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7915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特别地,涉及从仪表板吹送空气并使空气在车厢内流通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配置于汽车的车厢前部的仪表板位于前挡风玻璃的正下方,并且热容大,因此,例如在夏季等阳光强的环境下,仪表板由于从前挡风玻璃入射的阳光而被加热成高温,且长时间维持该高温状态。即使对车厢内进行制冷,被加热成高温的仪表板的温度也难以降低,因此,存在热量长时间地传递到乘坐在仪表板附近的乘客这样的问题。因此,正在寻求通过使空气在仪表板的周围流通来抑制热量从仪表板传递到乘客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

因此,作为使空气流通而抑制热量从仪表板传递到乘客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仪表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从前端部向后方吹送空调风的冷却用送风口,并在沿着仪表板的上表面在该送风口的后方与该送风口隔开的位置设置有空调风回风口的仪表板冷却装置。该仪表板冷却装置将空调风作为冷却风强制地使其循环而有效地使仪表板的温度降低,由此能够抑制热量从仪表板传递到乘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01-02794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仪表板冷却装置中,仪表板的冷却用送风口和空调风回风口未以彼此相对的方式进行配置,难以使空气在冷却用送风口和空调风回风口之间顺畅地流通。因此,存在从冷却用送风口吹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向乘客,将仪表板的热量传递到乘客的隐患。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地抑制热量在仪表板和乘客之间传递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为从配置于汽车的车厢前部的仪表板吹送空气而使空气在车厢内流通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具备:送风机;送风口,设置于仪表板并与送风机连接,用于将从送风机送来的空气向车厢内吹送;以及回风口,与送风口对应地设置于仪表板,用于吸入从送风口吹送的空气,其中,送风口以沿着仪表板的表面向回风口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并且回风口以沿着仪表板的表面向送风口侧开口的方式设置。

这里,优选地,送风口配置在比回风口更靠近车辆后方的位置,并以朝向车辆前方吹送空气的方式设置。

此外,优选地,仪表板具有朝车辆后方逐渐向下方变化的上表面,送风口具有设置于仪表板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送风口,并且回风口具有设置于仪表板的上表面的上表面回风口,上表面送风口和上表面回风口中的一个配置在上表面的前边缘部附近,并且另一个配置在上表面的最后方的向下方变化的变化点附近。

此外,上表面送风口可以与冷却空气的制冷用热交换器连接,并吹送由制冷用热交换器进行了冷却的空气。

此外,优选地,仪表板具有朝车辆后方逐渐向上方变化的下表面,送风口具有设置于仪表板的下表面的下表面送风口,并且回风口具有设置于仪表板的下表面的下表面回风口,下表面送风口和下表面回风口中的一个配置在下表面的前边缘部附近,并且另一个配置在下表面的最后方的向上方变化的变化点附近。

此外,下表面送风口可以与加热空气的制热用热交换器连接,并吹送由制热用热交换器进行了加热的空气。

此外,优选地,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还具有:引导部,被配置在仪表板的送风口和回风口之间,用于将从送风口吹送出的空气引导到回风口。

此外,优选地,回风口配置在从送风口沿着仪表板的表面延伸的延长线上。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送风口以沿着仪表板的表面向回风口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并且回风口以沿着仪表板的表面向送风口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提供可靠地抑制热量在仪表板和乘客之间传递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的汽车的构成的图。

图2是示出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二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三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四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一~四的变形例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一~四的另一变形例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的构成的图。

符号说明

1:前挡风玻璃

2:仪表板

3:座椅

4、21、41、42:送风口

5、22、43、44:回风口

6a:上表面

6b:下表面

7、23:流通通路

8、24:送风机

9:制冷用热交换器

10:流通控制部

11:操作部

25:制热用热交换器

31:引导部

t:乘客

r1:高温空气

r2:低温空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一

图1中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仪表板用空气流通装置的汽车的构成。该汽车具有:覆盖车厢的前部的前挡风玻璃1、配置于前挡风玻璃1的正下方的仪表板2、配置于仪表板2的后方的座椅3、设置于仪表板2的送风口4、与送风口4对应地设置于仪表板2的回风口5。

仪表板2以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从车厢的前部向座椅3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且具有以与前挡风玻璃1相向的方式朝向上方的上表面6a、和以与车厢地板相向的方式朝向下方的下表面6b。

