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体散热式取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8535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炉体散热式取暖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暖煤炉,具体说是一种炉体散热式取暖炉。
背景技术
普通的取暖煤炉都是通过金属的炉体直接散热、烟囱直接与炉膛连通,这种煤炉存在如下几个缺陷1)热效率低、炉体不同部位的温差大,安全性差,炉体的上半部分受热最多,温度最高,有时会被烧得通红,容易烫伤人,同时由于散热效率低下,大量高温气体通过烟囱排放到室外,白白浪费掉了。2)缺少安全防护措施,容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效率高、具有安全防护措施的炉体散热式取暖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炉体散热式取暖炉包括炉体、安装在炉体中由耐火材料围成的炉膛,炉膛的上方设置有炉盖,炉体的下部带有与炉膛相通的炉洞,炉体的上部安装烟囱,炉体为夹层结构,由内侧的保温层和外侧的壳体构成,保温层与壳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烟道,烟道的上端与炉膛的上端相通,烟道的四侧与烟囱相通。
上述壳体的内侧带有内吸热翅片,外侧带有外散热翅片,其中内吸热翅片为纵向设置。
上述炉膛的上端与烟道之间带有防尘网,烟囱内侧的上端带有与炉膛相通的安全孔。
上述内吸热翅片的一端连接保温层,另一端连接在壳体上采用上述方案后,煤炭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首先要通过环绕炉体的烟道才能通过烟囱排放,在经过烟道的过程中,通过内吸热翅片吸收热量、外散热翅片放出热量,极大地提高了热效率,同时避免了炉体局部高温的危险因素。保温层的设置可以有利于炉膛保温,节约能源。总之,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热效率高,可以提高热效率3-4倍。
2)、安全孔的设置可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并可以提高封火后再生火的速度;3)、防止煤渣进入烟道,便于清洁卫生。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的半剖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图中箭头表示的是使用时空气的流动方向,空心箭头代表冷空气,实心箭头代表热空气。本发明所述的炉体散热式取暖炉,包括炉体、安装在炉体中由耐火材料围成的炉膛2,炉膛2的上方设置有炉盖3,炉体的下部带有与炉膛2相通的炉洞4和清渣口。炉体为夹层结构,由内侧的保温层11和外侧的壳体12构成,保温层11紧帖在耐火砖的外侧,保温层11与壳体12之间的空腔形成烟道13,保温层11和耐火砖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环状的防尘网6,将炉膛2与烟道13分隔开,烟道13的一侧与烟囱5相通,烟囱5内侧的上端带有与炉膛2相通的安全孔51。壳体12的内侧带有内吸热翅片,外侧带有外散热翅片121,其中内吸热翅片为纵向设置,其一端连接保温层11,另一端连接在壳体12上,外散热翅片121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纵向或横向的。
使用时,冷空气经炉洞4进入炉膛2,被加热后上升,经过防尘网6过滤掉灰尘炉渣后进入烟道13,在烟道13中与内散热翅片换热,内吸热翅片被加热后,通过热传导作用使外散热翅片121加热,并将热量散发在周围的环境中;通过换热以后的空气温度大为降低,最后通过烟囱排出。
设置安全孔51的目的是可以在封火后重新生火时有少量热空气通过安全孔51直接进入烟囱5,将烟囱5加热,提高抽烟力度,加快复燃的速度。
当然,如果壳体12的散热效率足够高的话,也可以设置较小的散热翅片,甚至不设置散热翅片,用壳体12作为散热介质。
权利要求
1.炉体散热式取暖炉,包括炉体、安装在炉体中由耐火材料围成的炉膛(2),炉膛(2)的上方设置有炉盖(3),炉体的下部带有与炉膛(2)相通的炉洞(4),炉体(1)的上部安装烟囱(5),其特征在于炉体为夹层结构,由内侧的保温层(11)和外侧的壳体(12)构成,保温层(11)与壳体(12)之间的空腔形成烟道(13),烟道(13)的上端与炉膛(2)的上端相通,烟道(13)的四侧与烟囱(5)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炉体散热式取暖炉,其特征在于壳体(12)的内侧带有内吸热翅片,外侧带有外散热翅片,其中内吸热翅片为纵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炉体散热式取暖炉,其特征在于炉膛(2)的上端与烟道(13)之间带有防尘网(6),烟囱(5)内侧的上端带有与炉膛(2)相通的安全孔(5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炉体散热式取暖炉,其特征在于内吸热翅片的一端连接保温层(11),另一端连接在壳体(12)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取暖煤炉,具体说是一种炉体散热式取暖炉。包括炉体、安装在炉体中由耐火材料围成的炉膛,炉膛的上方设置有炉盖,炉体的下部带有与炉膛相通的炉洞,炉体的上部安装烟囱,炉体为夹层结构,由内侧的保温层和外侧的壳体构成,保温层与壳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烟道,烟道的上端与炉膛的上端相通,烟道的四侧与烟囱相通。本发明热效率高、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并可以提高封火后再生火的速度。
文档编号F24B1/00GK1749647SQ200510104330
公开日2006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4日
发明者李培华 申请人:李培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