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3735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以热流体(如热水)显热为热负荷输送方式并采用长距离输送热量的系统中, 需要采用两级或多级供热系统。以冬季供热用大规模热电联供系统为例,其一级供热管网供热温度高,一级热介质与二级热介质之间存在较大供热温差,如一级管网供回水温度 1350C /65°C,二级管网供回水温度70°C /55°C,二者之间的平均温度差超过35°C。从热能合理利用的角度看,较大温差的存在是不合理的;此时,若单纯依靠较高压力的汽轮机中间抽汽来完成一级热介质的加热,则同样存在较大温差,也是不合理的;还有,在传统大规模热电联供系统中,汽轮机出口乏汽含有的大量潜热无法加以利用。采用吸收式分级供热流程,将上述两个温差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将有效提高热能(包括高温热和低温热)利用率。提高吸收式分级供热综合性能指数(COP)的关键有三个首先是在二级热介质加热过程中,要把一级热介质高温段的热尽可能用于吸收式热泵流程中;第二,一级热介质高温段的加热过程要全部由吸收式热泵流程来完成;第三,许多情况下,热负荷是变动的,即供热往往是变工况运行的,此时还要考虑供热温度与系统性能指数之间的合理对应一随着供热温度的降低,系统的性能指数要相应提高。另外,在一级热介质加热阶段,为简化系统和降低造价,应避免采用由不同的吸收式热泵构成的组合流程,应全部采用吸收式热泵完成该阶段的加热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1.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二冷凝器、第二蒸发器、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循环泵组成;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连通,第二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一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第二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 第一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与自身再连通后构成一级热介质循环回路,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2.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项所述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吸收器连通,第四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四发生器连通,第四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四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连通,将第三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四发生器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四吸收器还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3.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冷凝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4.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5.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 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6.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7.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8.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9.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10.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3、7_9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取消新增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后新增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连通——第一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11.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12.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13.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第二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14.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新增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蒸发器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15.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2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16.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5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将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17.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3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一冷凝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冷凝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18.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7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将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将新增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一发生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19.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7-18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将第一冷凝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20.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5-16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21.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7-18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22.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9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23.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5-16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发生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和新增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24.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7-18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将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和新增第二吸收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25.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23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新增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新增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26.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M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将新增第二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27.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2046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将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第一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28.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5-16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和第一吸收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与新增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29.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7-18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 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和第一吸收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一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或第一蒸发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后第一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30.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4-6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冷凝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31.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30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取消新增第二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32.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7-10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三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三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三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 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连通,新增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与第一冷凝器或第一蒸发器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新增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发生器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第二吸收器和新增冷凝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33.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32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取消新增第三发生器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四节流阀,第一发生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四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34.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1-22、28_32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热交换器,将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与第一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和新增热交换器与第一吸收器连通,新增热交换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35.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23、25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热交换器,将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与新增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和新增热交换器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热交换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36.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第2446项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热交换器,将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和新增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热交换器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下面以图3所示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在图3所示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第一,二级热介质的加热由第三吸收器11、第二冷凝器12和第二吸收器10来完成,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第二发生器8和第三发生器9 ;其中,一级热介质第一阶段高温热负荷首先用于第二发生器8,产生能够向第二冷凝器12提供的冷剂蒸汽;一级热介质第二阶段高温热负荷用于第三发生器9,产生的冷剂蒸汽不能提供给第二冷凝器12,但该冷剂蒸汽可以提供给第二吸收器10并实现对二级热介质的加热,这样,在二级热介质加热阶段就实现了一级热介质和二级热介质之间温差的合理利用。第二,一级热介质加热阶段依次由第一吸收器2、第一冷凝器3和新增吸收器B来完成,这可实现多个目的①新增吸收器B的加热负荷可调节,使一级热介质加热阶段具有合理的与供热工况相对应的性能指数,从而提高系统性能指数;②驱动热负荷为显热时,可实现驱动热的深度利用;③一级热介质的加热过程全部由吸收式热泵流程来完成,可降低系统造价。