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温机的高低温切换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2245发布日期:2019-10-19 02:52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模温机的高低温切换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温机温度控制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温机的高低温切换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注塑成型中,注射机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注射成型是通过注塑机和模具来实现的,塑料制品成型模具的温度需要精准控制,温度过高,成型品容易出现变形,温度过低,成型品表面容易出现熔接痕。行业内控制成型模具温度的常规做法是使用蒸汽转换模温机来控制生产,但该模温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对一些需要在200度以上高温注塑,并在100度以下冷却成型的注塑产品不适用,因为使用蒸汽加热,温度越高,压力越高,过高的蒸汽压力使得设备的使用安全存在一定隐患,且这种模温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在高低温切换时响应速度慢。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模温机的高低温切换控制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模温机的温控系统在高温工作时存在安全隐患,且在高温和低温之间切换控制产品成型温度时响应速度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模温机的高低温切换控制系统包括:高温控制回路、低温控制回路及气动切换控制子系统,高温控制回路与低温控制回路的输出端均与客户端连接。

高温控制回路包括:热油槽、加热器、第一循环泵、第一气动三通阀及第一气动两通阀。热油槽、加热器、第一循环泵、第一气动三通阀、客户端、第一气动两通阀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其中,第一气动三通阀的进油端与第一循环泵的出油端连接,其第一出油端与客户端的进油端连接。第一气动两通阀的出油端与加热器的第二进油端连接。

低温控制回路包括:冷油槽、第二循环泵、热交换器、第二气动三通阀及第二气动两通阀。冷油槽、第二循环泵、热交换器、第二气动三通阀、客户端及第二气动两通阀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其中,第二气动三通阀的进油端与热交换器的出油端连接,其第一出油端与客户端的进油端连接。第二气动两通阀的出油端通过管路与冷油槽的回油端连接。

气动切换控制子系统包括: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设有四出气口,分别为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三出气口和第四出气口。空气过滤器的进气口与外部气源连接,其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三出气口以及第四出气口分别和第一气动三通阀、第一气动两通阀、第二气动三通阀以及第二气动两通阀的进气端连接。

优选地,第一气动三通阀的第二出油端与加热器的第二进油端通过管路连接。

优选地,第二气动三通阀的第二出油端与冷油槽的回油端连接。

优选地,加热器设有排气口,热油槽设有集气口,排气口与集气口之间通过管路连接,且排气口与集气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电磁阀,第一电磁阀与外部的电控箱电连接。

优选地,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三出气口以及第四出气口内分别设有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及第五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及第五电磁阀均与电控箱电连接。

优选地,加热器上设有第一感温线,第一循环泵与第一气动三通阀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感温线,热交换器与第二气动三通阀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三感温线,客户端的进油端和出油端分别设有第四感温线和第五感温线。第一感温线、第二感温线、第三感温线、第四感温线及第五感温线均与外部的电控箱电连接。

优选地,第一循环泵与第一气动三通阀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低压压力开关、第一压力传感器及第一压力表。热交换器与第二气动三通阀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表。热交换器的进水端设有第二低压压力开关。空气过滤器内设有第三低压压力开关。

优选地,第一循环泵与第二循环泵均为高温磁力泵。

优选地,热交换器为壳管式换热器。

优选地,热油槽与冷油槽之间设有平衡管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降低了高温工作时系统的工作压力,提高了系统在高压工作时的安全性;高温控制回路和低温控制回路之间切换响应速度快;系统操作方便且使用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温机的高低温切换控制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模温机的高低温切换控制系统。

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温机的高低温切换控制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模温机的高低温切换控制系统包括:高温控制回路、低温控制回路及气动切换控制子系统,高温控制回路与低温控制回路的输出端均与客户端1连接。

高温控制回路包括:热油槽2、加热器3、第一循环泵4、第一气动三通阀5及第一气动两通阀6。热油槽2、加热器3、第一循环泵4、第一气动三通阀5、客户端1及第一气动两通阀6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其中,第一气动三通阀5的进油端与第一循环泵4的出油端连接,其第一出油端与客户端1的进油端连接。第一气动两通阀6的出油端与加热器3的第二进油端连接。工作时,第一循环泵4开启,并由热油槽2向回路内补导热油,导热油在第一循环泵4的作用下先经加热器3加热,然后经第一循环泵4流入第一气动三通阀5,并从第一气动三通阀5的第一出油端流出,再流经客户端1,实现对客户端1加热,最后再经第一气动两通阀6及加热器3的第二进油端流回至加热器3内,实现循环加热。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高温控制回路的工作效率,第一气动三通阀5的第二出油端直接与加热器3的第二进油端通过管路连接。在高温控制回路接入客户端1工作前,第一气动三通阀5先切换至进油端与其第二出油端导通,高温控制回路内的导热油流入到第一气动三通阀5后直接流回至加热器3内循环加热,实现先将高温控制回路内的导热油预热至工作温度。客户端1接入到高温控制回路后,第一气动三通阀5再切换至进油端与其第一出油端导通,使预热后的导热油流经客户端1,大大提高对客户端1加热的效率。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加热器3加热时由于部分导热油蒸发而导致高温控制回路内的压力急剧增大,加热器3设有排气口,热油槽2设有集气口,排气口与集气口之间通过管路连接,且排气口与集气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电磁阀7,第一电磁阀7与外部的电控箱电连接。

