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侧墙排渣口的防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3747阅读:6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排放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侧墙排渣口底渣排放的防堵装置。



背景技术: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80年代从沸腾燃烧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具有发展前景的洁燃煤燃烧技术。由于具有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负荷调节性能好、脱硫脱硝工艺简单、环保性能优良等诸多优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优越性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排渣系统是锅炉设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排渣设备的可靠性与否,直接关系到锅炉床压能否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内,对锅炉燃烧、一次风机电耗,甚至机组的正常运行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随着循环流化床大型化和燃烧低热值高灰分劣质煤,锅炉能够顺畅排渣变得更为重要。但锅炉排渣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特别是燃用低热值高灰分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侧墙排渣装置,经常会出现排渣口底渣堆积堵塞无法顺畅排渣现象,导致锅炉床压升高以致锅炉无法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停炉检修,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和安全顾虑。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循环流化床锅炉布风板上方侧墙排渣口由于排渣口局部灰渣流化不均和灰渣结焦而造成灰渣堆积堵塞从而导致锅炉无法正常排渣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侧墙排渣口的防堵装置,它能够增加排渣口流化并且能够实现在线人工捅渣,有效的解决了循环流化床锅炉侧墙排渣口的灰渣堵塞现象,提高了锅炉排渣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侧墙排渣口的防堵装置,该装置包括设置在排渣口水平段处的流化机构,所述流化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流化喷枪、与所述流化喷枪数量一致的流化风支管道和流化风母管,所述流化喷枪的内端口从排渣口壳体外部斜插入排渣口水平渐缩段内,所述流化喷枪的外端口与对应的流化风支管道的一端连接,所有流化风支管道的另一端与流化风母管连接,所述流化风母管与流化风气源连接。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排渣口的筒壁沿灰渣流动方向呈渐缩喇叭口状,所述流化喷枪的内端口位于排渣口水平渐缩喇叭口段的中下部。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流化风气源由锅炉布风板流化风系统提供,其压力为50~60kPa。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流化风支管道上设置有手动截止阀,所述流化风母管上设置有电动截止阀。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流化机构还包括与所述流化喷枪数量一致的压缩空气支管道和压缩空气母管,所述压缩空气支管道的一端与对应的流化喷枪的外端口连接,所有压缩空气支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空气母管连接,所述压缩空气母管与压缩空气气源连接。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压缩空气气源的压力为0.5~0.8MPa。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压缩空气支管道上设置有手动截止阀,所述压缩空气母管上设置有电动截止阀。

按上述技术方案,该装置还包括捅渣机构,所述捅渣机构包括捅渣管、捅渣件和捅渣管密封堵板,所述捅渣管设置在排渣口壳体内,其内端口与排渣口连通,所述捅渣管密封堵板密封设置在捅渣管的外端口处,所述捅渣件穿过捅渣管密封堵板设置在捅渣管内,所述捅渣件可在捅渣管内沿其内壁做往复直线运动以完成捅渣。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捅渣件为由耐高温耐磨材料制成的长条形或圆形钢结构。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捅渣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捅渣管密封堵板上用于固定捅渣件的锁紧螺钉。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锅炉侧墙排渣口的水平段设置流化机构,流化风通过流化风母管经各流化风支管道最终通过各流化喷枪吹入排渣口内,以确保排渣口水平段内的灰渣始终处于悬浮流化状态,从而阻止灰渣沉淀和与排渣口筒壁的粘结板结堵塞,保证了灰渣物料的顺畅输送排放。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保证锅炉侧墙排渣口流化和顺畅输送排渣,提高了锅炉侧墙排渣口灰渣输送排渣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排渣口;2-锅炉布风板;3-炉膛侧墙;4-排渣管;5-流化风母管;15-压缩空气母管;6-电动截止阀;7-流化风支管道;17-压缩空气支管道;8-手动截止阀;9-流化喷枪;10-捅渣件;11-锁紧螺钉;12-捅渣管密封堵板;13-捅渣管;14-排渣口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侧墙排渣口的防堵装置,该装置包括设置在炉膛侧墙3的排渣口1水平段处的流化机构,流化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流化喷枪9、与流化喷枪9数量一致的流化风支管道7和流化风母管5,流化喷枪9 的内端口从排渣口壳体14外部斜插入排渣口1水平渐缩段内,流化喷枪9的外端口与对应的流化风支管道7的一端连接,所有流化风支管道7的另一端与流化风母管5连接,流化风母管5与流化风气源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排渣口1的筒壁沿灰渣流动方向呈渐缩喇叭口状,有利于炉膛内灰渣顺畅地流动至排渣管4,流化喷枪9的内端口位于排渣口水平渐缩喇叭口段的中下部,确保流化喷枪出口可以使该段灰渣处于最佳流化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流化风气源由锅炉布风板流化风系统提供,其压力为50~60kPa。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流化风支管道7上设置有手动截止阀8,流化风母管5上设置有电动截止阀6。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流化机构还包括与流化喷枪9数量一致的压缩空气支管道17和压缩空气母管15,压缩空气支管道17的一端与对应的流化喷枪9 的外端口连接,所有压缩空气支管道17的另一端与压缩空气母管15连接,压缩空气母管 15与压缩空气气源连接,其中,压缩空气气源的压力为0.5~0.8MPa。在排渣口灰渣堆积堵塞事故情况下,利用备用气源压缩空气管路,可以吹扫、疏通锅炉排渣口的堆积堵渣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压缩空气支管道17上设置有手动截止阀8,压缩空气母管15上设置有电动截止阀6。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装置还包括捅渣机构,捅渣机构包括捅渣管13、捅渣件10和捅渣管密封堵板12,捅渣管13设置在排渣口壳体14内,其内端口与排渣口1连通,捅渣管密封堵板12密封设置在捅渣管13的外端口处,捅渣件10穿过捅渣管密封堵板12设置在捅渣管13内,捅渣件10可在捅渣管13内沿其内壁做往复直线运动以完成捅渣。在锅炉灰渣结焦和堆积结块堵塞时,捅渣机构采用人工捅渣方式,用于捅渣焦块和灰渣结块破碎并疏通排渣口,避免了因为焦块和灰渣堆积结块堵塞排渣口。

