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0927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能利用系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已有的热能回收技术主要集中在热回收装置及设备的设计、改造以及废热制备热水等方面,主要用于解决换热设备及系统等。即使有部分专利提出回收空调系统余热,但对于建筑内热力站内空间废能的就地回收及控制系统考虑的不全,也并未从建筑整体上考虑冷热平衡及热互补等方面的问题。[0003]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0920156437Y公开了一种热交换降温节能空调系统,其主要关于对空气的制冷和降温空调机组,而非一种用于排风余热回收机组和热回收利用耦合系统。[0004]中国又一专利文献CN201020623046Y公开了一种串联式空气热能回收系统。其主要是通过制冷机组的作用,将热空气与制冷系统的蒸发器结合,对其加热,进而将热量通过冷凝器换热,用于得到50度左右的生活热水。已达到降低车间内空气温度和制取生活热水的目的。[0005]通过对专利库及相关文献材料的检索,可了解到目前关于建筑余热回收的主要集中在余热回收机组的设计等方面,且均未从建筑整体上考虑冷热平衡及热互补等方面的问题。[0006]基于上述的描述,亟需一个合理热风余热回收系统,通过该套系统可以对建筑内热力站内空间废能进行就地回收,从建筑整体上考虑冷热平衡及热互补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一次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建筑内自身的能量互补。发明内容[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运用该系统可以将热力站内空间蓄热进行合理开发和转移利用,提高换热站室内舒适度,提高一次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亦可实现建筑内自身的能量互补,减少建筑自身对外在能量的需求,提高建筑用能水平及用能效率。[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0009]一种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包括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和换热站;所述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新风换气机、管道轴流风机及其热风进气阀;所述新风换气机上设置有热风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热风进气口通过热风进气管道和管道轴流风机相连,管道轴流风机的另一端通过热风进气管道和热风进气阀相连,热风进气阀的另一端通过热风进气管道和换热站相连;新风进气口接有新风进气管道,该新风进气管道的中间任意位置处设置有新风进气阀。[0010]进一步的,所述新风换气机内安装有两个轴流风机,一个设置在热风进气口处,用于引入热风,并通过第一通道和新风换气机上的热风出气口相连;一个设置在新风进气口处,用于引入新风,并通过第二通道和新风换气机上的新风出气口相连。[0011]作为优选,所述新风出气口通过新风出气管道和新风系统中的空调机组相连接, 该新风出气管道的中间任意位置处设置有新风出气阀;所述空调机组通过空调出气管道向热能利用室供热,所述空调出气管道中间的任意位置设有空调出气阀。[0012]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空调机组的一端和空调进气管道相连,空调进气管道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有空调进气阀。[0013]作为另一种优选,所述新风出气口通过新风出气管道和新风系统中的空调机组进风口相连接,该新风出气管道的中间任意位置处设置有新风出气阀;所述空调机组进风口连接有空调机组出气通道,空调机组出气通道直接通向热能利用室,该空调机组出气通道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有空调机组出气阀;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空调机组,空调机组设置在空调机组进风口一侧并和空调机组进风口相连接,空调机组通过空调出气管道向热能利用室供热,该空调出气管道中间的任意位置设有空调出气阀。[0014]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空调机组的一端通过空调机组进风口和空调进气管道相连,空调进气管道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有空调进气阀。[0015]作为优选,所述新风换气机上的热风出气口通过热风出气管道和换热站相连。[0016]作为优选,在和所述热风进气阀进气口相连的热风进气管道上,设置有分支管道, 该分支管道和排风机相连,分支管道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有风机阀门。[001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设置在新风换气机内对角线上。[0018]作为优选,该系统还包括供暖系统,该供暖系统独立于该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与余热回收系统进行耦合,可以共同给用户供暖。[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本实用新型引入了热风余热回收系统,该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和建筑内的换热站相连接,这样换热站内的热风可以流入该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并且该热风余热回收系统还连接有一新风进气管,用来流入新风。在该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内可以把流入的热风的能量传递给新风,即通过该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可以对进入另一建筑空间内的新风进行预热,并把预热后的新风通入热能利用室,即把换热站的热能传递给热能利用室,将换热站内的热风热量进行回收和降温。这样就充分利用这部分废热,降低了冬季建筑物内热负荷需求,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由于降温后的热空气通过轴流风机及管道返回到换热站内,所以可对换热站内的空气进行循环降温,进一步的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而且降低了换热站自身的温度,提高了舒适度。由于该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后面还连接有新风系统,所以当预热后的空气温度高于某一温度时,可不用开启新风系统,直接运用热风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供暖;当预热后的空气温度低于某一温度时,则开启新风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加热。由于该系统还同时与建筑内原有的供暖系统结合,所以如果预热后的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时,则按照建筑原有的通风策略运行,供暖系统则继续供暖,互不影响,共同给用户供暖,可满足用户的供暖需求。


