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笔刀壳体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7962阅读:7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笔刀壳体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卷笔刀壳体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广泛的应用于塑料产品加工行业。注塑模具一般适应于热塑性塑料加热成型。利用热塑性塑料的热熔原理,将熔融的塑料通过注塑机将其注射进模具的型腔内,然后冷却定型,打开模具取出塑料产品。

现有的卷笔刀壳体注塑模具,常规为一次注塑生产两个卷笔刀壳体,但在某些的特殊产品的要求为一次注塑生产一个卷笔刀壳体,如另开一套模具则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因为合模后模具内残留了大量的空气,增加了入料压力,使注塑液不能均匀注入型腔,影响产品品质,卸料后,由于主流道内的边料和产品均粘连在一起,需要人工对产品以及边料分离,降低了生产效率低,增加了人工成本。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出模产品数量、使注塑液可以顺利注入型腔,并且在出模时能够分离产品与边料的注塑模具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卷笔刀壳体注塑模具,它结构简单、能够控制出模产品数量、出模时能够分离产品与边料提高生产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卷笔刀壳体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动模,定模下端面两侧设置有型腔,该定模围设有若干导孔,动模设置有若干与导孔适配的导杆,该动模上端面设置有与各型腔适配形成注塑空间的型芯,该动模下端面两侧分别连接有撑板,两撑板下端面共同连接有底板,定模中部由上至下贯穿设置有浇口套,浇口套轴向旋转于定模内,该浇口套连通有主流道,浇口套的下端面设置有延伸至主流道内的流道挡块,主流道横向设置于定模下端面,该主流道两侧分别与型腔连通,动模上端面设置有密封槽以及抽气孔,密封槽环绕设置于两型芯的外围,该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抽气孔与注塑空间相通,该抽气孔贯穿动模与外部连通,底板与动模之间活动设置有推板、顶针板,顶针板的下端面与推板接触,该顶针板内分别设置有贯穿动模延伸至型芯内的第一顶针,推板的下端面与底板接触,该推板内设置有贯穿顶针板延伸至动模内的第二顶针,模具闭合状态下,第一顶针的上端面与型芯上端面齐平,第二顶针的上端面与主流道位置处的动模上端面齐平,底板的下端面连接有分顶装置,分顶装置包括有顶套、分顶杆、主顶杆,顶套与底板连接,分顶杆滑动设置于顶套内,该分顶杆贯穿底板与推板连接,主顶杆滑动设置于分顶杆内,该主顶杆贯穿底板以及推板与顶针板连接,主顶杆设置有与分顶杆适配的限位圈。

作为优选方案,浇口套延伸出定模上端面,该浇口套外侧面包裹有保温层。

作为优选方案,浇口套侧端面中部设置有四个呈轴向均匀分布的定位孔,其中一个定位孔与流道挡块的中间位置处齐平,定模的侧端面设置有贯穿定模与定位孔适配的定位销钉,定位销钉与主流道平行设置,该定位销钉通过螺栓与定模的侧端面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流道挡块为围绕浇口套轴心90°设置,该流道挡块的侧面积大于主流道的横截面积。

作为优选方案,抽气孔与抽真空设备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顶针板还设置有延伸至动模内的限位顶针,该限位顶针分别设置于顶针板两侧,模具闭合状态下,限位顶针的上端面与动模上端面齐平。

作为优选方案,第二顶针设置为两个,该第二顶针分别设置动模上端面对应浇口套两侧的主流道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通过将浇口套轴向旋转于定模内,在浇口套下端面设置有延伸至主流道内的流道挡块,可以旋转浇口套来变换流道挡块的位置,因为流道挡块的侧面积大于主流道的横截面积,即流道挡块可以密闭主流道,所以通过流道挡块阻挡注塑溶液流入其中一个主流道,或者不阻挡注塑溶液流入主流道,可以实现一出一或者一出二的变换,无需因为仅需要一出一而再开一套模具,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二、通过将密封槽环绕设置于两型芯的外围,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抽气孔与注塑空间相通,抽气孔能够通过抽真空设备将注塑空间内的空气抽出,将注塑空间形成真空状态,有效解决因为注塑空间内的压力使注塑液不能均匀注入注塑空间内的问题;

第三、通过设置分顶装置的分顶杆以及主顶杆分别与推板以及顶针板连接,因为主顶杆滑动设置于分顶杆内,且主顶杆设置有与分顶杆适配的限位圈,主顶杆启动时,主顶杆先推动顶针板移动,顶针板带动第一顶针将型芯上的产品顶出与主流道内产生的边料分离,此时主顶杆继续推动,当顶针板上的限位圈与分顶杆接触时,继续推动分顶杆,分顶杆带动与分顶杆连接的推板,推板带动第二顶针将动模上的边料推离动模,实现模具的自动卸料,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合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顶针板顶出成型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推板顶出成型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动模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浇口套的结构图。

图中:定模1、型腔11、导孔12、导杆13、动模2、型芯21、撑板22、底板23、主流道24、浇口套3、流道挡块31、保温层32、定位孔33、定位销钉34、抽气孔4、密封圈41、推板5、第二顶针51、顶针板6、第一顶针61、限位顶针62、分顶装置7、顶套71、分顶杆72、主顶杆73、限位圈7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参照图1、图2、图3、图4所示:

一种卷笔刀壳体注塑模具,包括定模1、动模2,定模1下端面两侧设置有型腔11,该定模1围设有若干导孔12,动模2设置有若干与导孔12适配的导杆13,该动模2上端面设置有与各型腔11适配形成注塑空间的型芯21,该动模2下端面两侧分别连接有撑板22,两撑板22下端面共同连接有底板23,定模1中部由上至下贯穿设置有浇口套3,浇口套3轴向旋转于定模1内,该浇口套3连通有主流道24,浇口套3的下端面设置有延伸至主流道24内的流道挡块31,主流道24横向设置于定模1下端面,该主流道24两侧分别与型腔11连通,动模2上端面设置有密封槽以及抽气孔4,密封槽环绕设置于两型芯21的外围,该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圈41,抽气孔4与注塑空间相通,该抽气孔4贯穿动模2与外部连通,底板23与动模2之间活动设置有推板5、顶针板6,顶针板6的下端面与推板5接触,该顶针板6内分别设置有贯穿动模2延伸至型芯21内的第一顶针61,推板5的下端面与底板23接触,该推板5内设置有贯穿顶针板6延伸至动模2内的第二顶针51,模具闭合状态下,第一顶针61的上端面与型芯21上端面齐平,第二顶针51的上端面与主流道24位置处的动模2上端面齐平,底板23的下端面连接有分顶装置7,分顶装置7包括有顶套71、分顶杆72、主顶杆73,顶套71与底板23连接,分顶杆72滑动设置于顶套71内,该分顶杆72贯穿底板23与推板5连接,主顶杆73滑动设置于分顶杆72内,该主顶杆73贯穿底板23以及推板5与顶针板6连接,主顶杆73设置有与分顶杆72适配的限位圈74。

为便于调整浇口套3的旋转,并且在注塑时能够保持浇口套3内注塑溶液的温度,浇口套3延伸出定模1上端面,该浇口套3外侧面包裹有保温层32。

为避免浇口套3的位置发生偏移,并且确保流道挡块31能够旋转至主流道24位置处,浇口套3侧端面中部设置有四个呈轴向均匀分布的定位孔33,其中一个定位孔33与流道挡块31的中间位置处齐平,定模1的侧端面设置有贯穿定模1与定位孔33适配的定位销钉34,定位销钉34与主流道24平行设置,该定位销钉34通过螺栓与定模1的侧端面固定。

参照图5所示:为保证流道挡块31能够与主流道24适配,并且能够将主流道24完全封闭,流道挡块31为围绕浇口套3轴心90°设置,该流道挡块31的侧面积大于主流道24的横截面积。

为实现抽气孔4将注塑空间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抽气孔4与抽真空设备连通。

为保证模具闭合时,第一顶针61的上端面能够完全与型芯21的上端面齐平,顶针板6还设置有延伸至动模2内的限位顶针,该限位顶针分别设置于顶针板6两侧,模具闭合状态下,限位顶针的上端面与动模2上端面齐平。

为保证第二顶针51平衡的顶出边料,第二顶针51设置为两个,该第二顶针51分别设置动模2上端面对应浇口套3两侧的主流道24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的加工过程为:

动模2在导杆13的限制下与定模1合模,定模1的下端面先与限位顶针相抵,将限位顶针下压至动模2的上端面,同时,限位顶针带动与限位顶针连接的顶针板6下压,将顶针板6内的第一顶针61压至与型芯21的上端面齐平位置处,与此同时,顶针板6与推板5的上端面接触,将推板5下压至与底板23相抵,与第一顶针61相同的,推板5上的第二顶针51压至与动模2的上端面齐平位置处,当模具闭合时,因为动模2上端面的密封圈41与定模1的下端面相抵,将动模2与定模1合模形成的注塑空间形成密闭空间,此时,抽真空设备对与注塑空间连通的抽气孔4抽空气,将注塑空间内的空气抽出,减少了注塑空间内的压力,使注塑液能均匀的注入注塑空间内。

在注塑的时候,可以通过转动浇口套3来选择主流道24,共有两种出模方式:一种方式为流道挡块31旋转至与两个型腔11连通的其中一个主流道24位置处,将其密封住,这样注塑溶液只能从另一个主流道24内注入型腔11,因此只能注塑出一个产品;另一种方式是,流道挡块31旋转至主流道24的侧边,这样与浇口套3连通的主流道24均处于打开状态,注塑溶液能主流道24分别注入两个型腔11内,因此能注塑出两个产品。选择完主流道24之后,通过定位销钉34与浇口套3上的定位孔33配合,将浇口套3进行固定,然后进行注塑。

注塑时,将注塑溶液通过浇口套3注入至注塑空间内,因为浇口套3的外侧端面包裹有保温层32,所以保持了注塑溶液在浇口套3内的温度,当注塑完成后,动模2与定模1分离,然后主顶杆73启动,主顶杆73先推动与主顶杆73连接的顶针板6移动,顶针板6带动第一顶针61将型芯21上的产品顶出与主流道24内产生的边料分离,此时主顶杆73继续推动,当顶针板6上的限位圈74与分顶杆72接触时,主顶杆73继续推动分顶杆72,分顶杆72带动与分顶杆72连接的推板5推动,推板5带动第二顶针51将动模2上的边料推离动模2,实现模具的自动卸料。

上述实施例仅是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