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出式蒸汽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79197发布日期:2019-11-29 22:42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出式蒸汽锅炉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蒸汽锅炉结构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电磁加热的蒸汽锅炉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电磁蒸汽锅炉大多如国家局与2017年10月3日公告的一份名为“电磁蒸汽锅炉”、申请号为“201610233163.3”的中国发明专利所示,包括包裹有电磁加热线圈的加热管和蒸汽室,使用时可打开阀门,使得储存在蒸汽室中的蒸汽流入换热管道中进行使用。为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通常与在蒸汽室连通的某一管道中设置泄压阀,从而在蒸汽室中压力过高时自动打开进行泄压。

然而,随着设备的使用,泄压阀极易因不断老化而出现泄压量小设置无法泄压等问题,此后,如继续使用蒸汽锅炉,将使得蒸汽室中的蒸汽不断聚集,其中的气压不断升高,最终引发设备故障,严重的甚至引发蒸汽室爆炸。

综上所述,只要蒸汽锅炉中存在着储存蒸汽的蒸汽室,那么其必然在泄压阀老化、失效后具有极高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对传统蒸汽锅炉进行改造,杜绝蒸汽室爆炸的安全事故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精巧、蒸汽产生速度快、蒸汽量稳定且安全可靠、从源头上杜绝了蒸汽室爆炸的可能性的蒸汽锅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直出式蒸汽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内芯体、进水组件和出气组件;

所述外筒体、内芯体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有电磁加热组件,所述内芯体穿设在外筒体之内、且二者固定相连,所述外筒体和内芯体之间设有若干个呈直管状的过流通道,所述过流通道的顶部、底部都设有用于封口的封堵块;

所述外筒体底部或是位于下方的封堵块中开设有若干与过流通道一一对应的进水孔,所述进水孔的一端与进水组件连通,且另一端与过流通道的下部连通;

所述外筒体的顶部或是位于上方的封堵块中开设有若干与过流通道一一对应的出气孔,所述出气孔的一端与出气组件连通,且另一端与过流通道的上部连通。

所述进水组件包括水箱、水泵、总水管和若干分水管,若干所述分水管的一端分别连接若干所述进水孔、且另一端都与总水管连接,所述总水管、水泵、水箱依次连接。

所述出气组件包括总气管和若干分气管,若干所述分气管的一端分别连接若干所述出气孔、且另一端都与总气管连接,所述总气管与蒸汽管道连通。

所述内芯体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长条状凹槽一,所述内芯体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相贴合,使得外筒体和内芯体之间形成若干呈直管状的过流通道。

所述外筒体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长条状凹槽二,所述内芯体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相贴合,使得外筒体和内芯体之间形成若干呈直管状的过流通道。

所述内芯体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长条状凹槽三、且外筒体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长条状凹槽四,所述,所述内芯体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长条状凹槽三和长条状凹槽四一一对应、且二者的槽口相对,使得外筒体和内芯体之间形成若干呈直管状的过流通道。

所述外筒体和内芯体同轴心、且二者之间均匀的设有若干长条状凸棱,所述长条状凸棱固定连接在外筒体和内芯体之间,使得相邻长条状凸棱之间形成若干呈直管状的过流通道。

所述电磁加热组件为盘旋绕设的电磁加热线圈,所述电磁加热线圈设置在内芯体之内或是包覆在外筒体之外。

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若干沿外筒体或内芯体的轴心均匀设置的加热单元;

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容置孔和一根加热丝,所述容置孔沿外筒体或内芯体的轴向贯穿所述外筒体或内芯体,所述加热丝交替穿设两个容置孔,并在两个容置孔中缠绕若干圈;相邻加热单元中的加热丝串联或并联。

本发明使用时,可通过水泵自各个进水孔向各个过流通道中注水,并开启电磁加热组件,使得水自过流通道逐渐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加热,并最终化为蒸汽自各个出气孔排出;完成初次使用后,可将过流通道中的水维持在外筒体中部的位置,从而在下次使用时,同时开启水泵以及电磁加热组件即可。从整体上具有加热效率高、即开即用、无需储存蒸汽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案实施例c1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案实施例c4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案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7是本案实施例d2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图7的仰视图;

图10是本案实施例d21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a-a向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b-b向剖视图;

图13是本案实施例d22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c-c向剖视图,

图15是图13的d-d向剖视图;

图中1是外筒体,11是进水孔,12是出气孔,13是筒体一,14是筒体二,15是夹板,2是内芯体,22是长条状凹槽一,23是长条状凸棱,3是电磁加热组件,31是容置孔,32是加热丝,4是过流通道,5是封堵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如图1-15所示,包括外筒体1、内芯体2、进水组件和出气组件;

