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切割炬用油气换向射吸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3730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火焰切割炬用油气换向射吸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焰切割炬用油气换向射吸管。
背景技术
目前,射吸管的缺点是汽油在内壁上挂油量大、着火不稳、易出现断火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挂油量小、着火稳、不断火。技术方案具有套管,套管左侧内部设置有射吸管本体,其特征在于射吸管本体内有锥形射吸扩散孔、射吸喉孔,扩散孔的右侧与射吸喉孔相连通,射吸管本体的右侧为氧气喷嘴本体,氧气喷嘴本体与套管内壁之间,氧气喷嘴本体与射吸管本体之间为相互连通的真空室,氧气喷嘴本体内有氧气通孔、氧气细孔,氧气通孔的左侧与氧气细孔相连通,氧气喷嘴本体的右侧为换向器本体,换向器本体内有汽油换向斜孔、氧气换向斜孔,氧气换向斜孔与氧气喷嘴本体内的氧气通孔相连通,汽油换向斜孔与真空室相连通,换向器本体的右侧设置有汽油管,汽油管与套管内壁之间为预热氧气通道,预热氧气通道与氧气换向斜孔相连通,汽油管左端内侧为进油阀门,汽油管与汽油换向斜孔相连通。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锥形射吸扩散孔,有效的减低了挂油量,使喷出的混合油气混合的更均匀、更理想,割炬工作时达到不滴油、不断火、不喘气,由于设置了换向器,有效的缩短了进油阀门到真空室的距离,使得割炬工作更平稳。本射吸管比现有的吸力更大,负压能够达到0.04-0.65Mpa。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氧气喷嘴本体的外形图;图3为图2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具有套管1,套管左侧内部设置有射吸管本体3,射吸管本体内有锥形射吸扩散孔2、射吸喉孔4,扩散孔2的右侧与射吸喉孔4相连通,射吸管本体的右侧为氧气喷嘴本体9,氧气喷嘴本体与套管内壁之间,氧气喷嘴本体与射吸管本体之间为相互连通的真空室11,氧气喷嘴本体内有氧气通孔10、氧气细孔6,氧气通孔10的左侧与氧气细孔6相连通,氧气喷嘴本体的右侧为换向器本体13,换向器本体内有汽油换向斜孔14、氧气换向斜孔16,氧气换向斜孔16与氧气喷嘴本体内的氧气通孔10相连通,汽油换向斜孔14与真空室相连通,换向器本体的右侧设置有汽油管20,汽油管与套管内壁之间为预热氧气通道21,预热氧气通道与氧气换向斜孔16相连通,汽油管左端内侧为进油阀门18,汽油管与汽油换向斜孔14相连通。如图2、图3所示氧气喷嘴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固定支架8,如图1所示,射吸管本体3右端开有锥形孔,射吸管本体右端与固定支架8之间设置有间隔套管7。
工作时,氧气由预热通道21进入,经过氧气换向斜孔16的换向,流入氧气通孔10,然后从氧气细孔6喷出,流入射吸喉孔4,当氧气从氧气细孔喷出流入射吸喉孔4的同时,真空室内产生真空,在真空的作用下,将汽油通道22内的汽油通过进油阀门18和汽油换向斜孔14吸入到真空室11内,随氧气一同流入射吸喉孔4与氧气混合,混合后流入锥形射吸扩散孔2。射吸扩散孔的作用是氧气在扩散孔内扩散的同时,能够对射吸喉孔内的氧气产生吸力。间隔套管的作用是通过调整其宽窄,可调整射吸管本体与氧气喷嘴本体的距离,使其吸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火焰切割炬用油气换向射吸管,具有套管,套管左侧内部设置有射吸管本体,其特征在于射吸管本体内有锥形射吸扩散孔、射吸喉孔,扩散孔的右侧与射吸喉孔相连通,射吸管本体的右侧为氧气喷嘴本体,氧气喷嘴本体与套管内壁之间,氧气喷嘴本体与射吸管本体之间为相互连通的真空室,氧气喷嘴本体内有氧气通孔、氧气细孔,氧气通孔的左侧与氧气细孔相连通,氧气喷嘴本体的右侧为换向器本体,换向器本体内有汽油换向斜孔、氧气换向斜孔,氧气换向斜孔与氧气喷嘴本体内的氧气通孔相连通,汽油换向斜孔与真空室相连通,换向器本体的右侧设置有汽油管,汽油管与套管内壁之间为预热氧气通道,预热氧气通道与氧气换向斜孔相连通,汽油管左端内侧为进油阀门,汽油管与汽油换向斜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焰切割炬用油气换向射吸管,其特征在于氧气喷嘴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固定支架,射吸管本体右端开有锥形孔,射吸管本体右端与固定支架之间设置有间隔套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焰切割炬用油气换向射吸管,本实用新型挂油量小、着火稳、不断火。技术方案套管左侧内部设置有射吸管本体,射吸管本体内有锥形射吸扩散孔、射吸喉孔,射吸管本体的右侧为氧气喷嘴本体,氧气喷嘴本体与套管内壁以及射吸管本体之间为相互连通的真空室,氧气喷嘴本体的右侧为换向器本体,换向器本体内有汽油换向斜孔、氧气换向斜孔,氧气换向斜孔与氧气喷嘴本体内的氧气通孔相连通,汽油换向斜孔与真空室相连通,换向器本体的右侧设置有汽油管,汽油管与套管内壁之间为预热氧气通道,预热氧气通道与氧气换向斜孔相连通,汽油管左端内侧为进油阀门,汽油管与汽油换向斜孔相连通。
文档编号F23D14/00GK2572233SQ0228041
公开日2003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10日
发明者李天成 申请人:李天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