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1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1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1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13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14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15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16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17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18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19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20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21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第22种结构和流程示意图。图中,1-第一发生器,2-第一吸收器,3-第一冷凝器,4-第一蒸发器,5-第一溶液泵,6-第一节流阀,7-第一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发生器,9-第三发生器,10-第二吸收器, 11-第三吸收器,12-第二冷凝器,13-第二蒸发器,14-第二溶液泵,15-第三溶液泵,16-第二节流阀,17-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8-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循环泵,20-第四发生器, 21-第四吸收器,22-第四溶液泵,23-第四溶液热交换器;A-新增发生器,B-新增吸收器, C-新增溶液泵,D-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新增节流阀,F-新增第二发生器,G-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H-新增第二节流阀,I-新增第二溶液泵,J-新增吸收-蒸发器,K-新增冷剂液泵,L-新增第二吸收器,M-新增冷凝器,N-新增第三节流阀,0-新增第三发生器,P-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Q-新增第三溶液泵,R-新增热交换器。这里要说明的是(1)以图16为例,自第二蒸发器13经循环泵19之后再经过第一吸收器2、新增冷凝器M、新增吸收器B、新增第二吸收器L和第一冷凝器3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的一级热介质管路中,一级热介质流经新增冷凝器M和新增吸收器B的次序可根据具体工作参数作调離
iF. ο(2)图15中的新增溶液泵C主要用于克服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的阻力;有重力压差可利用时,新增溶液泵C可省去。
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图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它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二冷凝器、第二蒸发器、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循环泵组成;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第一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6与第一蒸发器4连通,第一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第三吸收器1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吸收器10连通,第二吸收器10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8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发生器9 连通,第三发生器9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1连通,第三发生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10连通,第二发生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2连通,第二冷凝器1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二蒸发器13连通,第二蒸发器1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1、第二冷凝器12和第二吸收器10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1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第一吸收器2、第一冷凝器3、第二发生器8和第三发生器9与自身再连通后构成一级热介质循环回路。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1,驱动热介质流经第一发生器1、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冷剂蒸汽,第一冷凝器3的冷剂蒸汽放热于来自第一吸收器2的一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一冷凝器3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6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4、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吸收器2、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来自第二蒸发器13的一级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二吸收器10、吸收来自第三发生器9 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第二吸收器10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二发生器2,来自第一冷凝器3的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发生器8、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冷凝器12提供冷剂蒸汽,第二冷凝器12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成冷剂液,第二冷凝器12的冷剂液经第二节流阀16进入第二蒸发器13、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1提供,第二发生器8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7进入第三发生器9,来自第二发生器8的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三发生器9、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二吸收器10提供冷剂蒸汽,第三发生器9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三吸收器11、吸收来自第二蒸发器13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来自第三发生器9的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二蒸发器13、放热于冷剂液之后再经循环泵19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一级热介质流经第一吸收器2之后再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2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吸收器、 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1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吸收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1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 1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四吸收器21连通,第四吸收器2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吸收器10连通,将第三发生器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四发生器20连通,第四发生器20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3 与第三吸收器11连通,第四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1连通,将第三发生器9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蒸发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9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四发生器20与第二蒸发器13连通,第四吸收器21还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②流程上,来自第二发生器8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第三发生器9和第四发生器 20之后再向第二蒸发器13提供,第三吸收器11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3进入第四吸收器21、吸收来自第四发生器20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二级热介质,第四吸收器21的稀溶液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二吸收器10 ;第三发生器9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进入第四发生器20,一级热介质流经第四发生器20、 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四吸收器21提供冷剂蒸汽,第四发生器20的浓溶液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3进入第三吸收器11,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3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冷凝器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 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B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②流程上,来自第一冷凝器3的一级热介质流经新增吸收器B之后再向第二发生器8提供,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溶液泵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来自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一吸收器2, 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3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5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 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吸收器2的部分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 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一吸收器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新增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3,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5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 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一吸收器2,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新增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3,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6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 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 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新增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3,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吸收器2,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7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C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 取消新增发生器A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H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和新增第二发生器F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部分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F,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发生器A,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新增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3,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 H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3,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8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取消新增发生器A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 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H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②流程上,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和新增第二发生器F作驱动热介质,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G,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发生器A,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新增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3,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H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3,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9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 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 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取消新增发生器A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 