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LA降解餐盒成型机加热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3842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一种PLA降解餐盒成型机加热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包装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LA降解餐盒成型机加热床。



背景技术:

聚乳酸(PLA)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基及可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如玉米)所提出的淀粉原料制成。淀粉原料经由糖化得到葡萄糖,再由葡萄糖及一定的菌种发酵制成高纯度的乳酸,再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一定分子量的聚乳酸。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使用后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这对保护环境非常有利,是公认的环境友好材料。因此,聚乳酸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餐具领域。现有的餐盒的生产采用的基本上都是热加工,在成型之前需要进行加热,使其软化。目前的加热床长度小,用于需要结晶的片材成型时(比如PLA),加热时间短,结晶不充分,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LA降解餐盒成型机加热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

一种PLA降解餐盒成型机加热床,包括机架和加热区,所述加热区由多个加热室串联而成,所述加热室安装在机架的顶部,所述加热室的左右两侧设有开口并贯通,加热室的前侧设有侧门,加热室的顶部设有盖板,盖板的底面和顶面分别设有电热元件和电源接口,电热元件与电源接口连接,加热室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凹槽以及与可插入到凹槽内的连接板。

优选的,所述侧门、盖板及加热室的后侧壁均设置有隔热层。

优选的,所述凹槽前后侧的加热室上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板上对应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机架的底部设有滚轮。

优选的,所述侧门和盖板均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加热室连接。

优选的,所述加热区包括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一加热区内的电热元件采用红外线加热管,所述第二加热区内的电热元件采用陶瓷发热体,加热室的内侧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加热室的顶部安装有报警器且与温度传感器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可根据需要进行组装,在长度不足时,可将若干个相同的加热床串联起来,根据需要设定加热温度即可,采用可打开式的盖板,使得电热元件的维修和更换更为方便,节省了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当需要观察传送带上产品的情况时,打开侧门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多个PLA降解餐盒成型机加热床组装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PLA降解餐盒成型机加热床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正剖视图。

其中:1—机架,2—加热室,3—开口,4—侧门,5—盖板,6—电热元件,7—电源接口,8—凹槽,9—连接板,10—隔热层,11—螺纹孔,12—通孔,13—滚轮,14-第一加热区,15-第二加热区,16-温度传感器,17-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PLA降解餐盒成型机加热床,包括机架1和加热区,所述加热区由多个加热室串联而成,所述加热室2安装在机架1的顶部,所述加热室2的左右两侧设有开口3并贯通,加热室2的前侧设有侧门4,加热室2的顶部设有盖板5,盖板5的底面和顶面分别设有电热元件6和电源接口7,电热元件6与电源接口7连接,加热室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凹槽8以及与可插入到凹槽8内的连接板9。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侧门4、盖板5及加热室2的后侧壁均设置有隔热层10,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8前后侧的加热室2上设有螺纹孔11,所述连接板9上对应设有通孔12,当两个加热室2串联起来后,连接板9插入到凹槽8内,人们可通过螺钉将两个加热床连接固定。

所述机架1的底部设有滚轮13,方便移动该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门4和盖板5均通过铰接的方式与加热室2连接,打开方便。

此外,所述加热区包括第一加热区14和第二加热区15,所述第一加热区14内的电热元件采用红外线加热管,所述第二加热区15内的电热元件采用陶瓷发热体,加热室2的内侧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16,加热室2的顶部安装有报警器17且与温度传感器16连接,先通过第一加热区14进行预热,再通过第二加热区15进行大面积的加热,所述温度传感器16能够检测加热室2内的温度情况,当达到警戒值时,报警器17便会自动进行报警。

基于上述,本发明可根据需要进行组装,在长度不足时,可将若干个相同的加热床串联起来,根据需要设定加热温度即可,采用可打开式的盖板5,使得电热元件6的维修和更换更为方便,节省了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当需要观察传送带上产品的情况时,打开侧门4即可。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