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4014发布日期:2019-04-20 03:03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装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对曲面产品进行自动装配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诸如手机、平板电脑、耳机等电子产品的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要求高质量的同时,还追求具有设计感的外形。因而,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设计的越发小巧轻薄且还具有一定曲度,电子产品也因此向着高密度集成化以及超精细化发展,相应的,对于电子元器件的贴装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耳机而言,现有的耳机的电子元器件一般都封装于上盖与下盖之间,上盖与下盖之间通过胶水进行贴合,贴合的精确度及牢固性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耳机本身较为精巧,且上盖与下盖又具有一定曲度,二者的贴合面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曲面,一般的贴合设备很难实现对曲面产品的精确点胶及高效贴合,且无法有效保证上盖与下盖贴合的精确度及牢固度。因此,对于曲面产品的贴合现在一般还是采用手工作业的方式,而手工作业效率低、且精确度无法保证。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实现自动化流水作业、结构简单、精度高、效率高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来克服上述问题,以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且效率高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适用于贴合面为曲面的耳机之上盖与下盖的贴合,所述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包括控制模组和与所述控制模组电性连接的传送装置、第一识别装置、点胶装置、第二识别装置、对位装置及贴合装置,所述传送装置将下盖传送至所述点胶装置处,所述点胶装置在所述第一识别装置的配合下对所述传送装置所传送的下盖进行点胶;所述传送装置还将点胶后的下盖及对位托载于该所述下盖上方的上盖传送至所述对位装置处;所述第二识别装置、对位装置及贴合装置相配合而对所述上盖及所述下盖二者进行对位调整以实现所述二者的贴合,且所述贴合装置还对贴合的所述上盖与下盖进行初步保压,所述传送装置还将初步保压的所述上盖与下盖的进行传送以下料,且在传送的过程中对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进行持续保压。

较佳地,所述传送装置包括两进料导轨及一出料导轨,两所述进料导轨以所述出料导轨为中心呈对称地布置;所述点胶装置、所述第一识别装置及所述第二识别装置三者的数量均为一个,且所述三者均呈往返于两进料导轨之间的设置,所述对位装置及所述贴合装置与所述进料导轨呈一一对应地设置。

较佳地,所述传送装置还包括于所述进料导轨及所述出料导轨上,所述定位载具固定所述下盖并可将所述上盖对位托载于所述下盖的上方或解除对所述上盖的托载,所述定位载具还可持续抵压经初步保压的所述上盖与下盖。

较佳地,所述定位载具包括底板、安设于所述底板上的载板及压头,所述载板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所述下盖安置于所述载板上,所述载板的两相对端处各设有一所述压头,两所述压头可相向移动而将所述上盖对位托载于所述下盖的正上方,两所述压头可相背移动而解除对所述上盖的托载,两所述压头还可相对所述载板上下移动而持续抵压经初步保压的所述上盖和下盖。

较佳地,所述定位载具还包括凸轮组件、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所述凸轮组件的凸轮与轴承相配合地连接且所述轴承滑设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凸轮固接并与所述底板呈活动地连接,两所述第二连接板呈间隔开布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并可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做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直线运动,两所述第二连接板还与两所述压头呈一一对应地连接。则所述轴承于所述底板上水平滑动而驱使所述凸轮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板沿竖直方向直线运动,运动的所述第一连接板藉由两所述第二连接板带动两所述压头同步下移或上移,从而抵压经初步保压的上盖与下盖;两所述第二连接板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相向滑动或相背滑动而带动两所述压头做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直线运动,从而使得两压头相配合而托载上盖或解除对上盖的托载。

较佳地,所述对位装置设于所述进料导轨上,所述对位装置可将所述定位载具向上顶起而脱离所述进料导轨并可驱使该所述定位载具沿所述进料导轨的纵向移动,所述对位装置还可将顶起的所述定位载具放回至所述进料导轨上。

