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055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全热交换芯,壳体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室内排风口、室外进风口以及室外排风口,还包括:室内进风机,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室内进风口处;室内排风机,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室内排风口处;外进风机,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室外进风口处;室外排风机,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室外排风口处。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器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全热交换器抗静压能力不够强的问题。
【专利说明】
全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全热交换器由两个风机工作形成交换气流,在新风输送过程中,两个风机存在抗静压能力不够强的问题。
[0003]由于只有一个室内的排风风机和一个室外的引风风机,所以在克服全热交换芯强大阻力时,需要把风机的尺寸设计的很大才能缓解这一问题,因此现有技术中全热交换器整机体积大导致不易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全热交换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全热交换器抗静压能力不够强。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全热交换芯,壳体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室内排风口、室外进风口以及室外排风口,还包括:室内进风机,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室内进风口处;室内排风机,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室内排风口处;外进风机,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室外进风口处;室外排风机,设置在壳体内并位于室外排风口处。
[0006]进一步地,室内进风机和室内排风机同轴设置,室内进风机中的风叶和室内排风机中的风叶通过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带动。
[0007]进一步地,室外进风机和室外排风机同轴设置,室外进风机中的风叶和室外排风机中的风叶通过第二电机输出轴带动。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电连接,控制器可以单独驱动第一电机或者第二电机。
[0009]进一步地,全热交换芯位于壳体的中部,室内进风机位于室内进风口与全热交换芯之间,室内排风机位于室内排风口与全热交换芯之间,室外进风机位于室外进风口与全热交换芯之间,室外排风机位于室外排风口与全热交换芯之间。
[0010]进一步地,室内排风机和室外进风机位于壳体的第一侧,室内进风机和室外排风机位于壳体的第二侧。
[0011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室内进风机、室内排风机、室外进风机以及室外排风机电连接。
[0012]在全热交换器的室内进风口、室内排风口、室外进风口以及室外排风口均设置了一个用于引导气流的风机,在进风侧就有一个风机进行引风,将气流引入到全热交换芯内,在空气进入到全热交换芯的过程中,排风的风机对全热交换芯内的空气进行强动力的引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交换的效率,并且设置的四个位置的风机的强劲动力对于空气长管道、远距离输送的这种情况,可以大大提高了抗静压的能力。
【附图说明】
全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附图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的第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的第二侧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10、壳体;11、室内进风口;12、室内排风口;13、室外进风口;14、室外排风口;12、内壁;20、全热交换芯;31、室内进风机;32、室内排风机;33、室外进风机;34、室外排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20]参见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内部的全热交换芯20,壳体10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 11、室内排风口 12、室外进风口 13以及室外排风口 14,全热交换器还包括室内进风机31、室内排风机32、室外进风机33以及室外排风机34,室内进风机31设置在壳体10内并位于室内进风口 11处,室内排风机32设置在壳体10内并位于室内排风口 12处,室外进风机33设置在壳体10内并位于室外进风口 13处,室外排风机34设置在壳体10内并位于室外排风口 14处。
[0021]在全热交换器的室内进风口11、室内排风口 12、室外进风口 13以及室外排风口 14均设置了一个用于引导气流的风机,在进风侧就有一个风机进行引风,将气流引入到全热交换芯内,在空气进入到全热交换芯的过程中,排风的风机对全热交换芯内的空气进行强动力的引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交换的效率,并且设置的四个位置的风机的强劲动力对于空气长管道、远距离输送的这种情况,可以大大提高了抗静压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静压的定义是指物体在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时表面所受的压强,也就是说克服管道阻力的压力。上述的抗静压能力是衡量风机送风能力的一个数据,抗静压越大,风机送风能力越强。即在增加了一个同向的风机后,送风能力加强,能够克服管道所产出的阻力能力也增强,即可以克服长管道带来的强大阻力,因此说抗静压的能力增强。
[0022]另一方面,由于同流向采用了双极风机,单个风机所需克服的阻力变小,则风机尺寸即可相应的缩减,进出风两侧的尺寸缩减可以大大降低整机的占用空间,这样也方便了全热交换器进行安装。
[0023]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室内进风机31和室内排风机32同轴设置,室内进风机31中的风叶和室内排风机32中的风叶通过第一电机(图中未示出)的输出轴带动。这样可以节省一个驱动电机,由于室内进风机31和室内排风机32的体积均较小,所以第一电机可以选择适当功率的即可以完成工作需要,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使用了较小的驱动电机,节省了用电。需要说明的是,室内进风机31和室内排风机32的风道设置根据全热换热器的进出风口进行摆设,可以参见图2和图3的摆设形式。
