区相连。第一光源校正区及工作区沿着第一轴向排列,预定距离不小于第一感光件于第一轴向上的中心轴至工作区的距离,且扫描程序是于第一光源校正区内执行,藉以缩短扫描程序的执行时间。再者,第一感光件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是位于透光件的相同侧。此外,第一感光件也可以是设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上。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立体物件成形装置包含壳体、透光件及激光光源产生单元,壳体定义有容置空间并包含连通于容置空间的开口。透光件设置于开口,激光光源产生单元容置空间,并用以对设在透光件另一侧的工作区内的工作液体进行固化成形。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包含如下步骤。首先,提供第一感光件、第二感光件及控制器,控制器电连接于第一感光件、第二感光件及激光光源产生单元,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的连线平行于第一轴向。其次,利用控制器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产生线型光束,线型光束的张角涵盖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在第一轴向的长度。接着,利用控制器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产生的线型光束传递至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中的一者。接着,再利用控制器移动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于第二轴向上的位置,并使线型光束传递至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中的另一者,第二轴向垂直于第一轴向。最后,利用控制器计算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于第二轴向上的移动距离,并依据移动距离运算激光光源产生单元的倾角,再控制器依据倾角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进行位置校正。在前述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中,第一感光件设于透光件的第一光源校正区,第二感光件设于透光件的第二光源校正区,工作区位于第一光源校正区及第二光源校正区之间。第一感光件、第二感光件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可位于透光件的相同侧。

当倾角为A,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于第一轴向上的连线距离为x,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于第二轴向移动的距离为y时,满足下列条件:A=tan-1(x/y)。

再者,当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同时感测到线型光束时,激光光源产生单元并无该倾角产生。

此外,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也可以是设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且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在第三轴向上具有相同水平高度,其中第三轴向垂直于第一轴向及第二轴向。

依据本发明更提供一种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立体物件成形装置包含壳体、透光件及激光光源产生单元。壳体定义有容置空间并包含连通于容置空间的开口。透光件设置于开口,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位于容置空间,并用以对设在透光件另一侧的工作区内的工作液体进行固化成形。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包含如下步骤。首先,提供第一感光件、第二感光件及控制器,控制器电连接于第一感光件、第二感光件及激光光源产生单元,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的连线平行于透光件的对角线。接着,控制器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产生面型光源,并执行扫描程序;其中,扫描程序使面型光线分别投射至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最后,控制器会依据第一感光件输出的第一感光信号,以及第二感光件输出的第二感光信号的光强度变化以对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产生的面型光束的投射位置进行校正。

在前述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中,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分别设于透光件上,并位于工作区。面型光源分别于第一光源校正区及第二光源校正区进行扫描;其中,第一光源校正区及第二光源校正区位于工作区的对角连线上,第一光源校正区与工作区部分重叠并形成第一重叠区,第一感光件位于第一重叠区,第二光源校正区与工作区部分重叠并形成第二重叠区,第二感光件位于第二重叠区。再者,第一感光件、第二感光件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可以是位于透光件的相同侧。

此外,第一感光件及第二感光件可以是设在于透光件相连的壳体的内表面上。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

图2绘示图1所示的透光件的仰视图;

图3绘示对应图1所示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电路方框图;

图4绘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

图5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

图6绘示图5所示的透光件的仰视图;

图7绘示对应图5所示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电路方框图;

图8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仰视图;

图9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另一局部仰视图;

图10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操作示意图;

图11绘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另一操作示意图;

图12绘示对应图10及图11的操作所测得的倾角的示意图;

图13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

图14绘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

图15绘示图14所示的透光件的仰视图;

图16绘示对应图14所示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电路方框图;

图17绘示激光光源产生单元投射的影像光束与偏移示意图;

图18绘示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产生的面型光束在投射至第一光源校正区时,面型光束投射位置与第一感光件在不同距离时的光强度分布图;以及