较佳地,所述对位装置包括托板及托架,所述托板滑设于所述进料导轨的后段,所述托架滑设于所述托板上且所述托架可相对所述托板上下移动,所述托架的两侧板位于所述进料导轨的两侧且低于或平齐于所述进料导轨的上表面;上下移动的所述托架可将所述进料导轨上传送的所述定位载具向上顶起而脱离所述进料导轨,所述托架于所述托板上滑动而可将脱离了所述进料导轨的定位载具移送至所述托板上;所述托板于所述进料导轨上滑动可带动所述定位载具上的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进行对位调整,还可带动定位载具移动至便于下料的位置处。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还包括移送装置,所述移送装置位于所述对位装置与所述传送装置之间,所述移送装置将经初步保压的所述上盖及下盖由所述对位装置移送至所述传送装置上。

较佳地,所述第二识别装置设于所述对位装置的上方,所述第二识别装置包括多个工业相机且多个所述工业相机对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的贴合处的不同区域进行识别。所述第二识别装置还包括相配合的辅助打光组件,所述辅助打光组件与所述对位装置呈一一对应地设置并位于所述对位装置的上侧,所述辅助打光组件可相对所述对位装置上下移动而对位于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的贴合处的外侧。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还包括保护盒,所述保护盒架设于所述出料导轨上并位于所述点胶装置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可实现下盖及上盖的传送、对位摆放、点胶、对位贴合、保压定型及移送下料等装配过程的自动化流水作业,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并且,本申请通过第一识别装置对待点胶的下盖的坐标进行识别,在控制模组的控制下点胶装置再对应点胶,从而有效保证点胶的精确度;而上盖托载于下盖的上方而进行初次对位摆放后,第二识别装置还对摆放的上盖与下盖的贴合处的坐标进行检测及反馈,从而藉由对位装置、第二识别装置及贴合装置的配合实现对上盖与下盖进行贴合的过程中,边检测边对位调整,直至对位贴合装置对调整呈无缝对接的上盖与下盖进行贴合并初步保压以定型;而传送装置还对初步保压的上盖与下盖的进行传送,且在传送的过程中持续对上盖与下盖进行保压,有效地利用了下料传送的时间,边传送边保压,通过二次保压实现上盖与下盖的精密且牢固的贴合。本实用新型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有效提高了效率,贴合精确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包括了机壳的本实用新型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传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载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盖与下盖对位摆放于定位载具内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载具持续抵压经初步保压的上盖与下盖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载块滑设于进料导轨上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对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载具托载于对位装置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点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点胶辅助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识别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打光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贴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移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100,适于贴合面为曲面的耳机之上盖200与下盖300(见附图7)的贴合,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100包括控制模组10和与控制模组10电性连接的传送装置20、第一识别装置30、点胶装置40、第二识别装置50、对位装置60及贴合装置70。传送装置20将待点胶的下盖300传送至点胶装置40处,点胶装置40在第一识别装置30的配合下对传送装置20传送的待点胶的下盖300进行点胶;传送装置20还将点胶后的下盖300及对位托载于该下盖300上方的上盖200传送至对位装置60处;第二识别装置50、对位装置60及贴合装置70相配合而对上盖 200及下盖300二者进行对位调整以实现所述二者的贴合,且贴合装置70还对贴合的上盖200与下盖300进行初步保压,传送装置20还将初步保压的上盖200 与下盖300进行传送以下料,且在传送的过程中对上盖200与下盖300进行持续保压。具体地,传送装置20沿工作平台101的纵向布置,点胶装置40、对位装置60及贴合装置70沿传送装置20的传送方向依次排列,第一识别装置30 设于传送装置20的上侧,以对待点胶的下盖300的三维坐标进行识别并将该识别信息反馈给控制模组10,第二识别装置50设于对位装置60的上侧或/和外侧,以对上盖200与下盖300的贴合处的坐标进行识别并将该识别信息反馈给控制模组10,控制模组10控制上述各装置间的协调动作。其中,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100还包括罩设于上述各装置外部的机壳102,机壳102上开设有进料口与出料口。控制模组10的显示屏11及控制按钮12设于机壳102上,控制模组10的键盘13与鼠标呈可抽拉地设于工作平台101上,控制模组10的控制器等电气控制组件设于机壳102内。可理解的是,控制模组 10的具体结构及控制原理为本领域所公知,故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更具体地:

