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45827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前面形成有空气吸入口,且分别形成有侧空气排出口和下空气排出口,吸入口面板,以进退的方式配置在本体,当前进时,与上述本体形成向上下方向开放的空气吸入流路,下排出叶片,引导从下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直线前进,侧排出叶片,引导从侧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弯折到达上述吸入口面板的旁边;能够将从本体向室内排出的空气直接向空气吸入口逆流而被再吸入的现象最小化的同时,形成前方气流和下部气流的立体混合气流。
【专利说明】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尤其涉及设有多个排出叶片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0002]通常,空气调节器,是指利用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蒸发器构成的制冷剂的冷冻循环系统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或者利用过滤器来净化空气,从而带给用户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的设备。
[0003]空气调节器形成有空气吸入口和空气排出口,上述空气吸入口用于吸入室内的空气,上述空气排出口用于向外部排出在空气调节器的内部调节了的空气。空气调节器的内部可设置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空气调节器可设置对空气中的异物进行净化的过滤器。
[0004]最近的趋势是,在空气调节器形成多个空气排出口,由向多个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对室内进行立体空气调节。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形成前方气流和下方气流的立体气流的空气调节器。
[0006]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前面形成有空气吸入口,且分别形成有侧空气排出口和下空气排出口 ;吸入口面板,以进退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本体,当前进时,与上述本体形成向上下方向开放的空气吸入流路;下排出叶片,引导从上述下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直线前进;侧排出叶片,引导从上述侧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弯折到达上述吸入口面板的旁边。
[0007]上述下空气排出口可在上述本体以与上述空气吸入流路并列的方向开放;上述侧空气排出口可在上述本体向与上述下空气排出口垂直的方向开放。
[0008]上述吸入口面板可包括:前主体,位于上述本体的前方;遮蔽主体,用于遮蔽上述前主体与本体之间的缝隙的一部分。
[0009]当上述空气调节器停止时,上述侧排出叶片可关闭上述侧空气排出口,上述吸入口面板的上述遮蔽主体可向遮蔽上述侧排出叶片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后退。
[0010]当上述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上述侧排出叶片可打开上述侧空气排出口,上述吸入口面板的上述遮蔽主体可向上述侧排出叶片的前方位置以与上述侧排出叶片分隔的方式
、产.、rr.目U进。
[0011]可包括: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使上述侧排出叶片旋转,以使上述侧排出叶片形成前方气流;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使上述下排出叶片旋转,以使上述下排出叶片形成下方气流。
[0012]上述侧排出叶片可大于上述侧空气排出口。
[0013]上述侧排出叶片可包括:第一叶片部,垂直旋转中心位于上述本体的内部;第二叶片部,从上述第一叶片部连续地形成,与上述第一叶片部形成的倾斜角为钝角。
[0014]可在上述本体形成第一叶片部收容部,上述第一叶片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于上述第一叶片部收容部。
[0015]上述第一叶片部收容部大于上述侧空气排出口。
[0016]可在上述本体的侧面凹陷形成第二叶片部收容部,上述第二叶片部插入于上述第二叶片部收容部而被收容。
[0017]还可以包括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上述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使上述侧排出叶片旋转,以使上述第二叶片部朝向上述吸入口面板的旁边。
[0018]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上述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可使上述侧排出叶片向特定位置旋转,上述特定位置是指,俯视观察时,上述第二叶片部的延长线与上述本体的侧面延伸而成的延长线成为锐角的位置。
[0019]上述侧空气排出口能够以上述本体的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形成于后方部。
[0020]上述下空气排出口能够以上述本体的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形成于后方部。
[0021]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优点在于,能够将向室内引导并排出的空气向空气吸入口逆流而被再吸入的现象最小化的同时,形成前方气流和下部气流的立体混合气流。