图19绘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立体物件成形装置

100 透光件

101 上表面

102 工作区

103 下表面

104 第一光源校正区

106 第二光源校正区

108 第一重叠区域

110 第二重叠区域

120 激光光源产生单元

122 出光面

124 光源产生件

126 第一摆动件

128 第二摆动件

130 壳体

132 容置空间

134 开口

136 内表面

20 工作液体

30 第一感光件

300、320 感光面

31 电路板

312 导线

32 第二感光件

40 控制器

X 第一轴向

Y 第二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图1仅绘示出透光件100及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位于透光件100的一侧,用以供形成立体物件的工作液体20则位于透光件100的另一侧。于本实施例中,透光件100使用透明玻璃,具有透光特性又可以防尘。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还可以包含供输入三维空间数据的输入单元(图未示),其中,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的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依据三维空间数据产生激光光束以照射设于透光件100上的工作液体(例如为光敏聚合物)20以形成立体物件。

请参照图2,透光件100上定义有相连接的工作区102及第一光源校正区104;工作区102的面积大于第一光源校正区104的面积。在图2中,透光件100例如为四边形,并具有第一轴向X及垂直于第一轴向X的第二轴向Y;沿第一轴向X观之,第一光源校正区104位于工作区102的左侧。

请同时参照图1,工作液体20是摆放于透光件100的一侧,并位于工作区102内。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设于透光件100的另一侧,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出光面122面对透光件100。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激光光束至少要能够分别传递至工作区102及第一光源校正区104,且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可以是分次进行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的位置校正及立体物件的成形,但不以此为限。

透光件100上更设有第一感光件30,第一感光件30的感光面300面对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出光面122,用以感测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提供的光束。如图1所示,第一感光件30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位于透光件的相同侧,但不以此为限。第一感光件30位于第一光源校正区104;其中,第一光源校正区104在第一轴向X上的长度可以不小于第一感光件30在第一轴向X上的长度。第一感光件30在第一轴向X上的中心轴与工作区102间具有一预定距离d。第一感光件30可例如以光电晶体、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来实现。

此外,第一感光件30电连接于控制器40,如图3所示。控制器40同时电连接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控制器40接受第一感光件30送出的第一感光信号,并依据第一感光信号控制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动作,例如为改变光束的张角及光束投射位置。

在进行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的位置的校正时,控制器40首先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光束,并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改变光束的投射角度以于透光件100上执行扫描程序,直至第一感光件30感测到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其中,扫描程序可以是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在移动固定距离后再产生光束,或者是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在移动过程中持续产生光束。此外,为了进一步地缩减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执行扫描程序的时间,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可以仅于第一光源校正区104进行扫描程序。

当第一感光件30感测到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时,控制器40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停止扫描程序。之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移动至少预定距离d后,即可准确地朝向工作区102传递光束,并执行立体物件成形程序。

藉由预先设定的第一感光件30与第一光源校正区120的预定距离d,可以让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每次在进行立体物件的成形前,先进行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的位置的校正,以让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皆能准确地投射到工作区102,并依三维空间数据进行立体物件的成形。

配合参阅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用以产生对应输入的三维空间数据的立体物件。如图4所示,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包含透光件100、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及壳体130。壳体130具有容置空间132及连通于容置空间132的开口134。透光件100设置于开口134,用以供形成立体物件的工作液体20则位于透光件100的一侧。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位于透光件100的另一侧,位于容置空间132中。

在图4中,第一感光件30可例如是光电晶体、电荷耦合元件或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并用以感测光源产生单元120提供的光束。第一感光件30可以安装在固设于壳体内表面136的电路板31上,并可以邻近于透光件100,如此一来,可以降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摆动角度,进而增加光源校正的方便度及准确度。第一感光件30还电连接于控制器40,控制器40可同时透过导线312电连接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

在进行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的位置校正时,控制器40首先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光束并改变光束的投射角度以执行扫描程序。当第一感光件30感测到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时,控制器40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停止扫描程序,并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移动预定距离或转动至少预定角度后,朝向工作区102执行立体物件成形程序。

请参照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图5所示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用以形成立体的物件。如图5所示,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10包含透光件100、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02及壳体130,透光件100上摆放有工作液体20,工作液体20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02位于透光件100的相反两侧,且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出光面122面对工作液体20,以朝向工作液体20的方向投射所产生的光束。壳体130定义有容置空间132,并包含连通于容置空间132的开口134,透光件100设置于开口134。

