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538546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节能热交换器(6)具有集管(61)、第1扁平多孔管(64a)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集管(61)具有供第1制冷剂流动的第1主流路(62a1)和供第2制冷剂流动的第2主流路(62a2)。第1扁平多孔管(64a)具有供第1制冷剂流动的多个第1制冷剂流路孔(65a)。第2扁平多孔管(64b)具有供第2制冷剂流动的多个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集管(61)具有管连接部件(63)。管连接部件(63)形成第1副流路(62c1)和第2副流路(62c2)。第1副流路(62c1)使第1主流路(62a1)和第1制冷剂流路孔(65a)连通。第2副流路(62c2)使第2主流路(62a2)和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连通。第1扁平多孔管(64a)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紧密接触,使第1制冷剂和第2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专利说明】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0002]过去,如日本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 — 163004号公报)公开的那样,使用扁平多孔管在制冷剂和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被用于冷冻循环中。在该热交换器中,供进行热交换的两种制冷剂分别流经的两个扁平多孔管彼此贴合。并且,在该热交换器中,以使扁平多孔管的制冷剂流路孔的排列方向沿着集管的长边方向的方式,将扁平多孔管与集管连接。因此,在将多个扁平多孔管与集管连接的情况下,需要延长集管,因而难以紧凑化。
发明概要
[0003]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的热交换器。
[0005]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06]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具有集管、第I扁平管和第2扁平管。集管具有供第I制冷剂流动的第I主流路和供第2制冷剂流动的第2主流路。第I扁平管与集管连接。第I扁平管是具有供第I制冷剂流动的多个第I制冷剂流路孔的扁平多孔管。第2扁平管与集管连接。第2扁平管是具有供第2制冷剂流动的多个第2制冷剂流路孔的扁平多孔管。集管具有副流路形成部件。副流路形成部件形成第I副流路和第2副流路。第I副流路使第I主流路和第I制冷剂流路孔连通。第2副流路使第2主流路和第2制冷剂流路孔连通。第I扁平管和第2扁平管紧密接触。第I扁平管和第2扁平管使流经第I制冷剂流路孔的第I制冷剂和流经第2制冷剂流路孔的第2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0007]在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中,集管的第I主流路通过第I副流路而与第I扁平管的多个第I制冷剂流路孔连通,而且集管的第2主流路通过第2副流路而与第2扁平管的多个第2制冷剂流路孔连通。第I扁平管沿着第I制冷剂流路孔的排列方向是扁平的。第I主流路沿着集管的长边方向形成。在使第I制冷剂流路孔直接连通于第I主流路的情况下,需要以使第I扁平管的扁平方向沿着集管的长边方向的方式,将第I扁平管与集管连接。因此,在将多个第I扁平管与集管连接的情况下,集管的长度变长,因而难以使热交换器紧凑化。另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中,通过第I副流路将制冷剂流路孔连通于第I主流路,由此不需要以使第I扁平管的扁平方向沿着集管的长边方向的方式,将第I扁平管与集管连接。这对于第2扁平管也是一样的。因此,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不需要使集管的长度变长,因而能够实现紧凑化。
[0008]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第I扁平管和第2扁平管以使第I制冷剂流路孔的排列方向即横截面长边方向和第2制冷剂流路孔的排列方向即横截面长边方向与集管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式,与集管连接。[0009]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是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第I扁平管和第2扁平管以使横截面长边方向与集管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与集管连接。
[0010]在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中,以使第I扁平管的扁平方向与集管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第I扁平管与集管连接。这对于第2扁平管也是一样的。因此,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有效地实现紧凑化。
[0011]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是根据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副流路形成部件包括管接合部件,该管接合部件被固定于集管,第I扁平管的端部及第2扁平管的端部接合于该管接合部件。
[0012]在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中,能够把用于将第I扁平管与集管连接的部件、和用于将第2扁平管与集管连接的部件一体化。因此,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削减部件数目,因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0013]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热交换器是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副流路形成部件还包括管固定部件,该管固定部件将第I扁平管的端部及第2扁平管的端部与管接合部件一起固定。