传送装置20上顺次设有进料位20a、点胶位20b、对位摆放位20c、贴合保压位20d及出料位20e。则传送装置20将待点胶的下盖300由进料位20a传送至点胶位20b,于该工位完成对待点胶的下盖300进行点胶后,传送装置20再将点胶后的下盖300传送至对位摆放位20c,于此工位将上盖200对位托载于下盖300的正上方后,传送装置20再将对位摆放的上盖200与下盖300传送至贴合保压位20d,以完成对位贴合及初次保压的作业,之后,传送装置20将初次保压的上盖200与下盖300传送至出料位20e以下料。而为了优化结构,以期有效地缩小整个设备的体积,出料位20e与进料位20a可呈相平齐或相重合的设置,对位摆放位20c亦可与进料位20a呈相重合的设置,则只需在机壳102的一侧开设进出口即可。

请结合图4和图5,由于单一直线式的传料无法有效的平衡产线,贴合效率不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传送装置20包括两进料导轨21及一出料导轨22,两进料导轨21以出料导轨22为中心呈对称地布置。点胶装置40、第一识别装置30及第二识别装置50三者的数量均为一个,且三者均呈往返于两进料导轨 21之间的设置,而对位装置60及贴合装置70与进料导轨21呈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点胶装置40设置于两进料导轨21的前上方,则藉由一点胶装置40及与其对应设置的第一识别装置30同步往返于两进料导轨21之间而实现对两进料导轨21上传送的下盖300进行交替点胶,且有效保证了点胶的精确度;藉由设于两对位装置60处的第二识别装置50往返于两进料导轨21之间而对二者上传送的对位摆放的上盖200与下盖300的贴合处的坐标进行交替识别,再藉由两贴合装置70分别对两进料导轨21上的上盖200与下盖300交替对位贴合及初步保压,两进料导轨21上完成初步保压的上盖200与下盖300交替传送至出料导轨22上,从而有效平衡产线,提高贴合效率。优选地,进料导轨21具体为一线性滑台,出料导轨22具体为一传送带。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100还包括移送装置80,移送装置80位于对位装置60与传送装置20之间,移送装置80将经初步保压的上盖200与下盖300由对位装置60移送至传送装置20上。则每一进料导轨21 上设有进料位20a、点胶位20b、对位摆放位20c、贴合保压位20d及移送位20f,而出料导轨22上设有转接位20g及出料位20e。优选地,对位摆放位20c与进料位20a呈相重合的设置,转接位20g与移送位20f呈相平齐的布置,出料位 20e与进料位20a呈相平齐的设置。从而可有效缩短各装置间的位移行程,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且使得整个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

