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炉膛排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7770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厂锅炉附属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炉膛排灰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质秸秆燃料锅炉最常见的是水冷振动炉排M型锅炉,因燃料中灰的易粘结性特点,过热器常布置在M型锅炉的中间两个对流烟道中,这样烟气中的飞灰便可通过烟道沉降下来,再随同炉排出渣口一同排出。但由于锅炉运行时炉膛压力和烟道压力完全不同,即出渣口和出灰口压力不同,所以设计时必须保证出渣口和出灰口之间的密封性。

同时,现有的炉内放灰装置还存在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即现有的炉内放灰装置上部靠近引风机,引风机使得炉膛内为负压区域,而放灰装置下部接炉排后部的排渣口,此处基本为零压,所以在放灰的过程中,本身重量很轻的细灰由于存在向上的压差,排灰不畅,很难向下排出,实际在放灰过程中被烟气所挟带进入尾部烟道,加剧了炉后烟气净化设备的处理难度。针对该问题,现有技术中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专利公开号:CN 102661609A,公开日:2012年09月12日,发明创造名称为:炉内放灰装置,该申请案公开了炉内放灰装置,其避免了由于压差而形成的排灰不畅,顺利地实现了细灰从炉内的排出,且排灰过程中,烟气不短路、密封性好、稳定性好。其包括外壳、灰门,外壳所形成的腔体内设置有灰门,灰门包括上灰门、下灰门,上灰门、下灰门均包括底板、拉杆长轴,底板上均布有落灰孔,拉杆长轴布置于落灰孔形成的连线上,盖板对应盖装于落灰孔,盖板的上端部连接拉杆长轴,拉杆长轴的尾部外露于外壳,拉杆长轴的尾部连接有驱动手柄。但是,该申请案的不足之处在于,该申请案中的放灰装置结构较复杂,操作不便。

综上所述,如何克服现有锅炉炉膛内放灰过程中排灰不畅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锅炉炉膛内放灰过程中排灰不畅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炉膛排灰装置,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问题。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炉膛排灰装置,包括:

排灰阀门,该排灰阀门安装于炉膛的排灰通道内;

搭板,所述搭板设置在排灰通道的侧壁上;

滑动轨道,所述搭板安装在滑动轨道上且其可在滑动轨道上滑动;

积灰板,所述积灰板位于所述排灰阀门的下方,积灰板的一端铰接于排灰通道的侧壁上,另一端放置在搭板的上表面;

积灰槽,所述积灰槽位于所述积灰板的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搭板的上表面设有条形槽,所述积灰板的端部设有与所述条形槽相契合的密封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排灰通道的侧壁上安装有阀门开关,该阀门开关与所述排灰阀门电连接;所述积灰板的另一端自搭板上落下时积灰板与所述阀门开关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积灰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层不粘涂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搭板通过牵引线与第二动力转轮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积灰板上方的排灰通道侧壁上安装有牵引线通口,一牵引线的一端连接在积灰板上,另一端穿过所述牵引线通口后与第一动力转轮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密封凸起采用石墨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不粘涂层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炉膛排灰装置,包括:排灰阀门,该排灰阀门安装于炉膛的排灰通道内;搭板,搭板设置在排灰通道的侧壁上;滑动轨道,搭板安装在滑动轨道上且其可在滑动轨道上滑动;积灰板,积灰板位于排灰阀门的下方,积灰板的一端铰接于排灰通道的侧壁上,另一端放置在搭板的上表面;积灰槽,积灰槽位于积灰板的下方;其中,正常收集灰尘时,排灰阀门打开,炉膛内的灰尘在重力作用下落在积灰板的上表面,当灰尘积累到一定厚度时,将搭板在滑动轨道上沿远离排灰通道中心方向滑动,使得积灰板从搭板的上表面掉落,此时关闭排灰阀门,排灰通道内部与炉膛内部被隔绝,排灰通道内部的压力与外界积灰槽保持一致,进而使得积灰板上表面积累的灰尘因重力而直接滑落,并于积灰槽内被回收,避免了由于压差而引起的排灰不畅。

