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用轨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65730发布日期:2021-09-15 09:1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用轨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用轨道结构。


背景技术:

2.复合材料是人们运用先进的材料制备技术将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分优化组合而成的新材料;例如,碳纤维材料;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具有耐高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外形呈纤维状、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由于其石墨微晶结构沿纤维轴择优取向,因此沿纤维轴方向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碳纤维的密度小,因此比强度和比模量高。碳纤维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增强材料与树脂、金属、陶瓷及炭等复合,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其比强度及比模量在现有工程材料中是最高的。
3.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先对原料进行涂料然后进行冲压,由于涂胶过程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所以对冲压机的两侧进行交替进料要节约较多时间,例如,冲压机左侧的原料涂胶完毕后被送入冲压机内进行冲压,此时冲压机右侧的原料可进行涂料,待左侧原料冲压结构后通过轨道返回至左侧,然后使右侧原料运输至冲压机内。在此过程中,需要同时对两个轨道上运输轨道进行协调控制,使得两个轨道反向运动,从而使得两个模具始终处于一进一出的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用轨道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一种针对冲压机自动换料的模具专用轨道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6.一种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用轨道结构,包括第一圈形轨组和第二圈形轨组,所述第一圈形轨组与所述第二圈形轨组有部分重叠地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圈形轨组上安装有用于沿所述第一圈形轨组的轨道滑动的第一移动钢圈,在所述第二圈形轨组上安装有用于沿所述第二圈形轨组的轨道滑动的第二移动钢圈,所述第一移动钢圈和第二移动钢圈的顶端均用于安装成型模具;
7.所述第一圈形轨组与所述第二圈形轨组之间连接有用于同时驱动两个所述第一移动钢圈和第二移动钢圈反向运动以使所述第一移动钢圈和第二移动钢圈的成型模具呈一进一出状态的协调驱动组件。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移动钢圈包括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圈形轨组上的多个第一限位横板、以及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圈形轨组上的多个第一移动钢索圈,在所述第一限位横板上开设有第一连结孔,且所述第一移动钢索圈一一对应地固定套接于所述第一连结孔内;
9.所述第二移动钢圈包括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圈形轨组上的多个第二限位横板、以及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圈形轨组上的多个第二移动钢索圈,在所述第二限位横板上开设有
第二连结孔,且所述第二移动钢索圈一一对应地固定套接于所述第二连结孔内。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协调驱动组件包括同时贯穿所述第一圈形轨组和第二圈形轨组重叠部分的联动轮,所述联动轮的两端均通过阻尼轴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圈形轨组和第二圈形轨组一一对应安装,在所述联动轮上开设有用于咬合传动所述第一限位横板和第二限位横板的第一驱动卡槽;
11.在所述第一圈形轨组的远离所述联动轮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驱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轮的两侧均通过第一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圈形轨组上,在所述第二圈形轨组的远离所述联动轮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驱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轮的两侧均通过第二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圈形轨组上,在所述第一驱动轮上开设有用于咬合传动所述第一限位横板的第二驱动卡槽,在所述第二驱动轮上开设有用于咬合传动所述第二限位横板的第三驱动卡槽。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一圈形轨组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电机,在所述第二圈形轨组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电机。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一圈形轨组和第二圈形轨组上均开设有环形滑槽,在所述第二限位横板和第一限位横板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嵌套至环形滑槽内的滑动球体。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移动钢圈和第一移动钢圈,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传送带结构,提高传送带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稳定性,通过协调驱动组件控制进行驱动,从而使得装置自动完成模具的一进一出工作,实现冲压机的自动换料过程,在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中可提高生产的效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圈形轨组和第二圈形轨组重叠部分的截面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轮安装处的截面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轮安装处的截面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成型模具的安装侧面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成型模具的安装俯视图。
23.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0024]1‑
第一圈形轨组;2

