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用量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0502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料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料用量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对塑料管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现目前的常用的加工技术,是采用塑料板为原材料,将其加热至熔融状态后,将熔融状态的塑料倒入模具当中进行加压压塑,塑料板原料本身是一块板状物,需要通过分割塑料板,才能进行加热熔化工序。

现目前对塑料板的切割,主要还是通过人工利用剪裁机剪裁塑料板的方式进行剪裁,人工剪裁的塑料板在重量的精度上较差,容易对下一个加压压塑的工序造成影响。人工操作的方式,精度不太高,且效率较低,长期看来生产的成本较高。在剪切的物料的量过多或者过少时,都可能对塑料制品的成型有影响,长此以往,不利于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塑料用量控制装置,以调节装置来控制熔化装置当中的熔融状态的塑料的量,精确的控制塑料原料的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如下:一种塑料用量控制装置,包括熔化装置,所述熔化装置上设置有第一加热器,熔化装置内部形成第一容置空间,还包括调节装置,所述熔化装置上设有加料口,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下底面上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调节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加热器,所述调节装置内部形成第二容置空间,所述调节装置固定安装在熔化装置上,所述调节装置与熔化装置连接处设有连通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上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调节装置远离第一开口一端设有第二开口。

基础方案的原理:操作时,首先将调节装置的第二控制阀关闭,启动第二加热器,在第二容置空间当中加入一定量的塑料板原料,使第二容置空间中的熔融状态的塑料的量的高度高于第一容置空间的高度。其次,将粗略切割的塑料板从熔化装置的加料口投入到第一容置空间当中,关闭加料口,关闭第一控制阀,开启第二控制阀,开启第一加热器,加热塑料板至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塑料通过第一开口在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之间循环。根据剪裁的塑料板的量的不同,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塑料板剪裁量与第一容置空间的容量一致时,调节装置当中的熔融状态的塑料的量不会变化;2、塑料板剪裁量超过第一容置空间的容量时,第一容置空间可以将多余的熔融状态的塑料挤压至第二容置空间当中;3、塑料板剪裁量不能填满第一容置空间时,第二容置空间当中的塑料,会将第一容置空间中的空隙补足。在第一容置空间中的空间被填满后,先关闭第二控制阀,然后打开第一控制阀,熔融状态的塑料从出料口中流出,进入到下一个加工工序。

基础方案的优点:1、调节装置上安装第二加热器,能够将塑料板放置在第二容置空间当中加热至熔融状态,保证塑料处于熔融状态,能够在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之间流转,保证调节装置的调节功能;2、第二控制阀设置在连通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的第一开口处,是为了在调节装置调节了熔化装置内的塑料的量以后,能够分隔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使第二容置空间当中的熔融状态的塑料的量能够保留,便于下一次调节,还能保证进入下一工序的塑料的量不受影响;3、在调节装置上设置第二开口,是为了让调节装置当中的气压稳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当熔化装置当中的塑料过多,压力较大时,塑料能够在气压的挤压到第二容置空间当中。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搅拌盘,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下表面上固定安装了搅拌盘。通过上述设置,搅拌盘固定安装在第一容置空间的内部下底面,在熔化塑料板时,通过搅拌作用使塑料板快速熔化至熔融状态,使加热熔化的工序用时更少,加速整个生产流程。

优选方案二: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活塞装置和锁止机构,所述活塞装置固定安装在第一容置空间的上表面上,所述活塞装置在第一容置空间内相对滑动,所述活塞装置上设有锁止机构。通过上述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的上部安装活塞装置,活塞装置能够在第一容置空间内上下移动,根据所需的熔融状态的塑料的量,调节活塞装置当中活塞的所在位置,通过锁止机构锁止,能够适应生产过程中对塑料原料的量的变化。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所述活塞装置包括液压升降杆和活塞本体,所述锁止机构为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液压升降杆上。通过上述设置,活塞本体在液压升降杆的作用下在第一容置空间中上下移动,调节后通过单向阀锁止液压升降杆,实现第一容置空间大小的调节,液压升降杆能够可靠的实现活塞本体的移动。

优选方案四:作为优选方案三的优选方案,所述调节装置固定安装在熔化装置的下部。通过上述设置,调节装置安装在熔化装置的下部,熔化的塑料原料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对熔融状态的塑料的量的自动调整,使调节装置的适应性更强。