[0022]并且,具有吸入口面板能够保护侧排出叶片且空气调节器的侧面外观简洁高档的优点。
[0023]并且,具有能够将在空气调节器停止期间异物通过侧排出叶片与本体之间的缝隙渗透的现象最小化,保持空气调节器清洁的优点。
[0024]并且,具有不另行设置用于遮蔽侧排出叶片的外部门或外部盖,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保护侧排出叶片的优点。
[0025]并且,具有能够将向侧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以及向下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向空气吸入流路逆流的现象最小化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参照以下附图及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多个优点,上述附图中:
[0027]图1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停止时的立体图。
[0028]图2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运转时的立体图。
[0029]图3为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0030]图4为图1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
[0031]图5为图2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
[0032]图6为图2所示的D-D线的剖视图。
[0033]图7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运转时的主视图。
[0034]图8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35]图9为示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本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参照附图,对能够具体地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7]图1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停止时的立体图,图2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运转时的立体图。
[0038]参照图1及图2,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2,上述本体2吸入室内空气并进行调节之后排出。在本体2形成空气吸入口,上述空气吸入口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本体2的内部。空气吸入口能够以向前后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本体2的前面,或者以向前后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本体2的后表面。在本体2形成空气排出口,上述空气排出口用于向本体2的外部排出在本体2的内部调节了的空气。可在本体2形成多个空气排出口。本体2可包括后壳体12和设在后壳体12的前方的前壳体13。后壳体12和前壳体13可形成本体2的外观。
[0039]空气调节器包括本体2和形成空气吸入流路P的吸入口面板30。吸入口面板30以进退的方式配置在本体2。在本体2的前面形成空气吸入口的情况下,吸入口面板30能够以进退的方式配置在本体2的前方,空气吸入流路P可形成于空气吸入口的前方。在本体2的背面形成空气吸入口的情况下,吸入口面板30能够以进退的方式配置在本体2的后方,空气吸入流路P可形成于空气吸入口的后方。
[0040]在本体2的前面形成空气吸入口的情况下,吸入口面板30可沿着接近于本体2的方向后退,并沿着远离于本体2的方向前进。吸入口面板30当前进时,可形成本体2和空气吸入流路P。空气吸入流路P能够以向上下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吸入口面板30与本体2之间,并能够以向左右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吸入口面板30与本体2之间。在空气吸入流路P向上下方向开放的情况下,空气吸入流路P的上面和下面可分别开放,吸入口面板30可呈上面、下面及背面分别开放的同时前面和左侧面及右侧面分别被遮挡的形状。当吸入口面板30处于前进的位置时,室内的空气可从空气吸入流路P的下侧向空气吸入流路P上升,从而流入空气吸入流路P,室内的空气可从空气吸入流路P的上侧向空气吸入流路P下降,从而流入空气吸入流路P。空气吸入流路P向左右方向开放的情况下,空气吸入流路P的左侧面及右侧面可分别开放,吸入口面板30可呈左侧面及右侧面分别开放的同时前面和上面及下面分别被遮挡的形状。当吸入口面板30处于前进的位置时,室内的空气可从空气吸入流路P的左侧向空气吸入流路P流动,从而流入空气吸入流路P,室内的空气可从空气吸入流路P的右侧向空气吸入流路P流动,从而流入空气吸入流路P。
[0041]在本体2的背面形成空气吸入口的情况下,吸入口面板30可沿着接近于本体2的方向前进,并沿着远离于本体2的方向后退。吸入口面板30当后退时,可形成本体2和空气吸入流路P。空气吸入流路P能够以向上下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吸入口面板30与本体2之间,并能够以向左右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吸入口面板30与本体2之间。在空气吸入流路P向上下方向开放的情况下,空气吸入流路P的上面及下面可分别开放,吸入口面板30可呈上面、下面及前面分别开放的同时背面和左侧面及右侧面分别被遮挡的形状。当吸入口面板30处于后退的位置时,室内的空气可从空气吸入流路P的下侧向空气吸入流路P上升,从而吸入到空气吸入流路P,室内的空气可从空气吸入流路P的上侧向空气吸入流路P下降,从而吸入到空气吸入流路P。空气吸入流路P向左右方向开放的情况下,空气吸入流路P的左侧面及右侧面可分别开放,吸入口面板30可呈左侧面及右侧面和前面分别开放的同时背面、上面及下面分别被遮挡的形状。当吸入口面板30处于后退的位置时,室内的空气可从空气吸入流路P的左侧向空气吸入流路P流动,从而流入空气吸入流路P,室内的空气可从空气吸入流路P的右侧向空气吸入流路P流动,从而吸入到空气吸入流路P。
