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05143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排列设有多个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管,在制冷剂管之间配置有蓄冷箱,蓄冷箱具备用于排出冷凝水的多个肋部,其中,蓄冷箱的至少一部分的肋部为等间距配置的肋部,蓄冷箱中的肋部的间距为预定距离的整数倍。据此,能够容易应对不同长度的蓄冷箱的同时,还可抑制模具费用。
【专利说明】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具体涉及配置了具有用于排出冷凝水的肋部的蓄冷箱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热交换器(例如蒸发器)中,在芯部并排设有多个制冷剂管进行热交换,各个制冷剂管(以下,有时简称为“管”)彼此等间隔排列。为了提高热交换效果,一般在制冷剂管上进一步加设翼片。
[0003]另外,在蓄冷蒸发器中,也有代替至少I列以上的翼片,而采用蓄冷箱的方案。
[0004]在这种具有蓄冷箱的蒸发器中,有在蓄冷箱上设置凹凸部(肋部)来排出冷凝水,从而防止制冷剂管因冷凝水结冰造成损坏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宽蒸发器芯体中处于下部的蓄冷箱的肋部间隔,而扩大该部分的空气通路,便于流向下方的冷凝水发散。另夕卜,在蓄冷箱上还具备进行铆接的铆接部,铆接部例如采用通过弯曲而进行铆接的铆接爪。
[0005]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热交换器(例如蒸发器)中,如上所述在蓄冷箱中配置不同间隔的肋部时,由于芯体高度方向上的下部的一定范围中的肋部间距(以及铆接爪的铆接间距)不均等,而需要针对不同蒸发器的芯体高度尺寸(管长度方向)采用专门的模具制作各自的蓄冷箱。另外,在蓄冷箱中,针对每个肋部而设置的铆接爪也同样需要按照不同的芯体尺寸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0006]随之而来,上述现有的蓄冷箱,由于开模费用高,且制作安装工序复杂,从而存在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应对芯部的不同高度(管长度方向)的热交换器。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排列设有多个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管,在所述制冷剂管之间配置有蓄冷箱,所述蓄冷箱具备用于排出冷凝水的肋部,其中,所述蓄冷箱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肋部为等间距配置的肋部。
[0009]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所述肋部的间距为预定距离的整数倍。
[0010]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所述预定距离与所述制冷剂管的管间距相等。
[0011]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所述蓄冷箱的下部的所述肋部的间距比所述蓄冷箱的上部的所述肋部的间距大。
[0012]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所述蓄冷箱配置有进行铆接的铆接部,所述铆接部的间距为预定距离的整数倍。
[0013]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所述铆接部的间距为所述肋部的间距的整数倍或约数。
[0014]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所述铆接部的间距与所述肋部的间距对应相等。[0015]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所述铆接部是铆接爪,该铆接爪通过弯曲而进行铆接。
[0016]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所述热交换器除了所述蓄冷箱之外还配置有用于热交换的翼片。
[0017]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优选:在有所述热交换器的芯部高度(管长度方向)变化时将所述等间距配置的肋部的间隔设为所述制冷剂管的管间距的整数倍或约数。
[0018]实用新型效果
[0019]在上述蓄冷箱的结构中,由于将肋部间距、铆接间距设成预定距离(例如制冷剂管间距)的整数倍,所以能够容易应对不同芯部长度(高度)的热交换器的同时,还可抑制模具费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蓄冷箱的内部结构图。
[0021]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蓄冷箱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0022]图3是表示本实施新型的热交换器的蓄冷箱的另一肋部形状的示意图。
[0023]图4是表示本实施新型的热交换器的蓄冷箱的又一肋部形状的示意图。
[0024]符号说明
[0025]I蓄冷箱
[0026]10、10,、11、12 肋部
[0027]20铆接部(铆接爪)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的说明。
[0029]如图1所示,蓄冷箱1,用于热交换器(例如,蒸发器)中,配置在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用的制冷剂管之间。蓄冷箱I具备用于排出冷凝水的向下弯折形状的肋部。而且,配置在所述蓄冷箱的一部分的肋部10以预定距离a进行等间距配置,为了便于排水,使位于蓄冷箱下部(图中靠下方的用于防结冰的部分)的肋部10’的配置间距比上部的肋部10 (图中靠上方的通常部分)的配置间距大,在图1中设为其二倍间距2a。当然,其下部的配置间距也可以不采用二倍间距,而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倍数的间隔。这里的预定距离a仅仅是配置肋部间隔等的基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一般采用现有的蓄冷箱中肋部间距,优选预定距离a与热交换器中并列排列的制冷剂管的长度方向上的变化的管间距相等。这里的“制冷剂管的长度方向”(芯部高度方向)就是指图1中蓄冷箱I的上下方向,“管间距”就是指制冷剂管长度方向上的变化量。例如,假定一热交换器的芯部高度为A、而另一热交换器的芯部高度为B时,则管间距就是二者间的变化的高度差A-B。
