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双锅筒无烟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5553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式双锅筒无烟锅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民用立式手烧燃煤锅炉。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民用手烧锅炉虽然种类繁多、结构各异,但单锅筒的结构形式普遍存在着热效率低、燃烧不完全、排黑烟等问题。使民用手烧锅炉在使用中始终受到环保问题、热效率等问题的制约。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效率高、无黑烟排放的立式双锅筒无烟锅炉。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双锅筒结构,包括上锅筒和下锅筒,所述上锅筒和下锅筒偏心设置,在上锅筒的下方设置消烟沉降室,所述消烟沉降室与下锅筒中的炉膛贯通,上、下锅筒间的对流管束位于消烟沉降室内。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偏心设置的双锅筒结构配合消烟沉降室,使燃料在炉膛中充分燃烧,火焰烟气通过消烟沉降室后再经上锅筒排出,其烟尘排放浓度大大降低,符合环保要求。同时,双锅筒结构设置的合理性使热交换更为充分,大大提高了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维修方便,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可靠。
图面说明附图
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采用双锅筒结构,包括上锅筒10和下锅筒12,上锅筒10与下锅筒12为偏心设置,在上锅筒10的下方设置消烟沉降室3,消烟沉降室3与下锅筒12中的炉膛贯通,上、下锅筒间的对流管束11位于消烟沉降室3内。各对流管束采用倾角为15°的弯水管,相互错列排布,其一端与下锅筒12的外壳连接,另一端与上锅筒10底部的平底“U”型管板连接。此外,在下锅筒12顶部平底“U”型圈和上锅筒10的一侧用对称布置的弯水管16连接,使上锅筒10与下锅筒12构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在上锅筒10的内胆中设置横水管17,以增强热交换能力。
图中示出,本实施例采用双层炉排反烧炉膛,有上炉膛1和下炉膛2,消烟沉降室3位于炉膛一侧。在上炉膛1的上部设置有带锥形风孔的曲面耐火拱4,耐火拱4的曲面圆心位于燃煤还原层面上,上炉膛1采用水冷炉排9。下炉膛2的内周为耐火卫燃带5,下炉膛2通过位于其侧壁上的出烟口6与消烟沉降室3贯通。在出烟口6上设置有伸入下炉膛2内的旋风筒7,下炉膛2采用铸铁炉排14。在消烟沉降室3内部,位于出烟口6的上方,设置带有二次风管的耐火炉拱8。
炉膛内为明火反烧,燃料由上加煤门13加入,在水冷炉排9上向下燃烧。在自然通风或轴流风机的作用下,空气由曲面耐火拱4上的锥形风孔吹入炉膛,使进入炉膛的空气尽可能地均匀,火焰气流随之穿过水冷炉排均匀下吹,下吹的火焰与由铸铁炉排14上吹的未燃尽的烟气进一步混合燃烧,在旋风筒7内形成气旋,继续燃烧,使可燃物质燃烧更充分。
在消烟沉降室3当中,空气通过耐火炉拱8端部的二次风管进入消烟沉降室,与由耐火炉拱8折流上行的烟气混合,为其继续燃尽补充空气。烟气经耐火炉拱8折流后冲刷对流管束11,并由此进入上锅筒10的内胆,在其中与内胆壁、横水管、内封头、以及冲天管最终换热后,经烟囱15排入大气。由此大大降低烟尘的排放浓度,符合环保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热效率。
权利要求1.立式双锅筒无烟锅炉,其特征是采用双锅筒结构,包括上锅筒(10)和下锅筒(12),所述上锅筒(10)和下锅筒(12)偏心设置,在上锅筒(10)的下方设置消烟沉降室(3),所述消烟沉降室(3)与下锅筒(12)中的炉膛贯通,上、下锅筒间的对流管束(11)位于消烟沉降室(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双锅筒无烟锅炉,其特征在所述下锅筒中采用双层炉排反烧炉膛,包括上炉膛(1)和下炉膛(2),在所述上炉膛(1)的上部设置有带锥形风孔的曲面耐火拱(4),耐火拱(4)的曲面圆心位于燃煤还原层面上;所述下炉膛(2)的内周为耐火卫燃带(5),下炉膛(2)通过位于其侧壁上的出烟口(6)与消烟沉降室(3)贯通,在所述出烟口(6)处设置有伸入下炉膛内的旋风筒(7);消烟沉降室(3)内,位于出烟口(6)的上方,设置带有二次风管的耐火炉拱(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双锅筒无烟锅炉,其特征是在所述上炉膛(1)中采用水冷炉排(9)。
专利摘要立式双锅筒无烟锅炉,其特征是采用双锅筒结构,包括上锅筒和下锅筒,所述上锅筒和下锅筒偏心设置,在上锅筒的下方设置消烟沉降室,所述消烟沉降室与下锅筒中的炉膛贯通,上、下锅筒间的对流管束位于消烟沉降室内。本实用新型偏心设置的双锅筒结构配合消烟沉降室,使燃料在炉膛中充分燃烧,火烟烟气通过消烟沉降室后经上锅筒排出,其烟尘排放浓度大大降低,符合环保要求。同时,双锅筒设置的合理性使热交换更为充分,大大提高了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维修方便、操作简单、使用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F24H1/22GK2539097SQ0222016
公开日2003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22日
发明者徐智明 申请人:徐智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