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保压机构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57452发布日期:2018-10-13 00:05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保压机构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注塑模具成型所成型产品,在产品冷却固化过程中,产品容易发生局部缩水而导致产品不良。

现有的改善方案为:1.通过调整注塑成型条件改善。提高模具温度和采用高速高压成型;2.改变浇口位置。将浇口设计在需要改善缩水的地方或附近;

3. 改变产品形状,开设引流槽。在浇口和缩水部位之间加厚产品壁厚;4.采用微发泡塑料材料成型;5.气体辅助成型。

现有技术的使用范围较小,制约条件较多,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才能使用。例如,采用高模温,高速高压成型的产品不能有较高的变形要求;改变浇口位置的方法,只适用于缩水位置较少,且不在有外观要求的地方的产品。开设引流槽则需要得到客户的承认,在确定与其它部品没有干涉,且不影响产品功能的前提下才能使用。微发泡技术和气辅成型技术,由于对产品的强度有所降低,使用更加受限。以上方法对产品的影响范围较大,副作用多,故此使用范围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技术方案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产品影响小又能充分解决产品局部缩水的带有保压机构的注塑模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保压机构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下模,所述上模与下模之间形成模腔,其还包括保压机构,所述保压机构包括挤压杆,安装于所述上模或下模中,用于挤压模腔内的产品;传动杆,所述挤压杆的一端与传动杆固定连接;油缸,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油缸的端面;油路,一端与所述油缸连通,另一端外接油路控制系统,外接的油路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油缸的运动带动传动杆运动从而带动挤压杆运动以挤压模腔内的产品。

进一步的,所述挤压杆的底部设有凸缘,绕挤压杆的周边的上模或下模开设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的一端抵顶凸缘,所述缓冲件的另一端抵顶凹槽的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为弹簧,弹簧的一端抵顶所述凸缘,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顶所述凹槽的侧壁。

进一步的,还包括镶针和镶件,所述镶针设于上模,所述镶件配合并设于下模,所述镶件套设于所述挤压杆,所述挤压杆在油缸的作用力下沿镶件做往返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油路与外接的油路控制系统的端口设有高压油嘴。

进一步的,所述油路管路上靠近高压油嘴处设有过滤器。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所述下模板内开设收容腔和挤压管,所述收容腔通过挤压管与模腔连通,所述油缸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挤压杆收容于所述挤压管。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板包括依次叠加固定的顶针面板、顶针底板以及下固定板,所述顶针面板、顶针底板开设收容空间以收容油缸,所述油路开设于下固定板。

进一步的,靠近所述油缸底部下固定板开设通孔,带孔的固定件安装于所述通孔,所述固定件的孔连通所述油缸与油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保压机构的注塑模具将保压机构设于产品厚度较厚之处,在产品较薄处即将冷却固化,而较厚处未固化带有流动性即熔融态时,启动油缸,油缸运动的带动传动杆运动从而带动挤压杆运动以挤压模腔内的产品,挤压杆将挤压杆上方的塑料在固化前压入模腔内,使压入处局部压力增大,将已经形成缩水的部位进行二次填充,使冷却固化前的缩水得到解决,从而改善缩水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有保压机构的注塑模具的整体结构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有保压机构的注塑模具的整体结构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方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方案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方案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方案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种带有保压机构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10、下模20,所述上模10与下模20之间形成模腔。产品200注塑成型于模腔。带有保压机构的注塑模具还包括保压机构30。保压机构30包括挤压杆32、传动杆34、油缸38、油路39。

挤压杆32安装于所述上模10或下模20中,用于挤压模腔内的产品200。挤压杆32设于产品200的较厚处,当注塑的产品较薄处固化时,较厚处还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时,挤压杆32抵顶产品较厚处,以保压。所述挤压杆32的一端与传动杆34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34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油缸38的端面。油路39的一端与所述油缸38连通,另一端外接油路控制系统。外接的油路控制系统控制所述油缸38的运动带动传动杆34运动从而带动挤压杆32运动以挤压模腔内的产品。

所述挤压杆32的底部设有凸缘322,绕挤压杆32的周边的上模10或下模20开设凹槽324。在本实施例中,凹槽324开设于下模20。所述凹槽324内设有缓冲件33,所述缓冲件33的一端抵顶凸缘322,所述缓冲件33的另一端抵顶凹槽324的侧壁。所述缓冲件33为弹簧,弹簧的一端抵顶所述凸缘322,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顶所述凹槽的侧壁。缓冲件33用于缓冲挤压杆与产品之间的接触,避免挤压杆与产品的硬接触。

注塑模具还包括镶针40和镶件41,所述镶针40设于上模10,所述镶件41配合并设于下模20,所述镶件41套设于所述挤压杆32,所述挤压杆32在油缸38的作用力下沿镶件41做往返运动。挤压杆与镶件处于间隙配合(单边间隙约0.005~0.01mm之间调整)。

所述油路39与外接的油路39控制系统的端口设有高压油嘴392。所述油路39管路上靠近高压油嘴392处设有过滤器394。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述下模20包括下模板21,所述下模板21内开设收容腔和挤压管,所述收容腔通过挤压管与模腔连通,所述油缸38收容于所述收容腔,所述挤压杆32收容于所述挤压管。 在此,当挤压杆32不兼做顶出产品的功能时,将油缸38设于下模板,可以大大缩短挤压杆32的长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述下模20包括依次叠加固定的顶针面板22、顶针底板24以及下固定板26,所述顶针面板22、顶针底板24开设收容空间以收容油缸38,所述油路39开设于下固定板26。将油缸38设于下固定板26可以大大增加挤压杆32长度,增加挤压杆32的稳定性。

靠近所述油缸38底部下固定板26开设通孔52,带孔的固定件50安装于所述通孔52,所述固定件50的孔连通所述油缸38与油路39。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保压机构的注塑模具将保压机构设于产品厚度较厚之处,在产品较薄处即将冷却固化,而较厚处未固化带有流动性即熔融态时,启动油缸,油缸运动的带动传动杆运动从而带动挤压杆运动以挤压模腔内的产品,挤压杆将挤压杆上方的塑料在固化前压入模腔内,使压入处局部压力增大,将已经形成缩水的部位进行二次填充,使冷却固化前的缩水得到解决,从而改善缩水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