优选方案五:作为优选方案四的优选方案,所述调节装置的第二开口的位置高于熔化装置的高度。通过上述设置,保证调节装置当中的熔融状态的塑料的高度,能够高于第一容置空间中塑料的高度,能够保证当第一容置空间未被填满时,第二容置空间当中的塑料能够进入第一容置空间当中进行补充,确保塑料的量的精准;且在第一容置空间当中的塑料的量过多是,空间足够大的第二容置空间,能不断的吸收多余的熔融状态的塑料,避免塑料溢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塑料用量控制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熔化装置10、加料口101、出料口102、搅拌盘103、活塞本体104、液压升降杆105、单向阀106、第一控制阀107、第一加热器108、第一容置空间109、调节装置20、第二控制阀201、第二加热器202、第二开口203、第一开口204、第二容置空间205。

实施例1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塑料用量控制装置,包括熔化装置10和调节装置20,熔化装置10的壳体内设置有第一加热器108,熔化装置10内部形成第一容置空间109,熔化装置10左上方设有加料口101,第一容置空间109下底面中心处设置有出料口102,出料口102下方安装了第一控制阀107;调节装置20的壳体内设置有第二加热器202,保证塑料处于熔融状态,能够在第一容置空间109和第二容置空间205之间流转;调节装置20内部形成第二容置空间205,调节装置20固定安装在熔化装置10的右下部,特别是在加工的塑料板原料少时,处于低处的调节装置20依然具有调节功能;调节装置20为圆柱管状,第二开口203连通大气压。

调节装置20与熔化装置10连接处设有连通第一容置空间109和第二容置空间205的第一开口204,第一开口204的内侧设有第二控制阀201,第对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205分隔,在出料口102进行出料时,关闭第二控制阀201,使第二容置空间205当中的熔融状态的塑料的量能够保留,便于下一次调节;调节装置20的右顶端设有第二开口203,让调节装置20和熔化装置10当中的气压与外界连通,当熔化装置10当中的塑料过多,压力较大时,塑料能够在气压的挤压到第二容置空间205当中,实现塑料的量的调节。

此外,第一容置空间109的下表面上固定安装了两个圆盘状的搅拌盘103,右边的搅拌盘103靠近第一开口204,促进第一容置空间109和第二容置空间205中的塑料互相流通,加速塑料的量的调节,搅拌会使塑料板受热均匀,加速熔化;第一容置空间109的上表面安装了液压升降杆105和活塞本体104,活塞本体104与第一容置空间109的内壁紧密接触,液压升降杆105通过单向阀106锁止,通过活塞本地所在的位置来调节第一容置空间109的大小,所需塑料的量变化时也能够适应,在出料时,还可以调节液压升降杆105推动活塞本体104,将熔融状态的塑料从第一容置空间109中挤压出来;调节装置20右端的第二开口203朝上,且第二开口203高于第一容置空间109的高度,能够保证当第一容置空间109未被填满时,第二容置空间205当中的塑料能够进入第一容置空间109当中进行补充,确保塑料的量的精准。

本实施例中,操作时,先将调节装置20的第二控制阀201关闭,启动第二加热器202,在第二容置空间205当中加入一定量的塑料板原料,且加入的塑料板的量,要使其熔化后在第二容置空间205中达到的高度高于第一容置空间109的高度。然后,将粗略切割的塑料板从熔化装置10的加料口101投入到第一容置空间109中,调节液压升降杆105,推动活塞本体104调节第一容置空间109大小,确定大小关闭单向阀106,锁止液压升降杆105,此时关闭加料口101,关闭第一控制阀107,开启第二控制阀201,开启第一加热器108,加热塑料板至熔融状态,搅拌盘103不断的搅拌,熔融状态的塑料通过第一开口204在第一容置空间109和第二容置空间205之间循环。根据剪裁的塑料板的量的不同,调节装置20当中的塑料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塑料板剪裁量与第一容置空间109的容量一致时,调节装置20当中的熔融状态的塑料的量不会变化;塑料板剪裁量超过第一容置空间109的容量时,第一容置空间109可以将多余的熔融状态的塑料挤压至第二容置空间205当中,第二容置空间205中的塑料的量会变多;塑料板剪裁量不能填满第一容置空间109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第二容置空间205当中的塑料,会将第一容置空间109中的空隙补足。在第一容置空间109中的空间被填满后,先关闭第二控制阀201,然后打开第一控制阀107,熔融状态的塑料从出料口102中流出,进入到下一个加工工序中。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