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挤出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83587发布日期:2022-01-07 23:28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挤出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挤出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挤出模具。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产品的尺寸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两芯和多芯的排线(见图7多条线芯100并排排线),否则会严重影响自动化加工的连续性和生产效率;
[0003] 目前常用的治具(见图8和图9),外模200的底部是平的,大部分的胶料流到平底的位置只能转向流向模口有死角, 死角部分可能会造成胶料长时间停留高问烧焦,会造成外观不良和线材高压击穿。有些胶料可以直接流向模口,不需要转向。这种状态会造成料流的压力不同,造成线材的线径波动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挤出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外模的底部是平的,大部分的胶料流到平底的位置只能转向流向模口有死角, 死角部分可能会造成胶料长时间停留高问烧焦,会造成外观不良和线材高压击穿。有些胶料可以直接流向模口,不需要转向,这种状态会造成料流的压力不同,造成线材的线径波动较大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挤出模具,包括外模,所述外模的内部一侧设置有两个并排的圆台形腔,所述圆台形腔将外模形成左右开口结构,所述外模靠近圆台形腔直径较小的开口处的一端设置为挤出口。
[0006]
优选的,两个所述圆台形腔在轴向上连通,两个所述挤出口相互靠近的一侧连通。
[0007]
优选的,还包括内模,所述内模从圆台形腔的端面插入圆台形腔的内部,且内模插入圆台形腔内部的一端设置为锥形部。
[0008]
优选的,所述锥形部靠近挤出口的一端,且与挤出口对应的位置设有内模出料筒,内模出料筒穿过挤出口的内部。
[0009]
优选的,所述内模远离锥形部的一端设有安装部,安装部的圆周外部设有连接螺纹。
[0010]
优选的,所述内模的内部为中空部。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圆台形腔能够使得外模内部空间均匀平缓,外模内部空间没有死角,可使得胶料在进料后能够顺畅的通过,生产的稳定性较强, 没有死角部分也不会造成胶料长时间停留高温烧焦的情况,也就不会造成外观不良和线材高压击穿,也保证了胶料流动的压力相同,避免造成线材的线径波动较大。
附图说明
[0012]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图;
[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模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模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模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外模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19]
图7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多线芯并排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8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内模与外模的分解图;
[0021]
图9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外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
图中:1、外模;11、圆台形腔;12、挤出口;2、内模;21、安装部;22、中空部;23、锥形部;24、内模出料筒;100、并排线形;200、现外模;300、现内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
请参阅图1、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新型挤出模具,包括外模1,外模1的内部一侧设置有两个并排的圆台形腔11,圆台形腔11使得外模1内部空间均匀平缓过渡, 外模1内部空间没有死角,可使得胶料在进料后能够顺畅的通过, 没有死角部分也不会造成胶料长时间停留高温烧焦的情况,也就不会造成外观不良和线材高压击穿,也保证了胶料流的压力相同,避免造成线材的线径波动较大;
[0025]
继续参照图1、图5和图6,圆台形腔11将外模1形成左右开口结构,左右开口结构主要是为了胶料的进出料,便于上胶,外模1靠近圆台形腔11直径较小的开口处的一端设置为挤出口12,挤出口12作为胶料的挤出位置;
[0026]
继续参照图1、图5和图6,两个圆台形腔11在轴向上连通,两个挤出口12相互靠近的一侧连通,这样可使得挤出的线芯外皮能够为一体式的;
[0027]
结合图1、图2、图3和图4 所示,根据外模1的形状尺寸,内模2作相应的改变,还包括内模2,内模2从圆台形腔11的端面插入圆台形腔11的内部,且内模2插入圆台形腔11内部的一端设置为锥形部23,之所以设置成为锥形部,是为了更好的将内模2插入外模1的内部;
[0028]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内模2的内部为中空部22,锥形部23靠近挤出口12的一端,且与挤出口12对应的位置设有内模出料筒24,内模出料筒24穿过挤出口12的内部,线芯的导体可通过中空部22进入到内模出料筒24的内部,使得线芯在出料时,能够在自身外部包裹住胶料;
[0029]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内模2远离锥形部23的一端设有安装部21,安装部21的圆周外部设有连接螺纹,通过连接螺纹可将内模锁定在安装台上。
[003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将线芯的导体通过中空部22进入到内模出料筒24的内部,将导体通过内模出料筒24拉出,然后从圆台形腔11的大直径端喂入胶料,胶料沿着内部两个圆台形腔11移动,外模1内部空间均匀平缓过渡, 外
模1内部空间没有死角,可使得胶料在进料后能够顺畅的通过, 没有死角部分也不会造成胶料长时间停留高温烧焦的情况,也就不会造成外观不良和线材高压击穿,也保证了胶料流的压力相同,避免造成线材的线径波动较大,胶料从挤出口12出料,此时的导体从内模出料筒24出料,使得导体外部能够包覆胶料,并且由于两个圆台形腔11轴向连通,两个挤出口12挤出的胶料能够连接起来,使得两个线芯能够更好的连合在一起。
[003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