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抽芯机构和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6932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斜抽芯机构和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斜抽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斜抽芯机构和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模具由动模和定模两部分组成,其中,动模安装在注塑机的移动模板上,定模安装在注塑机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塑成型时动模上的动模仁与定模上的定模仁闭合构成模腔,开模时动模和定模分离,动模上的顶针将产品从动模仁上顶出与动模脱离,注塑模具可以开始下一个产品的生产。其中,由于注塑机和注塑模具的限制,对产品上的一些孔或者倒钩,只用模仁,不能很好的成形,因此,注塑模具通常会用到成形孔的抽芯机构以及成形倒钩的斜抽芯机构。

抽芯机构是在一副模具中,是阻碍注塑件脱模的成型部分在开模动作完成前脱离注塑件的机构,称为抽芯机构。其中,斜抽芯机构的成型部分是斜顶,斜顶又名斜梢,斜顶是以港资模具厂为主的珠三角地区模具行业的惯用说法,是模具设计中用来成形产品内部倒钩的机构,适用于比较简单的倒钩情况。但在注塑模具中,一些小产品需要的斜抽芯结构,由于产品小,斜抽芯零件即斜顶比较薄,生产中易损坏,因此,需要一种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斜抽芯零件能够长久稳定的使用的斜抽芯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抽芯机构和注塑模具,以解决由于产品较小,使用的斜抽芯零件较薄,容易在生产中损坏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斜抽芯机构,包括:动模模仁、第一镶块、第二镶块、斜顶以及斜顶座;

所述第一镶块和第二镶块镶嵌在所述动模模仁上,所述第一镶块和所述第二镶块之间形成滑槽,所述第一镶块的一面和所述第二镶块的一面组成动模模腔的一部分;

所述斜顶可滑动的镶嵌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斜顶的一面和内部用来形成产品倒钩的凹槽为动模模腔的一部分;

所述斜顶座位于所述动模模仁内部,且所述斜顶座与所述斜顶卡接,所述斜顶座带动斜顶沿滑槽由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往复滑动,所述斜顶座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动模模仁的工作面垂直,所述斜顶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凹槽与所述产品倒钩分离。

进一步的,还包括顶出产品的顶针,所述顶针的端面为动模模腔的一部分,所述顶针沿所述动模模仁的工作面垂直滑动,所述顶针的顶出行程大于所述斜顶的顶出行程。

进一步的,所述动模模仁镶嵌在动模固定板上,所述动模模仁的工作面与所述动模固定板的工作面为同一平面;

所述顶针的尾端由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卡接固定,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接触;

所述斜顶座的尾端由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卡接固定,所述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接触;

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与所述动模固定板的距离逐个递增且都通过第一导柱靠近或远离所述动模固定板。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注塑机固定的第五固定板,所述第五固定板与所述动模固定板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变,所述第五固定板中心有与注塑机的动力装置相连的第二导柱,所述第二导柱穿过所述第三固定板和第四固定板并与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驱动所述顶针和斜顶座复位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动模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套接有第三导柱,所述第三导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卡接固定,另一端穿透所述动模固定板。

进一步的,还包括能调整第一弹簧在合模时弹力大小的工艺螺栓,所述工艺螺栓的螺杆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并与所述动模固定板螺栓连接;

所述工艺螺栓的螺帽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板内的贯穿孔内,所述工艺螺栓的螺帽的直径小于所述第四固定板贯穿孔的直径且大于所述第三固定板的贯穿孔的直径。

进一步的,还包括调整所述斜顶行程的尼龙扣组件,所述尼龙扣组件包括尼龙扣和与尼龙扣同轴的顶杆,所述尼龙扣的一端抵第三固定板上,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贯穿孔内;

所述顶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动模固定板的贯穿孔内且与工作面平齐,另一端与所述尼龙扣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斜顶行程的距离。

进一步的,还包括调整所述斜顶行程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固定板并抵在第二固定板上,另一端穿透所述动模固定板且与所述动模模仁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斜顶的行程;

所述第二弹簧套接有第四导柱,所述第四导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模固定板可活动套接且限制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出。