请参阅图6至图8,传送装置20还包括于进料导轨21及出料导轨22上传送的定位载具23,定位载具23固定下盖300并可将上盖200对位托载于下盖 300的正上方或解除对上盖200的托载,定位载具23还可持续抵压经初步保压的上盖200与下盖300。则完成初步保压的上盖200与下盖300连同定位载具 23由进料导轨21上一起被移送至出料导轨22上以传送下料的过程中,定位载具23持续对上盖200与下盖300进行保压,持续时间大致为3-8分钟,且边传送边保压,从而实现上盖200与下盖300的无缝且牢固的贴合,布局合理,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具体地,定位载具23包括底板231、安设于底板231上的载板232及压头233,载板232位于底板231的上方且二者之间藉由支撑杆2311连接,载板232的两相对端处各设有一压头233。两压头233可相向移动而将上盖200对位托载于下盖300的正上方,两压头233可相背移动而解除对上盖200的托载,即两压头233可沿底板231的纵向相对移动。两压头233还可相对载板232上下移动而持续抵压经初步保压的上盖200与下盖300,即两压头233可沿垂直于底板231的竖直方向直线运动。更具体地,载板232的中心处设有一安置区23a,安置区23a的形状与下盖300的形状相对应,下盖300安置于载板232的安置区23a内。每一压头233上设有与上盖200的形状相对应的仿形托载部2331,两压头233上的仿形托载部2331相配合而形成托载上盖 200的托载区23b。优选地,安置区23a内设置有真空吸嘴2321,真空吸嘴2321 从下盖300的底侧吸附固定下盖300;安置区23a的边缘处设有锁扣件2322,锁扣件2322从下盖300的外侧固定下盖300,从而多角度多位置的对下盖300 进行固定,定位效果更佳。其中,真空吸嘴2321与锁扣件2322的数量均为多个,从而实现对具有一定曲度的下盖300更有效的固定。另外,安置区23a的边缘处还可设置反光板2323,反光板2323由安置区23a的内侧向着安置区23a 的外侧布置。则藉由反光板2323对光源的反射,便于第二识别装置50对具有一定曲度的上盖200与下盖300的轮廓的捕捉,尤其是对二者的贴合处的轮廓的捕捉,以便后续进行对位调整的作业。

具体地,定位载具23还包括凸轮组件234、第一连接板235及第二连接板 236,凸轮组件234的轴承2341与凸轮2342相配合地连接,凸轮2342呈板状,轴承2341滑设于底板231上,第一连接板235与凸轮2342固接并与底板231 藉由导向杆2312呈活动地连接,两第二连接板236呈间隔开地布置于第一连接板235上并可于第一连接板235上做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直线运动,两第二连接板236还与两压头233呈一一对应地连接。其中,定位载具23还包括与轴承2341 相连并驱使轴承2341动作的保压驱动器237以及与两第二连接板236相连并驱使两第二连接板236相对运动的托载驱动器238,保压驱动器237与托载驱动器 238可设置于底板231上。则保压驱动器237驱使轴承2341于底板231上水平滑动而促使凸轮2342带动第一连接板235沿竖直方向直线运动,运动的第一连接板235藉由两第二连接板236带动两压头233同步下移或上移,两压头233 相对载板232上下移动以抵压上盖200及下盖300,从而藉由凸轮组件234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对初步贴合的上盖200与下盖300的持续保压作业,使得定位载具23的结构简单且紧凑,有效缩小了整个定位载具23的体积。而两第二连接板236还可在托载驱动器238的驱使于第一连接板235上相向或相背的滑动而带动两压头233做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直线运动,从而实现对上盖200的托载或解除对上盖200的托载。

优选地,结合图6至图9,保压驱动器237与托载驱动器238还可设置于进料导轨21的载块211上,而载块211与进料驱动器212的输出端相连,进料驱动器212驱使载块211带动定位载具23于进料导轨21上滑动,从而可简化定位载具23的结构,便于定位载具23的传送。进料驱动器212具体为伺服电机。其中,两第二连接板236可藉由一转接组件239与一托载驱动器238连接,从而实现二者的相向或相背的同步运动,且简化了结构。进一步地,载块211上还设有真空吸嘴2111及定位销2112以固定定位载具23,而定位载具23的底板 231上设有与定位销2112相对应的定位孔(图中未示出)。

