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的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3485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通道的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特别是一种微通道的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微通道的换热器作为一种新型换热器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为了提高微通道的换热器中的换热工质的均勻流动性,往往采用在微通道的换热器的集流管中插入分配管的结构,通过分配管上的孔来分流换热工质,提高换热工质进入微通道的换热器中的扁管的均勻性。参见图1,现有的微通道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扁管2、翅片3、第一端板4、分配管9、第二端板10等,可以看出分配管9从第二端板10中的定位孔11中穿过,并和其焊接为一体,分配管9上设置有多个分配孔8,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是开口的,且没有固定连接,形成单臂悬吊结构,由于分配管9本身的重力影响而有向下垂的趋势,同时换热工质的流速较快,气液混合的换热工质使得分配管9上的受力不均勻,更加剧了单臂悬吊结构的不稳定性,易于产生振动和噪音。由于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是开口的,且换热工质进入分配管9时,会在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处形成比较大的流速,而造成该处的换热工质的流量要大于从分配孔8流出的换热工质,从而造成换热工质流动的不平衡。如何更好的固定分配管呢?由于微通道的换热器一般采用整体钎焊形式,在钎焊焊接的接触面敷有钎焊焊料,同时,为了保证钎焊质量,钎焊处的接触面上部件之间的间隙非常小,给组装设置增加了难度,如何在保证钎焊质量的情况下,提高制造加工的效率,成为改善分配管稳定连接面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加工效率高、制作成本低、 分流均勻且稳定可靠的微通道的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微通道的换热器,包括若干个与集流管相连通的扁管,扁管内设置有中间通道,翅片设置在扁管之间,其特征是集流管中设置有分配管,该分配管的侧壁上设置与集流管的内腔相连通的分配孔;集流管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端板,第一端板上设置有突部,突部在装配时伸入到分配管的第一端口内;突部与第一端口的内壁焊接固定密封。所述突部的外形与第一端口的内壁外形相匹配。所述突部的高度为5 15mm。所述突部的截面呈圆锥状或者圆台状,突部的侧边与突部的顶端之间的夹角为 α, α角的范围是15 75度;或者,突部的截面呈圆柱状。所述集流管内设置有用于支持分配管的内部托架或定位突起。所述内部托架与集流管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定位突起经由集流管挤压成形。
所述集流管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端板,第二端板上设置有定位孔,分配管的第二端口穿过定位孔,第二端口与定位孔之间通过焊接固定密封。一种微通道的换热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开始;步骤b,将第一端板固定在集流管的第一端上;步骤C,将分配管的第二端口穿过第二端板上的定位孔到预定位置;步骤d,将分配管的第一端口伸入集流管内,第一端板上的突部伸入到分配管的第一端口中,将第二端板固定在集流管的第二端上;步骤e,加热上述的各零部件,钎焊固定密封;步骤f,结束。本发明在集流管的第一端板上设置能插入到分配管的第一端口内的突部,使得分配管的第一端口与突部焊接固定为一体,分配管的第二端口与集流管的第二端板上的定位孔焊接固定密封,从而可以从两端固定分配管,提高其稳定性;同时,封闭分配管的第一端口,使分配管内压力平均。本发明提供的制作方法能极大的提高微通道的换热器的加工效率,并同时保证微通道的换热器的坚固性,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分流均勻且稳定可靠的特点。


图1为现有的微通道的换热器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二端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二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四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五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一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图中1为集流管,2为扁管,3为翅片,4为第一端板,5为第一端口,6为突部,7为内部托架,8为分配孔,9为分配管,10为第二端板,11为定位孔,12为分配管的进口,13为分配管的第二端口,14为集流管的第一端,15为集流管的第二端,H为突部的高度,α为突部的侧边角度,27为定位突起。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2-图3,微通道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扁管2、翅片3、第一端板4、分配管 9、第二端板10、设置在分配管9上的分配孔8、设置在第一端板4上的突部6、分配管的进口12、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设置在第二端板10上的定位孔11、集流管1的第一端14、集流管1的第二端15、分配管9的第二端口 13。