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面顶出机构和可用于斜面成型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97178发布日期:2019-02-15 23:52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斜面顶出机构和可用于斜面成型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斜面顶出机构和可用于斜面成型的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中,很多零件有斜面。这种零件在注塑成型后,模具顶出时,会发生顶突、顶穿、顶裂等情况,统称为顶高。究其原因,是使用了顶出平面的顶出机构来顶斜面,是装置的不合适。因此,本申请专为斜面的顶出设计斜面顶出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斜面顶出机构和可用于斜面成型的模具。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斜面顶出机构,包括:斜顶块、顶杆和固定导向块,其中,斜顶块的外表面用于顶住待顶出的零部件的斜面,该外表面倾斜设置,其倾斜的程度与待顶出的零部件的斜面相一致,固定导向块固定设置,固定导向块的一面与斜顶块的一侧面相接触,固定导向块的该面为斜面,该斜面与待顶出的零部件的斜面之间、在斜顶块一侧上为小于等于90°的角度,顶杆与斜顶块滑动卡接,顶杆可往复移动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固定导向块设置凹陷,斜顶块设置于凹陷内,顶杆穿过固定导向块设置。也就是说,顶杆先穿过固定导向块,再穿设于容腔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滑动卡接具体是指,斜顶块的内侧设置容腔,顶杆穿设于容腔内,容腔的内侧壁上开有倾斜的滑动槽,倾斜的程度与待顶出的零部件的斜面相一致,顶杆上设置凸块,凸块卡在滑动槽内且可沿滑动槽滑动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顶杆的顶部顶住容腔的顶部设置,顶杆顶住容腔顶部的端面与容腔顶部的端面相契合。这里,容腔顶部的端面与顶出零部件的外表面相平行,也是与外表面相同的斜面,顶杆的端面也是相同的斜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固定导向块与斜顶块之一上设置导槽,另一个上设置与导槽相适应的导轨。也就是说,导槽和导轨是设置于固定导向块与斜顶块相接触的两个面上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斜顶块相对于与固定导向块相接触的一面上设置卡槽,卡槽用于卡住待顶出的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还包括若干顶出针,用于顶出待顶出的零部件的平面,顶出针可往复移动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还包括上顶针板,顶出针和顶杆的一端均固定于上顶针板上。顶出针通过螺纹与上顶针板相连,顶杆通过螺栓与上顶针板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还包括下顶针板,下顶针板与上顶针板相连,用于固定上顶针板,下顶针板可往复移动地设置。

本文的可往复移动的含义不仅包括上下的运动,也包括左右的运动。

一种可用于斜面成型的模具,包括后模仁和上述斜面顶出机构,其中,固定导向块和斜顶块均设置于后模仁的中部,顶出针穿过后模仁设置。中部是指除去端部的中间区域,而非只是几何中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还包括上固定板,后模仁和固定导向块均设置于上固定板的一端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上固定板上设置耐磨块,顶杆先穿过耐磨块后再穿过固定导向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还包括承板,承板与上固定板的另一端面相连,上顶针板与承板间隔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还包括下固定板,下固定板设置于下顶针板的外侧,即上顶针板所在面的相对面,下固定板的中部开有孔,下固定板与承板之间设置若干导柱。导柱设置于顶出针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下固定板和承板之间设置支撑板。为防止支撑板影响下顶针板的运动,支撑板设置于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的两侧。

本发明设置斜顶块,与待顶出的零部件的斜面相契合,这样使得待顶出的斜面受力均匀,不会发生顶高的现象;设置滑动槽和凸块,能够为顶杆顶出斜顶块导向,同时也能带动斜顶块伸出,并且可以带动斜顶块缩回;设置固定导向块,与斜顶块相接触的面为斜面,这样为斜顶块的斜向顶出导向,保证斜顶块是斜向顶出,顶出方向契合待顶出的斜面;设置导轨和导槽,为斜顶块的运动导向;设置卡槽,实现待顶出零部件的倒钩固定;设置顶出针,用于顶出待顶出零部件的平面,使得全零件受力均匀;设置耐磨块,能够实现上固定板这段的顶杆的导向,避免上固定板上开孔的不便;设置上顶针板,用于固定顶出针和顶杆;上顶针板与承板间隔地设置,给予下顶针板和上顶针板活动的空间;下固定板的中部开有孔,使得注塑机的顶出杆推动下顶针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2的a-a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固定导向块的结构图;

图5为斜顶块的结构图;

图6为图5的正视图;

图7为图5另一角度视图;

图8为后模仁上去掉零部件的俯视图;

图9为后模仁上去掉斜顶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斜面顶出机构,包括:斜顶块1、顶杆2和固定导向块3,其中,斜顶块1的外表面用于顶住待顶出的零部件4的斜面,该外表面倾斜设置,其倾斜的程度与待顶出的零部件4的斜面相一致,固定导向块3固定设置,固定导向块3的一面与斜顶块1的一侧面相接触,固定导向块3的该面为斜面,该斜面与待顶出的零部件4的斜面之间、在斜顶块1一侧上为小于等于90°的角度α,斜顶块1的内侧设置容腔5,也就是与外表面的相对一侧侧设有容腔5,顶杆2穿设于容腔5内,且顶部顶住容腔5的顶部设置,顶杆2与斜顶块1滑动卡接,顶杆2可往复移动地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固定导向块3设置凹陷6,斜顶块1设置于凹陷6内,固定导向块3还设置通孔23,顶杆2穿过通孔23设置。也就是说,顶杆2先穿过固定导向块3,再穿设于顶块1的容腔5内。

