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带表层的构件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587285发布日期:2021-09-10 19:43阅读:88来源:国知局
附带表层的构件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附带表层的构件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以往,提出有各种关于通过表层面部件对基材的表面进行包覆的附带表层的构件的技术。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

213134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手枕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由树脂成形体构成的手枕芯材的上表面载置缓冲材料,利用罩状的手枕表皮进行包裹,将手枕表皮的周缘的卷边部卡止于手枕芯材的端缘部。
3.然而,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车辆用手枕中,在将手枕表皮安装于手枕芯材时,需要作业人员用手指将手枕表皮的周缘的卷边部从1个角部依次地卷入的动作,从而存在组装加工时间变长等的问题。因此,期望使将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卷入基材的端缘的作业机械化,来提高生产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附带表层的构件的制造装置,具备:支承部件,其在使表层面部件重叠于基材的下部的状态下支承上述表层面部件;拉伸装置,其配置于上述支承部件的周围,通过拉伸部件将相对于上述基材的端缘以敞开状态被配置的上述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相对于上述基材向外侧方向进行拉伸;基材夹紧装置,其经由重叠于上述表层面部件的上述基材,将被上述拉伸装置的上述拉伸部件向外侧方向拉伸的上述表层面部件固定于上述支承部件而进行夹紧;拉伸解除装置,其在通过上述拉伸装置使上述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相对于上述基材向外侧方向移动的状态下,使上述拉伸部件从上述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脱离,利用上述表层面部件的弹性恢复力使上述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卷入上述基材的端缘而进行一体化;以及控制装置,其对上述拉伸装置、上述基材夹紧装置以及上述拉伸解除装置进行驱动控制。
5.根据实施方式,具备支点部件,该支点部件沿着上述支承部件的开口端的周缘进行配置,成为通过上述拉伸部件使被上述基材夹紧装置经由上述基材固定于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表层面部件向外侧方向弯曲的弯曲支点。
6.根据实施方式,上述支点部件包括沿着上述支承部件的开口端的周缘进行配置的一个或者多个圆棒。
7.根据实施方式,上述基材夹紧装置在将上述基材朝向上述支承部件压入,并使上述基材的外周端缘与上述表层面部件紧贴的状态下进行夹紧。
8.根据实施方式,上述拉伸部件构成为能够对上述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进行拉伸,并且能够从上述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脱离的形状。
9.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制造装置制造附带表层的构件的制造方法,具备:第1工序,在该工序中,将上述表层面部件配置于上述支承部件;第2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上述拉伸部件将在上述第1工序中配置的上述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相对于上述基
