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载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73536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卸载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卸载装置。本发明的卸载装置具备:一对支承体(5),该一对支承体(5)从铅垂方向的下方对通过轮胎硫化机(2)硫化处理的已硫化轮胎(W)的侧面进行支承;以及移动部(6),该移动部(6)使支承体(5)移动。移动部(6)具有:水平移动机构(64),该水平移动机构(64)使支承体(5)从能够从轮胎硫化机(2)取出已硫化轮胎(W)的位置沿水平方向移动至能够通过PCI装置(3)保持已硫化轮胎(W)的位置,所述PCI装置(3)对已硫化轮胎(W)进行冷却;以及搬运机构(66),该搬运机构(66)将通过支承体(5)从PCI装置(3)接收的已硫化轮胎(W)搬运至排出端(8)。
【专利说明】
卸载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卸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已知一种在模具内对预先成型为接近完成品的形状的生胶轮胎施加热和压力,并进行硫化处理而精加工成完成轮胎的形状的轮胎硫化机。
[0003]在该轮胎硫化机中,设置有从模具内接收已硫化轮胎并冷却该已硫化轮胎的PCI(硫化后充气)装置或向搬出端转移的卸载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该卸载装置使回转臂以抓紧已硫化轮胎的状态旋转,并能够在模具的位置、PCI装置的位置、排出输送机的位置之间进行轮胎的搬运。并且,通过在排出输送机的位置排出已硫化轮胎,搬运至作为搬运端的搬出输送机。
[0004]以往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11-2680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08]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卸载装置中,为了将已硫化轮胎搬运至作为搬运端的搬出输送机,需要使用进行复杂的动作的回转臂。因此,导致用于设置卸载装置的部件件数增多,成本增加。并且,由于还使用将通过回转臂搬运来的已硫化轮胎搬运至搬出输送机的排出输送机,因此进一步导致了部件件数增多。
[0009]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设置成本的卸载装置。
[0010]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001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出了以下方法。
[0012]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的卸载装置将通过轮胎硫化机硫化处理的已硫化轮胎从所述轮胎硫化机搬运至冷却用的PCI装置,并且搬运通过所述PCI装置冷却的所述已硫化轮胎,所述卸载装置具备:一对支承体,所述一对支承体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形成,并从铅垂方向的下方对所述已硫化轮胎的侧面进行支承;以及移动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支承体移动,所述移动部具有:水平移动机构,所述水平移动机构使所述支承体从轮胎取出位置沿水平方向移动至PCI轮胎保持位置,所述轮胎取出位置是能够取出被所述轮胎硫化机的钢丝圈支承的所述已硫化轮胎的位置,所述PCI轮胎保持位置是能够通过所述PCI装置的轮胎保持部保持所述已硫化轮胎的位置;以及搬运机构,所述搬运机构将通过所述PCI装置冷却并在所述PCI轮胎保持位置通过所述一对支承体接收的所述已硫化轮胎搬运至搬出端。
[0013]根据上述卸载装置,通过利用水平移动机构使支承体移动,能够轻松地将已硫化轮胎从轮胎硫化机搬运至PCI装置,并能够轻松地使已硫化轮胎通过搬运机构从PCI装置移动至搬出端。因此,能够以从铅垂方向的下方支承已硫化轮胎的支承体、使支承体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水平移动机构以及搬运机构这样的简单的结构从轮胎硫化机搬运已硫化轮胎。由此,无需设成复杂的结构,便能以较少的部件件数设置卸载装置。
[0014]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中的卸载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移动部具有使所述支承体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所述上下移动机构使所述支承体相对于支承所述已硫化轮胎的所述钢丝圈向铅垂方向的上方相对移动,从而从所述钢丝圈接收所述已硫化轮胎。
[0015]根据上述卸载装置,通过具有上下移动机构,能够轻松地拆下被轮胎硫化机的钢丝圈支承的已硫化轮胎。即,仅通过使支承体相对于被钢丝圈支承的已硫化轮胎以从铅垂方向的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式向上方相对移动,能够轻松地从钢丝圈拆下已硫化轮胎。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设置从轮胎硫化机轻松地拆下已硫化轮胎的机构。由此,能够以更少的部件件数设置卸载装置,从而能够更加降低设置成本。