进一步的,所述动模固定板上镶嵌的动模模仁有8个模腔,且8个模腔相连并由同一个灌嘴注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斜抽芯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斜抽芯机构和注塑模具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斜抽芯机构,通过第一镶块和第二镶块镶嵌在动模模仁上,产生一个可供斜顶滑动的滑槽,斜顶放置在形成的滑槽内,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斜顶在滑动时不被损坏;其中,第一位置是产品成形时斜顶所处的位置,第二位置是斜顶的凹槽与产品倒钩分离时斜顶的位置,由第一位置滑动到第二位置称为斜顶的顶出;又因为斜顶是用来形成产品上的倒钩的,故为了在沿滑槽顶出产品的时候,能够使斜顶的凹槽与倒钩分开,斜顶的形状与动模模仁的工作面有一定的斜角,保证了顶出时,斜顶的凹槽逐渐远离倒钩直至分开,而此时,由于斜顶的一面也作为模腔的一部分,固斜顶的这一面与产品直接接触,使斜顶在顶出时,凹槽对倒钩的作用力减小,很好的保证斜顶以及产品不会损伤;此外,斜顶通过与斜顶座卡接,而斜顶座的运动方向与动模模仁的工作面相垂直,保证了斜顶在顶出时对产品产生的力的方向基本与产品的顶出方向相同,更大几率的避免了斜顶的损伤。

所述注塑模具与所述斜抽芯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斜抽芯机构的动模模仁中一个模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斜抽芯机构生产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的左视图;

图4为图3中A的剖面视图;

图5为图3中B的剖面视图;

图6为图3中C的剖面视图;

图7为图4中D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的动模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的定模结构示意图。

图标:1-动模模仁;2-产品;3-斜顶座;4-顶针;5-第一固定板;6-第二固定板;7-第三固定板;8-第四固定板;9-第五固定板;10-动模固定板;11-定模固定板;12-第一弹簧;13-第二弹簧;14-第一导柱;15-第二导柱;16-第三导柱;17-第四导柱;18-第五导柱;19-尼龙扣;20-工艺螺栓;21-灌嘴;22-定模模仁;101-第一镶块;102-第二镶块;103-斜顶;201-倒钩;103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图4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斜抽芯机构,包括:动模模仁1、第一镶块101、第二镶块102、斜顶103、斜顶座3以及产品2;第一镶块101和第二镶块102镶嵌在动模模仁1上,第一镶块101和第二镶块102之间形成滑槽,第一镶块101的一面和第二镶块102的一面组成动模模腔的一部分;斜顶103可滑动的镶嵌在滑槽内,斜顶103的一面和内部用来形成产品2倒钩201的凹槽1031为动模模腔的一部分;斜顶座3位于动模模仁1内部,且斜顶座3与斜顶103卡接,斜顶座3带动斜顶103沿滑槽顶出和回位,斜顶座3的滑动方向与动模模仁1的工作面垂直,斜顶103顶出结束时,凹槽1031与倒钩201分离。

本实施例提供的斜抽芯机构,通过第一镶块101和第二镶块102镶嵌在动模模仁1上,产生一个可供斜顶103滑动的滑槽,斜顶103放置在形成的滑槽内,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斜顶103在滑动时不被损坏;其中,第一位置是产品2成形时斜顶103所处的位置,第二位置是斜顶103的凹槽1031与倒钩201分离时斜顶103的位置,由第一位置滑动到第二位置称为斜顶103的顶出;又因为斜顶103是用来形成产品2上的倒钩201的,故为了在沿滑槽顶出产品2的时候,能够使斜顶103的凹槽1031与倒钩201分开,斜顶103的形状与动模模仁1的工作面有一定的斜角,保证了顶出时,斜顶103的凹槽1031逐渐远离倒钩201直至分开,而此时,由于斜顶103的一面也作为模腔的一部分,固斜顶103的这一面与产品2直接接触,使斜顶103在顶出时,凹槽1031对倒钩201的作用力减小,很好的保证斜顶103以及产品2不会损伤;此外,斜顶103通过与斜顶座3卡接,而斜顶座3的运动方向与动模模仁1的工作面相垂直,保证了斜顶103在顶出时对产品2产生的力的方向基本与产品2的顶出方向相同,更大几率的避免了斜顶103的损伤。

显而易见的,在产品2顶出时,需要顶针4对产品2施加均匀的力,来保证产品2与模具脱离时不会发生变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产品2更小更薄,因此更容易在顶出时变形,所以为了更好的顶出产品2,每个产品2都由三个顶针4同时顶出。

此外,由于是斜顶103与顶针4同时顶出产品2,而斜顶103顶出的目的是为了让斜顶103上的凹槽1031与产品2的倒钩201分离,以保证产品2能够顶出。所以斜顶103的顶出行程保证凹槽1031与倒钩201分离即可,此时顶针4还需继续顶出,并最终完全顶出产品2,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斜顶103的行程要小于顶针4的行程。