[0042]图3为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图5为图2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图6为图2所示的D-D线的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运转时的主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9为示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本体的侧视图。
[0043]可在本体2的前面或背面形成空气吸入口 4。可在本体2的除了前面之外的其他面形成多个空气排出口 6、8。可在本体2除了背面之外的其他面形成多个空气排出口 6、8。多个空气排出口 6、8能够以向互不相同的方向排出空气的方式形成。多个空气排出口 6、8能够以分散的方式形成在本体2的多个位置。
[0044]多个空气排出口 6、8可包括:第一空气排出口,在与空气吸入流路P分隔的位置沿着与空气吸入流路P的开放方向并列的方向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在与空气吸入流路P分隔的位置沿着与第一空气排出口的开放方向垂直的方向开放。空气吸入口 4形成于本体
2的前面,且空气吸入流路P位于空气吸入口 4的前方的情况下,多个空气排出口 6、8可包括:第一空气排出口,在相比空气吸入流路P靠后方的位置沿着与空气吸入流路P的开放方向并列的方向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在相比空气吸入流路P靠后方的位置沿着与第一空气排出口的开放方向垂直的方向开放。空气吸入口 4形成于本体2的背面,且空气吸入流路P位于空气吸入口 4的后方的情况下,多个空气排出口 6、8可包括:第一空气排出口,在相比空气吸入流路P靠前方的位置沿着与空气吸入流路P的开放方向并列的方向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在相比空气吸入流路P靠前方的位置沿着与第一空气排出口的开放方向垂直的方向开放。
[0045]以下,说明的是,空气吸入口 4形成于本体2的前面,空气吸入流路P位于空气吸入口 4的前方的情况。
[0046]空气吸入流路P向上下方向开放的情况下,第一空气排出口可在相比空气吸入流路P靠后方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可在相比空气吸入流路P靠后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开放。空气吸入流路P向左右方向开放的情况下,第一空气排出口可在相比空气吸入流路P靠后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开放,第二空气排出口可在相比空气吸入流路P靠后方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开放。可在本体2的左侧和右侧中的至少一侧形成侧空气排出口
6。可在本体2的下部形成下空气排出口 8。空气吸入流路P向上下方向开放的情况下,下空气排出口 8可成为第一空气排出口,侧空气排出口 6可成为第二空气排出口。空气吸入流路P向左右方向开放的情况下,侧空气排出口 6可成为第一空气排出口,下空气排出口 8可成为第二空气排出口。可分别在本体2的左侧和右侧形成侧空气排出口 6。可在本体2的左侧形成左侧空气排出口 6A,可在本体2的右侧形成右侧空气排出口 6B。在本体2的内部调节了的空气可通过左侧空气排出口 6A、右侧空气排出口 6B和下空气排出口 8向三个方向分散并排出。以下,分别区分说明左侧空气排出口 6A和右侧空气排出口 6B的情况下,称为左侧空气排出口 6A和右侧空气排出口 6B进行说明,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将左侧空气排出口 6A和右侧空气排出口 6B称为侧空气排出口 6进行说明。
[0047]可在本体2设置送风单元14和热交换器15。送风单元14和热交换器15可设在后壳体12与前壳体13之间。
[0048]后壳体12可形成空气的流路。由送风单元14送出的空气可被引向后壳体12,从而向空气排出口流动。后壳体12可形成本体2的背面外观。后壳体12可形成本体2的上、下、左、右四个周面外观。可在后壳体12的左侧形成左侧空气排出口 6A,可在后壳体12的右侧形成右侧空气排出口 6B。左侧空气排出口 6A能够以向左右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后壳体12的左侧。右侧空气排出口 6B能够以向左右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后壳体12的右侦U。在后壳体12的下部还可以形成下空气排出口 8。下空气排出口 8能够以向上下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后壳体12的下部。
[0049]前壳体13可形成本体2的前面外观。可在前壳体13形成空气吸入口 4。空气吸入口 4能够以向前后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前壳体13。可在前壳体13形成保护本体2的内部的吸入格栅13a。吸入格栅13a能够以位于空气吸入口 4的方式形成。吸入格栅13a能够以横穿空气吸入口 4的方式形成。