[0016]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中的卸载装置也可以是,所述支承体具有多个辊子,所述搬运机构具有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一对支承体以与所述搬出端相反的一侧朝上的方式旋转。
[0017]根据上述卸载装置,通过利用旋转机构使支承体倾斜,能够使已硫化轮胎以在安装于支承体的辊子上滑动的方式移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设置将已硫化轮胎搬运至搬出端的机构。由此,能够以更进一步少的部件件数设置卸载装置,从而能够更进一步降低设置成本。
[0018]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中的卸载装置也可以是,所述支承体具有多个辊子,所述搬运机构具有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一对支承体以与所述搬出端相反的一侧朝上的方式旋转,在通过所述上下移动机构使所述一对支承体从所述PCI轮胎保持位置移动时,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一对支承体旋转。
[0019]根据上述卸载装置,能够构成利用上下移动机构使通过PCI装置冷却的已硫化轮胎向搬出端移动的机构,从而能够实现卸载装置的紧凑化。由此,能够在卸载装置周围确保空间,从而能够将轮胎硫化机或PCI装置周围的作业空间确保得更宽。
[0020]本发明的第五方式中的卸载装置也可以是,所述旋转机构具有:座部,所述座部具有倾斜面;以及被接触体,所述被接触体能够与所述倾斜面接触,通过所述被接触体接触并按压于所述倾斜面,使所述一对支承体旋转。
[0021 ]根据上述卸载装置,能够轻松地形成使支承体旋转的结构。
[0022]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中的卸载装置也可以具备平面位置调整部,所述平面位置调整部在所述PCI轮胎保持位置对所述已硫化轮胎在所述一对支承体上的平面位置进行定位。
[0023]根据上述卸载装置,支承体通过水平移动机构从轮胎取出位置移动至PCI轮胎保持位置,从而即使已硫化轮胎的位置在支承体上发生偏离,也能够以较高的精确度调整并使该已硫化轮胎移动至能够转移到PCI装置的位置。由此,能够将通过水平移动机构移动来的支承体上的已硫化轮胎稳定地搬运至PCI装置。
[0024]发明效果
[0025]根据上述的卸载装置,通过以较少的部件件数设置,能够降低设置成本。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轮胎硫化系统的侧视图。
[0027]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轮胎硫化系统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0028]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卸载装置的移动部的侧视图。
[0029]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旋转机构使支承体旋转之前的状态的放大图。
[0030]图4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旋转机构使支承体旋转之后的状态的放大图。
[0031]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轮胎硫化系统,是表示用轮胎硫化机进行硫化处理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2]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轮胎硫化系统,是表示移动至支承体插入位置的支承体的侧视图。
[0033]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轮胎硫化系统,是表示移动至轮胎取出位置的支承体的侧视图。
[0034]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轮胎硫化系统,是表示移动至PCI轮胎保持位置的支承体的侧视图。
[0035]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轮胎硫化系统,是表示将已硫化轮胎转移至PCI装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6]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轮胎硫化系统,是表示在PCI轮胎保持位置从PCI装置接收已硫化轮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7]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轮胎硫化系统,是表示移动至轮胎搬出位置的支承体的侧视图。
[0038]图12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是表示具有待机位置时的轮胎硫化系统的支承体的位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参考图1至图1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0]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系统I从作为搬入一侧的前方(朝向图1的纸面为左侧)搬入硫化处理前的未硫化的生胎,通过轮胎硫化机2进行硫化处理,从而设成已硫化轮胎W。并且,轮胎硫化系统I通过冷却用的PCI(硫化后充气)装置对该已硫化轮胎W实施冷却处理,并朝向作为搬出端8侧的后方(朝向图1的纸面为右侧)搬出。