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H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提供给新增发生器A和新增第二发生器F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F,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新增发生器A,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新增第二节流阀H节流进入第一冷凝器3,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10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第一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 J、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J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J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吸收器2、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J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一级热介质;第一蒸发器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 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J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加压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J、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1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第一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 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 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J、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J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J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第一吸收器2、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J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一级热介质;第一冷凝器 3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第一节流阀6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4、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J提供,第二路经新增节流阀E节流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J、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12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第二热交换器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第一蒸发器4 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第一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②流程上,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J、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J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J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 D进入新增吸收器B;第一蒸发器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J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加压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J、 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13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将新增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第一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②流程上,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吸收-蒸发器J、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J的冷剂液,新增吸收-蒸发器J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第一吸收器2、吸收来自新增吸收-蒸发器J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一级热介质;第一蒸发器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蒸发器J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加压之后再流经新增吸收-蒸发器J、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14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 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B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②流程上,来自第一吸收器2的一级热介质流经新增吸收器B吸热之后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吸收器B、被来自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吸收并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 进入新增发生器A,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发生器A、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冷剂蒸汽,新增发生器A的浓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吸收器B,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15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14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再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新增冷凝器M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M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第一冷凝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6与第一蒸发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 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6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②流程上,来自第一吸收器2的一级热介质流经新增冷凝器M吸热之后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第一吸收器2的稀溶液经第一溶液泵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进入新增发生器A,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部分冷剂蒸汽进入新增冷凝器M,第一冷凝器3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6 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M,新增冷凝器M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 M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4,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16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L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一冷凝器3和新增吸收器B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B、新增第二吸收器L和第一冷凝器3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再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新增冷凝器M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M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第一冷凝器 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6与第一蒸发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6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②流程上,来自第一吸收器2的一级热介质依次流经新增冷凝器M、新增吸收器B、 新增第二吸收器L和第一冷凝器3之后向第二发生器8提供,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冷剂蒸汽分别向新增第二吸收器L和新增冷凝器M提供;新增第二吸收器L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第一冷凝器3的冷剂液经第一节流阀6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M,新增冷凝器M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M的冷剂液经新增节流阀E节流进入第一蒸发器4 ;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L、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一级热介质,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17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L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将第二蒸发器1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和新增第二吸收器L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②流程上,来自第二蒸发器13的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19和新增第二吸收器L之后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新增第二吸收器L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L、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一级热介质,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18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14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将第二蒸发器1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和第一吸收器2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第一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后第一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 B连通。②流程上,来自第二蒸发器13的一级热介质经循环泵19和新增吸收器B之后向第一冷凝器3提供,第一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进入第一吸收器2、吸收来自第一蒸发器4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流经第一吸收器2的冷剂液;第一蒸发器4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吸收余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一吸收器2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加压之后再流经第一吸收器2、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19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5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发生器A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新增冷凝器M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H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冷凝器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 M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②流程上,来自第一冷凝器3的一级热介质流经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M之后向第二发生器8提供,新增发生器A产生的部分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新增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第二发生器F,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M提供冷剂蒸汽, 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进入新增吸收器B、吸收来自新增发生器A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新增冷凝器M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M的冷剂液经新增第二节流阀H进入第一冷凝器3,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20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9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取消新增第二发生器F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N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第一发生器1向新增第二发生器F提供冷剂蒸汽作为其驱动热介质,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M提供冷剂蒸汽,流经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之后再经新增第三节流阀N节流进入新增冷凝器M,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2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①结构上,在图9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三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三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三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F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L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Q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与新增第三发生器0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新增冷凝器M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N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0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新增吸收器B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第二吸收器L和新增冷凝器M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②流程上,来自第一冷凝器3的一级热介质流经新增吸收器B、新增第二吸收器L 