所述外筒体1、内芯体2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有电磁加热组件3,所述内芯体2穿设在外筒体1之内、且二者固定相连,所述外筒体1和内芯体2之间设有若干个呈直管状的过流通道4,所述过流通道4的顶部、底部都设有用于封口的封堵块5;

所述外筒体1底部或是位于下方的封堵块5中开设有若干与过流通道4一一对应的进水孔11,所述进水孔11的一端与进水组件连通,且另一端与过流通道4的下部连通;

所述外筒体1的顶部或是位于上方的封堵块5中开设有若干与过流通道4一一对应的出气孔12,所述出气孔12的一端与出气组件连通,且另一端与过流通道4的上部连通。

所述进水组件包括水箱、水泵、总水管和若干分水管,若干所述分水管的一端分别连接若干所述进水孔、且另一端都与总水管连接,所述总水管、水泵、水箱依次连接。

所述出气组件包括总气管和若干分气管,若干所述分气管的一端分别连接若干所述出气孔、且另一端都与总气管连接,所述总气管与蒸汽管道连通。

使用时,可通过水泵自各个进水孔向各个过流通道中注水,并开启电磁加热组件,使得水自过流通道逐渐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加热,并最终化为蒸汽自各个出气孔排出;完成初次使用后,可将过流通道中的水维持在外筒体中部的位置,从而在下次使用时,同时开启水泵以及电磁加热组件即可。从整体上具有加热效率高、即开即用、无需储存蒸汽的特点。具体来说,一、其中由于过流通道中储存的水以及蒸汽都极少,且取消了传统设备中必不可少的蒸汽室,因此,可从源头上杜绝蒸汽室爆炸的可能性;二、本案实际使用时可通过对过流通道尺寸的设计,使得临时存水小于30kg,从而全方位符合我国的安全要求;三、正由于过流通道中存水、存汽量小,因此,具有着蒸汽产生速度快、即开即用的优点;四、由于电磁加热组件的存在,将使得本案具有加热速度快、蒸汽产生速度快、能耗低的优点。

此外,考虑到实用性,本案实际使用时可在外筒体外包裹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保温层,使得过流通道中的水始终不低于90℃,这样,在设备停机再启动时,可显著降低能源的额外浪费,并可迅速产生蒸汽,满足使用需求。

下面通过几个实施例对如何实现直管状的过流通道进行代表性阐述:

实施例c1:所述内芯体2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长条状凹槽一22,所述内芯体2的外壁与外筒体1的内壁相贴合,使得外筒体1和内芯体2之间形成若干呈直管状的过流通道。

实施例c2:所述外筒体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长条状凹槽二,所述内芯体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相贴合,使得外筒体和内芯体之间形成若干呈直管状的过流通道。

实施例c3:所述内芯体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长条状凹槽三、且外筒体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长条状凹槽四,所述,所述内芯体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相贴合,所述长条状凹槽三和长条状凹槽四一一对应、且二者的槽口相对,使得外筒体和内芯体之间形成若干呈直管状的过流通道。

实施例c4:所述外筒体1和内芯体2同轴心、且二者之间均匀的设有若干长条状凸棱23,所述长条状凸棱23固定连接在外筒体1和内芯体2之间,使得相邻长条状凸棱23之间形成若干呈直管状的过流通道。

下面通过两个实施例对电磁加热组件进行代表性阐述:

实施例d1:所述电磁加热组件为盘旋绕设的电磁加热线圈,所述电磁加热线圈设置在内芯体之内或是包覆在外筒体之外。从而以传统电磁加热的形式对内芯体或是外筒体进行加热。

实施例d2: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包括若干沿外筒体或内芯体的轴心均匀设置的加热单元;

所述加热单元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容置孔31和一根加热丝32,所述容置孔31沿外筒体1或内芯体2的轴向贯穿所述外筒体1或内芯体2,所述加热丝32交替穿设两个容置孔31,并在两个容置孔31中缠绕若干圈;相邻加热单元中的加热丝32串联或并联。这样,当加热丝通电后,可对两容置孔之间的部分进行快速加热,形成一个加热单元。其中,由于加热丝交替穿设两加热管,因此,一方面,无需在外筒体外重新布置隔热层以及屏蔽层,从而显著降低设备体积以及设备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加热丝无需完全贴合在容置孔内壁上,可使得二者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从而使得加热丝的发热量低,具有着安全性高、能耗低等优点。

下面通过两个实施例对容置孔进行代表性阐述:

实施例d21,如图10-12所示:所述容置孔31为沿外筒体或内芯体的轴向开设在外筒体或内芯体中的通孔。

实施例d22,如图13-15所示:所述外筒体1包括筒体一13、筒体二14和若干夹板15,所述筒体一13处于筒体二14之内、且二者同轴心,所述夹板15沿筒体一13的径向设置、且若干夹板15均匀的固定连接在筒体一13和筒体二14之间,使得相邻夹板15之间形成容置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