[0041]即,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系统I具备:对生胎实施硫化处理的轮胎硫化机2;对通过轮胎硫化机2硫化的已硫化轮胎W进行冷却的PCI装置3;以及搬运已硫化轮胎W的卸载装置4。
[0042]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硫化系统I在与水平方向(图1纸面左右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图1纸面进深方向、图2纸面上下方向)上以对称的方式具备轮胎硫化机2、PCI装置3以及卸载装置4,以左右对称的方式进行已硫化轮胎W的处理。
[0043]轮胎硫化机2是进行通过对未硫化的生胎施加热和压力来产生化学反应的硫化处理的装置。轮胎硫化机2具备由用于对生胎进行硫化成型的上模211和下模212分割形成的模具21。轮胎硫化机2具备将已硫化轮胎W支承为能够沿铅垂方向(图1纸面上下方向)移动的胎圈提升部24。
[0044]上模211支承于上模升降装置213,能够沿铅垂方向相对于下模212靠近或离开。
[0045]下模212固定于借助下压板22从下方支承模具21的底座23。
[0046]下压板22是能够通过未图示的热源提高温度的热板,能够从下方支承下模212的同时,进行加热。
[0047]胎圈提升部24具有:支承生胎或已硫化轮胎W的钢丝圈241;以及使钢丝圈241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的胎圈提升部主体242。
[0048]钢丝圈241把持并支承生胎或已硫化轮胎W的下方侧的胎圈部。
[0049]胎圈提升部主体242通过使钢丝圈241朝向铅垂方向的上方移动,使已进行硫化处理的已硫化轮胎W从下模212剥离。胎圈提升部主体242具有沿铅垂方向呈圆筒状形成的内筒242a和使内筒242a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的未图示的缸体。在胎圈提升部主体242的内筒242a沿上端的外周安装有钢丝圈241。胎圈提升部主体242能够通过驱动未图示的缸体,使内筒242a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并使钢丝圈241相对于下模212上下移动。
[0050]PCI装置3配置在比轮胎硫化机2靠水平方向的后方的位置,对通过轮胎硫化机2硫化处理的已硫化轮胎W进行冷却处理。PCI装置3具有:沿铅垂方向延伸并以上下对称的方式设置的上部轮胎保持部31;以及以与上部轮胎保持部31对置的方式配置在上部轮胎保持部31的下方的下部轮胎保持部32。
[0051 ]上部轮胎保持部31是PCI装置3的轮胎保持部。上部轮胎保持部31具有:能够以未图示的支承框架为旋转中心旋转的上部轮胎保持部主体311;以及设置于上部轮胎保持部主体311的上下两端部的上轮辋312。上轮辋312在中心轴上具有相对于下部轮胎保持部32连结或分离的上轮辋侧连结装置313。该上部轮胎保持部31使上部轮胎保持部主体311以未图示的支承框架为旋转中心以上下反转的方式旋转,由此从下部轮胎保持部32接收已硫化轮胎W之后,向已硫化轮胎W的内部导入压缩空气并进行冷却处理。
[0052]下部轮胎保持部32也是PCI装置3的轮胎保持部。下部轮胎保持部32具有:接收并固定已硫化轮胎W的下轮辋321;以及使下轮辋321沿铅垂方向升降的下轮辋升降装置322。下部轮胎保持部32在中心轴上具有相对于上轮辋侧连结装置313连结或分离的下轮辋侧连结装置323。另外,若下轮辋321通过下轮辋侧连结装置323与上轮辋侧连结装置313连结,则下轮辋升降装置322分离该下轮辋321。
[0053]卸载装置4将通过轮胎硫化机2硫化处理的已硫化轮胎W搬运至进行冷却的PCI装置3,并且将通过PCI装置3冷却的该已硫化轮胎W搬出至搬出端8。本实施方式的卸载装置4具备:支承已硫化轮胎W的侧面的一对支承体5;使支承体5从轮胎硫化机2经由PCI装置3移动至搬出端8的移动部6;以及对已硫化轮胎W在相对于PCI装置3的支承体5上的平面位置进行定位的平面位置调整部7。
[0054]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搬出端8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是指配置在PCI装置3的水平方向的后方且将已冷却处理的已硫化轮胎W向下一个工序搬运的主输送机。
[0055]支承体5以能够从下方支承已硫化轮胎W的侧面的方式隔着已硫化轮胎W的中心轴在宽度方向上分开配置有一对。一对支承体5在宽度方向上分开能够插入轮胎硫化机2的胎圈提升部24或PCI装置3的下部轮胎保持部32的量而配置。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体5在宽度方向上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支承体5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支承体主体51;以能够相对于支承体主体51旋转的方式沿水平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辊子52;以及在水平方向的后方对支承体主体51进行支承的支承体旋转轴53。本实施方式的支承体5利用支承体旋转轴53对配置有多个辊子52的支承体主体51进行支承,从而设成如在宽度方向上分割的辊子输送机的结构。
[0056]支承体主体51在水平方向上呈矩形状延伸而形成。
[0057]辊子52在宽度方向上隔着支承体主体51沿水平方向并排多个,且被安装成能够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辊子52以一部分从支承体主体51的上表面突出的方式配置,该辊子52能够使载置于支承体主体51上的已硫化轮胎W沿支承体主体51延伸的方向移动。