材向外侧方向进行拉伸;第3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上述基材夹紧装置,经由重叠于上述表层面部件的上述基材,将在上述第2工序中被上述拉伸部件向外侧方向拉伸的上述表层面部件固定于上述支承部件而进行夹紧;以及第4工序,在该工序中,当在上述第3工序中经由上述基材将上述表层面部件固定于上述支承部件而进行夹紧的状态下,通过上述拉伸解除装置使上述拉伸部件从上述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脱离,利用上述表层面部件的弹性恢复力使上述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卷入上述基材的端缘而进行一体化。
附图说明
10.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附带表层的构件的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11.图2是图1所示的附带表层的构件的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12.图3是图2的制造装置的iii

iii向视剖视图。
13.图4是对图3的支点部件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14.图5是表示图1的拉伸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15.图6是表示图2的基材夹紧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16.图7是对图6的基材夹紧装置的按压状态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17.图8是表示表层面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18.图9是图8的表层面部件的ix

ix向视剖视图。
19.图10是表示基材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20.图11是对附带表层的构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21.图12是表示附带表层的构件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22.图13是图12的附带表层的构件的xiii

xiii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24.[制造装置]
[0025]
首先,基于图1至图7,对附带表层的构件的制造装置1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将作业人员站立的一侧作为制造装置1的前侧,利用箭头表示制造装置1的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方向的叙述以该方向为基准来进行。
[0026]
如图1及图2所示,制造装置1由框架11、在使表层面部件2(参照图8)重叠于基材3(参照图10)的下侧的状态下支承表层面部件2的支承部件12、沿着支承部件12的开口端12a(参照图3)的周缘进行配置的支点部件13、配置于支承部件12的周围并将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参照图8)向外侧方向拉伸的各拉伸装置15a~15f、配置于支承部件12的左右两端部的后侧并将重叠于表层面部件2的基材3朝向支承部件12压入而进行夹紧的一对基材夹紧装置16、以及对各拉伸装置15a~15f及各基材夹紧装置16等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装置17等构成。
[0027]
此外,在图1中,左侧的基材夹紧装置16被省略。另外,在图2中,用点划线表示将基材压下的状态的各基材夹紧装置16。
[0028]
如图1及图2所示,框架11构成为俯视横向矩形形状,且比作业人员的身高稍高的
高度(例如,高度180cm左右)的箱形框状。而且,在框架11的下端部配置有基座板11a,在基座板11a上安装有对与控制装置17电连接的气源切换阀(未图示)、电磁继电器(未图示)等进行收纳的中继箱18等。另外,在中继箱18等的上侧,例如在与作业人员的膝部对置的高度处设置有通过螺栓等固定各拉伸装置15a~15f、支承部件12、支点部件13以及各基材夹紧装置16等的平板状的器材安装用基座板11b。
[0029]
控制装置17在安装于框架11的前侧的左上角部的大致箱体状的壳体21内具备供cpu、ram、rom、eeprom、接口电路以及计时器等设置的未图示的控制电路基板。另外,在壳体21的前表面部设置有与控制电路基板电连接的显示器22、电源按钮23等的多个操作按钮。而且,在框架11的前侧的左框,且在比作业人员的腰部稍低的高度的位置处设置有在上表面配置有2个指示起动等的各操作按钮25a、25b的操作箱26。各操作按钮25a、25b与控制装置17的接口电路电连接。