[0020]图I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能利用系统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能利用系统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中[0023]I、新风换气机;101、第一通道;102、第二通道;103、轴流风机;2、管道轴流风机;3、热风进气阀;4、热风进气管道;5、新风出气管道;501、新风出气阀;6、换热站;7、热风出气管道;8、新风进气管道;801、新风进气阀;9、空调机组;911、空调机组出气通道;912、空调机组出气阀;921、空调出气管道;922、空调出气阀;10、空调机组进风口 ;11、空调进气管道;110、空调进气阀;12、排风机;13、风机阀门;14、供暖系统;15、热能利用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0025]图I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能利用系统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本实施例中,如图I所示,该系统包括热风余热回收系统、换热站6和新风系统。热风余热回收系统的热风进气口和换热站6相连接,新风进气口连接有一新风进气管道8,用于新风的流入, 热风余热回收系统的新风出气口和新风系统相连,新风系统连接有空调出气管道921,空调出气管道921直接通向热能利用室15。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利用从换热站6流入的热风给流入的新风进行预加热,若预热后的温度不满足设定要求时,预热后的新风被送入新风系统, 进行进一步的加热,新风系统把加热后的空气送入热能利用室15进行供暖。热温度满足设定要求时,无需进行进一步的加热,直接给用户供暖即可。[0026]具体的,新风换气机I上设置有热风进气口、新风进气口、热风出气口、新风出气口,并在新风换气机I内安装有两个轴流风机103,一个设置在热风进气口处,用于引入热风,并通过第一通道101和新风换气机I上的热风出气口相连。一个设置在新风进气口处, 用于引入新风,并通过第二通道102和新风换气机I上的新风出气口相连。其中第一通道 101和第二通道102分别设置在新风换气机I内对角线上,采用此种逆流交叉换热的方式, 系统的换热效率较高,使新风和热风可以进行充分的热量传递。[0027]热风进气口通过热风进气管道4和管道轴流风机2相连,管道轴流风机2的另一端通过热风进气管道4和热风进气阀3相连,热风进气阀3可以控制热风的进入。热风进气阀3的另一端通过热风进气管道4和换热站6相连。新风进气口接有新风进气管道8,该新风进气管道8的中间任意位置处设置有新风进气阀801,新风进气阀801可以控制新风的进入。新风换气机I上的热风出气口通过热风出气管道7和换热站6相连,降温后的热空气可以通过管道返回到换热站6内,具体为从换热站6引出的热风通过管道轴流风机2和新风换气机I换热后返回换热站6。[0028]为满足换热站空气质量,本发明还设置了排风系统,在和热风进气阀3进气口相连的热风进气管道4上,即还未到达热风进气阀3处,设置有分支管道,该分支管道和排风机12相连,分支管道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一个风机阀门13。[0029]新风出气口通过新风出气管道5和新风系统中的空调机组9相连接,该新风出气管道5的中间任意位置处设置有新风出气阀501。空调机组9连接有空调出气管道921,该空调出气管道921通往热能利用室15,给热能利用室15供暖。在空调出气管道921中间的任意位置设有一个空调出气阀922。[0030]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改进,空调机组9的一端和空调进气管道11相连,在空调进气管道11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有一个空调进气阀110。[0031]作为本实施例的再一种改进,该建筑内还设置有另一套供暖系统14,该供暖系统14独立于该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当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的供暖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值时,则开启该供暖系统14,两套系统一起给用户供暖。[0032]使用时,首先进行季节性判断,冬季时,则开启该系统,热风余热回收系统与新风系统连锁,当新风系统中的空调机组9开启时,则开启热风余热回收系统进行新风预热。此时关闭空调进气阀110和风机阀门13。开启热风进气阀3和管道轴流风机2向新风换气机I中通入热风,开启新风进气阀801向新风换气机I中通入新风,开启新风换气机I进行热风和新风的热量交换,即对新风进行预热。并且开启新风出气阀501,把预热后的新风送入新风系统。此时还要开启空调出气阀922,把通过空调机组9加热后的新风通入用户室内。在冬季启用该系统时,还要进行温度的判断,当新风换气机预热后的新风供热温度高于冬季室内温度设定值时,可采用该系统对建筑直接供暖。而对于若温度满足不了设定要求时,无需执行上述策略,则开启该供暖系统14,两套系统一起给用户供暖。[0033]夏季时本套系统停止运行,关闭热风进气阀3和新风出气阀801,开启空调进气阀 110,通过原有的空调机组9对建筑内通新风。并开启风机阀门13,通过排风机12作用实现换热站6内热风的排风。[0034]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余能利用系统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该实施例是在第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改进。此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出气口通过新风出气管道5和新风系统中的空调机组进风口 10 相连接,该新风出气管道5的中间任意位置处设置有新风出气阀501。空调机组进风口 10 连接有空调机组出气通道911,空调机组出气通道911直接通向热能利用室15,该空调机组出气通道911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有空调机组出气阀912。