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压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0543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保压治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治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压治具。



背景技术:

现用保压治具,如图1、2所示,大部分都是注塑成型。使用时,待保压物体(比如手机壳3’)放置于上盖1’和下盖2’之间,手工用力按压扣位才能将上盖1’、下盖2’扣合,如图3所示;保压几小时后取出待保压物品时,也需要手工用力按压处于内侧的扣位5’,或者用力拉动处于外侧的扣位4’,总之需要用力掰开才能达到二者脱扣,上下盖分离,如图4所示。在保压使用过程中对治具的损耗较大,且不容易拆装,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保压治具,能够改善扣位的驱动效果,促使扣合、脱扣更容易操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保压治具,其包括:上治具、下治具,所述上治具铰接上扣位,所述下治具设置下扣位,所述上扣位和所述下扣位上下错位扣合;所述上扣位的非扣合端配有以铰接轴为转轴进行旋转的可伸缩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可伸缩件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上扣位的非扣合端,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上治具。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上治具上设置镶块,镶块内开有第一凹槽;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凹槽内,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所述上扣位的非扣合端的内侧开有第二凹槽,所述弹簧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凹槽内,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

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留有供转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镶块的下部外侧设置内凹,所述上扣位的铰接区伸入所述内凹,且所述铰接区转动时处于所述内凹内部的区域的边角为倒圆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内凹的内凹面为圆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上扣位的非扣合端的外侧设置推转驱动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推转驱动区为凸起。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案在上扣位铰接于上治具,上扣位的非扣合端配有以铰接轴为转轴进行旋转的可伸缩件,通过可伸缩件的伸缩能够带动上扣位以铰接轴为转轴进行转动,当逐渐靠近下扣位转动时则扣合,当逐步远离下扣位转动时则脱扣。使用中,将待保压物体安装于上治具和下治具之间,推动上扣位的非扣合端驱使可伸缩件缩短,上扣位转动,上扣位的扣合端翘起,停止推动,下扣位在可伸缩件回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下治具的下扣位转动,二者实现扣合;保压时间结束后,推动上扣位的非扣合端驱使可伸缩件缩短,上扣位转动,上扣位的扣合端翘起,远离下扣位,实现脱扣。提高了生产力,且整个操作相较于目前通过用力按压扣合,用力掰开脱扣的方式来说,操作更简便,对扣位的损伤更小,提高治具的使用寿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使用过程中保压治具的扣合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扣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脱扣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保压治具使用过程中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区扣合状态时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区脱扣操作时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保压治具使用过程中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保压治具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上盖;

2’,下盖;

3’,手机壳;

4’,外侧的扣位;

5’,内侧的扣位;

1,上治具;

2,下治具;

3,下扣位;

4,镶块;

5,上扣位;

6,铰轴;

7,可伸缩件;

8,第一凹槽;

9,第二凹槽;

10,推转驱动区;

11,内凹;

12,边角;

13,弹簧;

14,手指推动力;

16,铰接区。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文中所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的保压治具的放置状态为参照。

考虑到现有保压治具扣合和脱扣时操作不便,用力按压或掰开时对治具损耗严重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压治具。

该保压治具包括:上治具、下治具,上治具铰接上扣位,下治具设置下扣位,上扣位和下扣位上下错位扣合;上扣位的非扣合端配有以铰接轴为转轴进行旋转的可伸缩件。

上治具铰接有上扣位,上扣位的非扣合端配有以铰接轴为转轴进行旋转的可伸缩件,通过可伸缩件的伸缩能够带动上扣位以铰接轴为转轴进行转动,当逐渐靠近下扣位转动时则扣合,当逐步远离下扣位转动时则脱扣。使用中,将待保压物体安装于上治具和下治具之间,推动上扣位的非扣合端驱使可伸缩件缩短,上扣位转动,上扣位的扣合端翘起,停止推动,下扣位在可伸缩件回复力的作用下逐渐向下治具的下扣位转动,二者实现扣合;保压时间结束后,推动上扣位的非扣合端驱使可伸缩件缩短,上扣位转动,上扣位的扣合端翘起,远离下扣位,实现脱扣。提高了生产力,且整个操作相较于目前通过用力按压扣合,用力掰开脱扣的方式来说,操作更简便,对扣位的损伤更小,提高治具的使用寿命。

接下来通过一些实施例来详细描述该方案。

一种保压治具,如图5-9所示,其包括:上治具1、下治具2,上治具1铰接多个上扣位5,上扣位5可相对上治具1转动,转动轴为铰接的铰轴6;下治具2设置多个下扣位3,二者固定连接,下扣位3相对下治具2没有相对运动。上扣位5的下端向手机盖方向内扣,下扣位3的上端向远离手机盖方向外扣,内扣和外扣以上下错位扣合,内扣在下,外扣在上,二者的相对内外关系来说,内扣在外,外扣在内。上扣位5的下端、下扣位3的上端都属于扣合端,上扣位5的上端、下扣位3的下端都属于非扣合端。下扣位3的非扣合端固定于下治具2上。上扣位5的非扣合端配有以铰接轴为转轴进行旋转的可伸缩件7,该可伸缩件7缩短时能拉动上扣位5转动,可伸缩件7复位时可以推动上扣位5做反向运动。通过铰接轴能促使上扣位5相对上治具1灵活运动,外加上可伸缩件7能使转动的上扣位5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可伸缩件7为弹簧13,弹簧13的一端固定于上扣位5的非扣合端,另一端固定于上治具1。具体到弹簧13的样式,可以选择普通的拉簧,在正常扣合位,弹簧13为原始状态,在上扣位5旋转时,上扣位5远离下扣位3时弹簧13为压缩状态。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伸缩件7还可以采用弹性条,弹性垫块等。利用弹性性能防止上脱扣随意远离下脱扣,又能利于远离下脱扣的上脱扣复位。

上治具1上设置镶块4,镶块4与上脱扣的非扣合端相邻而设,镶块4内开有第一凹槽8,弹簧13的另一端伸入第一凹槽8内,并固定于第一凹槽8的槽底。而且,上扣位5的非扣合端的内侧开有第二凹槽9,弹簧13的一端伸入第二凹槽9内,并固定于第二凹槽9的槽底;第一凹槽8和第二凹槽9提供了弹簧13伸缩的运动空间,能防止弹簧13伸缩过程中路径歪曲,第一凹槽8和第二凹槽9的槽口相对。

为了提供上脱扣非扣合端足够的转动位置,第一凹槽8和第二凹槽9之间留有供转动的空间。

由于上治具1结构设计的紧凑性,镶块4的下部外侧设置内凹11,上扣位5的铰接区16伸入内凹11,上扣位5部分位置需要在内凹11中转动,所以,铰接区16转动时处于内凹11内部的区域的边角12为倒圆角。倒圆角能保持铰接区16的边角12在圆弧线上运动。

置于内凹11的形状可以有多种,比如内凹面为直角面,或者内凹11的内凹面为圆弧面,圆弧面与倒圆角的铰接区16的边角12不接触。

上扣位5的非扣合端的外侧设置推转驱动区10,推转驱动区10是用于使用中接收外部推动力,并传递给可伸缩件7的区域,促使上脱扣转动,该区域会接触外部驱动力,比如手指推动力14,设置该推转驱动区10能更清楚明确外部驱动力的施力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推转驱动区10设计成多种样式,比如:凸起。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