[0014]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热交换器是根据第一?第五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副流路形成部件形成多个第I副流路和多个第2副流路。
[0015]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热交换器是根据第一?第六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第I制冷剂和第2制冷剂是二氧化碳。
[0016]发明效果
[0017]本发明的第一?第七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实现紧凑化。并且,本发明的第四?第六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0019]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节能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0020]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节能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0021]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节能热交换器的水平方向的剖视图。
[0022]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节能热交换器的水平方向的剖视图。
[0023]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节能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的剖视图。
[0024]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节能热交换器的铅直方向的剖视图。
[0025]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流路形成部件的外观图。
[0026]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I扁平多孔管和第2扁平多孔管的剖视图。
[0027]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管接合部件的主视图。
[0028]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管固定部件的主视图。
[0029]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间隔部件的主视图。
[0030]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节能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0031]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节能热交换器的集管及扁平多孔管的外观图。
[0032]图15是过去的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的集管及扁平多孔管的外观图。【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根据【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例中的一例,不能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034](I)空调装置的结构
[0035]图1是作为具有本发明的冷冻装置的一例的空调装置I的概略结构图。空调装置I具有以能够进行制冷运转的方式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10,使用二氧化碳等在超临界区域工作的制冷剂执行二级压缩式冷冻循环。制冷剂回路10主要具有压缩机构2、热源侧热交换器3、膨胀机构4、利用侧热交换器5和节能热交换器6。下面对这些构成单元进行说明。
[0036](1-1)压缩机构
[0037]压缩机构2将制冷剂从冷冻循环中的低压一直压缩到冷冻循环中的高压。压缩机构2是使用两个压缩单元对制冷剂进行二级压缩的压缩机21。压缩机21是在壳体21a内收纳了压缩单元驱动马达21b、驱动轴21c、前级侧压缩单元2c和后级侧压缩单元2d的密封式构造。压缩单元驱动马达21b与驱动轴21c连接。驱动轴21c与前级侧压缩单元2c和后级侧压缩单元2d连接。S卩,压缩机21具有如下的一轴二级压缩构造,即,压缩单元驱动马达21b通过一根驱动轴21c对前级侧压缩单元2c和后级侧压缩单元2d进行驱动。
[0038]压缩机21从吸入管2a吸入低压的制冷剂,并通过前级侧压缩单元2c将被吸入的制冷剂压缩,然后将被压缩后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排出到中间压力制冷剂管7中。然后,压缩机21吸入被排出到中间压力制冷剂管7中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并通过后级侧压缩单元2d将被吸入的制冷剂压缩,然后将被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排出到排出管2b中。
[0039]( 1-2)热源侧热交换器
[0040]热源侧热交换器3是将通过压缩机构2被压缩的高压的制冷剂冷却的散热器。热源侧热交换器3使作为冷却源的空气、和在热源侧热交换器3内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热源侧热交换器3通过第I高压制冷剂管3a和排出管2b与压缩机构2连接。第I高压制冷剂管3a是与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入口及排出管2b连接的制冷剂管。热源侧热交换器3通过第2高压制冷剂管3b与节能热交换器6及后述的喷射部8连接。第2高压制冷剂管3b是与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出口、节能热交换器6的入口(从热源侧热交换器3输送到膨胀机构4的制冷剂的流路的入口)、以及喷射部8的入口(从第2高压制冷剂管3b分支形成的制冷剂的流路的入口)连接的制冷剂管。