此外,对于顶针4的固定端,常用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插入一个固定板,由于顶针4的尾端的直径大于顶针4顶杆的直径,固设置顶针4卡在固定板内,同时,再由内六角螺栓将顶针4尾端的外侧堵死,进而达到固定顶针4的作用;第二种则是两固定板由螺栓固定在一起,内部形成容纳顶针4尾端的凹槽,再由两个固定板形成的凹槽对顶针4的尾端进行卡接固定。通常,第一种由于分别采用内六角螺栓固定,容易因为螺栓松动,而使产品2产生凸起等问题,所以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生产体积大,精度需求低或者易清理的产品2。相对而言,第二种,对顶针4的固定更稳定,轻易不会发生顶针4松动的情况。所以,本实施例采用第二种方法固定顶针4,且以同样的方法固定斜顶座3。

具体的,如图4、图5所示,顶针4的尾端由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卡接固定,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通过螺栓固定接触;斜顶座3的尾端由第三固定板7和第四固定板8卡接固定,第三固定板7和第四固定板8通过螺栓固定接触。

此外,如图8所示,动模模仁1是镶嵌在动模模仁1的固定板上,动模模仁1的工作面与动模模仁1的固定板的工作面为同一平面,且由于顶针4和斜顶座3的顶出方向都相对于工作面垂直,故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固定板5、第二固定板6、第三固定板7和第四固定板8与动模固定板10的距离逐个递增且都通过第一导柱14靠近或远离动模固定板10。

为了方便对顶针4和斜顶103施加顶出的动力,还需要能与注塑机固定的第五固定板9,该第五固定板9与动模固定板10之间设有隔板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以保证两者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变,同时设置第五固定板9中心有与注塑机的动力装置相连的第二导柱15,第二导柱15穿过第三固定板7和第四固定板8并与第二固定板6固定连接。此时,可以得出顶针4具有顶出的动力装置,而斜顶103无法随着顶针4一起顶出的问题,请继续阅读,下文可以给出解决方案。

现有的注塑机的动力装置有两种,一种是既可以驱动顶针4顶出也可以驱动顶针4回位;另一种则是只可以驱动顶针4顶出而不能驱动顶针4回位。为了能适应更多种类的注塑机,本实施例还包括能驱动顶针4和斜顶座3复位的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板5和动模固定板10连接,第一弹簧12套接有第三导柱16,第三导柱16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板5卡接固定,另一端穿透动模固定板10。值得注意的,在合模时,第一弹簧12已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因下文会提到;在开模时,随着顶针4的顶出,第三导柱16也会从动模固定板10顶出,此时第一弹簧12压缩,在完成整个顶出动作时,第一弹簧12通过第三导柱16使顶针4和斜顶103回位。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能调整第一弹簧12在合模时弹力大小的工艺螺栓20,该工艺螺栓20的螺杆穿过第一固定板5、第二固定板6和第三固定板7并与动模固定板10螺栓连接,且工艺螺栓20的螺帽位于第四固定板8内的贯穿孔内,工艺螺栓20的螺帽的直径小于第四固定板8贯穿孔的直径且大于第三固定板7的贯穿孔的直径。这样,在开模时,工艺螺栓20也不会影响顶针4和斜顶座3的顶出,同时当需要时,还可以在保证顶针4和斜顶103不对模腔造成影响的前提下通过拧松或拧紧工艺螺栓20来调整第一弹簧12在合模时的力。

此外,由于随着斜顶103的顶出,由于斜顶103的形状,产品2的位置会发生变化,为了保证产品2的移动在可控制范围以保护产品2不被损坏,需要对斜顶103的行程进行控制,最好的,保证行程恰好能使凹槽1031脱离倒钩201即可。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两种结构来调整斜顶103的行程。

第一种结构为尼龙扣组件,尼龙扣组件包括尼龙扣19和与尼龙扣19同轴的顶杆,尼龙扣19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板7固定连接,另一端旋紧在第二固定板6的贯穿孔内,在一定力的作用下,尼龙扣19能与第二固定板6分开;顶杆的一端位于动模固定板10的贯穿孔内且与其工作面平齐,另一端与尼龙扣19之间的距离为斜顶103行程的距离。随着顶针4与斜顶座3的顶出,在斜顶103顶出的距离到达规定的行程时,尼龙扣19与顶杆的另一端接触,进而尼龙扣19和顶杆共同阻止第三固定板7的移动,进而阻止了斜顶103的继续顶出。