[0050]送风单元14可向空气吸入口 4吸入空气,使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5之后,向空气排出口 6、8排出。送风单元14可由吸入前方的空气并沿着圆周方向送出的离心式送风单元构成。送风单元14可包括设在后壳体12的马达16、设在马达16的旋转轴的鼓风机17。送风单元14还可以包括向鼓风机17引导空气的节流孔18。马达16能够以旋转轴朝向前方的方式设置。鼓风机17可以是吸入其前方的空气并沿着圆周方向送出的涡轮风扇等离心风扇。节流孔18可与后壳体12—起形成由鼓风机17送出的空气的流路。可在后壳体12形成引导由鼓风机17送出的空气的空气引导件。后壳体12可起到包围马达16及鼓风机17的风扇罩的功能。可在节流孔18形成使空气通过的空气孔19。空气孔19可形成于鼓风机17与热交换器15之间的位置。
[0051]热交换器15能够以与空气吸入口 4相向的方式设置。热交换器15能够以位于前壳体13与节流孔18之间的方式设置。热交换器15能够以垂直于前壳体13和节流孔18中的至少一个的方式设置。
[0052]空气调节器可包括对向空气吸入口 4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20。过滤器20能够以可左右滑动拆装的方式设在前壳体13的前面。可在前壳体13形成滑动引导件,上述滑动引导件引导过滤器20使其左右滑动。
[0053]向侧空气排出口 6排出的空气直接向空气吸入流路P逆流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空气调节器的性能下降。并且,向下空气排出口 8排出的空气直接向空气吸入流路P逆流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空气调节器的性能有下降。优选地,侧空气排出口 6及下空气排出口8形成于最大限度地与空气吸入流路P分隔的位置。优选地,侧空气排出口 6及下空气排出口 8分别形成于相比空气吸入流路P靠后方的位置。优选地,空气吸入流路P可形成于本体2的前面前方,侧空气排出口 6及下空气排出口 8分别形成于本体2的后方部。如图5所示,侧空气排出口 6能够以本体2的前后方向中央El为基准形成于后方部。侧空气排出口 6能够以向左右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本体2的后方部。如图6所示,下空气排出口 8能够以本体2的前后方向中央E2为基准形成于后方部。下空气排出口 8能够以向上下方向开放的方式形成于本体2的后方部。
[0054]吸入口面板30可大于空气吸入口 4。吸入口面板30能够以不能从空气调节器的前方看到空气吸入口 4的方式被遮挡。吸入口面板30可包括前主体31和遮蔽主体32。前主体31可位于本体2的前方。遮蔽主体32可遮蔽前主体31与本体2之间的缝隙的一部分。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遮蔽主体32可向遮蔽后述的侧排出叶片50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后退。遮蔽主体32可向侧排出叶片50的至少一部分旁边后退,位于侧排出叶片50的旁边的部分可遮挡侧排出叶片50,侧排出叶片50可保护遮蔽主体32的至少一部分。遮蔽主体32可呈板状。遮蔽主体32可呈沿上下方向长的正方形形状。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遮蔽主体32可向侧排出叶片50的前方位置以与侧排出叶片50分隔的方式前进。在侧排出叶片50向引导空气使其排出的位置移动之前,遮蔽主体32可向与侧排出叶片50分隔的位置移动,侧排出叶片50可顺畅地旋转,而不与遮蔽主体32干涉。可在前主体31形成至少一个遮蔽主体32。空气吸入流路P向上下方向开放的情况下,遮蔽主体32可包括左侧遮蔽主体32A及右侧遮蔽主体32B。左侧遮蔽主体32A及右侧遮蔽主体32B可分别形成于前主体31的侧端。左侧遮蔽主体32A及右侧遮蔽主体32B能够以分别与前主体31垂直的方式形成。空气吸入流路P向左右方向开放的情况下,遮蔽主体32可包括上侧遮蔽主体(未图示)及下侧遮蔽主体(未图示)。遮蔽主体32包括左侧遮蔽主体32A及右侧遮蔽主体32B的情况下,当吸入口面板30前进时,空气吸入流路P可形成于左侧遮蔽主体32A与右侧遮蔽主体32B之间。左侧遮蔽主体32A可遮蔽前主体31与本体2之间的左侧缝隙SI。右侧遮蔽主体32B可遮蔽前主体31与本体2之间的右侧缝隙S2。以下,分别区分说明左侧遮蔽主体32A和右侧遮蔽主体32B的情况下,称为左侧遮蔽主体32A和右侧遮蔽主体32B进行说明,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将左侧遮蔽主体32A和右侧遮蔽主体32B称为遮蔽主体32进行说明。
[0055]空气调节器可包括使吸入口面板30进退的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
[0056]吸入口面板30包括与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相连接的面板主体33和相对于面板主体33拆装的前盖34,前盖34可包括前主体31、左侧遮蔽主体32A及右侧遮蔽主体32B。可在面板主体33设置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未图示),面板主体33可起到用于提高装饰美的装饰机构的作用,或者起到显示空气调节器的信息的显示器的作用。面板主体33的至少一部分可向外部露出。吸入口面板30同时包括面板主体33和前盖34,且面板主体33包括发光二极管的情况下,可在前盖34形成可使从发光二极管照射的光通过的透光孔。吸入口面板30中,面板主体33的背面与本体2的前面分隔,从而可在面板主体33与本体2之间形成空气吸入流路P。当吸入口面板30前进时,空气吸入流路P可形成于本体2的前面与吸入口面板30的左侧遮蔽主体32A右侧面、吸入口面板30的右侧遮蔽主体32B左侧面及面板主体33的背面之间。