[0041](1-3)膨胀机构
[0042]膨胀机构4在向利用侧热交换器5输送在热源侧热交换器3和节能热交换器6中被冷却的高压的制冷剂之前,将该高压的制冷剂减压到冷冻循环中的低压附近。膨胀机构4例如是电动膨胀阀。膨胀机构4通过第3高压制冷剂管3c与节能热交换器6连接。第3高压制冷剂管3c是与节能热交换器6的出口(从热源侧热交换器3输送到膨胀机构4的制冷剂的流路的出口)、及膨胀机构4的入口连接的制冷剂管。膨胀机构4通过第I低压制冷剂管5a与利用侧热交换器5连接。第I低压制冷剂管5a是与膨胀机构4的出口及利用侧热交换器5的入口连接的制冷剂管。
[0043]( 1-4)利用侧热交换器
[0044]利用侧热交换器5是将通过膨胀机构4被减压的低压的制冷剂加热而使其蒸发的蒸发器。利用侧热交换器5使作为加热源的空气、和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内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利用侧热交换器5通过第I低压制冷剂管5a与膨胀机构4连接。利用侧热交换器5通过第2低压制冷剂管5b与压缩机构2连接。第2低压制冷剂管5b是与利用侧热交换器5的出口及吸入管2a连接的制冷剂管。
[0045](1-5)节能热交换器
[0046]节能热交换器6使从热源侧热交换器3输送到膨胀机构4的高压的制冷剂、与在喷射部8流动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0047]喷射部8对从热源侧热交换器3输送到膨胀机构4的高压的制冷剂进行分支而返回到后级侧压缩压缩2d的入口。具体地讲,喷射部8使制冷剂从第2高压制冷剂管3b进行分支而返回到中间压力制冷剂管7中。喷射部8由第I喷射管8a和第2喷射管Sb构成。第I喷射管8a将第2高压制冷剂管3b和节能热交换器6的入口(从第2高压制冷剂管3b分支形成的制冷剂的流路的入口)连接起来。第2喷射管8b将节能热交换器6的出口(从第2高压制冷剂管3b分支形成的制冷剂的流路的出口)和中间压力制冷剂管7连接起来。在第I喷射管8a设有能够进行开度控制的作为回流阀(return valve)发挥作用的喷射阀8c。喷射阀8c例如是电动膨胀阀。喷射阀8c将从第2高压制冷剂管3b分支出来的高压的制冷剂减压成在中间压力制冷剂管7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即中间压力附近。
[0048]在节能热交换器6中,从热源侧热交换器3被输送到膨胀机构4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与在喷射部8流动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另一方面,在喷射部8流动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一边暂时以气液二相状态流动,一边通过与从热源侧热交换器3被输送到膨胀机构4的高压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并蒸发。蒸发后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在第2喷射管8b中通过,然后与在中间压力制冷剂管7内流动的制冷剂合流。
[0049](2)空调装置的动作
[0050]下面,根据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的流动对空调装置I的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从吸入管2a被吸入到压缩机构2中。被吸入到压缩机构2中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前级侧压缩单元2c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力,然后被排出到中间压力制冷剂管7中。在中间压力制冷剂管7中,从前级侧压缩单元2c被排出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与从第2喷射管Sb返回来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合流。合流后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后级侧压缩单元2d中,通过后级侧压缩单元2d被压缩至冷冻循环中的高压。被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从压缩机构2被排出到排出管2b中。
[0051]从压缩机构2被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第I高压制冷剂管3a被输送到热源侧热交换器3。被输送到热源侧热交换器3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3与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3被冷却的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第2高压制冷剂管3b中被分支到第I喷射管8a中。被分支到第I喷射管8a中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喷射阀8c被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中间压力附近,然后被输送到节能热交换器6。另一方面,被分支到第I喷射管8a中的(即在第2高压制冷剂管3a中流动的)高压的制冷剂被输送到节能热交换器6。
[0052]在节能热交换器6中,来自第2高压制冷剂管3b的高压的制冷剂与来自第I喷射管8a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另一方面,来自第I喷射管8a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与来自第2高压制冷剂管3b的高压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加热,并通过第2喷射管Sb返回到中间压力制冷剂管7中。[0053]在节能热交换器6中被冷却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第3高压制冷剂管3c被输送到膨胀机构4。被输送到膨胀机构4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膨胀机构4被减压,成为冷冻循环中的低压而且是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第I低压制冷剂管5a被输送到利用侧热交换器