[0058]支承体旋转轴53在宽度方向上呈圆柱状延伸而形成。支承体旋转轴53按照以呈悬臂状态对支承体主体51的水平方向的后方进行支承的方式与支承体主体51连接。本实施方式的支承体旋转轴53支承多个支承体主体51。当支承体主体51处于水平状态时,通过与未图示的止挡器抵接,从而限制了支承体主体51朝向相对于支承体旋转轴53位于前方或下方的方向旋转。
[0059]移动部6通过使支承体5相对于轮胎硫化机2或PCI装置3移动,搬运已硫化轮胎W。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6使支承体5移动的位置,有如下位置:被插入到从轮胎硫化机2的下模212剥离的已硫化轮胎W的下方的位置,即支承体插入位置Pl;支承体插入位置Pl的铅垂方向的上方且取出已硫化轮胎W的位置,即轮胎取出位置P2;相对于轮胎取出位置P2向水平方向的后方水平移动的位置且将已硫化轮胎W转移至PCI装置3的下部轮胎保持部32的位置,即PCI轮胎保持位置P3;以及比PCI轮胎保持位置P3靠铅垂方向的下方的位置且将从PCI装置3接收的已硫化轮胎W搬出至搬出端8的位置,即轮胎搬出位置P4。
[0060]支承体插入位置Pl是通过胎圈提升部主体242以从下模212向铅垂方向的上方吊起的方式移动的已硫化轮胎W的下方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支承体插入位置Pl是夹持在吊起的已硫化轮胎W与下模212之间的位置,是上升的胎圈提升部主体242的内筒242a配置在一对支承体5的宽度方向之间的位置。优选支承体插入位置Pl是伸长胎圈提升部主体242的内筒242a的中心轴的轴与在支承体主体51上被水平支承的已硫化轮胎W的中心轴重叠的位置。支承体主体51在支承体插入位置Pl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
[0061]轮胎取出位置P2是比支承体插入位置Pl靠铅垂方向的上方的位置,是用于从钢丝圈241拆下被轮胎硫化机2的钢丝圈241把持的已硫化轮胎W的位置。即,轮胎取出位置是P2是用于从轮胎硫化机2取出结束硫化处理的已硫化轮胎W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取出位置P2是从支承体插入位置Pl向铅垂方向的上方平行移动的位置,是比上升的胎圈提升部主体242的钢丝圈241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支承体主体51在轮胎取出位置P2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
[0062]PCI轮胎保持位置P3是比轮胎取出位置P2靠水平方向的后方的位置,是使已硫化轮胎W保持于PCI装置3的下部轮胎保持部32的位置,或从下部轮胎保持部32拆下已硫化轮胎W的位置。即,PCI轮胎保持位置P3是将从轮胎硫化机2搬运的已硫化轮胎W从支承体5转移至PCI装置3的位置,是支承体5从PCI装置3接收结束冷却处理的已硫化轮胎W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PCI轮胎保持位置P3是从轮胎取出位置P2向水平方向的后方平行移动的位置,是通过下轮辋升降装置322上升的下轮辋321配置在一对支承体5的宽度方向之间的位置。优选PCI轮胎保持位置P3是通过下轮辋升降装置322上升的下轮辋321的中心轴与在支承体主体51上被水平支承的已硫化轮胎W的中心轴重叠的位置。支承体主体51在PCI轮胎保持位置P3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
[0063]轮胎搬出位置P4是比PCI轮胎保持位置P3靠铅垂方向的下方的位置,是使支承体5倾斜并将已硫化轮胎W搬运至搬出端8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搬出位置P4是与支承体主体51的支承体旋转轴53连接的水平方向的后方的端部从支承体插入位置Pl向水平方向的后方平行移动的位置。支承体主体51在轮胎搬出位置P4以使水平方向的前方的端部向上方倾斜的姿势配置。轮胎搬出位置P4是在未通过卸载装置4使支承体5移动时等使支承体5待机的初始位置。
[0064]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移动部6具有:基部61;可移动地安装于基部61的外装部62;与支承体旋转轴53连接,且可旋转地安装在外装部62内的移动体主体63;使支承体5借助外装部62沿水平方向水平移动的水平移动机构64;使支承体5借助外装部62沿铅垂方向的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65;以及将通过PCI装置3冷却的已硫化轮胎W搬运至搬出端8的搬运机构66。
[0065]基部61被固定成相对于轮胎硫化机2或PCI装置3不会相对移动。
[0066]外装部62设置于基部61的上部,且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基部61沿水平方向以及铅垂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的外装部62具有相对于基部61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第一外装部621和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第一外装部621沿铅垂方向移动的第二外装部622。
[0067]移动体主体63在第二外装部622的内部安装成能够相对于第二外装部622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移动体主体63与支承体5的支承体旋转轴53连接,通过移动体主体63的旋转,使支承体旋转轴53旋转。