请参阅图10和图11,对位装置60滑设于进料导轨21的后段,对位装置 60可将定位载具23向上顶起而脱离进料导轨21,从而便于第二识别装置50的检测识别及贴合装置70的对位贴合及保压;对位装置60还可驱使脱离了进料导轨21的定位载具23沿进料导轨21的纵向移动,从而配合贴合装置70对下盖300进行微调;对位调整及保压后,对位装置60还可将顶起的定位载具23 放回至进料导轨21上继续传送以下料。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对位装置60 包括托板61及托架62,托板61滑设于进料导轨21的后段上,托架62滑设于托板61上且托架62可相对托板61上下移动,托架62的两侧板621位于进料导轨21的两侧且低于或平齐于进料导轨21的上表面。上下移动的托架62可将进料导轨21上传送的定位载具23向上顶起而脱离进料导轨21,沿进料导轨21 的纵向于托板61上滑动的托架62可将脱离了进料导轨21的定位载具23移送至托板61上。而托板61于进料导轨21上滑动可带动定位载具23上的上盖200 与下盖300进行对位调整,上盖200与下盖300对位贴合并初步保压后,托板 61于进料导轨21上滑动还可带动进行持续保压的定位载具23移动至便于下料的位置处,即由托板61直接将定位载具23传送至移送装置80处,结构更加简单。

更具体地,为了对定位载具23进行精确有效的传送,进料导轨21可分割为前段导轨213(见图9)及后段导轨214,定位载具23藉由载块211于前段导轨213上往复运动,以实现对下盖300的点胶及上盖200的对位托载。定位载具23藉由托板61于后段导轨214上往复运动,以实现上盖200与下盖300的对位贴合及传送以下料。则托板61上也设有驱使轴承2341滑动的保压驱动器 63、驱使两第二连接板236做相向或相背运动的托载驱动器64以及固定定位载具23的真空吸嘴65,托架62上设有固定定位载具23的定位销66,当然,托板61上也可设置固定定位载具23的定位销68,托板61与对位驱动器67的输出端相连,对位驱动器67驱使托板61于后段导轨214上滑动。托架62的定位板622滑设于托板61上并藉由连接板6221与纵移驱动器623的输出端相连,托架62的两侧板621与竖移驱动器624的输出端相连而可于定位板622上滑动。保压驱动器63与托载驱动器64具体为气缸,对位驱动器67具体为伺服电机,竖移驱动器624,纵移驱动器623选用笔型气缸。

对位装置60的工作原理为:当感应器感应到前段导轨213上的定位载具23 到位后,发送信号给到控制模组10,在控制模组10的控制下,进料驱动器212 停止传送定位载具23,纵移驱动器623驱使定位板622沿与后段导轨214的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两侧板621移动至定位载具23的两侧端的下方;通过定位销66与底板231上的定位孔2313进行对位后,竖移驱动器624 驱使两侧板621同步上移而将定位载具23向上顶起而脱离前段导轨213;之后,纵移驱动器623驱使定位板622带动两侧板621沿后段导轨214的传送方向移动而将托载于其上的定位载具23移送至托板61上,托板61藉由真空吸嘴65 及定位销68固定定位载具23;之后,根据需要,对位驱动器67可驱使托板61 带动定位载具23沿后段导轨214的纵向移动,从而配合贴合装置70对下盖300 进行微调;上盖200与下盖300经调整而无缝贴合并保压后,对位驱动器67再驱使托板61沿后段导轨214的传送方向滑动而带动定位载具23及其上的上盖 200与下盖300移动至移送装置80处。