捅渣机构具体布置于锅炉侧墙排渣口水平段尾部,捅渣管及捅渣件中心轴延长线可延伸至锅炉侧墙排渣口中下部,并避免与排渣口底部交叉防止捅渣件工作时损坏排渣口内衬耐磨耐火材料。在锅炉侧墙排渣口灰渣堵塞结块和大块结焦事故情况下,采用人工捅渣方式,利用捅渣件在捅渣管内筒内的往复直线运动,击碎大块焦块和疏通灰渣堵塞。其中,捅渣管采用耐温耐腐蚀合金钢TP310S材质制作,内衬耐磨耐火浇注料,用于保证捅渣管外部不超温并耐温耐腐蚀。捅渣管密封堵板用于隔绝捅渣管内热烟气和灰渣外泄。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捅渣件10为由耐高温耐磨材料制成的长条形或圆形钢结构。另外,捅渣管和捅渣管密封堵板均采用耐高温耐腐蚀合金钢TP310S,用于抵抗排渣口内高温锅炉灰渣和热烟气。为防止捅渣管外壁面高温烫伤,在捅渣管内壁内衬耐磨耐火材料用于隔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捅渣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捅渣管密封堵板 12上用于固定捅渣件10的锁紧螺钉11,用于在捅渣件不工作时,利用锁紧螺钉固定捅渣件。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应用时,锅炉侧墙排渣口位于锅炉炉膛布风板上方侧墙水冷壁水平方向开孔排渣,其排渣管接至冷渣器,排渣口内衬耐磨耐火浇注料,防止外壁钢板壳体超温,排渣口筒壁沿灰渣流动方向呈渐缩喇叭口状,有利于炉膛内灰渣顺畅地流动至排渣管。流化机构由两路气源分别提供流化风和压缩空气,流化风管路系统在锅炉正常运行排渣时投用,处于常开状态,确保锅炉侧墙排渣口内的灰渣始终处于流化状态,进行锅炉侧墙排渣口灰渣流化、输送、排放,防止灰渣堆积粘结粘壁堵塞;压缩空气管路系统在锅炉侧墙排渣口事故堵渣时投用,用于锅炉侧墙排渣口的吹扫、清堵和排放。压缩空气管路系统仅在排渣口灰渣排渣不畅和堵塞的情况下,关闭流化风管路气源,打开压缩空气管路,利用压缩空气的高压气体,进行排渣口的灰渣吹扫和清堵,保证了排渣口在事故堵渣情况下的吹扫和清堵。两路气源均通过两支流化喷枪喷射入锅炉侧墙排渣口渐缩段喇叭口的中下部,两支流化喷枪对称布置于锅炉侧墙排渣口垂直中心线两侧,其夹角约为100°。其中,流化喷枪采用耐温耐磨合金钢TP310S材料制作并预埋在锅炉侧墙排渣口壳体内衬耐磨耐火材料浇注料内,以防止流化喷枪被高温灰渣和热烟气高温腐蚀和磨损,确保流化喷枪可以长期安全使用。在锅炉侧墙排渣口灰渣堵塞和大块结焦事故情况下,可以利用捅渣机构进行锅炉侧墙排渣口焦块和灰渣的击碎、疏通、排放。

本实用新型采用流化风管路、压缩空气管路和捅渣机构三者的有效结合使用,通过流化风管路系统解决了锅炉侧墙排渣口灰渣始终处于流化状态,防止了灰渣堆积和堵塞;同时,利用压缩空气解决了锅炉侧墙排渣口事故堆积堵渣情况下的吹扫和清堵;另外,利用捅渣机构解决了锅炉侧墙排渣口大块结焦堵塞事故情况。可见,本实用新型所既能有效的解决锅炉侧墙排渣口流化和顺畅输送排渣,又能解决锅炉侧墙排渣口事故堵渣情况下吹扫和清堵,提高了锅炉侧墙排渣口灰渣输送排渣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