5。被输送到利用侧热交换器5的低压而且是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5与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并蒸发。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中被加热并蒸发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第2低压制冷剂管5b及吸入管2a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构2中。这样,空调装置I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0内进行循环来进行制冷运转。
[0054](3)节能热交换器的具体结构
[0055]下面说明节能热交换器6的具体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节能热交换器6是本发明涉及的热交换器。图2是节能热交换器6的主视图。图3是节能热交换器6的俯视图。图2是从图3所示的箭头II方向观察时的主视图。图3是从图2所示的箭头III方向观察时的俯视图。图4和图5分别是沿着图2中的切断线IV-1V及切断线V-V切断后的水平方向的剖视图。图6和图7分别是沿着图3中的切断线V1-VI及切断线VI1-VII切断后的铅直方向的剖视图。节能热交换器6主要由一对集管61、多个第I扁平多孔管64a、和多个第2扁平多孔管64b构成。下面,说明这些构成要素。
[0056](3-1)集管
[0057]—对集管61分别具有相同的构造,因而下面仅对任意一个集管61进行说明。集管61以其长边方向沿着铅直方向的方式配置。集管61具有流路形成部件62和管连接部件63。流路形成部件62在内部具有第I主流路62al、第2主流路62a2、多个第I连接流路62bl、和多个第2连接流路62b2。如图4?图7所示,第I连接流路62bl和第2连接流路62b2分别与第I主流路62al及第2主流路62a2连通。图8是从图4中的箭头VIII观察的流路形成部件62的外观图。如图8所示,第I连接流路62bI和第2连接流路62b2在流路形成部件62的开口面62s中沿着流路形成部件62的长边方向交替地开口。第I连接流路62bI沿着第I主流路62al在开口面62s中开口,第2连接流路62b2沿着第2主流路62a2在开口面62s中开口。
[0058]第I主流路62al和第I连接流路62bl是供来自第2高压制冷剂管3b的高压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第2主流路62a2和第2连接流路62b2是供来自第I喷射管8a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第I主流路62al是供制冷剂沿铅直方向流动的流路,第I连接流路62bl是从第I主流路62al分支形成的、供制冷剂沿水平方向流动的流路。第2主流路62a2是供制冷剂沿铅直方向流动的流路,第2连接流路62b2是从第2主流路62a2分支形成的、供制冷剂沿水平方向流动的流路。
[0059]管连接部件63是用于将流路形成部件62与第I扁平多孔管64a及第2扁平多孔管64b连接起来的部件。关于管连接部件63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0060](3-2)第I扁平多孔管和第2扁平多孔管
[0061]第I扁平多孔管64a是具有多个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的扁平管。第I扁平多孔管64a以使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的排列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即以使其扁平的面的法线指向铅直方向的方式配置。第2扁平多孔管64b是具有多个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的扁平管。第2扁平多孔管64b以使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的排列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即以使其扁平的面的法线指向铅直方向的方式配置。[006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一根第I扁平多孔管64a和一根第2扁平多孔管64b在扁平的面处相互紧密接触而成为对,沿着集管61的长边方向配置有多段这种对。第I扁平多孔管64a的两端部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两端部分别与一对集管61连接。
[0063]图9是沿着图3中的切断线IX-1X切断后的第I扁平多孔管64a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第I扁平多孔管64a的第I制冷剂流路65a的排列方向以及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第2制冷剂流路65b的排列方向与集管61的长边方向垂直。
[0064](3-3)管连接部件
[0065]管连接部件63如图4?图7所示由管接合部件63a、管固定部件63b和间隔部件63c构成。图10是管接合部件63a的主视图。图11是管固定部件63b的主视图。图12是间隔部件63c的主视图。图10?图12分别是从图4中的箭头VIII观察的外观图。
[0066]管接合部件63a如图4?图7所示是沿着铅直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形状为U字形状的部件。管接合部件63a如图10所示沿铅直方向配置有多个扁平管嵌入孔63al。第I扁平多孔管64a的端部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端部嵌入在各扁平管嵌入孔63al中。扁平管嵌入孔63al用于固定第I扁平多孔管64a的端部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端部。