请参阅图12,由于本设备采用AB胶进行点胶,为了防止AB胶于点胶针头处发生凝固堵塞现象,点胶装置40包括第一胶筒41、第二胶筒42、混合胶筒43、点胶针头44及止流件45,第一胶筒41与第二胶筒42中的两种胶水于混合胶筒43中混合而形成混合胶水,止流件45设于混合胶筒43的胶管431与点胶针头44之间以控制混合胶筒43与点胶针头44之间的导通,从而允许或阻断混合胶水于混合胶筒43与点胶针头44间的流通。具体地,胶管431与止流件45穿置于一固定件46的挤压孔461内,胶管431呈倾斜地穿置于挤压孔461 内,止流件45沿竖直方向穿置于挤压孔461内,且止流件45在与之相连的止流驱动机构47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直线运动而进出挤压孔461,从而对挤压孔 461内的胶管431进行挤压或释放对胶管431的挤压,从而实现混合胶水于混合胶筒43与点胶针头44间流通与否的控制。可理解的是,为了实现对两进料导轨21上传送的下盖300的交替点胶,点胶装置40还包点胶移动机构48,点胶移动机构48驱使点胶针头44沿工作平台101的横向及垂直于工作平台101的竖直方向移动。具体地,点胶移动机构48包括支撑架481、设于支撑架481上的横移驱动器482及与横移驱动器482的输出端相连的竖移驱动器483。第一识别装置30设于点胶装置40处且与点胶装置40同步往返于两进料导轨21之间,从而交替地对两进料导轨21上的下盖300的三维坐标进行识别,并反馈识别信息给控制模组10,从而便于点胶装置40根据控制模组10的指示进行精确点胶。横移驱动器482与竖移驱动器483均为伺服电机。其中,第一识别装置30包括一工业相机31、一测高仪32及与工业相机31相配合的光源(图中未示出),光源优选为环形光。

请参阅图13,点胶装置40还包括设于进料导轨21旁侧的点胶辅助装置49,点胶辅助装置49用于对点胶针头44的对位校准、点胶针头44中残胶的自动清理或/和点胶针头44针尖处残胶的自动清理。点胶辅助装置49包括辅助导轨491 及滑设于辅助导轨491上的辅助载台492,辅助载台492上设有残胶收集盒493、表面光洁的金属板494或/和校准感应器495。点胶针头44内大部分残胶被吹至残胶收集盒493中,点胶针头44处残留的胶水在重力作用下垂落并粘贴于金属板494上,在金属板494与残胶之间所产生的粘附力的作用下残胶脱离点胶针头44。校准感应器495用于对点胶针头44的三维坐标进行校准。辅助载台492 在与之相连的驱动器496的驱动下沿辅助导轨491的纵向移动至机壳102的进出口处,从而便于对金属板494上及残胶收集盒493中的残胶的清理。驱动器 496具体为伺服电机。可理解的是,点胶辅助装置49也可呈固定的设置,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14,第二识别装置50设于两进料导轨21的上方,第二识别装置 50往返于两进料导轨21之间交替地对两进料导轨21上的上盖200与下盖300 的贴合处的坐标进行识别并反馈识别信息给控制模组10。其中,第二识别装置 50包括多个工业相机51,且多个工业相机51对位于上盖200与下盖300的贴合处的不同区域,则通过对具有一定曲度的贴合面的多个区域的坐标进行识别,从而实现更加精确的对位调整。具体地,第二识别装置50包括4个工业相机51, 4个工业相机51安设于托盘52上藉由托盘52滑设于支撑架53上。其中,支撑架53上设有横移驱动器54及与横移驱动器54的输出端相连的竖移驱动器55,托盘52与竖移驱动器55的输出端相连。横移驱动器54与竖移驱动器55具体为伺服电机。第二识别装置50还包括设置于工业相机51下端的第一光源56,第一光源56从上盖200的上方打光,从而起到较好的打光效果。第一光源56 可为一整体的环形光源,也可以是与工业相机51呈一一对应设置的光源。

请参阅图15,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识别装置50的识别效果,第二识别装置50还包括辅助打光组件57,辅助打光组件57包括第二光源571,第二光源571 从上盖200与下盖300的侧面打光,从而与定位载具23上的反光板2323相配合,进一步提高工业相机51对下盖300与上盖200相贴合的贴合处的坐标识别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对位调整的效率及精确度。具体地,辅助打光组件57与对位装置60呈一一对应地设置并位于对位装置60的上侧,第二光源571可相对对位装置60上下移动,从而靠近或远离上盖200与下盖300的贴合处的外侧。第二光源571优选为条形光,第二光源571的数量可为4个,4个第二光源571 呈倾斜地安设于一方形框架572的边框上,方形框架与安设于支撑架573上的调光驱动器574的输出端相连,调光驱动器574驱使方形框架572沿竖直方向直线移动而带动4个第二光源571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更佳的打光效果,进而提高对位调整的精度及效率。