新风系统还包括空调机组9,空调机组9设置在空调机组进风口 10—侧并和空调机组进风口 10相连接,空调机组9通过空调出气管道921向热能利用室15供热,该空调出气管道921中间的任意位置设有空调出气阀922。空调机组9的一端通过空调机组进风口 10和空调进气管道11相连,空调进气管道11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有空调进气阀110。[0035]在本实施例中,冬季利用换热站热风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供暖时,比第一种实施例多加了一个判断步骤,即当从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出来的预热后的新风的温度高于25度时, 则开启空调机组出气阀912,关闭空调出气阀922,使预热后的热风不通过新风系统的加热直接通过空调机组出气通道911送入热能利用室15内。当从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出来的预热后的新风的温度低于25度,并高于冬季室内温度设定值时,则关闭空调机组出气阀912, 开启空调出气阀922,热风经过新风系统的进一步加热,加热后再把新风通过空调出气管道 921送入热能利用室15内。[0036]在本实用新型中,热能利用室15例如为贵宾室。[0037]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
, 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和换热站(6);所述热风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新风换气机(I)、管道轴流风机(2 )及其热风进气阀(3 );所述新风换气机(I)上设置有热风进气口和新风进气口,热风进气口通过热风进气管道(4)和管道轴流风机(2)相连,管道轴流风机(2)的另一端通过热风进气管道(4)和热风进气阀(3)相连,热风进气阀(3)的另一端通过热风进气管道(4)和换热站(6)相连;新风进气口接有新风进气管道(8),该新风进气管道(8)的中间任意位置处设置有新风进气阀 (801)。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换气机(I)内安装有两个轴流风机(103),一个设置在热风进气口处,用于引入热风,并通过第一通道 (101)和新风换气机(I)上的热风出气口相连;一个设置在新风进气口处,用于引入新风, 并通过第二通道(102)和新风换气机(I )上的新风出气口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气口通过新风出气管道(5 )和新风系统中的空调机组(9 )相连接,该新风出气管道(5 )的中间任意位置处设置有新风出气阀(501);所述空调机组(9 )通过空调出气管道(921)向热能利用室(15) 供热,所述空调出气管道(921)中间的任意位置设有空调出气阀(922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9)的一端和空调进气管道(11)相连,空调进气管道(11)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有空调进气阀(11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气口通过新风出气管道(5)和新风系统中的空调机组进风口(10)相连接,该新风出气管道(5)的中间任意位置处设置有新风出气阀(501);所述空调机组进风口(10)连接有空调机组出气通道 (911),空调机组出气通道(911)直接通向热能利用室(15),该空调机组出气通道(911)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有空调机组出气阀(912);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空调机组(9),空调机组(9)设置在空调机组进风口(10) —侧并和空调机组进风口(10)相连接,空调机组(9)通过空调出气管道(921)向热能利用室(15)供热,该空调出气管道(921)中间的任意位置设有空调出气阀(9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9)的一端通过空调机组进风口( 10)和空调进气管道(11)相连,空调进气管道(11)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有空调进气阀(110)。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换气机(I)上的热风出气口通过热风出气管道(7)和换热站(6)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I至6任一项所述的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和所述热风进气阀(3)进气口相连的热风进气管道(4)上,设置有分支管道,该分支管道和排风机(12)相连,分支管道的中间任意位置设置有风机阀门(13)。
9.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101)和第二通道(102)分别设置在新风换气机(I)内对角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I至6任一项所述的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供暖系统(14),该供暖系统(14)独立于该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与余热回收系统进行耦合,能共同给用户供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力站余能利用系统,包括一热风余热回收子系统,该热风余热回收子系统包括新风换气机、管道轴流风机及其热风进气阀;所述新风换气机上设置有热风进气口,热风进气口通过热风进气管道和管道轴流风机相连,管道轴流风机的另一端通过热风进气管道和热风进气阀相连,热风进气阀的另一端通过热风进气管道和换热站相连;所述新风换气机内安装有两个轴流风机,用于引入热风和新风。运用该系统可以将热力站内空间蓄热进行合理开发和转移利用,提高换热站室内舒适度,提高一次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亦可实现建筑内自身的能量互补,减少建筑自身对外在能量的需求,提高建筑用能水平及用能效率。
文档编号F24F12/00GK202747550SQ20122044158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
发明者方振雷, 徐吉富 申请人: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