[0068]水平移动机构64使支承体5在轮胎硫化机2与PCI装置3之间沿水平方向移动。具体而言,水平移动机构64使支承体5从轮胎取出位置P2朝向水平方向的后方侧水平移动至PCI轮胎保持位置P3。并且,水平移动机构64使支承体5从轮胎搬出位置P4沿水平方向朝向前方水平移动至支承体插入位置P1。本实施方式的水平移动机构64通过使第一外装部621相对于基部61沿水平方向移动,使与移动体主体63连接的支承体旋转轴53移动,从而使支承体主体51移动。更具体而言,水平移动机构64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配置的第一气缸641作为驱动机构。
[0069]第一气缸641使第一外装部621朝向水平方向的前方或后方移动。第一气缸641具有第一气缸主体641a和能够相对于第一气缸主体641a沿水平方向伸缩的第一杆641b。在第一气缸641中,第一气缸主体641a安装在基部61上,第一杆641b的水平方向的前方的端部安装于第一外装部621。并且,第一气缸641例如使用流体压缸体等,其能够通过第一杆641b的伸缩使第一外装部621相对于基部61沿水平方向直进移动。在此,将第一气缸641的规格确定为如下:在第一杆641b容纳在第一气缸主体641a内而变得最短的状态下,将支承体主体51的水平方向的位置配置在PCI轮胎保持位置P3,在第一杆641b从第一气缸主体641a突出而变得最长的状态下,将支承体主体51的水平方向的位置配置在轮胎取出位置P2。
[0070]上下移动机构65使支承体5相对于轮胎硫化机2或PCI装置3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具体而言,上下移动机构65使支承体5从支承体插入位置Pl朝向铅垂方向的上方移动至轮胎取出位置P2。并且,上下移动机构65使支承体5从PCI轮胎保持位置P3朝向铅垂方向的下方移动至轮胎搬出位置P4。即,本实施方式的上下移动机构65通过使第二外装部622相对于第一外装部621沿铅垂方向移动,使与第二外装部622内的移动体主体63连接的支承体旋转轴53相对于基部61上下移动,从而使支承体主体51移动。具体而言,上下移动机构65具有沿铅垂方向延伸配置的第二气缸651作为驱动机构。
[0071]第二气缸651使第二外装部622向铅垂方向的上方或下方移动。第二气缸651具有第二气缸主体651a和能够相对于第二气缸主体651a沿铅垂方向伸缩的第二杆651b。在第二气缸651中,第二气缸主体65Ia的铅垂方向的下方的端部安装于第一外装部621,第二杆651b的铅垂方向的上方的端部安装于第二外装部622。与第一气缸641相同,第二气缸651例如使用流体压缸体等,其能够通过第二杆651b的伸缩使第二外装部622相对于第一外装部621沿铅垂方向直进移动。在此,将第二气缸651的规格确定为如下:在第二杆651b容纳在第二气缸主体651a内而变得最短的状态下,将支承体主体51的铅垂方向的位置配置在支承体插入位置Pl,在第二杆651b从第二气缸主体651a突出而变得最长的状态下,将支承体主体51的铅垂方向的位置配置在轮胎取出位置P2。
[0072]搬运机构66在使支承体5从PCI轮胎保持位置P3移动至轮胎搬出位置P4时,使支承体主体51倾斜,从而将已硫化轮胎W搬运至搬出端8。搬运机构66具有:使一对支承体5以与搬出端8相反的一侧朝上的方式旋转的旋转机构661;以及将已硫化轮胎W从通过旋转机构661旋转的支承体主体51搬运至搬运端的搬运板664。
[0073]旋转机构661在通过上下移动机构65使支承体5从PCI轮胎保持位置P3移动至轮胎搬出位置P4时,使与支承体旋转轴53连接的移动体主体63朝向与搬出端8相反的一侧即支承体主体51的水平方向的前方的端部朝上的方向旋转。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机构661具有:固定于基部61并具有倾斜面662a的座部662;以及在支承体5移动至轮胎搬出位置P4时与倾斜面662a接触的被接触体663。
[0074]座部662固定于基部61的上部。座部662配置在与从PCI轮胎保持位置P3朝向轮胎搬出位置P4下降的移动体主体63相交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座部662形成为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呈梯形形状。座部662形成有以朝向水平方向的前方以及铅垂方向的上方的方式倾斜45°角度的倾斜面662a。
[0075]被接触体663—体地安装于移动体主体63的下方。当支承体5通过上下移动机构65从PCI轮胎保持位置P3移动至轮胎搬出位置P4时,被接触体663接触并按压于座部662的倾斜面662a,从而使移动体主体63旋转。具体而言,被接触体663具有:一体地固定于移动体主体63的下方的被接触体主体663a;以及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被接触体主体663a旋转的旋转车昆子663b。
[0076]被接触体主体663a在铅垂方向上呈平板状延伸而形成,该被接触体主体663a的铅垂方向的上方的端部固定于移动体主体63的下方。被接触体主体663a形成为如为了在旋转时不与座部662的倾斜面662a接触而切除倾斜面662a侧的角的形状。
[0077]旋转辊子663b以能够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被接触体主体663a的铅垂方向的下方的端部。
[0078]搬运板664在比旋转机构661的座部662靠水平方向的后方的位置固定于基部61。搬运板664配置在通过旋转机构661倾斜的支承体主体51的延长线上。本实施方式的搬运板664是以与倾斜的支承体主体51成为相同角度的方式倾斜配置的板状部件。搬运板664接收在倾斜的支承体主体51上滑下来的已硫化轮胎W,并搬运至搬出端8。