请参阅图16,贴合装置70包括支撑架71、设于支撑架71上的吸盘72及与吸盘72相连的吸盘驱动机构73,吸盘72具有与上盖200的外轮廓相对应的吸附面,该吸附面为一曲面。吸盘驱动机构73驱使吸盘72沿水平横向及竖直方向直线运动以及转动,藉由吸盘72带动上盖200移动及转动而与下盖300进行对位调整以贴合,吸盘驱动机构73还驱使吸盘72对调整为无缝对接的上盖 200与下盖300进行保压,至少保压30秒。具体地,吸盘驱动机构73包括设于支撑架71上以驱使吸盘72沿水平横向移动的横移驱动器731、连接于横移驱动器731的输出端以驱使吸盘72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竖移驱动器732、以及连接于竖移驱动器732的输出端以驱使吸盘72转动的旋转驱动器733,吸盘72连接于旋转驱动器733的输出端。横移驱动器731与竖移驱动器732具体为伺服电机,旋转驱动器733具体为旋转电机。优选地,为了防止吸盘72抵压上盖200时抵压力过大,吸盘驱动机构73还包括压力传感器734,压力传感器734设置于竖移驱动器732的输出端。为了便于与压头233的配合,吸盘72的尺寸小于上盖 200的尺寸,便于吸盘72吸取上盖200后,两压头233再解除对上盖200的托载,以便吸盘驱动机构73控制吸盘72进行对位调整。进一步地,吸盘72的外缘处设有呈间隔布置的凸起721,凸起721不仅可以起到加强真空吸附的作用,并且可更好的透光,便于工业相机51对贴合处的坐标的捕捉识别。

请参阅图17,为了简化结构,移送装置80也设于支撑架53上,移送装置 80与第二识别装置50分设于支撑架53的两相对侧。移送装置80包括夹爪81 及与夹爪81相连的夹爪驱动机构82,夹爪驱动机构82驱使夹爪81沿水平横向及竖直方向移动而交替抓取两移送位20f处的定位载具23,并将该定位载具23 连同其上的上盖200与下盖300一起移送至出料导轨22上。具体地,夹爪81 的数量为两个,夹爪驱动机构82包括安设于支撑架53上的横移驱动器821、与横移驱动器821的输出端相连的竖移驱动器822、与竖移驱动器822的输出端相连的夹持驱动器823,两夹爪81与夹持驱动器823的输出端相连。横移驱动器 821驱使两夹爪81于两移送位20f及转接位20g之间往复移动,竖移驱动器822 驱使两夹爪61沿竖直方向直线运动以靠近或远离定位载具23,夹持驱动器823 驱使两夹爪81夹紧或松开定位载具23。在本实施例中,横移驱动器821与竖移驱动器822具体为伺服电机,夹持驱动器823具体为气缸。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 100还包括保护盒90,保护盒90架设于出料导轨22上并位于点胶装置40的下方,从而有效防止点胶装置40往返于两进料导轨21之间时,胶水滴落而污染出料导轨22上传送的上盖200与下盖300。

以下结合图1至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首先,设备启动后,托载驱动器238驱使处于初始状态的两压头233做相远离的直线运动以让位上料,将一下盖300放置于任意一进料位20a处的定位载具23的安置区23a内后,在控制模组10的控制下,多个真空吸嘴2321从下盖300的底部对下盖300进行固定,对多个锁扣件2322进行按压而实现从下盖 300的外侧对下盖300进行固定;