[0057]另一方面,吸入口面板30可包括前主体31、左侧遮蔽主体32A及右侧遮蔽主体32B,而不包括面板主体33,这种情况下,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可与前主体31相连接。吸入口面板30中,前主体31的背面与本体2的前面分隔,从而可在前主体31与本体2之间形成空气吸入流路P。当吸入口面板30前进时,空气吸入流路P可形成于本体2的前面与吸入口面板30的左侧遮蔽主体32A右侧面、吸入口面板30的右侧遮蔽主体32B左侧面及前主体31的背面之间。前主体31可借助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前进或者后退。吸入口面板30同时包括面板主体33与前盖34的情况下,前主体31可与面板主体33相结合。
[0058]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可包括马达42、小齿轮44和齿条46。在吸入口面板30和本体2可设置多个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中,马达42可设在本体2,小齿轮44可设在马达的旋转轴,齿条46可设在吸入口面板30。吸入口面板30包括面板主体33的情况下,齿条46可设在面板主体33,吸入口面板30不包括面板主体33的情况下,齿条46可设在前主体31。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中,马达42可设在吸入口面板30,小齿轮44可设在马达的旋转轴,齿条46可设在本体2。吸入口面板30包括面板主体33的情况下,马达42可设在面板主体33,吸入口面板30不包括面板主体33的情况下,马达42可设在前主体31。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可使吸入口面板30向前方移动。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可使吸入口面板30向后方移动。
[0059]空气调节器可包括:第一排出叶片,引导从第一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直线前进;第二排出叶片,引导从第二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弯折到达。第一排出叶片和第二排出叶片可设在本体2。
[0060]空气吸入流路P向上下方向开放的情况下,空气调节器可包括:侧排出叶片50,弓丨导从侧空气排出口 6排出的空气弯折到达;下排出叶片60,引导从下空气排出口 8排出的空气直线前进。这种情况下,下排出叶片60可成为第一排出叶片,侧排出叶片50可成为第二排出叶片。
[0061]空气吸入流路P向左右方向开放的情况下,空气调节器可包括:侧排出叶片,引导从侧空气排出口 6排出的空气直线前进;下排出叶片,引导从下空气排出口 8排出的空气弯折到达。这种情况下,侧排出叶片可成为第一排出叶片,下排出叶片可成为第二排出叶片。
[0062]以下,说明的是,空气吸入流路P沿上下方向开放,下排出叶片60为引导空气直线前进的第一排出叶片,侧排出叶片50为引导空气弯折到达的第二排出叶片的情况。
[0063]侧排出叶片50可包括:左侧排出叶片50A,引导从左侧空气排出口 6A排出的空气弯折到达;右侧排出叶片50B,引导从右侧空气排出口 6B排出的空气弯折到达。左侧排出叶片50A能够通过以垂直旋转中心为中心沿着左右方向旋转的方式设在本体2的左侧,当沿着本体2的左侧方向突出地旋转时,可引导从左侧空气排出口 6A排出的空气弯折到达。右侧排出叶片50B能够通过以垂直旋转中心为中心向左右方向旋转的方式设在本体2的右侦牝当向本体2的右侧方向突出地旋转时,可引导从右侧空气排出口 6B排出的空气弯折到达。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左侧排出叶片50A和右侧排出叶片50B可按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除了旋转方向之外的其他结构及作用均可相同,以下,分别区分说明左侧排出叶片50A和右侧排出叶片50B的情况下,称为左侧排出叶片50A和右侧排出叶片50B进行说明,对于除此之外的共同的结构,称为侧排出叶片50进行说明。
[0064]侧排出叶片50可大于侧空气排出口 6。侧排出叶片50可在侧空气排出口 6的外侧位置以覆盖侧空气排出口 6的方式对侧空气排出口 6进行开闭。
[0065]侧排出叶片50可包括:第一叶片部51,旋转中心位于本体2的内部;第二叶片部52,从第一叶片部51连续地形成,与第一叶片部51形成的倾斜角为钝角Θ I。第一叶片部51的垂直旋转中心可位于本体2的内部。第一叶片部51和第二叶片部52可分别呈板体形状,分别用于引导空气使其前进,可根据第一叶片部51的空气引导方向和第二叶片部52的空气引导方向不同,引导空气弯折到达。侧排出叶片50中,第一次由第一叶片部51引导的空气可以第二次由第二叶片部52引导,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可多次转换。
[0066]第一叶片部51可引导从侧空气排出口 6排出的空气。第一叶片部51可大于侧空气排出口 6,侧排出叶片50的第一叶片部51可打开或关闭侧空气排出口 6。侧排出叶片50还可以包括:旋转轴部53,位于本体2的内部;旋转轴部连接部54,连接旋转轴部53和第一叶片部51的一面。旋转轴部53可成为侧排出叶片50的垂直旋转中心。旋转轴部53可与后述的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相连接,可以在位于本体2的内部的状态下,借助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来旋转。旋转轴部连接部54可突出形成于第一叶片部51的双面中朝向侧空气排出口 6的一面。当旋转轴部53借助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的驱动来旋转时,可起到使第一叶片部51旋转的连杆的作用。
[0067]第二叶片部52可将向侧空气排出口 6排出的空气引导至吸入口面板30的旁边。第二叶片部52可使由第一叶片部51引导的空气向朝向前方的方向弯折到达。由第二叶片部52引导的空气可被引导至吸入口面板30的遮蔽主体32的旁边。