和新增冷凝器M之后向第二发生器8提供,新增第二发生器F产生的部分冷剂蒸汽向新增吸收器B提供;新增第二吸收器L的稀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泵Q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 P进入新增第三发生器0,驱动热介质流经新增第三发生器0、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新增冷凝器M提供冷剂蒸汽,新增第三发生器0的浓溶液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L、吸收来自新增第二发生器F的冷剂蒸汽并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新增冷凝器M的冷剂蒸汽放热于一级热介质成冷剂液,新增冷凝器M的冷剂液经新增第三节流阀 N进入第一冷凝器3,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图22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所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热交换器,将第二蒸发器1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和新增热交换器R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新增热交换器R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1) 一级热介质的高温加热阶段依靠两个及两个以上供热端的吸收式热泵流程完成,二级热介质的加热阶段依靠三个及三个以上供热端的吸收式热泵流程来完成,并具有负荷可调节的供热端,使得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具有高性能指数。(2)提供多种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流程,扩大了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3)在完成二级热介质加热过程的吸收式流程中,提供驱动热负荷的一级热介质实现深度利用,有利于提高二级热介质的加热温度,有利于降低一级热介质在吸收式热泵流程中的平均加热温度,从而提高余热利用率。(4)提供多种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流程,使供热规模、一级热介质管网、热能有效利用和投资规模之间实现合理匹配。
权利要求
1.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主要由第一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二冷凝器、第二蒸发器、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 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循环泵组成;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 连通,第一冷凝器(3)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6)与第一蒸发器(4)连通,第一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第三吸收器(1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吸收器(10)连通,第二吸收器(10)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14)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第二发生器 (8)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7)与第三发生器(9)连通,第三发生器(9)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1)连通,第三发生器(9)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10)连通,第二发生器(8)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冷凝器(12) 连通,第二冷凝器(12)还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节流阀(16)与第二蒸发器(13)连通,第二蒸发器(13)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1)连通,第一发生器(1)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一蒸发器(4)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三吸收器(11)、第二冷凝器(12)和第二吸收器(10)还分别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蒸发器(1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第一吸收器(2)、第一冷凝器(3)、第二发生器(8)和第三发生器(9)与自身再连通后构成一级热介质循环回路,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2.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第四发生器,第四吸收器、第四溶液泵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三吸收器(1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吸收器(10)连通调整为第三吸收器 (11)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5)和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四吸收器(21)连通,第四吸收器(21)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泵(22)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二吸收器(10)连通,将第三发生器(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三吸收器(11)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9)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8)与第四发生器 (20)连通,第四发生器(20)再有浓溶液管路经第四溶液热交换器(23)与第三吸收器(11) 连通,第四发生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四吸收器(21)连通,将第三发生器(9)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蒸发器(13)连通调整为第三发生器(9)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第四发生器(20)与第二蒸发器(13)连通,第四吸收器(21)还有二级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3.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⑶与新增吸收器⑶连通,新增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冷凝器(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3)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B)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4.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溶液泵(5)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5.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 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6.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节流阀,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⑵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发生器㈧连通,新增发生器(A)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7.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新增溶液泵(C)增设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 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8.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9.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节流阀,将新增吸收器(B)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 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提供给新增第二发生器作驱动热介质,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10.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7-9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取消新增发生器(A)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二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后新增发生器(A)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H)与第一冷凝器(3)连通——第一发生器向新增发生器提供驱动热介质,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11.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2)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将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_蒸发器(J)连通,第一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J)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或第一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12.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溶液泵,将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将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第一冷凝器(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或第一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13.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吸收器(2)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第二热交换器(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5)、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将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第一冷凝器C3)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或第一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14.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节流阀或新增冷剂液泵、新增吸收-蒸发器、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新增第二溶液泵, 将新增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新增发生器(A)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将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 第一冷凝器(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或第一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与新增吸收-蒸发器(J)连通后新增吸收-蒸发器(J)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15.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C3)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⑶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⑶与新增发生器㈧连通,新增发生器㈧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⑶与新增吸收器⑶ 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一冷凝器C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B)与第一冷凝器C3)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16.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5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将第一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一溶液泵( 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将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D)与新增发生器(A)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17.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发生器 (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发生器(1)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L)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L)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冷凝器( 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一冷凝器C3)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第二吸收器(L)与第一冷凝器C3)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18.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7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将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 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 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将新增第二吸收器(L)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 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吸收器(L)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第一溶液热交换器(7)与第一发生器(1)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19.