[0030]据此,由于蓄冷箱I的下部的肋部10’的间距比蓄冷箱I的上部的肋部10的间距大,所以可以扩宽蒸发器芯体中处于下部的蓄冷箱的肋部间隔,而扩大下部的空气通路,便于沿肋部向下排出的冷凝水发散。
[0031]另外,在蓄冷箱I中的肋部10、10’周围还具有进行铆接的铆接部(铆接爪)20,铆接爪20同样以预定间距a排列。[0032]另外,如图2的变形例所示,图中只示意出一部分肋部10,其他的部分采用剖面线覆盖。在该变形例中,蓄冷箱I’的至少一部分存在等间距的肋部10,而对于其他部分的肋部(图中剖面线部分)可以为任意间隔的肋部。另外,这些其他部分的肋部的间隔也无需都采用相同的倍数,可以采用不同的间隔组合。
[0033]另外,关于肋部的形状,除了图1、图2所示的弯折形状之外,可以如图3所示,采用圆形的肋部形状,也可以如图4所示,采用长圆形(操场跑道形状)的肋部形状,各列的间隔为a。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形状的肋部形状,只要间隔满足前面的条件,也能起到相同的排出冷凝水的效果.。而且,本实施新型中肋部的排列方式也不局限于附图的列举方式。另外,在蓄冷箱内,可以采用一种相同形状的肋部,也可以采用多种形状不同的肋部组合而成。
[0034]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蓄冷箱,由于将肋部间距、铆接间距设成预定距离a的整数倍,所以针对不同高度的热交换器芯体,只要将等间距配置的肋部的间隔设为管间距的整数倍或约数(能整除a的数),就可相应增加或减少其对应的芯体高度,而无需针对不同的热交换器的芯体高度尺寸(管长度方向)采用专门的模具制作各自的蓄冷箱。
[003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图2中示意出等间距配置的肋部10为三个的情况,但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设置肋部10的数量以及其位置,并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实施例。
[0036]在本实用新型中,等间距的肋部的间距也可以不采用预定距离a,而采用预定距离a的整数倍,而其他部分的肋部也可为预定距离a的整数倍。
[003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由铆接爪构成铆接部的例子,当然,其他形状的铆接部件也同样适用。另外,图1、图2中铆接爪的间距与肋部的间距对应相等,采用了预定距离a,但是,该铆接爪的间距可以比肋部的间距大,例如为肋部间距的整数倍,也可以比肋部的间距小,例如为肋部间距的约数。而且,铆接爪的间距也只要采用预定距离a的整数倍即可,也可以针对各个肋部采用不同的铆接间距。
[0038]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蒸发器为例进行了说明,其他类型的热交换器也同样适用。
[0039]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只提到配置“蓄冷箱”,也可以一部分配置蓄冷箱,另一部分配置热交换翼片,而采用二者组合在一起的形式。
[0040]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参照附图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记载,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了解各种变形或变更,这些变形或变更只要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限定的范围,均应被涵盖于其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排列设有多个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管,在所述制冷剂管之间配置有蓄冷箱,所述蓄冷箱具备用于排出冷凝水的多个肋部,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箱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肋部为等间距配置的肋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部的间距为预定距离的整数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距离与所述制冷剂管的管间距相等。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箱的下部的所述肋部的间距比所述蓄冷箱的上部的所述肋部的间距大。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冷箱中配置有进行铆接的铆接部,所述铆接部的间距为所述预定距离的整数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铆接部的间距为所述肋部的间距的整数倍或约数。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铆接部的间距与所述肋部的间距对应相等。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铆接部是铆接爪,该铆接爪通过弯曲而进行铆接。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除了所述蓄冷箱之外还配置有用于热交换的翼片。
10.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有所述热交换器的芯部高度变化时,所述等间距配置的肋部的间隔设为所述制冷剂管的管间距的整数倍或约数。
【文档编号】F25B39/02GK203550310SQ201320660428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4日
【发明者】贰又裕文, 中村友彦, 鸟越荣一, 长泽聪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