[0079]平面位置调整部7对已硫化轮胎W在配置于PCI轮胎保持位置P3的支承体主体51上的平面位置进行定位。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平面位置调整部7以在PCI轮胎保持位置P3在支承体主体51上被水平支承的已硫化轮胎W的中心轴的位置成为与通过下轮辋升降装置322上升的下轮辋321的中心轴在平面位置重叠的位置的方式进行定位。平面位置调整部7具有配置在比配置于PCI轮胎保持位置P3的支承体主体51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定位部件71。
[0080]定位部件71配置在比配置于PCI轮胎保持位置P3的支承体主体51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4个部位。定位部件71呈棒状,且呈以平面位置处的下轮辋321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周状分开配置。定位部件71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通过使支承体5移动至PCI轮胎保持位置P3,定位部件71从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以朝向下轮辋321的中心轴的方式相对于支承体主体51上的已硫化轮胎W竖起为沿铅垂方向延伸的姿势。其结果,定位部件71夹入已硫化轮胎W而防止沿水平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移动地进行平面位置的定位。
[0081]接着,对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系统I的作用进行说明。
[0082]在如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系统I中,如图5所示,轮胎硫化机2的上模211通过上模升降装置213下降而与下模212贴合,模具21以在内部容纳生胎的状态被封闭。在模具21内,未图示的胶囊在生胎的内侧膨胀而从内侧向模具21按压生胎。在该状态下,对下压板22进行加热,并在模具21的内部对生胎实施硫化处理。此时,卸载装置4将支承体5配置在轮胎搬出位置4。
[0083]若结束硫化处理,则如图6所示,上模211通过上模升降装置213上升,模具21被开放,上模211与下模212分离。并且,通过胎圈提升部主体242向铅垂方向的上方延伸,把持于钢丝圈241的已硫化轮胎W也向上方移动,已硫化轮胎W从下模212剥离。若通过胎圈提升部主体242上升至已硫化轮胎W从下模212剥离的位置,则第一外装部621通过水平移动机构64的第一气缸641被向水平方向的前方按压并移动。通过第一外装部621的移动,与第二外装部622内的移动体主体63连接的支承体旋转轴53也朝向水平方向的前方移动。因此,支承体5从轮胎搬出位置P4移动至支承体插入位置Pl。
[0084]若支承体5移动至支承体插入位置Pl,则如图7所示,上下移动机构65使支承体主体51从支承体插入位置Pl移动至轮胎取出位置P2。其结果,支承于支承体主体51的辊子52相对于支承已硫化轮胎W的钢丝圈241向铅垂方向的上方相对移动,从钢丝圈241接收已硫化轮胎W。具体而言,第二外装部622通过上下移动机构65的第二气缸651相对于第一外装部621向铅垂方向的上方移动。通过第二外装部622的移动,与第二外装部622内的移动体主体63连接的支承体旋转轴53也朝向铅垂方向的上方移动。因此,支承体5从支承体插入位置Pl移动至轮胎取出位置P2。当支承体5从支承体插入位置Pl移动至轮胎取出位置P2时,支承体5接触并支承于被钢丝圈241把持的已硫化轮胎W的下方,并与已硫化轮胎W—同向上方移动。另一方面,钢丝圈241或胎圈提升部主体242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分开配置的支承体主体51之间,并以不与支承体主体51以及辊子52接触的方式向铅垂方向的下方移动。因此,已硫化轮胎W脱离钢丝圈241,与支承体主体51—同移动至轮胎取出位置P2,并从轮胎硫化机2拆卸下来。
[0085]若支承体5移动至轮胎取出位置P2,则如图8所示,第一外装部621通过水平移动机构64的第一气缸641被向水平方向的后方引导并移动。通过第一外装部621的移动,与第二外装部622内的移动体主体63连接的支承体旋转轴53也朝向水平方向的后方移动。因此,支承体5从轮胎取出位置P2移动至PCI轮胎保持位置P3。并且,移动至PCI轮胎保持位置P3的支承体主体51上的已硫化轮胎W通过平面位置调整部7被调整平面位置。具体而言,配置于支承体主体5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定位部件71朝向已硫化轮胎W竖起。因此,已硫化轮胎W被定位部件71夹入,已硫化轮胎W的位置以成为已硫化轮胎W的中心轴与上升的下轮辋321的中心轴在平面位置重叠的位置的方式在支承体主体51上被调整并定位。
[0086]若通过平面位置调整部7对已硫化轮胎W进行定位,则如图9所示,使下轮辋侧连结装置323与下轮辋321—同通过下轮辋升降装置322向上方移动,插通到已硫化轮胎W的内侧的孔中。并且,通过连结上轮辋侧连结装置313与下轮辋侧连结装置323,利用上轮辋312和下轮辋321夹入并保持已硫化轮胎W。通过使上部轮胎保持部主体311旋转并上下反转,在上部轮胎保持部主体311的上方进行已硫化轮胎W的冷却处理。
[0087]在此,由于该冷却处理比硫化处理需要时间,因此在上方和下方的上部轮胎保持部31连续进行已硫化轮胎W的冷却处理。即,能够在上部轮胎保持部31中的一个进行冷却处理的期间,通过卸载装置4将结束冷却处理的已硫化轮胎W朝向搬出端8搬出,并且从轮胎硫化机2重新输送已硫化轮胎W,从而在下部轮胎保持部32设置新的已硫化轮胎W。