如图3、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的滑动卡接具体是指,容腔5的内侧壁上开有倾斜的滑动槽7,倾斜的程度与待顶出的零部件4的斜面相一致,顶杆2上设置凸块8,凸块8卡在滑动槽7内且可沿滑动槽7滑动设置。

如图3所示,所述的顶杆2顶住容腔5顶部的端面与容腔5顶部的端面相契合。这里,容腔5顶部的端面与顶出零部件4的外表面面相平行,也是与外表面相同的斜面,顶杆2的端面也是相同的斜面。

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的固定导向块3与斜顶块1之一上设置导槽9,另一个上设置与导槽9相适应的导轨10。也就是说,导槽9和导轨10是设置于固定导向块3与斜顶块1相接触的两个面上的。本实施例中,固定导向块3设置导槽9,斜顶块1上设置导轨10。如图3、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的斜顶块1相对于与固定导向块3相接触的一面上设置卡槽11,卡槽11用于卡住待顶出的零部件4。

本实施例还包括若干顶出针13,用于顶出待顶出的零部件4的平面,顶出针13可往复移动的设置。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顶出针13,分别设置于顶杆2的两侧,分别顶住待顶出的零部件4的斜面两边的平面。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上顶针板17,顶出针13和顶杆2的一端均固定于上顶针板17上。顶出针13通过螺纹与上顶针板17相连,顶杆2通过螺栓与上顶针板17相连。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下顶针板18,下顶针板18与上顶针板17相连,用于固定上顶针板17,下顶针板18可往复移动地设置。下顶针板18往复运动带动上顶针板17往复运动,从而带动顶杆2和顶出针13往复运动。本文的可往复移动的含义不仅包括上下的运动,也包括左右的运动。

使用时,注塑机的顶出杆顶出下顶针板18,下顶针板18推动上顶针板17,于是,顶出针13和顶杆2伸出,顶出针13顶出待顶出零部件4的平面,顶杆2顶出斜顶块1,斜顶块1沿与固定导向块3相接触的斜面运动,因此,斜顶块1斜向运动,可以契合地顶出待顶出零部件4的斜面,然后沿卡槽11的方向将零部件4拔出,即图3向上的方向拔出即可。回缩时,顶杆2回缩,通过凸块8与滑动槽7的配合将斜顶块1拉回,斜顶块1回缩的方向也是斜向,即图3的右下方。

实施例2

如图1、图3、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可用于斜面成型的模具,包括后模仁12和实施例1,固定导向块3和斜顶块1均设置于后模仁12的中部。中部是指除去端部的中间区域,而非只是几何中心。顶出针13穿过后模仁12设置。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上固定板14,后模仁12和固定导向块3均设置于上固定板14的一端面上。如图3所示,所述的上固定板14上设置耐磨块15,顶杆2先穿过耐磨块15后再穿过固定导向块3。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承板16,承板16与上固定板14的另一端面相连,也就是设置后模仁12和固定导向块3的相对面。承板16起到支撑作用,防止注塑压力大时模具产生变形。上顶针板17与承板16间隔地设置。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下固定板19,下固定板19设置于下顶针板18的外侧,即上顶针板17所在面的相对面,下固定板19的中部开有孔20,下固定板19与承板16之间设置若干导柱21。导柱21设置于顶出针13的两侧,为下顶针板18的往复运动导向。所述的下固定板19和承板16之间设置支撑板22。为防止支撑板22影响下顶针板18的运动,支撑板22设置于上顶针板17和下顶针板18的两侧。

使用时,注塑机的顶出杆穿过下固定板19中部的孔20,顶出下顶针板18,下顶针板18推动上顶针板17,于是,顶出针13和顶杆2伸出,顶出针13顶出后模仁12上的待顶出零部件4的平面,顶杆2顶出斜顶块1,斜顶块1沿与固定导向块3相接触的斜面运动,顶出待顶出零部件4的斜面,然后沿卡槽11的方向将零部件4拔出,即图3向上的方向拔出即可。回缩时,顶杆2回缩,通过凸块8与滑动槽7的配合将斜顶块1拉回,斜顶块1回缩的方向也是斜向,即图3的右下方。

本发明设置斜顶块1,与待顶出的零部件4的斜面相契合,这样使得待顶出的斜面受力均匀,不会发生顶高的现象;设置滑动槽7和凸块8,能够为顶杆2顶出斜顶块1导向,同时也能带动斜顶块1伸出,并且可以带动斜顶块1缩回;设置固定导向块3,与斜顶块1相接触的面为斜面,这样为斜顶块1的斜向顶出导向,保证斜顶块1是斜向顶出,顶出方向契合待顶出的斜面;设置导轨10和导槽9,为斜顶块1的运动导向;设置卡槽11,实现待顶出零部件4的倒钩固定;设置顶出针13,用于顶出待顶出零部件4的平面,使得全零件受力均匀;设置耐磨块15,能够实现上固定板14这段的顶杆2的导向,避免上固定板14上开孔20的不便;设置上顶针板17,用于固定顶出针13和顶杆2;上顶针板17与承板16间隔地设置,给予下顶针板18和上顶针板17活动的空间;下固定板19的中部开有孔20,使得注塑机的顶出杆推动下顶针板18。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