[0068]下排出叶片60可一边以水平旋转中心为中心上下旋转,一边调节向下空气排出口 8排出的空气的上下风向。下排出叶片60的水平旋转中心可位于本体2的内部。下排出叶片60还可以包括:叶片部61 ;旋转轴部63,位于本体2的内部;旋转轴部连接部64,连接旋转轴部63和叶片部61的一面。叶片部61水平地配置在本体2的下部的情况下,可遮挡下空气排出口 8,垂直或倾斜地配置于本体2的下部的情况下,可开放下空气排出口 8,并引导从下空气排出口 8排出的空气使其排出。叶片部61可呈板体形状,用于引导空气直线前进。旋转轴部63可成为下排出叶片60的水平旋转中心。旋转轴部63可与后述的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相连接,并在位于本体2的内部的状态下,可借助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来旋转。旋转轴部连接部64可突出形成于叶片部61的双面中朝向下空气排出口 8的一面。当旋转轴部63借助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的驱动来旋转时,可起到使叶片部61旋转的连杆的作用。
[0069]另一方面,可在本体2形成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第一叶片部51可旋转地收容于上述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可大于侧空气排出口 6。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可相比侧空气排出口 6靠外侧。可在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形成供第一叶片部51旋转的空间。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可收容第一叶片部51的一部分,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第一叶片部收容部可收容整个第一叶片部51。侧排出叶片50的旋转轴部连接部64可在位于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的状态下旋转。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第一叶片部51的一部分可位于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第一叶片部51的剩余部分可位于本体2的外部。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第一叶片部51可覆盖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当第一叶片部51覆盖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时,侧空气排出口 6可被第一叶片部51遮挡。
[0070]在本体2的侧面3凹陷形成有第二叶片部收容部24,第二叶片部52插入于上述第二叶片部收容部24内而被收容。第二叶片部收容部24可从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连续地形成。第二叶片部收容部24能够以台阶的方式形成于本体2的侧面3。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第二叶片部52可从第二叶片部收容部24引出,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第二叶片部52可插入于第二叶片部收容部24,并收容在第二叶片部收容部24。
[0071]空气调节器可包括使侧排出叶片50旋转的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和使下排出叶片60旋转的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
[0072]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可设在本体2,侧排出叶片50可与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相连接。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可包括设在本体2的侧排出叶片驱动马达。在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中,侧排出叶片驱动马达可直接与侧排出叶片50相连接,用于使侧排出叶片50旋转。当然,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可借助连接侧排出叶片驱动马达与侧排出叶片50的至少一个传动部件使侧排出叶片50旋转。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可使侧排出叶片50旋转,以使侧排出叶片50形成前方气流。当空气调节器停止运转时,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可使侧排出叶片50旋转,以使侧排出叶片50遮挡侧空气排出口 6。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可使侧排出叶片50旋转,以使第二叶片部52朝向吸入口面板30的旁边。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可使侧排出叶片6向特定位置旋转,上述特定位置是指,俯视观察时(图2所示的C-C线的剖视面),上述第二叶片部54的延长线V与从本体2的侧面3延伸而成的延长线W成为锐角Θ 2的位置。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可包括使左侧排出叶片50A旋转的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A和使右侧排出叶片50B旋转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B。以下,分别区分说明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A和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B的情况下,称为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A和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B进行说明,对于除此之外的共同的结构,称为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进行说明。