设于此工位的感应器感应到下盖300到位后,在控制模组10控制下,定位载具23移动至点胶位20b处,位于两点胶位20b之间的第一识别装置30与点胶装置40移动至该点胶位20b的正上方,第一识别装置30对该下盖300的三维坐标进行识别并将识别信息反馈给控制模组10,控制模组10根据反馈信息控制点胶装置40进行点胶,点胶完成后点胶装置40与第一识别装置30平移至另一点胶位20b处准备对另一下盖200进行点胶作业,同时,点胶完成的下盖200 随着定位载具23折返回进料位20a处,且在折返过程中,托载驱动器238驱使两压头做233做相靠近的复位动作以形成对位于下盖300正上方的托载区23b;

接着,将上盖200内的电线先插入到下盖300内,再将上盖200对位放置于托载区23b内而实现上盖200与该下盖300的初步对位,之后,定位载具200 带动对位摆放但未贴合的上盖200与下盖300移动至靠近对位装置60的前段导轨213的末端处,对位装置60将定位载具23由前段导轨213托载至后段导轨 214的贴合保压位20d处;

位于两贴合保压位20d之间的第二识别装置50移动至该贴合保压位20d的上方而对上盖200与下盖300的坐标进行识,并将识别信息反馈给控制模组10,在控制模组10的控制下,贴合装置70下移而吸住上盖200,然后,托载驱动器 238驱使两压头233相背运动而解除对上盖200的托载,贴合装置70与对位装置60相配合,对上盖200与下盖300进行对位调整,在调整过程中,第一光源 56与第二光源571分别从上盖200与下盖300的上方及侧方进行打光,并藉由反光板2323对光源的反射,多个工业相机51对具有一定曲度的上盖200与下盖300的贴合处的轮廓进行捕捉,从而配合贴合装置70与对位装置60对待贴合的上盖200与下盖300进行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边拍照边对位调整的作业,至贴合装置70将调整为无缝对接的上盖200与下盖300进行贴合并保压一段时间,保压过程中,第二识别装置50移动至另一贴合保压位20d的上方准备下一识别作业;

贴合装置70保压持续近30秒时,托载驱动器238驱使两压头233做相互靠近的直线运动而回到初始位置,保压驱动器237再驱使两压头233向下移动而抵压上盖200,之后,贴合装置70复位,由两压头233对初步保压的上盖200 与下盖300进行持续保压;

再由对位装置60将处于持续保压状态的定位载具23移送至移送位20f,移送装置80将定位载具23连同上盖200与下盖300一起移送至出料导轨22的转接位20g处,定位载具23带动上盖200与下盖300由出料导轨22的转接位20g 向着出料位20e的方向移送;

最后,移送至出料位20e的定位载具23已持续保压大致3-8分钟,此时,胶水已凝固,经过两次保压的上盖200与下盖300牢固的贴合,两压头233再向上移动并相互远离,人工将贴合的上盖200与下盖300取下即可,不断重复上述作业即可实现对贴合面为曲面的耳机的上盖200与下盖300贴合的自动化流水作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曲面产品高精度贴合机100可实现下盖300 及上盖200的传送、点胶、对位贴合、保压定型等装配过程的自动化流水作业;通过第一识别装置30对待点胶的下盖300的坐标进行识别,在控制模组10的控制下点胶装置40再对应点胶,从而有效保证点胶的精确度;而上盖200托载于下盖300的上方而进行初次对位摆放后,第二识别装置50还对摆放的上盖200 与下盖300的贴合处的坐标进行检测及反馈,从而藉由对位装置60、第二识别装置50及贴合装置70的配合实现对上盖200与下盖300进行边检测边对位调整,至对位贴合装置70对调整呈无缝对接的上盖200与下盖300进行贴合并初步保压以定型;且传送装置20对初步保压的上盖200与下盖300进行传送的过程中持续对上盖200与下盖300进行保压,边传送边保压,有效地利用了下料传送的时间,通过二次保压实现上盖200与下盖300精密且牢固的贴合。本设备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有效提高了效率,贴合精确度高。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