第二圈形轨组;3

第一移动钢圈;4

第二移动钢圈; 5

协调驱动组件;6

环形滑槽;7

成型模具;8

模具承载槽;
[0025]
31

第一限位横板;32

第一移动钢索圈;33

第一连结孔;
[0026]
41

第二限位横板;42

第二移动钢索圈;43

第二连结孔;
[0027]
51

联动轮;52

阻尼轴;53

第一驱动卡槽;54

第一驱动轮;55

第一转轴; 56


二驱动轮;57

第二转轴;58

第二驱动卡槽;59

第三驱动卡槽;510

第一电机;511

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9]
如图1和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用轨道结构,包括第一圈形轨组1和第二圈形轨组2,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与所述第二圈形轨组 2有部分重叠地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上安装有用于沿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的轨道滑动的第一移动钢圈3,在所述第二圈形轨组2上安装有用于沿所述第二圈形轨组2的轨道滑动的第二移动钢圈4,所述第一移动钢圈3和第二移动钢圈4的顶端均用于安装成型模具;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与所述第二圈形轨组2之间连接有用于同时驱动两个所述第一移动钢圈3和第二移动钢圈4反向运动以使所述第一移动钢圈3和第二移动钢圈4的成型模具呈一进一出状态的协调驱动组件5。
[0030]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移动钢圈4和第一移动钢圈3,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传送带结构,提高传送带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稳定性,通过协调驱动组件2控制进行驱动,从而使得装置自动完成模具的一进一出工作,实现冲压机的自动换料过程,在复合材料的生产过程中可提高生产的效率。
[0031]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限位横板31和第二限位横板41分别对第二移动钢圈4和第一移动钢圈3排布方式以及运动轨迹进行驱动和限制,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传送带,大大提高了传送带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稳定性。
[0032]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移动钢圈3包括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上的多个第一限位横板31、以及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 上的多个第一移动钢索圈32,在所述第一限位横板31上开设有第一连结孔33,且所述第一移动钢索圈32一一对应地固定套接于所述第一连结孔33内;所述第二移动钢圈4包括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圈形轨组2上的多个第二限位横板41、以及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圈形轨组2上的多个第二移动钢索圈42,在所述第二限位横板41上开设有第二连结孔43,且所述第二移动钢索圈42一一对应地固定套接于所述第二连结孔43内。所述协调驱动组件5包括同时贯穿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和第二圈形轨组2重叠部分的联动轮51,所述联动轮51的两端均通过阻尼轴52可转动地与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和第二圈形轨组2一一对应安装,在所述联动轮51上开设有用于咬合传动所述第一限位横板31和第二限位横板41的第一驱动卡槽53。
[0033]
其中,在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的远离所述联动轮5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驱动轮54,所述第一驱动轮54的两侧均通过第一转轴55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上,在所述第二圈形轨组2的远离所述联动轮5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驱动轮56,所述第二驱动轮56的两侧均通过第二转轴57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二圈形轨组2上,在所述第一驱动轮54上开设有用于咬合传动所述第一限位横板31的第二驱动卡槽58,在所述第二驱动轮56上开设有用于咬合传动所述第二限位横板41的第三驱动卡槽59。在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
所述第一转轴55的第一电机510,在所述第二圈形轨组2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轴57的第二电机511。在所述第一圈形轨组1和第二圈形轨组2上均开设有环形滑槽6,在所述第二限位横板41和第一限位横板31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嵌套至环形滑槽6内的滑动球体7。
[0034]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第一电机510和第二电机511分别进工作。
[0035]
当第一电机510工作时,使第一驱动轮54发生转动,第一驱动轮54通过第二驱动卡槽58咬合第一限位横板31,从而拨动第一移动钢索圈32进行转动,而且第一移动钢索圈32发生运动时,通过第一限位横板31嵌套在第一驱动卡槽53内,从而带动联动轮51进行转动,当联动轮51发生转动时,联动轮51上的第一驱动卡槽53又会带动第二限位横板41运动,从而使得第二移动钢圈4反向运动。第二电机511启动的过程与该原理相同。
[0036]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方式,自动完成两个模具的进出协调控制,避免通过人工控制和电脑控制的过程。人工控制的方式需要增加多余的工位,电脑控制则会增加成本。且本实用新型还实现了两向驱动,而在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可实现双向驱动的装置,例如电机驱动的滚轮,其实现方式需要对电机的输出轴的方向进行控制,即需要购买更加先进的电机设备,且由于装置用于运输冲压的模具,故导致传送装置需要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故该种使用摩擦力进行驱动的滚轮极容易被破坏,导致装置的寿命减少。
[0037]
再例如,直线电机,第一、直线电机的伸缩范围较小;第二,直线电机的两端需要固定连接,以使得模具水平传送,而冲压使得模具会产生一定的偏移量,长期会损伤固定连接的直线电机。
[0038]
如图5和图6所示,两个成型模具7安装在模具承载槽8上进行滑动,以便于与冲压结构进行对准,而本实用新型用于驱动两个成型模具7进行配合滑动的动力来源。
[0039]
在图6中,上方的成型模具7运动至模具承载槽8的中间位置时,即该模具正对冲压机下方,此时下方成型模具7运动至模具承载槽8外,以便于上料,在上方的成型模具7冲压结束后,将上方成型模具7运送至模具承载槽8外,将下方成型模具7运输至模具承载槽8中,从而使得两个模具交替进冲压,以提高冲压的生产的效率。
[0040]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