[0073]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可设在本体2,下排出叶片60可与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相连接。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可包括设在本体2的下排出叶片驱动马达。在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中,下排出叶片驱动马达可直接与下排出叶片60相连接,用于使下排出叶片60旋转。当然,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可通过连接下排出叶片驱动马达和下排出叶片60的至少一个传动部件来使下排出叶片60旋转。
[0074]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可使下排出叶片60旋转,以使下排出叶片60形成下方气流。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可使下排出叶片60旋转,以使下排出叶片60沿着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中更靠垂直方向的倾斜方向配置。当空气调节器停止运转时,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可使下排出叶片60旋转,以使下排出叶片60遮挡下空气排出口 8。
[0075]空气调节器还可以包括控制部,上述控制部用于对送风单元14、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及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进行控制。
[0076]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侧排出叶片50可关闭侧空气排出口 6。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侧排出叶片50可打开侧空气排出口 6。
[0077]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吸入口面板30可以后退。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吸入口面板30的遮蔽主体32可向遮蔽侧排出叶片50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后退。左侧遮蔽主体32A可遮蔽左侧排出叶片50A的至少一部分。右侧遮蔽主体32B可遮蔽右侧排出叶片50B的至少一部分。遮蔽主体32当向后方方向移动时,可遮蔽侧排出叶片50的前端。遮蔽主体32当向后方移动时,可向侧排出叶片50的第二叶片部52的旁边移动,从而遮蔽第二叶片部52。左侧遮蔽主体32A当后退时,可向左侧排出叶片50A的第二叶片部52的旁边移动,左侧排出叶片50A的第二叶片部52可在本体2与左侧遮蔽主体32A之间由左侧遮蔽主体32A保护。右侧遮蔽主体32B当后退时,可向右侧排出叶片50B的第二叶片部52的旁边移动,右侧排出叶片50B的第二叶片部52可在本体2与右侧遮蔽主体32B之间由右侧遮蔽主体32B保护。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吸入口面板30可以前进。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吸入口面板30的遮蔽主体32可向侧排出叶片50的前方位置以与侧排出叶片50分隔的方式前进。当吸入口面板30处于前方位置时,左侧遮蔽主体32A可向左侧排出叶片50A的前方位置前进,左侧遮蔽主体32A和左侧排出叶片50A可互不干涉。当吸入口面板30处于前方位置时,右侧遮蔽主体32B可向右侧排出叶片50B的前方位置前进,右侧遮蔽主体32B和右侧排出叶片50B可互不干涉。
[0078]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控制部可使送风单元14驱动,使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以前进模式驱动,并分别使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及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以开放模式驱动。
[0079]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控制部可使送风单元14驱动,使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及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分别以密闭模式驱动,并使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以后退模式驱动。
[0080]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能够以使遮蔽主体32与侧排出叶片50分隔的第一模式和使遮蔽主体32与侧排出叶片50相接触的第二模式驱动。在这里,第一模式可以为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使吸入口面板30前进的前进模式,第二模式可以为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使吸入口面板30后退的后退模式。