[0030]
如图2及图3所示,支承部件12沿着左右方向配置于器材安装用基座板11b的大致中央部,且下端部被未图示的螺栓等固定于器材安装用基座板11b。支承部件12的上表面部通过以俯视大致横向矩形形状遍布全长地呈剖面大致u字状向下方凹陷,而形成如后述那样供表层面部件2安装(参照图11)的凹部28。凹部28例如以符合在汽车的左侧车门的车门内板安装的手枕等的能够从车内目视识别的外侧面形状的方式,以俯视大致横向矩形形状遍布全长地呈剖面大致u字状凹陷。因此,凹部28以俯视大致横向矩形形状向上方开口,而能够将表层面部件2从上方安装于凹部28内。
[0031]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支点部件13由沿着俯视大致横向矩形形状的支承部件12的周缘部进行配置的主视纵向四边形且平板状的多个支承板31与通过焊接等大致水平地固定于各支承板31的上端的多个圆棒32构成。支承板31的下端部通过螺栓紧固等大致垂直地安装于器材安装用基座板11b。各支承板31设定为与支承部件12的开口端12a的距器材安装用基座板11b的高度几乎相同,或比其略高的高度。
[0032]
因此,各圆棒32以比与各支承板31对置的支承部件12的开口端12a的高度略高的方式,例如设定为比开口端12a高出圆棒32的直径的长度大小。另外,各圆棒32的长度以沿着与各支承板31对置的支承部件12的开口端12a的外周配置的方式适当地设定长度。另外,各圆棒32以沿着开口端12a的外周配置的方式适当地弯曲。由此,各圆棒32在如后述那样将表层面部件2在重叠于基材3的下部的状态下夹紧于凹部28内的情况下(参照图11),作为安装于凹部28内的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参照图8)向外侧被拉伸并向外侧方向弯曲时的弯曲支点发挥功能(参照图11)。
[0033]
接下来,基于图1~图3、图5,对配置于支承部件12的周围并将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参照图8)向外侧方向拉伸的各拉伸装置15a~15f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拉伸装置15a配置为与支承部件12的前侧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对置。拉伸装置15b配置为与支承部件12的右侧端部对置。各拉伸装置15c、15d、15e配置为按该顺序在左右方向邻接并与支承部件12的后侧对置。拉伸装置15f配置为与支承部件12的左侧端部对置。各拉伸装置15a~15f通过螺栓紧固等固定于器材安装用基座板11b。
[0034]
这里,各拉伸装置15a~15f的结构是几乎相同的结构,因此基于图3及图5,对拉伸装置15a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及图5所示,拉伸装置15a具有:配置于支承部件12的开口端12a的上方的多个(例如,9个)侧视横l字状的爪部件35、将多个爪部件35保持为沿着对置的
支承部件12的开口端12a的爪保持部件36、使爪保持部件36在与支承部件12的开口端12a正交的方向移动的大致箱体状的拉伸机构部37、以及使拉伸机构部37在上下方向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部38。
[0035]
爪部件35由硬质树脂材料、铝等金属材料的薄板形成,支承部件12侧的端缘部形成为向下侧延伸突出的侧视横l字状,能够钩挂设置于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参照图8)的剖视大致u字状的卷边部2b(参照图9)(参照图11)。多个爪部件35的、与支承部件12相反一侧的端缘部以规定间隔通过螺纹固定等固定于爪保持部件36的俯视细长长方形的上端面的支承部件12侧的端缘部。
[0036]
如图5所示,爪保持部件36形成为具有与相对置的支承部件12的开口端12a(参照图3)的长度几乎相等的长度的俯视细长长方形状,且与支承部件12相反一侧的端缘部形成为向下方延伸突出规定长度的侧视横l字状。爪保持部件36由铝、不锈钢等金属材料的薄板形成。另外,爪保持部件36的、与支承部件12相反一侧的端缘部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被安装于拉伸机构部37的外侧箱体37a的支承部件12侧的端面。
[0037]