上表面6a以朝车辆后方逐渐向下方变化的方式形成,并以前部侧大致朝向竖直上方,并且后部侧与斜后方即座椅3的上部相向的方式配置。即,上表面6a被前挡风玻璃1从上侧覆盖,并且与坐在座椅3上的乘客的上半身相向而配置。

下表面6b设置在仪表板2的两端部侧,即与座椅3对应的部分,并且坐在座椅3上的乘客的脚插入到下表面6b与车厢地板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下表面6b以朝车辆后方逐渐向上方变化的方式形成,并以前部侧大致朝向竖直下方,并且后部侧与斜后方即座椅3的下部相向的方式配置。

送风口4用于向车厢内吹送空气,被设置于仪表板2的上表面6a的后边缘部附近。

回风口5用于吸入从送风口4吹送出的空气,被设置于仪表板2的上表面6a的前边缘部附近。

即,如图2所示,送风口4配置在比回风口5更靠近车辆后方的位置,并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向回风口5侧开口的方式设置。由此,空气从送风口4朝车辆前方的回风口5吹送。

此外,回风口5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向送风口4侧开口的方式设置。该回风口5以位于从送风口4沿着仪表板2的表面延伸的延长线上的方式配置。进一步地,送风口4和回风口5以彼此平行且在车宽方向为相同长度的方式形成。由此,送风口4和回风口5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从送风口4吹送出的空气逐渐被回风口5吸入。

应予说明,送风口4为本发明中的上表面送风口,回风口5为本发明中的上表面回风口。

在该送风口4和回风口5通过流通通路7连接有送风机8和制冷用热交换器9。此外,在送风机8和制冷用热交换器9连接有流通控制部10,该流通控制部10与设置于仪表板2的操作部11连接。

流通通路7用于连接送风口4和回风口5,并将空气从回风口5导向送风口4。

送风机8用于朝向送风口4送风并从回风口5吸风,将从送风口4吹送出的空气从回风口5吸入,并使流通通路7内的空气从回风口5朝向送风口4流通。

制冷用热交换器9相对于送风机8配置在空气的流通方向下游侧,用于冷却在流通通路7中流通的空气。

通过送风机8的送风和吸风,从送风口4朝向回风口5侧吹送的空气以覆盖仪表板2的上表面6a的方式在送风口4和回风口5之间流通,因此被仪表板2加热的高温空气r1被限制在从送风口4流通到回风口5的空气与仪表板2之间。

操作部11用于乘客t对在仪表板2上流通的空气的流向进行操作,配置在仪表板2的表面上。

流通控制部10用于根据操作部11的操作来控制送风机8的送风量和通过制冷用热交换器9来调节的空气温度等。

接下来,对该实施方式一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阳光透过前挡风玻璃1进入汽车的车厢内,该阳光入射到配置在前挡风玻璃1的正下方的仪表板2,使仪表板2被加热为高温。被加热为高温的仪表板2对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而形成高温空气r1,该高温空气r1逐渐朝乘坐在仪表板2的附近的乘客t移动。由此,即使在车厢内的温度因制冷而下降的情况下,乘客t也长时间地置身于高温中。

因此,如图1和图2所示,乘客t通过操作部11来操作流通控制部10,驱动送风机8和制冷用热交换器9。通过送风机8的送风使在流通通路7内朝向送风口4流通的空气在通过制冷用热交换器9进行了冷却之后,从送风口4向车厢内吹送。并且,从送风口4吹送出的空气逐渐被从回风口5吸入。由此,空气从送风口4向回风口5以覆盖仪表板2的上表面6a的方式流通,因此,能够将高温空气r1限制在从送风口4流通到回风口5的空气与仪表板2之间,能够抑制高温空气r1朝向乘客t移动。

此时,送风口4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向回风口5侧开口,即相对于垂直向上而向朝车辆前方倾斜的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并且回风口5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向送风口4侧开口,即相对于垂直向上而向朝车辆后方倾斜的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使空气从送风口4到回风口5顺畅地流通,能够可靠地抑制高温空气r1朝向乘客t移动。

此外,送风口4配置在比回风口5更靠近车辆后方的位置而朝车辆前方吹送空气,因此,能够将高温空气r1向车辆前方规制,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高温空气r1朝向乘客t移动。此外,从送风口4吹送的空气由制冷用热交换器9进行冷却,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高温空气r1的热量向乘客t传递。