扁管2内设置有中间通道,翅片3设置在扁管2之间,集流管1中设置有分配管9, 分配管9的侧壁上设置有能通向集流管1的内腔的分配孔8。集流管1的第一端板4上设置有突部6,该突部6在装配时,伸入到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内;突部6与第一端口 5内壁焊接固定。从图3-图4中,可以看到第二端板10上设置有定位孔11,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 从该定位孔11中穿过,经焊接后,形成第二端板10与分配管9的固定连接。第一端板4与集流管1之间为焊接固定连接,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插入到位于第一端板上的突部6上,使得单臂悬吊结构的另一端,这里是指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可以连接在第一端板4上,从而使分配管9的重力更稳定的承担,使得在气液混合换热工质流动时,分配管会很稳定。突部6与第一端口 5的内壁焊接固定,进一步加强了连接力,使得第一端口 5在上下左右的四个方向上都不会产生移动,从而减少了可能发生的振动和噪音。在本发明中,存在各零部件通过整体钎焊连接,在部件需要焊接的面上敷有熔融温度低的金属化合物,加热后可以把两部件连接固定成一体。在需要焊接的面上敷有熔融温度低的金属化合物,是惯常使用的现有技术,说明书中并未对每个焊接部件进行描述,但都是采用这样的焊接方法。在实施例一中,突部6的外形与第一端口 5的内壁外形相匹配,具体的,突部6采用的是呈圆头状的突起,该突起是在第一端板4加工时,通过模具挤压形成的,在第一端板 4的外侧有凹陷,突部6的顶端高出第一端板4内面的高度H为6mm。突部6近似为一个突出的半球,其横截面的外形为圆形,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的内壁的横截面也为圆形,即突部6的外形与第一端口 5的内壁外形相匹配。采用突出的半球形的突部6,由于突部6的顶端直径小于第一端口 5的内径,因此更易于伸入到第一端口 5内,特别是在进行组装操作时,分配管9从集流管1的第二端15进入,易于伸入到第一端口 5内变得很重要,会给组装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由于突部6的外形与第一端口 5的内壁外形相匹配,使得焊接后,两者可以实现比较紧密的连接和密封, 换热工质无法从第一端口 5向外流出,分配管9分配换热工质更加均勻。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制造方法,由于采用整体钎焊焊接,在钎焊焊接的接触面敷有钎焊焊料,同时,为了保证钎焊质量,钎焊处的接触面上的各零部件之间的间隙非常小,往往小于等于150微米,给组装增加了难度。把各个部件加工成为发明实施例一中需要的形式,现有技术可以加工制作,如第一端板4,可以采用模具挤压成型来完成。参见图10,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微通道的换热器的集流管内分配管固定的具体制造步骤包括步骤a、开始;步骤b、将第一端板4固定在集流管1的第一端14上;步骤C、将分配管9的第二端口 13穿过第二端板10上的定位孔11到预定位置;步骤d、将分配管的第一端口 5伸入到集流管1内,第一端板4上的突部6伸入到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中,将第二端板10固定在集流管1的第二端15上;
步骤e、加热上述的各零部件,进行钎焊固定密封;步骤f、结束。上面步骤c所述的预定位置为设计产品时,各零部件之间处于的相对位置关系, 如在加工完成后,第一端板4处于第一端口 5的某一具体位置。步骤b、步骤C、步骤d和步骤e四个步骤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各零部件之间相对的移动长度,从而减少操作时间,提高制造效率。具体的,如步骤c,实际操作是将分配管9的第二端口 13从第二端板10向集流管1 内侧面穿过定位孔11到预定位置,使得分配管9剩余的比较长的部分不用通过定位孔11。实施例二本发明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图6所示,实施例二的集流管1 内还设置有内部托架7,用于支撑分配管9,如图6所示,该内部托架7上部为弯曲形,下部和集流管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内部托架7与集流管1的管壁采用焊接的形式进行固定。 这样内部托架7可以托起分配管9,进一步减少分配管9的振动。也可以在内部托架7和分配管9之间敷有钎焊材料,则通过整体焊接,两者可以更稳定的连接固定在一起,减少振动和噪音的效果更好。采用内部托架7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在制造步骤d中,当分配管向前伸入时,可以先触到内部托架7,而内部托架7的高度与突部6在同一个水平上,因此可以把分配管放在内部托架7上,向前推就可以顺利的使突部6伸入分配管的第一端口 5。这里的内部托架7 的位置也可以作为一个如步骤c中所述的预定位置,起到定位的作用。其余未述部分见实施例一,不再重复。实施例三本发明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实施例三的集流管7内的定位突起27,不是通过焊接方式与集流管连接,而是通过机械挤压在集流管中成型。同样的,该定位突起27可以托起分配管9,减少振动。采用实施例三中的定位突起27的好处在于,由于在加热钎焊前就可以加工成型。在制造步骤d中,分配管压在定位突起27上,这是因为定位突起27和集流管是一体的,不会影响其质量。而实施例二中,没有加热钎焊前,内部托架7还没有和集流管熔融固定。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突起27也有如同实施例二中的定位作用。其余未述部分见实施例二,不再重复。