拉伸机构部37具有:形成为将与支承部件12相反一侧的端部敞开的大致箱体状的外侧箱体37a、从与支承部件12相反的一侧插入到外侧箱体37a内的大致箱体状的主体部37b、以及配置于主体部37b内并使外侧箱体37a相对于主体部37b在插入方向线性地移动的未图示的移动机构。配置于该主体部37b内的未图示的移动机构由气缸、齿轮与齿条、螺母与滚珠丝杠等构成,通过压缩空气、马达驱动等使外侧箱体37a相对于主体部37b线性地移动。因此,在外侧箱体37a相对于主体部37b线性地移动的情况下,各爪部件35经由爪保持部件36相对于支承部件12在前后方向(在图3中,为箭头41方向)线性地移动。
[0038]
上下移动机构部38具有:形成为大致箱体状并在拉伸机构部37的主体部37b的与爪保持部件36相反一侧的端缘部的下表面以成为侧视大致l字状的方式大致垂直地被安装的主体部38a、形成为将上端部敞开的大致箱体状并供主体部38a从上方插入的支承部38b、以及配置于主体部38a内并使主体部38a相对于支承部38b在插入方向(上下方向)线性地移动的未图示的移动机构。
[0039]
配置于该主体部38a内的未图示的移动机构由气缸、齿轮与齿条、螺母与滚珠丝杠等构成,通过压缩空气、马达驱动等使主体部38a相对于支承部38b在上下方向线性地移动。另外,如图1所示,上下移动机构部38的支承部38b经由台座部38c通过螺栓紧固等固定于器材安装用基座板11b。因此,在主体部38a相对于支承部38b在上下方向线性地移动的情况下,安装于外侧箱体37a的爪保持部件36及各爪部件35经由拉伸机构部37的主体部37b,相对于支承部件12在上下方向(在图3中,为箭头42方向)线性地移动。
[0040]
接下来,基于图1、图2、图6以及图7,对将重叠于表层面部件2的基材3朝向支承部件12压入而进行夹紧的一对基材夹紧装置16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中,用点划线表示一对基材夹紧装置16将重叠于表层面部件2的基材3朝向支承部件12压入的状态。
[0041]
如图1及图2所示,各基材夹紧装置16构成为几乎左右对称,因此对配置于右侧的基材夹紧装置16进行说明。基材夹紧装置16由上下伸缩的气缸45与后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气缸45的前端部并伴随气缸45的伸缩而在上下方向转动的基材按压部件46构成。
[0042]
如图6所示,基材按压部件46例如具有在气缸45(参照图1)伸长时,向下方转动的俯视l字状的臂部件47。臂部件47形成为剖视大致l字状,在其下表面沿左右方向以规定间
隔设置有与基材3的内侧面抵接并将其压下的多个(例如,6个)抵接部件48。各抵接部件48是具有弹性的橡胶制,形成为大致圆柱状。
[0043]
而且,6个中的4个抵接部件48朝向斜前方向下侧安装于侧视u字状地弯折的4个支承板51的前端部,该4个支承板51沿左右方向以几乎等间隔配置于臂部件47的下表面。另外,6个中的2个抵接部件48朝向斜后方向下侧安装于细长的2个支承板52的前端部,该2个支承板52从臂部件47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部向斜前方向下侧延伸突出。
[0044]
由此,如图7所示,在基材夹紧装置16的气缸45(参照图1)伸长,而使基材按压部件46向下方转动的情况下,安装于呈侧视u字状弯折的各支承板51的各抵接部件48与基材3的向斜前方向上侧延伸的内表面抵接,而将其向斜前方向下侧压下。另外,同时地,安装于各支承板52的各抵接部件48与基材3的向斜后方向上侧延伸的内表面抵接,而将其向斜后方向下侧压下。其结果,基材3被向下方压下,并且敞开侧的外周端缘3a向外侧方向扩展,从而如后述那样,基材3的敞开侧的外周被紧贴于表层面部件2的内侧面(参照图11)。
[0045]
接下来,基于图8及图9,对从上方安装于支承部件12的凹部28的表层面部件2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如图8及图9所示,表层面部件2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俯视大致横向矩形形状且外观设计面侧向外侧突出的剖视大致u字状的板状,以便安装于在支承部件12的上表面部形成的凹部28。这里,外观设计面是指在将表层面部件2装配于基材3时,能够供使用者视觉识别的一侧的面。例如,若是安装于车辆的车门的手枕(附带表层的构件)等,则外观设计面侧相当于车辆的车内侧。
[0046]
另外,在表层面部件2的外周的端缘部2a遍及整周地设置有剖视大致u字状的卷边部2b。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卷边部2b在呈大致u字状向内侧弯折的面沿着外周以适当的间隔形成有规定宽度(例如,约3mm)的切口部2c。由此,如后述那样,在通过各拉伸装置15a~15f的各爪部件35钩挂并拉伸卷边部2b时(参照图11),表层面部件2的外周的端缘部2a能够顺畅地弹性变形。
[0047]
