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3895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节能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民用节能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燃气灶采用大小两个燃烧器的结构,两燃烧器都为圆形,较小的燃烧器位于较大燃烧器的内侧,两只燃烧器的底部分别与两燃气通道末端相连,两燃气通道另一端为喇叭口形状,点火调节旋钮的供气管的出气端位于喇叭口内。依靠点火调节旋钮控制的点火电极和供气管分出的引火气嘴位于较大燃烧器的外侧。当按下点火调节旋钮并旋转时,供气管开始供气,点火电极点燃引火气嘴,燃烧器亦被引燃。这种结构的燃气灶由于内外两圈燃烧器的设计使得内侧燃烧器的燃烧不充分,同时由于气体燃烧时压力小,火焰与燃烧器直接接触,金属燃烧器直接吸收和辐射了大量热量,降低了热效率。浪费了能源,增加了燃气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燃烧充分、热效率高,可明显节省能源的燃气灶。
一种节能燃气灶,它包括壳体、燃烧器、气量调节阀、点火器、器皿支承架及气管;气量调节阀、燃烧器及点火器固定支承在壳体内,与气源相通的进气管经过气量调节阀后与出气管相连,出气管上开有向上的出气孔,出气孔位于燃烧器正下方,燃烧器为倒漏斗状,上部为圆柱体,柱体顶端置有燃烧网,下部为锥筒状,燃烧器与壳体上表面出火孔的中心位置相对应,器皿支承架置于壳体上出火孔外围。
器皿支承架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中心开有圆孔的浅碟,在其侧壁上设计有条形凸起;下部为带状圆桶,在圆桶的侧壁开有混气孔。
本实用新型通过单孔出气提高了燃气速度,使火焰燃烧位置提高,空气混合相对充分,燃烧更加充分。统计表明这种燃气灶的热效率可达到68%,大大超过国家标准55%,如果配合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器皿支承架,使热量供应更加集中,减少散失,热效率可进一步提升至80%。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节能燃气灶包括壳体3、燃烧器6、气量调节阀8、点火器、器皿支承架及气管,点火器、气量调节阀8、燃烧器6固定支承架在壳体3内。与气源相通的进气管4经过气量调节阀8与出气管5相连,出气管5上开有向上的出气孔,出气孔位于燃烧器6的正下方,燃烧器6为倒漏斗状,上部为圆柱体,柱体顶端置有燃烧网,燃烧网上置有一分火锥,分火锥为锥状,尖部固定有一针状物,针状物插在燃烧网的中心位置。分火锥可以使火焰分散,防止热量过份集中,使炊具糊底。燃烧器下部为锥筒状。燃烧器6的正上方为壳体上表面的出火孔,出火孔外围置有器皿支承架1。器皿支承架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中心开有圆孔的浅碟1,在浅碟1的侧壁上设计有条状凸起,器皿支承架下部为带状圆桶2,在圆桶的侧壁开有一系列混气孔。
实施例2如图3所示,实施例1中的燃烧器6可采用另一种结构。在燃烧器6的顶部圆柱的内侧设计有凸肩,燃烧网座在凸肩上,燃烧网中部设计为锥形凹陷,由耐火材料做成的分火锥7便置于该凹陷内。其余部分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燃烧器还可以采取如下结构燃烧器与带有出气孔的短管为一体结构,出气孔位于短管终端,其位置与燃烧器中心位置相对应。短管另一端有内螺纹,短管与出气管螺纹连接。这些变化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节能燃气灶,它包括壳体(3)、燃烧器(6)、气量调节阀(8)、点火器、器皿支承架及气管;气量调节阀(8)、燃烧器(6)及点火器固定支承在壳体(3)内,与气源相通的进气管(4)经过气量调节阀(8)后与出气管(5)相连,出气管(5)上开有向上的出气孔,出气孔位于燃烧器(6)正下方,其特征在于燃烧器(6)为倒漏斗状,上部为圆柱体,柱体顶端置有燃烧网,下部为锥筒状,燃烧器(6)位于壳体(3)上表面出火孔的中心位置,器皿支承架置于壳体(3)上出火孔外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器皿支承架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中心开有圆孔的浅碟(1),在其侧壁上设计有条形凸起;下部为带状圆桶(2),在圆桶的侧壁开有混气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节能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在燃烧器(6)的顶部圆柱的内侧设计有凸肩,燃烧网座在凸肩上,燃烧网中部设计为锥形凹陷,由耐火材料做成的分火锥(7)便置于该凹陷内。
专利摘要一种节能燃气灶,它包括壳体、燃烧器、气量调节阀、点火器、器皿支承架及气管;气量调节阀、燃烧器及点火器固定支承在壳体内,与气源相通的进气管经过气量调节阀后与出气管相连,出气管上开有向上的出气孔,出气孔位于燃烧器正下方,燃烧器为倒漏斗状,上部为圆柱体,柱体顶端置有燃烧网,下部为锥筒状,燃烧器位于壳体上表面出火孔的中心位置,器皿支承架置于壳体上出火孔外围。这种燃气灶的热效率可达到68%,大大超过国家标准55%。
文档编号F24C3/00GK2556510SQ0226903
公开日2003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21日
发明者林泽洲 申请人:林泽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