请参照图6,透光件100上定义有相连接的工作区102、第一光源校正区104及第二光源校正区106,工作区102位于第一光源校正区104及第二光源校正区106之间,并可与第一光源校正区104及第二光源校正区106相连。其中,工作区102的面积大于第一光源校正区104及第二光源校正区106的面积。在图6中,透光件100例如为四边形,并具有第一轴向X及垂直于第一轴向X的第二轴向Y;沿第一轴向X观之,第一光源校正区104位于工作区102的左侧,第二光源校正区106位于工作区102的右侧。

请同时参照图5,立体物件是成形在工作区102。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激光光束为线型光束,且所述的激光光束要能够同时涵盖工作区102、第一光源校正区104及第二光源校正区106。更具体来说,激光光束于第一轴向X上的长度至少等于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于第一轴向X上的连线距离。

第一感光件30设于第一光源校正区104,第二感光件32设于第二光源校正区106。其中,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的连线平行于第一轴向X。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电连接于控制器40,如图7所示。控制器40更电连接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

控制器40分别接受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送出的第一感光信号及第二感光信号,并依据第一感光信号及第二感光信号控制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动作,例如为光束投射位置。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可例如分别是光电晶体、电荷耦合元件或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在正常情况下,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会平行于透光件100的第一轴向X,如图8所示;换言之,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会同时感测到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因此,当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无法同时感测到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时(如图9所示),则可以判定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发生投射角度的偏移。其中,当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发生投射角度的偏移时,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产生的立体物件的将无法准确地呈现输入的三维空间数据。

为了避免前述因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发生角度偏移所产生的物件与三维空间数据不相符的问题,可以透过如下的光源校正方法以进行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投射的光束L的位置的校正。

首先,控制器40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线型光束L;所述线型光束L的长度不得小于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于第一轴向X向的连线距离。接着,控制器40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沿着第二轴向Y移动,使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中的至少一者感测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如图10所示)。在此,若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同时感测到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则表示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位置无发生角度偏移,如此即完成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校正,并可进行立体物件的成形。

若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未同时感测到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即代表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发生第二轴向Y的角度偏移,则控制器40需持续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沿着第二轴向Y移动,直至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中的另一者感测到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如图11所示)。

控制器40可经运算取得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由第一感光件30感测及由第二感光件32感测时,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在Y轴上的移动距离,并透过下式及图12可得到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于第二轴向Y的偏移角度(即倾角):

A=tan-1(x/y);

其中,A为激光光源产生单元的倾角;

x为第一感光件至第二感光件于第一轴向上的距离;以及

y为激光光源产生单元在第二轴向上移动的距离。

如图11所示,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左侧向上旋转前述偏移角度,为了校正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位置,控制器40必须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左侧向下旋转前述偏移角度,以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能够平行于第一轴向X。

之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可以直接地进行立体物件的成形,或者,控制器40可以在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再一次地进行前述光源校正程序,且于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能同时感测到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L时再执行立体物件的成形。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并不局限是设置在透光件100上,也可以是设置在壳体130上,如图13所示,其中图13所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

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面对设置,并可分别设置电路板31上后再安装在邻近于透光件100的壳体130的内表面。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的连线平行于第一轴向X,且在第三轴向Z上具有相同水平高度。此外,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张角需同时涵盖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如此一来,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可沿着第二轴向Y执行如同于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扫描程序,以判断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于第二轴向Y的偏移角度(即倾角);进一步地,控制器40可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进行倾角的修正。

配合参阅图14,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用以产生对应输入的三维空间数据的立体物件。在图14中,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包含透光件100及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透光件100的第一表面101供摆放形成立体物件的工作液体(图未示),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由透光件100的第二表面103经折射后进入工作液体;其中,第一表面101相反于第二表面103。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还可以包含图14未绘示并用以接收物件的三维空间数据的输入单元。

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在进行物件的立体物件的成形时,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会依据三维空间数据投射至工作液体上,以聚合工作液体而使立体物件成形。

请参照图15,透光件100包含工作区102、第一光源校正区104及第二光源校正区106。工作液体摆放在工作区102,第一光源校正区104及第二光源校正区106位于工作区102的对角连线上,并分别与工作区102部分重叠,以产生第一重叠区108及第二重叠区110。