表层面部件2由在通过各拉伸装置15a~15f的各爪部件35钩挂并拉伸卷边部2b时容易弹性变形的相对软质(挠性)且具有伸缩性的材料构成。表层面部件2优选由烯烃类弹性体构成,例如优选使用软质聚氯乙烯、苯乙烯类、烯烃类、聚酯类等的各种热塑性材料。或者,表层面部件2能够使用具有伸缩性的织布、无纺布、编布、合成皮革、皮革、氯乙烯、软质薄膜等各种表层用材料。
[0048]
接下来,基于图10,对重叠于表层面部件2的外观设计相反面侧的基材3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这里,外观设计相反面是指与外观设计面相反一侧的面,且是在将表层面部件2装配于基材3时,使用者无法视觉识别的内侧的面。如图10所示,基材3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俯视大致横向矩形形状且剖视大致u字状的板状(参照图13),以便重叠于在形成于支承部件12的上表面部的凹部28安装的表层面部件2的上侧。
[0049]
另外,在基材3的外周端缘3a形成有多个突起部3b,该多个突起部3b嵌入在安装于外侧的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形成的各切口部2c。各突起部3b的突出高度形成为与表层面部件2的厚度几乎相等的高度。由此,在将表层面部件2的卷边部2b卷入并装配于基材3的外周端缘3a时,能够进行表层面部件2相对于基材3的外周方向的定位,并且抑制外周方向的位置偏移。
[0050]
另外,在基材3的右端部的后侧的外侧面,即表层面部件2侧的面形成有能够供板
状的缓冲材料55粘贴的主视大致矩形状的凹陷部3c。即,基材3以在凹陷部3c粘贴了缓冲材料55的状态重叠于表层面部件2的外观设计相反面侧。
[0051]
基材3优选由相对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例如,优选使用聚丙烯树脂、硬质聚氯乙烯、abs树脂、as树脂等刚性比表层面部件2高的各种热塑性材料。或者,基材3也可以是钢板的冲压件。另外,缓冲材料55例如由聚丙烯树脂、聚氨酯树脂等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为具备规定的弹力,即被按压由此弹性变形的缓冲性,优选使用聚氨酯泡沫、海绵橡胶等。
[0052]
[制造方法]
[0053]
接下来,基于图11至图13,对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制造装置1制造附带表层的构件5(参照图1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首先,在工序1(第1工序)中,作业人员将形成为俯视大致横向矩形形状且剖视大致u字状的板状的表层面部件2,以符合制造装置1的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俯视大致横向矩形形状的支承部件12的凹部28的形状的方式从上方安装于该凹部28内。即,作业人员以将表层面部件2的外观设计面侧重叠于支承部件12的凹部28内的底面的方式进行安装。
[0054]
然后,作业人员将配置于制造装置1的操作箱26的指示起动的操作按钮25a按下,而对控制装置17输出起动指示信号。另一方面,控制装置17在被输入该起动指示信号的情况下,驱动各拉伸装置15a~15f的拉伸机构部37而使外侧箱体37a向支承部件12侧大致水平地移动,来使各爪部件35位于比表层面部件2的外周的端缘部2a靠俯视内侧的位置。
[0055]
接着,控制装置17驱动各拉伸装置15a~15f的上下移动机构部38,使拉伸机构部37的主体部37b向下方移动,而使安装于外侧箱体37a的各爪部件35的前端部的内侧面下降到与在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形成的各卷边部2b对置的位置为止。
[0056]
然后,在工序2(第2工序)中,控制装置17驱动各拉伸装置15a~15f的拉伸机构部37,使外侧箱体37a相对于支承部件12向外侧方向大致水平地移动规定距离并停止。其结果,各爪部件35钩挂表层面部件2的各卷边部2b并向外侧方向大致水平地移动规定距离。由此,安装于凹部28内的表层面部件2弹性变形而从凹部28的底面浮起,成为外周的端缘部2a以各支点部件13的各圆棒32为支点遍及整周地向外侧方向弹性地弯折而打开的状态。
[0057]
表层面部件2的外周的端缘部2a以多个圆棒32为支点向外侧方向弯曲,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各拉伸装置15a~15f的各爪部件35从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脱落。另外,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的外周面侧(外观设计面侧)与各圆棒32的外周面抵接,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表层面部件2的外观设计面侧的损伤,从而能够实现品质提高。