[0067]管固定部件63b如图4?图7所示,是在由管接合部件63a和流路形成部件62包围的空间中与管接合部件63a及间隔部件63c紧密接触配置的板状部件。管固定部件63b如图11所示沿铅直方向配置有多个扁平管固定孔63bl。扁平管固定孔63bl在水平方向中央部具有两个凸部63b2。凸部63b2用于将第I扁平多孔管64a的端部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端部与扁平管嵌入孔63al —起固定。凸部63b2的高度小于第I扁平多孔管64a的厚度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厚度。
[0068]间隔部件63c如图4?图7所示,是在由管接合部件63a和流路形成部件62包围的空间中与管固定部件63b及流路形成部件62的开口面62s紧密接触配置的板状部件。间隔部件63c如图12所示沿铅直方向配置有多个间隔孔63cl。第I扁平多孔管64a的端面的一部分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端面的一部分如图4和图5所示,与间隔部件63c的端面接触。
[006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流路形成部件62的开口面62s开口的第I连接流路62bl的高度位置以及第2连接流路62b2的高度位置,与扁平管嵌入孔63al、扁平管固定孔63bl及间隔孔63cl的高度位置相等。由此,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和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分别通过间隔孔63cl与第I连接流路62bl及第2连接流路62b2连通。下面,将与第I连接流路62bl连通的间隔孔63cl称为第I副流路62cl,将与第2连接流路62b2连通的间隔孔63cl称为第2副流路62c2。第I副流路62cl是与第I连接流路62bl —起将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和第I主流路62al连通起来的空间。第2副流路62c2是与第2连接流路62b2一起将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和第2主流路62a2连通起来的空间。
[0070](4)节能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0071]参照图13对在节能热交换器6中的热交换进行说明。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3被冷却并在第2高压制冷剂管3b中流动的高压的制冷剂,被供给到节能热交换器6的一个集管61内的第I主流路62al中。在第I主流路62al中流动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各第I连接流路62bl被分流到各第I副流路62cl中,并流入各第I扁平多孔管64a的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中。[0072]另一方面,从第2高压制冷剂管3b分支出来、通过喷射阀Sc被减压并在第I喷射管8a中流动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被供给到被供给了高压制冷剂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集管61内的第2主流路62a2中。在第2主流路62a2中流动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通过各第2连接流路62b2被分流到各第2副流路62c2中,并流入各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中。
[0073]并且,在各第I扁平多孔管64a的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中流动的高压的制冷剂,与在和该第I扁平多孔管64a紧密接触的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中流动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如图13所示,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中的高压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是与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中的中间压力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
[0074]在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中通过而被热交换后的高压的制冷剂流入相反侧的集管61内的第I主流路62al中。最终,高压的制冷剂从第I主流路62al被输送到第3高压制冷剂管3c中。另一方面,在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中通过而被热交换后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流入相反侧的集管61内的第2主流路62a2中。最终,中间压力的制冷剂从第2主流路62a2被输送到第2喷射管8b中。
[0075](5)特征
[0076]在本实施方式的节能热交换器6中,在集管61的第I主流路62al中流动的高压的制冷剂分流到各第I副流路62cl中,然后流入各第I扁平多孔管64a的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中。并且,在集管61的第2主流路62a2中流动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分流到各第2副流路62c2中,然后流入各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中。第I副流路62cl和第2副流路62c2是通过管连接部件63而形成的空间。