复参阅图14,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包含光源产生件124、第一摆动件126及第二摆动件128。光源产生件124用以产生聚合工作液体的光束,并可例如以激光二极管来实现。以光学路径而言,第一摆动件126及第二摆动件128是位在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及透光件100之间,第一摆动件126设置靠近光源产生件124,并藉由摆动以将光源产生件124产生的点状光束于展开成为线型光束。第二摆动件126设置靠近透光件100,并藉由摆动以通过第一摆动件126的线型光束展开成为面型光束并投射至透光件100;其中,第一摆动件126及第二摆动件128的摆动方向相互垂直。

透光件100上更设有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分别安装在透光件100上,且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与该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位于透光件100的相同侧。此外,第一感光件30位于图13所示的第一重叠区108,第二感光件32位于图15所示的第二重叠区110,且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的感光面300、320分别面对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

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电连接于控制器40,如图16所示,控制器40更电连接于光源产生件124、第一摆动件126及第二摆动件128。控制器40分别接受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送出的第一感光信号及第二感光信号,并依据第一感光信号及第二感光信号控制第一摆动件126及第二摆动件128的动作,以调整面型光束投射至透光件100上的位置。

在正常情况下,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面型光束会落工作区102内,并可使位于工作区102内的工作液体进行聚合。然而,当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的投射角度的发生偏移时,如图17所示,则使用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成形的立体物件将与三维空间数据存在误差。

为了避免前述因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光束的投射角度发生偏移所成形的物件与三维空间数据的误差,必须在立体物件成形装置10进行立体物件的成形前进行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校正。

请同时参照图14及图17,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光源校正方法包含如下步骤。首先,控制器40先让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面型光束,并使面型光束投射至透光件100的第一光源校正区104,并于第一光源校正区104进行扫描程序。第一感光件30感测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面型光束,并输出对应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在扫描程序中的光强度变化至控制器40。

请参照图17,其绘示激光光源产生单元产生的面型光束在投射至第一光源校正区时,面型光束与第一感光件在不同距离时的光强度分布图。由图17可知,当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所产生的面型光束与第一感光件30之间的距离为零时(即面型光束恰好投射至第一感光件30时),第一感光件30所测得的面型光束的光强度最高。当面型光束与第一感光件3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时(即面型光束逐渐地远离第一感光件30时),第一感光件30测得的光强度则逐渐减弱。因此,控制器40可藉由第一感光件30输出的第一感光信号的峰值,以判断第一感光件30在透光件100上的位置。

接着,控制器40会让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面型光束投射至第二光源校正区106,并于第二光源校正区106内进行扫描。如此,第二感光件32可以面型光源以其之间的距离的不同而输出具有不同光强度变化的第二感光信号。控制器40可依据第二感光信号判定第二感光件32在透光件100上的位置。

在确定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在透光件100上的位置后,控制器40便可据此以调整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中第一摆动件126及第二摆动件128的摆动角度,以让面型光源能够准确度投射至工作区102。

之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可以直接地进行立体物件的成形,或者,控制器40可以在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再一次地进行前述校正程序,且于面型光源的投射角度无发生偏移时再执行立体物件的成形。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并不局限是设置在透光件100上,也可以是设置在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壳体130上,如图19所示,其中图19所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的局部架构图。更具体地,图19所示的立体物件成形装置包含透光件100、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及壳体130。壳体130定义有容置空间132,并包含连通于容置空间132的开口134。透光件100设置于开口134,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位于容置空间132中。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设在与透光件100相连的壳体130的内表面136上。

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的连线平行于透光件100的对角线。在进行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的校正时,控制器40先让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产生的面型光束,并进行扫描程序以分别取得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的位置。在确定第一感光件30及第二感光件32在壳体130上的位置后,控制器40便可据此以调整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中第一摆动件126及第二摆动件128的摆动角度,以让面型光源能够准确度投射至工作区102。

之后,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可以直接地进行立体物件的成形,或者,控制器40可以在驱使激光光源产生单元120再一次地进行前述校正程序,且于面型光源的投射角度无发生偏移时再执行立体物件的成形。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