(2)本实用新型中,排灰通道的侧壁上安装有阀门开关,该阀门开关与排灰阀门电连接;积灰板的另一端自搭板上落下时积灰板与阀门开关接触。搭板通过牵引线与第二动力转轮连接;积灰板上方的排灰通道侧壁上安装有牵引线通口,一牵引线的一端连接在积灰板上,另一端穿过牵引线通口后与第一动力转轮连接,其中,阀门开关用于控制排灰阀门的开闭状态,当积灰板的另一端放置在搭板上时,此时积灰板不与阀门开关接触,阀门开关控制排灰阀门处于开启状态,炉膛内的灰尘在重力作用下逐渐积累在积灰板的上表面;当积灰板的另一端自搭板上落下时,积灰板与阀门开关接触,此时阀门开关控制排灰阀门处于关闭状态,积灰板上表面积累的灰尘因重力而直接滑落进积灰槽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当阀门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时,积灰板就处于下落的打开状态,或者阀门开关处于开启状态时,积灰板就处于升起的密封状态,从而使得任何时刻积灰槽与炉膛内部均进行至少一道隔绝,避免在压差作用下灰尘从排灰通道内被吹入炉膛内部。

(3)本实用新型中,当准备将积灰板的另一端从搭板上落下时,第二动力转轮转动并带动牵引线,牵引线牵引搭板在滑动轨道上沿远离排灰通道中心方向滑动,同时,第一动力转轮反向转动并放出与其连接的牵引线,此时牵引线从引线通口处放出并随着积灰板的落下而一同落下,实现积灰板的下落过程;当准备将积灰板的另一端放置到搭板上表面时,第一动力转轮转动并收回与其连接的牵引线,牵引线从引线通口处收回并向上拉起积灰板,拉起积灰板后人工或机械推动搭板在滑动轨道上沿靠近排灰通道中心方向滑动,最终使得积灰板的另一端放置在搭板上表面,实现积灰板的上升过程。

(4)本实用新型中,搭板的上表面设有条形槽,积灰板的端部设有与条形槽相契合的密封凸起,密封凸起采用石墨材料制成,当积灰板的端部放置在搭板的上表面时,积灰板端部的密封凸起与搭板上表面的条形槽相契合,实现了积灰板端部与搭板上表面之间的良好密封,发挥了搭板的气密作用;积灰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层不粘涂层,该不粘涂层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不粘涂层的设置使得灰尘容易在积灰板上表面滑落且减少积灰板上表面灰尘的粘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中炉膛排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炉膛;501、排灰阀门;502、牵引线通口;503、第一动力转轮;504、积灰板;505、密封凸起;506、不粘涂层;507、阀门开关;508、搭板;509、滑动轨道;510、第二动力转轮;511、积灰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1,本实施例的炉膛排灰装置,包括:排灰阀门501,该排灰阀门501安装于炉膛1的排灰通道内;搭板508,搭板508设置在排灰通道的侧壁上;滑动轨道509,搭板508安装在滑动轨道509上且其可在滑动轨道509上滑动;积灰板504,积灰板504位于排灰阀门501的下方,积灰板504的一端铰接于排灰通道的侧壁上,另一端放置在搭板508的上表面;积灰槽511,积灰槽511位于积灰板504的下方。

排灰通道的侧壁上安装有阀门开关507,该阀门开关507与排灰阀门501电连接;积灰板504的另一端自搭板508上落下时积灰板504与阀门开关507接触。搭板508通过牵引线与第二动力转轮510连接;积灰板504上方的排灰通道侧壁上安装有牵引线通口502,一牵引线的一端连接在积灰板504上,另一端穿过牵引线通口502后与第一动力转轮503连接。