[0058]
之后,在工序3中,作业人员等待各拉伸装置15a~15f的拉伸机构部37在将表层面部件2向外侧方向进行了拉伸的状态下停止。然后,在各拉伸装置15a~15f的拉伸机构部37在将表层面部件2向外侧方向进行了拉伸的状态下停止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将形成为俯视大致横向矩形形状且剖视大致u字状的板状的基材3以符合表层面部件2的形状的方式从上方进行安装。然后,作业人员将配置于制造装置1的操作箱26的指示基材3的夹紧的操作按钮25b按下,而对控制装置17输出夹紧指示信号。
[0059]
例如,如图10所示,作业人员准备在形成于基材3的右端部的后侧的外侧面的凹陷部3c粘贴有板状的缓冲材料55的基材3。然后,作业人员将基材3的右端部以该缓冲材料55被重叠于图8所示的表层面部件2的右端部的后侧的内侧面的方式,插入至表层面部件2的右端部的卷边部2b内,而将该基材3重叠于表层面部件2的上侧来进行安装。然后,作业人员
将配置于制造装置1的操作箱26的指示基材3的夹紧的操作按钮25b按下,而对控制装置17输出夹紧指示信号。
[0060]
接着,如图11所示,在工序4中,控制装置17在被输入该夹紧指示信号的情况下,驱动各基材夹紧装置16的气缸45使其伸长,而使各基材按压部件46的臂部件47向下方转动(参照图7)。其结果,设置于各臂部件47的下表面的多个抵接部件48与基材3的向斜前方向上侧延伸的内表面及基材3的向斜后方向上侧延伸的内表面抵接,而将基材3向下方压下,并且将敞开侧的外周端缘3a向外侧方向撑开。
[0061]
由此,能够在将基材3重叠于被各拉伸装置15a~15f的各爪部件35向外侧方向拉伸的表层面部件2的状态下,通过设置于各基材夹紧装置16的各抵接部件48在将基材3朝向支承部件12压入的状态下进行夹紧。另外,通过被各抵接部件48向下方压入的基材3,将外周部被各拉伸装置15a~15f的各爪部件35向外侧方向拉伸的状态的表层面部件2弹性地拉伸,而压入支承部件12的凹部28内。然后,基材3的敞开侧的外周被各抵接部件48在与表层面部件2的内侧面紧贴的状态下夹紧。因此,工序3与工序4作为第3工序的一个例子发挥功能。
[0062]
接着,在工序5(第4工序)中,控制装置17驱动各拉伸装置15a~15f的上下移动机构部38,使拉伸机构部37的主体部37b向上方移动,并且驱动拉伸机构部37使外侧箱体37a相对于支承部件12进一步向外侧方向大致水平地移动规定距离。即,控制装置17同时地驱动上下移动机构部38与拉伸机构部37,由此使各拉伸装置15a~15f的各爪部件35相对于表层面部件2的卷边部2b向外侧方向斜上侧脱离。
[0063]
由此,经由基材3被基材夹紧装置16的各抵接部件48夹紧于支承部件12的凹部28的表层面部件2的各卷边部2b被各爪部件35向外侧方向斜上侧进一步被引伸并释放。其结果,如图11的“完成状态
·
剖面”所示,表层面部件2的各卷边部2b利用较强的弹性恢复力,而以基材3的敞开侧的外周端缘3a为中心向表层面部件2侧,即向支承部件12的凹部28侧转动,卷入基材3的外周端缘3a的整周,从而能够制造表层面部件2与基材3一体化的附带表层的构件5。
[0064]
例如,如图12及图13所示,对附带表层的构件5而言,表层面部件2的各卷边部2b卷入在形成于基材3的右端部的后侧的外侧面的凹陷部3c粘贴有板状的缓冲材料55的基材3的外周端缘3a的整周。另外,对附带表层的构件5而言,在基材3的外周端缘3a形成的各突起部3b嵌入到在安装于外侧的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形成的各切口部2c。因此,制造装置1能够制造表层面部件2与基材3一体化的附带表层的构件5。
[0065]
这里,各拉伸装置15a~15f作为拉伸装置与拉伸解除装置的一个例子发挥功能。爪部件35作为拉伸部件的一个例子发挥功能。
[0066]
如以上详细地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装置1中,作业人员将表层面部件2安装于支承部件12的凹部28,按下操作箱26的操作按钮25a。由此,控制装置17驱动控制各拉伸装置15a~15f,以使各爪部件35钩挂表层面部件2的各卷边部2b并向外侧方向大致水平地移动规定距离。之后,作业人员将基材3重叠于表层面部件2的上侧进行安装,按下操作箱26的操作按钮25b。由此,控制装置17按规定顺序依次地驱动控制各拉伸装置15a~15f与各基材夹紧装置16,来制造表层面部件2与基材3一体化的附带表层的构件5。
[0067]