[0024]全热交换器的工作过程如下:室外新风由室外进风口 13通过室外进风机吸入,经过全热交换芯进行换热,室内进风机把这部分空气吸出经过室内进风口 11把新鲜空气输入室内。同理室内空气由室内排风口 12通过室内排风机吸入,经全热交换芯体与室外进入的空气进行热量和湿度的交换后,通过室外排风机吸出室外排风口排出到室外,这样,气流交叉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全热交换过程。
[0025]在整个全热交换过程中,克服全热交换芯体的阻力是考验风机性能以及整机性能的一个标准。由于全热交换芯体结构的特殊性,其组成双由成千上万个规则的小方形孔组成,孔的截面积小于10平方毫米,但是其长度却长达400毫米左右,因此造成了空气在流通的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阻力,传统的全热交换器只有一个室内的排风风机和一个室外的引风风机,本实施例中通过两组同流风机,有效地克服了该阻力,形成了效率较高的气流交换过程。
[0026]进一步优选地,室外进风机33和室外排风机34同轴设置,室外进风机33中的风叶和室外排风机34中的风叶通过第二电机输出轴带动。室外进风机33和室外排风机34的体积均较小,所以第二电机可以选择适当功率的即可以完成工作需要,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使用了较小的驱动电机,节省了用电。需要说明的是,室外进风机33和室外排风机34的风道设置根据全热换热器的进出风口进行摆设,可以参见图2和图3的摆设形式。
[0027]在本实施例中,全热交换器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电连接,控制器可以单独驱动第一电机或者第二电机。也就是说,控制器可以调节第一电机的转速和第二电机的转速,控制第一电机转动或者停止,控制第二电机转动或者停止,所以,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如果需要加大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换热流动,那么控制器会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以最大功率同时转动,以满足换热功率的需要。当需要较少的新鲜空气进入到室内,或者需要将较少的室内空气交换输出到室外的话,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关闭第一电机或者第二电机,进行形成一个较小风速的气流循环,达到节省用电的目的,同时还能多元化的满足用户需要。
[0028]全热交换器具体的结构如下,全热交换芯20位于壳体10的中部,室内进风机31位于室内进风口 11与全热交换芯20之间,室内排风机32位于室内排风口 12与全热交换芯20之间,室外进风机33位于室外进风口 13与全热交换芯20之间,室外排风机34位于室外排风口14与全热交换芯20之间。
[0029]如图2所示,室内排风机32和室外进风机33位于壳体10的第一侧。如图3所示,室内进风机31和室外排风机34位于壳体10的第二侧。壳体1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是相对的两侧,并且均是面积较大的侧面。结合图1所示,壳体10的第一侧是图1方向中壳体10朝下的一侧,壳体10的第二侧则是图1方向朝上的一侧,可以从壳体10在图中的形状看出,壳体10整体呈长方体,第一侧和第二册均是长度方向的侧面。
[0030]在一种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提供了全热交换器,该实施例中的全热交换器与本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该实施例的全热交换器中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室内进风机31、室内排风机32、室外进风机33以及室外排风机34电连接,同时室内进风机31、室内排风机32、室外进风机33以及室外排风机34均是通过单独的电机进行驱动的。该控制器可以分别控制室内进风机31、室内排风机32、室外进风机33以及室外排风机34的转速,以及控制4个风机转动或者停止,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在对应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可以单独的选择室内进风机31、室内排风机32、室外进风机33以及室外排风机34中任意一个转动或者多个转动。
[0031]当然,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全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内部的全热交换芯(20),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室内进风口(11)、室内排风口(12)、室外进风口(13)以及室外排风口(1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内进风机(31),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并位于所述室内进风口( 11)处; 室内排风机(32),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并位于所述室内排风口( 12)处; 室外进风机(33),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并位于所述室外进风口(13)处; 室外排风机(34),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并位于所述室外排风口(14)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机(31)和所述室内排风机(32)同轴设置,所述室内进风机(31)中的风叶和所述室内排风机(32)中的风叶通过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带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进风机(33)和所述室外排风机(34)同轴设置,所述室外进风机(33)中的风叶和所述室外排风机(34)中的风叶通过第二电机输出轴带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电连接,所述控制器可以单独驱动所述第一电机或者所述第二电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芯(20)位于所述壳体(10)的中部,所述室内进风机(31)位于所述室内进风口(11)与所述全热交换芯(20)之间,所述室内排风机(32)位于所述室内排风口(12)与所述全热交换芯(20)之间,所述室外进风机(33)位于所述室外进风口(13)与所述全热交换芯(20)之间,所述室外排风机(34)位于所述室外排风口(14)与所述全热交换芯(20)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排风机(32)和所述室外进风机(33)位于所述壳体(10)的第一侧,所述室内进风机(31)和所述室外排风机(34)位于所述壳体(10)的第二侧。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室内进风机(31)、所述室内排风机(32)、所述室外进风机(33)以及所述室外排风机(34)电连接。
【文档编号】F24F7/08GK205717832SQ201620338347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0日
【发明人】韦刚, 詹朝永, 刘煜, 杨力, 魏波, 朱兴怀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