[0088]若结束已硫化轮胎W的冷却处理,则如图10所示,解除上轮辋侧连结装置313与下轮辋侧连结装置323的连结,通过下部轮胎保持部32的下轮辋升降装置322使下轮辋321与已硫化轮胎W—同向铅垂方向的下方移动。当下轮辋321向下方移动时,已硫化轮胎W的侧面与配置于PCI轮胎保持位置P3的支承体5的辊子52的上部接触。另一方面,下轮辋321或下轮辋升降装置322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分开配置的支承体主体51之间,以不与支承体主体51以及辊子52接触的方式下降。因此,已硫化轮胎W脱离下轮辋321而留在支承体主体51上,并从PCI装置3拆卸下来。
[0089]若已硫化轮胎W在PCI轮胎保持位置P3脱离PCI装置3,则第二外装部622通过上下移动机构65的第二气缸651相对于第一外装部621向铅垂方向的下方移动。通过第二外装部622的移动,与第二外装部622内的移动体主体63连接的支承体旋转轴53也向铅垂方向的下方移动。因此,支承体5朝向轮胎搬出位置P4移动。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通过移动体主体63向轮胎搬出位置P4下降,固定于移动体主体63的下方的被接触体663的旋转辊子663b与座部662的倾斜面662a接触。若在旋转辊子663b与倾斜面662a接触的状态下,移动体主体63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则旋转辊子663b在倾斜面662a上滚动并移动,从而使被接触体主体663a倾斜。通过被接触体主体663a倾斜,安装有被接触体主体663a的移动体主体63进行旋转。因此,支承体5的支承体旋转轴53也旋转,与支承体旋转轴53连接的支承体主体51—边如图11所示那样倾斜,一边向轮胎搬出位置P4移动。
[0090]若支承体5向轮胎搬出位置P4移动,则由于支承体主体51倾斜,因此已硫化轮胎W以在辊子52上滑动的方式移动,朝向输送板664滑落而被输送。并且,通过在倾斜的输送板664上进一步滑落,已硫化轮胎W被向作为搬出端8的主输送机搬运。
[0091]根据如上述的卸载装置4,通过利用水平移动机构64的第一气缸641使从铅垂方向的下方支承已硫化轮胎W的支承体5的支承体主体51从轮胎取出位置P2移动至PCI轮胎保持位置P3,能够将通过轮胎硫化机2硫化的已硫化轮胎W搬运至PCI装置3。并且,能够通过搬运机构66将利用PCI装置3冷却的已硫化轮胎W搬运至搬出端8。即,通过利用水平移动机构64使支承体5移动,能够轻松地将已硫化轮胎W从轮胎硫化机2搬运至PCI装置3,并能够轻松地使该已硫化轮胎W通过搬运机构66从PCI装置3移动至搬出端8。因此,能够以从铅垂方向的下方支承已硫化轮胎W的支承体5、使支承体5沿水平方向移动的如第一气缸641这样的水平移动机构64以及搬运机构66这种简单的结构从轮胎硫化机2搬运已硫化轮胎W。由此,无需设成如抓紧已硫化轮胎W的机构或回转的机构这种复杂的结构,便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件数设置卸载装置4,从而能够降低设置成本。
[0092]并且,通过移动部6具有使支承体5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的如第二气缸651这样的上下移动机构65,能够轻松地拆下被轮胎硫化机2的钢丝圈241支承的已硫化轮胎W。即,仅通过使支承体5相对于被钢丝圈241把持的已硫化轮胎W以从支承体插入位置Pl朝向轮胎取出位置P2的方式向上方相对移动,就能够轻松地从钢丝圈241拆下已硫化轮胎W。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设置从轮胎硫化机2轻松地拆下已硫化轮胎W的机构。由此,能够以更少的部件件数设置卸载装置4,从而能够更加降低设置成本。
[0093]并且,搬运机构66能够通过旋转机构661使支承体主体51倾斜,所述旋转机构661使支承体5的支承体旋转轴53在轮胎搬出位置P4以与搬出端8相反的一侧即水平方向的前方朝上的方式旋转。因此,能够使已硫化轮胎W以在安装于支承体主体51的辊子52上滑动的方式移动。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设置将已硫化轮胎W在轮胎搬出位置P4搬运至搬出端8的机构。由此,能够以更进一步少的部件件数设置卸载装置4,从而能够更进一步降低设置成本。
[0094]并且,当通过上下移动机构65使支承体5从PCI轮胎保持位置P3朝向轮胎搬出位置P4下降时,旋转机构661使支承体旋转轴53旋转,从而能够有效地使通过PCI装置3冷却的已硫化轮胎W向搬出端8搬出。即,能够构成利用上下移动机构65使通过PCI装置3冷却的已硫化轮胎W向搬出端8移动的机构,从而能够实现卸载装置4的紧凑化。由此,能够在卸载装置4的周围确保空间,从而能够将轮胎硫化机2或PCI装置3周围的作业空间确保得更宽。
[0095]并且,通过使支承于在基部61固定的座部662的倾斜面662a的被接触体663的旋转辊子663b通过被接触体主体663a下降而沿着倾斜面662a移动,能够使被接触体主体663a倾斜,并使移动体主体63旋转。因此,能够使与移动体主体63连接的支承体旋转轴53旋转,并使支承体主体51倾斜。因此,能够轻松地形成使支承体主体51倾斜的结构。
[0096]并且,通过利用平面位置调整部7的定位部件71夹入移动至PCI轮胎保持位置P3的支承体主体51上的已硫化轮胎W,能够以已硫化轮胎W的中心轴的位置成为与通过下轮辋升降装置322上升的下轮辋321的中心轴在平面位置重叠的位置的方式进行定位。因此,通过支承体5从轮胎取出位置P2移动至PCI轮胎保持位置P3,即使已硫化轮胎W的位置在支承体主体51上发生偏离,也能够以较高的精确度调整并使该已硫化轮胎W移动至能够转移至PCI装置3的位置。由此,能够稳定地将通过水平移动机构64移动来的支承体主体51上的已硫化轮胎W向PCI装置3搬运。
[0097]以上,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各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只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并且,本发明不受实施方式的限制,只受技术方案的范围限定。