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7-18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将第一冷凝器(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B)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C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将第一吸收器(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B)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20.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5-16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⑴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新增冷凝器(M)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⑷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M)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21.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7-18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⑴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新增冷凝器(M)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⑷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M)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22.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第一发生器⑴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新增冷凝器(M)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4)连通,将第一吸收器(2)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调整为第一吸收器(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M)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23.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5-16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⑶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⑶与新增发生器㈧连通,新增发生器㈧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⑶与新增吸收器⑶ 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新增发生器(A)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和新增吸收器(B)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24.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7-18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将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一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L)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将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 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和新增第二吸收器(L)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25.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3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新增发生器㈧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新增冷凝器(M)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4)连通,将新增吸收器(B)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M)与第一吸收器(2)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26.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M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凝器和新增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F)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 新增冷凝器(M)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蒸发器(4)连通,将新增第二吸收器(L)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调整为新增第二吸收器(L)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冷凝器(M)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27.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046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将第一冷凝器( 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6)与第一蒸发器(4)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3)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一节流阀(6)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28.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5-16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和第一吸收器O)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 (19)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第一冷凝器(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或第一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29.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7-18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冷剂液泵或新增节流阀,将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和第一吸收器O)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第一冷凝器( 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节流阀(E) 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 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 或第一蒸发器(4)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K)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后第一吸收器(2)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30.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4-6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二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溶液泵、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二节流阀,新增发生器(A)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吸收器(B) 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泵(I)和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第二发生器 (F)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二溶液热交换器(G)与新增吸收器 (B)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新增冷凝器(M) 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二节流阀(H)与第一冷凝器( 或第一蒸发器(4)连通,新增第二发生器(F)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第一冷凝器C3)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调整为第一冷凝器(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吸收器(B)和新增冷凝器(M)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31.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0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取消新增第二发生器(F)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三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发生器(F)连通后新增第二发生器(F)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N)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32.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7-10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第三发生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第三溶液泵、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冷凝器和新增第三节流阀,新增第二发生器(F)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 新增第二吸收器(L)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泵(Q)和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 与新增第三发生器(0)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0)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新增第三溶液热交换器(P)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冷凝器 (M)连通,新增冷凝器(M)还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三节流阀(N)与第一冷凝器( 或第一蒸发器(4)连通,新增第三发生器(0)还有驱动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将新增吸收器(B)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调整为新增吸收器(B)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新增第二吸收器(L)和新增冷凝器(M)与第二发生器(8)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33.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32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取消新增第三发生器(0)与外部连通的驱动热介质管路,增加新增第四节流阀,第一发生器(1) 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三发生器(0)连通后新增第三发生器(0)再有冷剂液管路经新增第四节流阀与新增冷凝器(M)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34.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1-22、28-32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热交换器,将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与第一吸收器 (2)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和新增热交换器(R)与第一吸收器( 连通,新增热交换器(R)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35.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3、25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热交换器,将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与新增吸收器(B) 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和新增热交换器(R)与新增吸收器(B)连通,新增热交换器(R)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36.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是在权利要求2446所述的任一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中,增加新增热交换器,将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与新增第二吸收器 (L)连通调整为第二蒸发器(1 有一级热介质管路经循环泵(19)和新增热交换器(R)与新增第二吸收器(L)连通,新增热交换器(R)还有余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属于余热利用与热泵/制冷技术领域。第一发生器、第一吸收器、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第一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一溶液热交换器、新增发生器、新增吸收器、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组成一级热介质加热流程,第二发生器、第三发生器、第二吸收器、第三吸收器、第二冷凝器、第二蒸发器、第二溶液泵、第三溶液泵、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组成二级热介质加热流程,一级热介质流经二级热介质加热流程并提供驱动热负荷和低温热负荷,循环泵实现一级热介质循环流动;增加相应部件,得到系列吸收式分级供热系统。
文档编号F24D3/18GK102410575SQ20111033291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8日
发明者李华玉 申请人:李华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