低温控制回路包括:冷油槽8、第二循环泵9、热交换器10、第二气动三通阀11及第二气动两通阀12。冷油槽8、第二循环泵9、热交换器10、第二气动三通阀11、客户端1及第二气动两通阀12依次通过管路连接,其中,第二气动三通阀11的进油端与热交换器10的出油端连接,其第一出油端与客户端1的进油端连接。第二气动两通阀12的出油端通过管路与冷油槽8的回油端连接。工作时,第二循环泵9开启,并由冷油槽8向回路内补导热油,导热油在第二循环泵9的作用下,先经第二循环泵9流入至热交换器10进行热交换,然后流入到第二气动三通阀11,并从第二气动三通阀11的第一出油端流出,再流经客户端1,实现对客户端1冷却,最后经第二气动两通阀12及冷油槽8的回油端回流至冷油槽8进行自然冷却,并实现循环冷却。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低温控制回路的工作效率,第二气动三通阀11的第二出油端直接与冷油槽8的回油端连接。在低温控制回路接入客户端1工作之前,第二气动三通阀11先切换至进油端与其第二出油端导通,低温控制回路内的导热油经热交换器10流入到第二气动三通阀11后,直接回流至冷油槽8,实现先将低温控制回路内的导热油预冷至工作温度。客户端1接入到低温控制回路后,第二气动三通阀11再切换至进油端与其第一出油端导通,使预冷后的导热油流经客户端1,大大提高对客户端1的冷却效率。

气动切换控制子系统包括:空气过滤器13,空气过滤器13设有四个出气口,分别为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三出气口和第四出气口。空气过滤器13的进气口与外部气源连接,其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三出气口以及第四出气口分别和第一气动三通阀5、第一气动两通阀6、第二气动三通阀11以及第二气动两通阀12的进气端连接。工作时,第一气动三通阀5、第一气动两通阀6、第二气动三通阀11以及第二气动两通阀12分别通过从空气过滤器13的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三出气口以及第四出气口输入的气体来控制开和关。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气动切换控制子系统对第一气动三通阀5、第一气动两通阀6、第二气动三通阀11及第二气动两通阀12的切换控制,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三出气口以及第四出气口内分别设有第二电磁阀14、第三电磁阀15、第四电磁阀16及第五电磁阀17,第二电磁阀14、第三电磁阀15、第四电磁阀16及第五电磁阀17均与电控箱电连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系统内导热油的温度过高,而使得系统内的压力增大,加热器3上设有第一感温线18,第一循环泵4与第一气动三通阀5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感温线19,热交换器10与第二气动三通阀11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三感温线20,客户端1的进油端和出油端分别设有第四感温线21和第五感温线22。第一感温线18、第二感温线19、第三感温线20、第四感温线21及第五感温线22均与外部的电控箱电连接,实现实时监测系统内导热油的温度情况。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实时监测系统内的压力情况,第一循环泵4与第一气动三通阀5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低压压力开关23、第一压力传感器24及第一压力表25。热交换器10与第二气动三通阀11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26和第二压力表27。热交换器10的进水端设有第二低压压力开关28。空气过滤器13内设有第三低压压力开关29。

为进一步减小系统内的压力,加热器3与第一循环泵4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排油口,第一排油口内设有第一球阀30。冷油槽8与第二循环泵9之间设有第二排油口,第二排油口内设有第二球阀31。热油槽2上设有第一溢油口32,冷油槽8上设有第二溢油口33。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

当需要对客户端1进行加热时,第一循环泵4开启,第一气动三通阀5切换至进油端与其第一出油端导通,且第一气动两通阀6开启。热油槽2向系统内补充导热油,导热油在第一循环泵4的作用下先经加热器3加热,然后经第一循环泵4流入第一气动三通阀5,并从第一气动三通阀5的第一出油端流出,再流经客户端1,实现对客户端1加热,最后经第一气动两通阀6及加热器3的第二进油端流回至加热器3内,实现循环加热。

当需要对切换端进行冷却时,第二循环泵9开启,第二气动三通阀11切换至进油端与其第一出油端导通,且第二气动两通阀12开启。冷油槽8向系统内补充导热油,导热油在第二循环泵9的作用下,先经第二循环泵9流入至热交换器10进行热交换,然后流入到第二气动三通阀11,并从第二气动三通阀11的第一出油端流出,再流经客户端1,实现对客户端1冷却,最后经第二气动两通阀12及冷油槽8的回油端回流至冷油槽8进行自然冷却,并实现循环冷却。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为防止第一循环泵4和第二循环泵9在高温环境下长期使用容易漏油,第一循环泵4与第二循环泵9均为高温磁力泵。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低温控制回路的冷却效率,热交换器10采用传热效率高的壳管式换热器。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热油槽2与冷油槽8之间设有平衡管路34,热油槽2与冷油槽8通过平衡管路34连通,可互相补油,互为排气,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储油量和排气性能,从而能更进一步减小系统内的压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降低了高温工作时系统的工作压力,提高了系统在高压工作时的安全性;高温控制回路和低温控制回路之间切换响应速度快;系统操作方便且使用寿命更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