[0098]另外,在水平移动机构64或上下移动机构65中,并不限定于第一气缸641或第二气缸651,作为其他滑动的移动机构,还能够利用滚珠丝杠、齿条与小齿轮以及链条与链轮等与马达之间的组合机构进行移动。
[0099]并且,平面位置调整部7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对已硫化轮胎W的平面位置进行定位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设成对支承体5的辊子52的旋转进行控制来调整已硫化轮胎W在支承体主体51上的位置的结构。
[0100]并且,支承体5并不限定于在不使支承体5移动时等在轮胎搬出位置P4待机,如图12所示,也可以具有比轮胎搬出位置P4稍微靠水平方向的前方的位置,即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支承体主体51的待机位置P5。
[0101]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02]根据上述卸载装置,通过以较少的部件件数设置,能够降低设置成本。
[0103]符号说明
[0104]1-轮胎硫化系统,W-已硫化轮胎,2-轮胎硫化机,21 -模具,211 -上模,212-下模,213-上模升降装置,22-下压板,23-底座,24-胎圈提升部,241-钢丝圈,242-胎圈提升部主体,242a-内筒,3-PCI装置,31-上部轮胎保持部,311-上部轮胎保持部主体,312-上轮辋,313-上轮辋侧连结装置,32-下部轮胎保持部,321-下轮辋,322-下轮辋升降装置,323-下轮辋侧连结装置,4-卸载装置,5-支承体,51-支承体主体,52-辊子,53-支承体旋转轴,Pl-支承体插入位置,P2-轮胎取出位置,P3-PCI轮胎保持位置,P4-轮胎搬出位置,6-移动部,61-基部,62-外装部,621-第一外装部,622-第二外装部,63-移动体主体,64-水平移动机构,641-第一气缸,641a_第一气缸主体,641b_第一杆,65-上下移动机构,651-第二气缸,65 Ia-第二气缸主体,651b-第二杆,66-搬运机构,661-旋转机构,662-座部,662a_倾斜面,663-被接触体,663a-被接触体主体,663b-旋转辊子,664-搬运板,7-平面位置调整部,71 -定位部件,8-搬出?而。
【主权项】
1.一种卸载装置,其将通过轮胎硫化机硫化处理的已硫化轮胎从所述轮胎硫化机搬运至冷却用的PCI装置,并且搬运通过所述PCI装置冷却的所述已硫化轮胎,所述卸载装置具备: 一对支承体,所述一对支承体沿水平方向延伸而形成,并从铅垂方向的下方对所述已硫化轮胎的侧面进行支承;以及 移动部,所述移动部使所述支承体移动, 所述移动部具有: 水平移动机构,所述水平移动机构使所述支承体从轮胎取出位置沿水平方向移动至PCI轮胎保持位置,所述轮胎取出位置是能够取出被所述轮胎硫化机的钢丝圈支承的所述已硫化轮胎的位置,所述PCI轮胎保持位置是能够通过所述PCI装置的轮胎保持部保持所述已硫化轮胎的位置;以及 搬运机构,所述搬运机构将通过所述PCI装置冷却并在所述PCI轮胎保持位置通过所述一对支承体接收的所述已硫化轮胎搬运至搬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卸载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部具有使所述支承体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 所述上下移动机构使所述支承体相对于支承所述已硫化轮胎的所述钢丝圈向铅垂方向的上方相对移动,从而从所述钢丝圈接收所述已硫化轮胎。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卸载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体具有多个辊子, 所述搬运机构具有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一对支承体以与所述搬出端相反的一侧朝上的方式旋转。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卸载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体具有多个辊子, 所述搬运机构具有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一对支承体以与所述搬出端相反的一侧朝上的方式旋转, 在通过所述上下移动机构使所述一对支承体从所述PCI轮胎保持位置移动时,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一对支承体旋转。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卸载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机构具有: 座部,所述座部具有倾斜面;以及 被接触体,所述被接触体能够与所述倾斜面接触, 通过所述被接触体接触并按压于所述倾斜面,使所述一对支承体旋转。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卸载装置,其中, 所述卸载装置具备平面位置调整部,所述平面位置调整部在所述PCI轮胎保持位置对所述已硫化轮胎在所述一对支承体上的平面位置进行定位。
【文档编号】B29C35/02GK105934318SQ201480073091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4年1月22日
【发明人】立见广树, 游佐圭介
【申请人】三菱重工机械科技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