第二种调整斜顶103行程的是第二弹簧13,第二弹簧13的一端贯穿第一固定板5并抵在第二固定板6上,另一端穿透动模固定板10且与动模模仁1之间的距离为斜顶103的行程;第二弹簧13套接有第四导柱17,第四导柱17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板7卡接,另一端与动模固定板10可活动套接且限制第二弹簧13的弹出。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导柱17使用的是一种内六角螺栓,该内六角螺栓的有螺纹的螺杆部分完全没入第三固定板7的螺纹孔内,保证了与第三固定板7的固定的同时,不影响第二固定板6和第一固定板5沿其滑动,而第二弹簧13的另一端被内六角螺栓的螺帽阻挡,使其一直位于螺杆上。

上文提出了斜顶103无法与顶针4同时顶出的问题,该内六角螺栓和第二弹簧13与尼龙扣19可以解决该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在合模时,第二弹簧13可以有一定的弹力,在顶针4顶出时,第二弹簧13随着第二固定板6和内六角螺栓的螺帽之间距离的缩短而压缩,进而产生了对内六角螺栓与顶针4顶出方向相同的力,进而内六角螺栓带动第三固定板7移动,同时,尼龙扣19靠与第二固定板6之间的摩擦力,也能够给第三固定板7提供与第二固定板6移动方向相同的力,两者共同完成了斜顶103与顶针4的近乎同时顶出的动作。

此外,当斜顶103的顶出行程达到规定距离时,第二弹簧13与动模模仁1的工作面的对面相接触,第二弹簧13不产生对内六角螺栓的力,阻止了斜顶103的继续顶出,实现了保护产品2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动模固定板10上镶嵌的动模模仁1有8个模腔,且8个模腔相连并由同一个灌嘴21注塑。因此在生产中,一次成型8个产品2,且都由一个水口相连,且由于该水口位于灌嘴21处,且灌嘴21同时供应8个模腔,所以考虑水口的体积较大,在水口处也设有顶针4,以避免水口粘连在动模模仁1上,影响下次生产的进行。

显而易见的,动模模仁1与定模模仁22一起组成整个模腔,同理定模模腔固定镶嵌在定模固定块上,在注塑机上安装时,一般是先安装定模,后安装动模,为了保证动模模仁1和定模模仁22能在合模时完整的配合在一起,如图9所示,在定模固定块上卡接有四根第五导柱18,第五导柱18伸出工作面,在动模固定块上有相应的导柱孔,在固定完定模后,动模应先通过吊车使定模的四根第五导柱18全部进入相应的导柱孔内,此时再将动模和注塑机固定,完成整个模具的安装。

为了在模具不进行生产时,保证动模和定模之间没有缝隙,以避免外界对内部模腔造成影响。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将动模固定板10和定模固定板11的侧壁各设有螺纹孔,且有对应的固定板,将不使用的模具通过螺栓紧固在一起,防止动模和定模的分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具体的,包括上述提到的所有机构。以图3为基准做出的剖视图:图4、图5和图6可以很好的展示注塑模具内部结构的位置分布。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具有以下优势:

通过第一镶块101和第二镶块102镶嵌在动模模仁1上,产生一个可供斜顶103滑动的滑槽,斜顶103放置在形成的滑槽内,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斜顶103在滑动时不被损坏;其中,第一位置是产品2成形时斜顶103所处的位置,第二位置是斜顶103的凹槽1031与倒钩201分离时斜顶103的位置,由第一位置滑动到第二位置称为斜顶103的顶出;又因为斜顶103是用来形成产品2上的倒钩201的,故为了在沿滑槽顶出产品2的时候,能够使斜顶103的凹槽1031与倒钩201分开,斜顶103的形状与动模模仁1的工作面有一定的斜角,保证了顶出时,斜顶103的凹槽1031逐渐远离倒钩201直至分开,而此时,由于斜顶103的一面也作为模腔的一部分,固斜顶103的这一面与产品2直接接触,使斜顶103在顶出时,凹槽1031对倒钩201的作用力减小,很好的保证斜顶103以及产品2不会损伤;此外,斜顶103通过与斜顶座3卡接,而斜顶座3的运动方向与动模模仁1的工作面相垂直,保证了斜顶103在顶出时对产品2产生的力的方向基本与产品2的顶出方向相同,更大几率的避免了斜顶103的损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