因此,通过使用制造装置1,能够使将在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形成的各卷边部
2b卷入基材3的外周端缘3a的作业机械化,而提高生产率。
[0068]
[其他的实施方式]
[0069]
以下,对进一步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装置1及附带表层的构件5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装置1及附带表层的构件5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
[0070]
(a)例如,在上述工序5(第4工序)中,控制装置17也可以仅驱动各拉伸装置15a~15f的上下移动机构部38,使拉伸机构部37的主体部37b向上方移动,而使各拉伸装置15a~15f的各爪部件35相对于表层面部件2的卷边部2b向上方脱离。
[0071]
由此,将经由基材3被基材夹紧装置16的各抵接部件48夹紧于支承部件12的凹部28的表层面部件2的各卷边部2b从被拉伸的状态释放。其结果,各卷边部2b利用弹性恢复力而以基材3的敞开侧的外周端缘3a为中心向表层面部件2侧,即向支承部件12的凹部28侧转动,卷入基材3的外周端缘3a的整周,从而能够使表层面部件2与基材3一体化。
[0072]
(b)另外,例如,在上述附带表层的构件5中,也可以不必设置缓冲材料55。例如,也可以在上述表层面部件2中的外观设计相反面侧的面成形有朝向上述基材3突出的多个弹性突起,这些弹性突起作为缓冲部发挥功能,由此确保上述表层面部件2的缓冲性。
[0073]
即使是这样在外观设计相反面侧形成有多个弹性突起的表层面部件2,也能够通过使用了图11所示的上述制造装置1的制造方法,来制造表层面部件2与上述基材3一体化的上述附带表层的构件5。因此,通过使用制造装置1,能够使将在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形成的各卷边部2b卷入基材3的外周端缘3a的作业机械化,而提高生产率。
[0074]
(c)另外,例如,上述支点部件13也可以代替多个圆棒32,而将沿着支承部件12的开口端12a的外周弯折的一根圆棒通过焊接等大致水平地固定于多个支承板31的上端。另外,也可以代替多个圆棒32,而将多个管、多个方棒等通过焊接等大致水平地固定于多个支承板31的上端。
[0075]
(d)另外,例如,上述爪部件35构成为侧视横l字状,但只要能够钩挂在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参照图8)设置的剖视大致u字状的卷边部2b(参照图9),并且能够相对于卷边部2b向上方脱离,则不局限于呈直角弯折的横l字状,也可以以比直角稍大的角度弯折。另外,爪部件35也可以构成为侧视t字状、侧视v字状。在这种情况下,爪部件35也能够钩挂在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参照图8)设置的剖视大致u字状的卷边部2b(参照图9),并且能够相对于卷边部2b向上方脱离。
[0076]
(e)另外,例如,也可以代替构成为侧视横l字状的多个爪部件35,而设置从上下方向夹紧并把持在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参照图8)设置的剖视大致u字状的卷边部2b(参照图9)的多个把持部件。例如,把持部件也可以构成为基端部侧可转动地被连结的上下2张薄板状的夹紧部在通常时利用螺旋弹簧使前端部打开,在把持时利用电磁螺线管等的驱动(通电)而克服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使前端部关闭,从而能够把持卷边部2b。此外,电磁螺线管构成为能够通过控制装置17进行驱动。因此,该把持部件作为拉伸部件的一个例子发挥功能。
[0077]
然后,在上述工序1中,控制装置17驱动控制各拉伸装置15a~15f的拉伸机构部37与上下移动机构部38,以夹持在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参照图8)设置的剖视大致u字状的卷边部2b的方式插入前端部打开的状态的各把持部件。接着,在上述工序2中,控制装置
17驱动(通电)各把持部件的电磁螺线管而把持剖视大致u字状的卷边部2b后,驱动各拉伸装置15a~15f的拉伸机构部37,而使外侧箱体37a相对于支承部件12向外侧方向大致水平地移动规定距离并停止。
[0078]
之后,在上述工序5中,控制装置17也可以以停止各把持部件的电磁螺线管的驱动(通电)而使各把持部件的前端部敞开的方式进行驱动控制。其结果,如图11的“完成状态
·