实施例四本发明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所示,实施例四的突部6采用的是圆柱形,该突部6与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之间紧密接触,其优点在于,由于两者的接触面积较大,当需要确保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5不泄露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这种突部6。本实施例中的突部6的高度H为12mm。其余未述部分见实施例三,不再重复。实施例五本发明实施例五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9所示,实施例五的突部6采用的是圆台形,该突部的截面下部为较大的圆,截面上部为较小的圆。突部6的高度H通常在5 15mm之间时,一方面可以确保分配管固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兼顾加工制造的难度和减小对分配管有效长度的利用。在本实施例中,突部6的高度H为9mm。第一端口 5的内侧边与第一端板4的内壁之间的夹角为突部的侧边角度α,α的角度范围为15 75度。本实施例中的分配管的第一端口 5与突部6的形状相匹配,采用一定角度的扩口,该扩口的角度与突部的侧边角度α相同,使得两者可以紧密接触。这样, 能够一方面确保分配管固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兼顾加工制造的难度和减小对分配管有效长度的利用。其余未述部分见实施例四,不再重复。
权利要求
1.一种微通道的换热器,包括若干个与集流管(1)相连通的扁管O),扁管O)内设置有中间通道,翅片C3)设置在扁管( 之间,其特征是集流管(1)中设置有分配管(9),该分配管(9)的侧壁上设置与集流管(1)的内腔相连通的分配孔(8);集流管(1)的第一端(14)设置有第一端板G),第一端板(4)上设置有突部(6),突部 (6)在装配时伸入到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5)内; 突部(6)与第一端口(5)的内壁焊接固定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的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突部(6)的外形与第一端口 (5)的内壁外形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的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突部(6)的高度为5 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的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突部(6)的截面呈圆锥状或者圆台状,突部(6)的侧边与突部(6)的顶端之间的夹角为α,α角的范围是15 75度; 或者,突部(6)的截面呈圆柱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的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集流管(1)内设置有用于支持分配管(9)的内部托架(7)或定位突起0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的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内部托架(7)与集流管(1) 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定位突起(XT)经由集流管(1)挤压成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微通道的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集流管(1)的第二端(1 设置有第二端板(10),第二端板(10)上设置有定位孔(11),分配管(9)的第二端口(13)穿过定位孔(11),第二端口(13)与定位孔(11)之间通过焊接固定密封。
8.—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的换热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开始;步骤b,将第一端板固定在集流管(1)的第一端(14)上;步骤c,将分配管(9)的第二端口(1 穿过第二端板(10)上的定位孔(11)到预定位置;步骤d,将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伸入集流管(1)内,第一端板(4)上的突部(6) 伸入到分配管(9)的第一端口( 中,将第二端板固定在集流管(1)的第二端(1 上; 步骤e,加热上述的各零部件,钎焊固定密封; 步骤f,结束。
全文摘要
一种微通道的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微通道的换热器包括若干个与集流管相连通的扁管,扁管内设置有中间通道,翅片设置在扁管之间,集流管中设置有分配管,该分配管的侧壁上设置与集流管的内腔相连通的分配孔;集流管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端板,第一端板上设置有突部,突部在装配时伸入到分配管的第一端口内;突部与第一端口的内壁焊接固定密封。突部的外形与第一端口的内壁外形相匹配。突部的截面呈圆锥状或者圆台状,或者,突部的截面呈圆柱状。本发明提供的制作方法能极大的提高微通道的换热器的加工效率,并同时保证微通道的换热器的坚固性,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制作成本低、分流均匀且稳定可靠的特点。
文档编号F28F9/26GK102278910SQ20111013284
公开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0日
发明者佐藤宪一郎, 刘阳, 李强 申请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