[0077]在该节能热交换器6中,如图14所示,以使第I扁平多孔管64a的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的排列方向以及第2扁平多孔管64b的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的排列方向、与集管61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第I扁平多孔管64a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与集管6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形成第I副流路62cI和第2副流路62c2的管连接部件63,能够将第I扁平多孔管64a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按照图14所示与集管61连接。
[0078]在此,在如图15所示的过去的热交换器中,以使扁平多孔管内的制冷剂流路孔的排列方向沿着集管的长边方向的方式,将多个扁平多孔管与集管连接。在该热交换器中,为了将多个扁平多孔管与集管连接而需要延长集管的长度,因而难以紧凑化。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节能热交换器6中,与图15所示的过去的热交换器相比,能够有效地将多个扁平多孔管64a、64b与集管61连接,因而能够缩小集管61的长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节能热交换器6容易实现紧凑化。
[0079](6)变形例
[0080](6-1)变形例 A
[0081 ]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本发明涉及的热交换器,对节能热交换器6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涉及的热交换器能够通用地适用于进行制冷剂和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0082](6-2)变形例 B
[0083]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的排列方向以及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的排列方向与集管61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将第I扁平多孔管64a和第2扁平多孔管64b与集管61连接,然而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的排列方向以及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的排列方向只要与集管61的长边方向交叉即可。
[0084]在本变形例中,与图15所示的过去的热交换器相比,能够有效地将多个扁平多孔管64a、64b与集管61连接,因而能够缩小集管61的长度。因此,本变形例的节能热交换器6也容易实现紧凑化。
[0085]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86]本发明的热交换器能够实现紧凑化。
[0087]标号说明
[0088]6节能热交换器(热交换器);61集管;62al第I主流路;62a2第2主流路;63管连接部件(副流路形成部件);63a管接合部件;63b管固定部件;62cl第I副流路;62c2第2副流路;64a第I扁平多孔管(第I扁平管);64b第2扁平多孔管(第2扁平管);65a第I制冷剂流路孔;65b第2制冷剂流路孔。
[0089]现有技术文献
[0090]专利文献
[009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 - 163004号公报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6),该热交换器(6)具有: 集管(61),其具有供第I制冷剂流动的第I主流路(62al)和供第2制冷剂流动的第2主流路(62a2); 第I扁平管(64a),其与所述集管连接,而且是具有供所述第I制冷剂流动的多个第I制冷剂流路孔(65a)的扁平多孔管;以及 第2扁平管(64b),其与所述集管连接,而且是具有供所述第2制冷剂流动的多个第2制冷剂流路孔(65b)的扁平多孔管, 所述集管具有副流路形成部件(63 ),该副流路形成部件(63 )形成第I副流路(62c I)和第2副流路(62c2),所述第I副流路(62cl)使所述第I主流路和所述第I制冷剂流路孔连通,所述第2副流路(62c2)使所述第2主流路和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孔连通, 所述第I扁平管和所述第2扁平管紧密接触,而且使流经所述第I制冷剂流路孔的所述第I制冷剂和流经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孔的所述第2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I扁平管和所述第2扁平管以使所述第I制冷剂流路孔的排列方向即横截面长边方向和所述第2制冷剂流路孔的排列方向即横截面长边方向与所述集管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式,与所述集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I扁平管和所述第2扁平管以使所述横截面长边方向与所述集管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式,与所述集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副流路形成部件包括管接合部件(63a),该管接合部件(63a)被固定于所述集管,所述第I扁平管的端部及所述第2扁平管的端部接合于该管接合部件(63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副流路形成部件还包括管固定部件(63b),该管固定部件(63b)将所述第I扁平管的端部及所述第2扁平管的端部与所述管接合部件一起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副流路形成部件形成多个所述第I副流路和多个所述第2副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I制冷剂和所述第2制冷剂是二氧化碳。
【文档编号】F28F1/02GK103717989SQ201280037416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8日
【发明者】吉冈俊, 加治隆平, 白石吉和, 藤原明大, 兵头孝之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