剖面”所示,表层面部件2的各卷边部2b利用较强的弹性恢复力,以基材3的敞开侧的外周端缘3a为中心向表层面部件2侧,即向支承部件12的凹部28侧转动,卷入基材3的外周端缘3a的整周,从而能够制造表层面部件2与基材3一体化的附带表层的构件5。
[0079]
(f)另外,例如,也可以代替构成为侧视横l字状的多个爪部件35,而构成为将对在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参照图8)设置的剖视大致u字状的卷边部2b(参照图9)进行吸附的多个真空吸盘设置于爪保持部件36的支承部件12侧的端缘部。例如,通过使各真空吸盘接触并吸附卷边部2b,能够对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进行拉伸。另外,通过停止各真空吸盘的吸附,能够使各真空吸盘从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脱离。此外,各真空吸盘的吸附切换驱动构成为能够通过控制装置17进行切换。因此,该真空吸盘作为拉伸部件的一个例子发挥功能。
[0080]
然后,在上述工序1中,控制装置17驱动控制各拉伸装置15a~15f的拉伸机构部37与上下移动机构部38,使各真空吸盘与在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参照图8)设置的剖视大致u字状的卷边部2b接触。接着,在上述工序2中,控制装置17在吸附驱动各真空吸盘而吸附剖视大致u字状的卷边部2b后,驱动各拉伸装置15a~15f的拉伸机构部37,而使外侧箱体37a相对于支承部件12向外侧方向大致水平地移动规定距离并停止。
[0081]
之后,在上述工序5中,控制装置17也可以以停止各真空吸盘的吸附驱动而使各真空吸盘从表层面部件2的端缘部2a脱离的方式进行驱动控制。其结果,如图11的“完成状态
·
剖面”所示,表层面部件2的各卷边部2b利用较强的弹性恢复力,以基材3的敞开侧的外周端缘3a为中心向表层面部件2侧,即向支承部件12的凹部28侧转动,卷入基材3的外周端缘3a的整周,从而能够制造表层面部件2与基材3一体化的附带表层的构件5。
[0082]
(g)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0083]
根据实施方式,作业人员若将表层面部件以重叠于基材的下部的状态配置于支承部件,则通过控制装置对拉伸装置、基材夹紧装置以及拉伸解除装置进行驱动控制,而能够利用表层面部件的弹性恢复力,使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卷入基材的端缘而实现一体化。由此,能够使将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卷入基材的端缘的作业机械化,而提高生产率。
[0084]
根据实施方式,经由基材被固定于支承部件的表层面部件以支点部件为支点向外侧方向弯曲,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拉伸装置的拉伸部件从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脱落。
[0085]
根据实施方式,表层面部件的向外侧方向弯曲的端缘部的外周面与圆棒的外周面抵接,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表层面部件的损伤,从而能够实现品质提高。
[0086]
根据实施方式,以基材的外周端缘与表层面部件紧贴的状态进行夹紧,因此能够以基材的外周端缘为中心可靠地卷入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从而能够实现品质提高。
[0087]
根据实施方式,拉伸部件构成为能够对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进行拉伸,并且能够从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脱离的形状。由此,能够通过拉伸部件将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向外侧方向拉伸,并且能够在将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向外侧方向进行了拉伸的状态下使该拉伸
部件从表层面部件的端缘部脱离。
[0088]
以上,对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应理解为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的改进、变形、追加、删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