此外,回风口5配置在从送风口4沿着仪表板2的表面延伸的延长线上,因此,能够使空气从送风口4到回风口5顺畅地流通。进一步地,送风口4和回风口5以彼此平行且在车宽方向为相同长度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使空气顺畅地从送风口4流通到回风口5。

应予说明,优选地,送风口4和回风口5以使空气遍及前后方向地在仪表板2的上表面6a流通的方式进行配置。即,优选地,回风口5配置在仪表板2的上表面6a的前边缘部附近,并且,送风口4配置在仪表板2的上表面6a的最后方的向下方变化的变化点附近。由此,以在前后方向上将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全部覆盖的方式使空气流通,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高温空气r1的热量向乘客t侧传递。

这样,从回风口5吸入的空气通过送风机8的吸风而在流通通路7内朝向送风口4流通,并在通过制冷用热交换器9进行冷却之后,再次从送风口4吹送到车厢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送风口4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向回风口5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并且回风口5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向送风口4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使空气顺畅地在送风口4和回风口5之间流通,能够可靠地抑制热量在仪表板2和乘客t之间传递。

实施方式二

在实施方式一中,送风口4和回风口5设置于仪表板2的上表面6a,但只要送风口4以沿着仪表板2的表面向回风口5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并且回风口5以沿着仪表板2的表面向送风口4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即可,并不限定其位置。

例如,如图3所示,在实施方式一中,可以新配置送风口21、回风口22、流通通路23、送风机24、制热用热交换器25。

送风口21设置于仪表板2的下表面6b的后边缘部附近,回风口22设置于仪表板2的下表面6b的前边缘部附近。即,送风口21配置在比回风口22更靠近的车辆后方的位置,并以沿着仪表板2的下表面6b向回风口22侧开口的方式设置。由此,空气从送风口21朝车辆前方的回风口22吹送。

回风口22以沿着仪表板2的下表面6b向送风口21侧开口的方式设置。由此,从送风口21吹送出的空气逐渐被回风口22吸入。

应予说明,送风口21为本发明中的下表面送风口,回风口22为本发明中的下表面回风口。

在该送风口21和回风口22通过流通通路23连接有送风机24和制热用热交换器25,在送风机24和制热用热交换器25连接有流通控制部10。

流通通路23连接送风口21和回风口22,并将空气从回风口22导向送风口21。

送风机24用于朝向送风口21送风并从回风口22吸风,将从送风口21吹送出的空气从回风口22吸入,并使流通通路23内的空气从回风口22朝向送风口21流通。

制热用热交换器25相对于送风机24配置在空气的流通方向下游侧,用于加热在流通通路23中流通的空气。

通过送风机24的送风和吸风,从送风口21朝向回风口22侧吹送的空气以覆盖仪表板2的下表面6b的方式在送风口21和回风口22之间流通。

这里,仪表板2的下表面6b完全不被从前挡风玻璃1入射的阳光照射,因此与上表面6a相反,长时间维持低温状态。维持低温的仪表板2的下表面6b使周围的空气冷却而形成低温空气r2,该低温空气r2会吸收乘客t的脚部的体温。

因此,乘客t通过操作部11来操作流通控制部10,驱动送风机24和制热用热交换器25。通过送风机24的送风,使得在流通通路23内朝向送风口21流通的空气在通过制热用热交换器25进行加热之后,从送风口21向车厢内吹送。并且,从送风口21吹送出的空气逐渐从回风口22吸入。由此,空气从送风口21向回风口22以覆盖仪表板2的下表面6b的方式流通,因此,能够将低温空气r2限制在从送风口21流通到回风口22的空气与仪表板2之间,能够抑制低温空气r2吸收乘客t的体温。

此时,送风口21以沿着仪表板2的下表面6b向回风口22侧开口,即相对于垂直向下而向朝车辆前方倾斜的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并且回风口22以沿着仪表板2的下表面6b向送风口21侧开口,即相对于垂直向下而向朝车辆后方倾斜的方向开口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使空气顺畅地从送风口21流通到回风口22,能够可靠地抑制低温空气r2吸收乘客t的体温。

此外,送风口21配置在比回风口22更靠近车辆后方的位置而朝车辆前方吹送空气,因此,能够将低温空气r2向车辆前方规制,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低温空气r2吸收乘客t的体温。此外,从送风口21吹送的空气由制热用热交换器25进行加热,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低温空气r2吸收乘客t的体温。