其中,搭板508的上表面设有条形槽,积灰板504的端部设有与条形槽相契合的密封凸起505,密封凸起505采用石墨材料制成。积灰板504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层不粘涂层506,不粘涂层506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

本实施例中的炉膛排灰装置,包括:排灰阀门501,该排灰阀门501安装于炉膛1的排灰通道内;搭板508,搭板508设置在排灰通道的侧壁上;滑动轨道509,搭板508安装在滑动轨道509上且其可在滑动轨道509上滑动;积灰板504,积灰板504位于排灰阀门501的下方,积灰板504的一端铰接于排灰通道的侧壁上,另一端放置在搭板508的上表面;积灰槽511,积灰槽511位于积灰板504的下方;其中,正常收集灰尘时,排灰阀门501打开,炉膛1内的灰尘在重力作用下落在积灰板504的上表面,当灰尘积累到一定厚度时,将搭板508在滑动轨道509上沿远离排灰通道中心方向滑动,使得积灰板504从搭板508的上表面掉落,此时关闭排灰阀门501,排灰通道内部与炉膛1内部被隔绝,排灰通道内部的压力与外界积灰槽511保持一致,进而使得积灰板504上表面积累的灰尘因重力而直接滑落,并于积灰槽511内被回收,避免了由于压差而引起的排灰不畅。

本实施例中,排灰通道的侧壁上安装有阀门开关507,该阀门开关507与排灰阀门501电连接;积灰板504的另一端自搭板508上落下时积灰板504与阀门开关507接触。搭板508通过牵引线与第二动力转轮510连接;积灰板504上方的排灰通道侧壁上安装有牵引线通口502,一牵引线的一端连接在积灰板504上,另一端穿过牵引线通口502后与第一动力转轮503连接,其中,阀门开关507用于控制排灰阀门501的开闭状态,当积灰板504的另一端放置在搭板508上时,此时积灰板504不与阀门开关507接触,阀门开关507控制排灰阀门501处于开启状态,炉膛1内的灰尘在重力作用下逐渐积累在积灰板504的上表面;当积灰板504的另一端自搭板508上落下时,积灰板504与阀门开关507接触,此时阀门开关507控制排灰阀门501处于关闭状态,积灰板504上表面积累的灰尘因重力而直接滑落进积灰槽511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当阀门开关507处于关闭状态时,积灰板504就处于下落的打开状态,或者阀门开关507处于开启状态时,积灰板504就处于升起的密封状态,从而使得任何时刻积灰槽511与炉膛1内部均进行至少一道隔绝,避免在压差作用下灰尘从排灰通道内被吹入炉膛1内部。

其中,当准备将积灰板504的另一端从搭板508上落下时,第二动力转轮510转动并带动牵引线,牵引线牵引搭板508在滑动轨道509上沿远离排灰通道中心方向滑动,同时,第一动力转轮503反向转动并放出与其连接的牵引线,此时牵引线从引线通口502处放出并随着积灰板504的落下而一同落下,实现积灰板504的下落过程;当准备将积灰板504的另一端放置到搭板508上表面时,第一动力转轮503转动并收回与其连接的牵引线,牵引线从引线通口502处收回并向上拉起积灰板504,拉起积灰板504后人工或机械推动搭板508在滑动轨道509上沿靠近排灰通道中心方向滑动,最终使得积灰板504的另一端放置在搭板508上表面,实现积灰板504的上升过程。

本实施例中,搭板508的上表面设有条形槽,积灰板504的端部设有与条形槽相契合的密封凸起505,密封凸起505采用石墨材料制成,当积灰板504的端部放置在搭板508的上表面时,积灰板504端部的密封凸起505与搭板508上表面的条形槽相契合,实现了积灰板504端部与搭板508上表面之间的良好密封,发挥了搭板508的气密作用;积灰板504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层不粘涂层506,该不粘涂层506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不粘涂层506的设置使得灰尘容易在积灰板504上表面滑落且减少积灰板504上表面灰尘的粘结。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