应予说明,优选地,送风口21和回风口22以使空气遍及前后方向地在仪表板2的下表面6b流通的方式进行配置。即,优选地,回风口22配置在仪表板2的下表面6b的前边缘部附近,并且,送风口21配置在仪表板2的下表面6b的最后方的向上方变化的变化点附近。由此,以在前后方向上将仪表板2的下表面6b全部覆盖的方式使空气流通,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低温空气r2吸收乘客t的体温。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从送风口21流通到回风口22的空气来覆盖仪表板2的下表面6b,由此能够限制因仪表板2的下表面6b而冷却的低温空气r2,可靠地抑制热量在仪表板2和乘客t之间传递。这样,送风口21和回风口22能够根据仪表板2的表面的温度分布来设置,能够防止仪表板2的温度对乘客t带来影响。

实施方式三

优选地,在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中,还具有将从送风口吹送出的空气向回风口引导的引导部。

例如,如图4所示,在实施方式一中,能够在仪表板2的上表面6a的送风口4和回风口5之间配置引导部31。该引导部31通过一对电极来产生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诱导朝向车辆前方的气流那样的等离子体,即由等离子体激励器构成。

这样,引导部31通过将从送风口4吹送出的空气向回风口5引导,从而能够进一步使空气从送风口4到回风口5顺畅地流通。此外,引导部31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的方式引导空气,因此,能够将高温空气r1限制在狭窄空间,并且能够通过由制冷用热交换器9冷却的空气来冷却仪表板2的上表面6a。

应予说明,为了不带来电气上的影响,优选地,引导部31的表面上利用例如多孔材料等进行覆盖。

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部31将从送风口4吹送的空气向回风口5引导,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空气从送风口4向回风口5流通。

实施方式四

在实施方式一~三中,在仪表板2的上表面6a或下表面6b设置送风口和回风口各一个,但是也可以设置多个送风口和与其对应的多个回风口。

例如,如图5所示,代替实施方式一的送风口4和回风口5,可配置送风口41和42、回风口43和44。

这里,送风口41和回风口43彼此对应地配置,送风口42和回风口44彼此对应地配置。即,送风口41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向回风口43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并且回风口43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向送风口41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同样地,送风口42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向回风口44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并且回风口44以沿着仪表板2的上表面6a向送风口42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应予说明,送风口41、送风口42、回风口43和回风口44通过流通通路7与送风机8和制冷用热交换器9连接。

由此,空气从送风口41向回风口43以覆盖仪表板2的上表面6a的方式流通,并且空气从送风口42向回风口44以覆盖仪表板2的上表面6a的方式流通。

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割仪表板2的上表面6a的方式使空气从送风口41流通到回风口43并使空气从送风口42流通到回风口44,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空气从送风口41朝向回风口43,从送风口42朝向回风口44流通。

此外,通过配置多个送风口和与其对应的多个回风口,从而能够将对应的送风口和回风口大致相向的配置在仪表板2的弯曲的表面,能够可靠地使空气从送风口向回风口流通。

应予说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四中,送风口配置在比回风口更靠近车辆后方的位置,但只要送风口以沿着仪表板2的表面向回风口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并且回风口以沿着仪表板2的表面向送风口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即可,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6所示,在实施方式一中,可以将送风口4配置在比回风口5更靠近车辆前方的位置,并从送风口4朝向车辆后方吹送空气。

此外,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一中,也可以将送风口4和回风口5以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方式配置,并从送风口4朝向车宽方向吹送空气。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四中,乘客t通过操作操作部11来驱动空气流通装置,但也可以在仪表板2的表面配置温度计,并基于该温度计的温度,流通控制部10自动地控制空气流通装置的驱动。

例如,在实施方式一中,在仪表板2的上表面6a配置温度计,在该温度计的温度高于规定的值时,流通控制部10驱动送风机8和制冷用热交换器9。由此,能够通过从送风口4流通到回风口5的空气来高精度地限制高温空气r1。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四中,送风口可以通过翅片等以改变空气的吹送方向的方式构成,例如,可以以向乘客t侧改变空气的吹送方向的方式构成。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四中,送风口可以以通过翅片沿着仪表板2的表面向回风口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回风口可以以通过翅片沿着仪表板2的表面向送风口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即,送风口的开口本身可以不向回风口侧开口,回风口的开口本身也可以不向送风口侧开口。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一~四中,送风口和回风口通过流通通路而彼此连接,由此使空气循环,但只要能够使空气以覆盖仪表板的表面的方式在送风口和回风口之间流通即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送风口和回风口分别连接流通通路和送风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