[0081]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控制部可在控制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使其处于前进模式之后,控制控制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使其处于侧空气排出口开放模式。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控制部可在控制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使其处于侧空气排出口密闭模式之后,控制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使其处于后退模式。
[0082]以下,对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
[0083]首先,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可使吸入口面板30前进,吸入口面板30可整体沿着前方方向前进。当吸入口面板30前进时,可在吸入口面板30与本体2之间形成上面及下面分别开放的空气吸入流路P。
[0084]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可使侧排出叶片50以向本体2的旁边突出的方式旋转,此时,侧排出叶片50以垂直旋转中心为中心向旁边旋转,并向可将向侧空气排出口 6排出的空气引导至吸入口面板30的旁边的位置旋转。当侧排出叶片50旋转时,第一叶片部51的一部分可位于本体2的内部,第一叶片部51的剩余部分位于本体2的外部。当侧排出叶片50旋转时,第二叶片部52可整体位于本体2的外部。
[0085]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可使下排出叶片60以向本体2的下方突出的方式旋转,下排出叶片60以水平旋转中心为中心向下侧旋转,并向可将向下空气排出口 8排出的空气引导至本体2的下侧的位置旋转。
[0086]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送风单元14可以驱动,当送风单元14驱动时,可分别向空气吸入流路P的上侧和空气吸入流路P的下侧吸入室内的空气。室内的空气可从空气吸入流路P的上侧位置向空气吸入流路P下降而被吸入,可从空气吸入流路P的下侧位置向空气吸入流路P上升而被吸入。吸入到空气吸入流路P的空气从空气吸入流路P可通过空气吸入口 4吸入到本体2的内部。吸入到本体2的内部的空气可与热交换器15进行热交换之后向送风单元14流动,并通过送风单元14向侧空气排出口 6和下空气排出口 8送出。向侧空气排出口 6排出的空气可通过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向本体2的旁边排出。向下空气排出口 8送出的空气可通过下空气排出口 8向本体2的下方排出。
[0087]向本体2的旁边排出的空气可由第一叶片部51引导,从而沿着第一叶片部51朝向的方向前进,之后,上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通过第二叶片部52转换为前方方向,并沿着第二叶片部52朝向的方向前进。引导从本体2的旁边排出的空气使其最终沿着第二叶片部52朝向的方向排出,由第二叶片部52引导的空气可朝向吸入口面板30的旁边。当将图2的X方向称为前方方向,将图2的Y方向称为旁边方向,将图2的Z方向称为下侧方向时,通过侧空气排出口 6的空气向Y方向排出,但上述空气可依次由第一叶片部51及第二叶片部52多次引导的同时向最大限度地接近于X方向的方向F排出,空气调节器可通过侧排出叶片50来形成前方气流。通过侧排出叶片50来向吸入口面板30的旁边引导的空气可由吸入口面板30的遮蔽主体32遮挡,因而不向空气吸入流路P逆流,而向室内扩散。
[0088]向本体2的下方排出的空气可由下排出叶片60的叶片部61引导,从而沿着下排出叶片60的叶片部61朝向的方向前进。当通过下空气排出口 8的空气通过下空气排出口8时,沿着图2的Z方向送出,但可由下排出叶片60的叶片部61引导的同时沿着图2的Z方向与X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L排出。即,可引导从下空气排出口 8排出的空气使其向以下空气排出口 8为基准朝向下空气排出口 8的下侧前方的倾斜方向排出。可引导以通过下排出叶片60来向下空气排出口 8的下侧前方的倾斜方向排出的方式被引导的空气使其朝向本体2的下侧前方前进。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可使下排出叶片60沿着Z方向与X方向之间的倾斜方向中更靠近Z方向的倾斜方向旋转,并且可将向下空气排出口 8排出的空气中直接再吸入到空气吸入流路P的空气最小化。
[0089]另一方面,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送风单元14可以停止。
[0090]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70可使侧排出叶片50以紧贴于本体2的旁边的方式旋转,此时,侧排出叶片50以垂直旋转中心为中心按空气调节器运转时的方式相反的方向旋转。侧排出叶片50的第一叶片部51可覆盖第一叶片部收容部22,侧空气排出口 6可被第一叶片部51遮挡。侧排出叶片50的第二叶片部52可插入于第二叶片部收容部24,从而以不形成台阶的方式收容于本体2的侧面。
[0091]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80可使下排出叶片60以与本体2的下面水平的方式旋转,此时,下排出叶片60以水平旋转中心为中心向上侧旋转,从而关闭下空气排出口 8。
[0092]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吸入口面板驱动机构40可使吸入口面板30后退,吸入口面板30整个向后方方向后退。当吸入口面板30后退时,遮蔽主体32可向侧排出叶片50的一部分旁边位置移动。遮蔽主体32当后退时,可向第二叶片部52的旁边位置移动,遮蔽主体32可在第二叶片部52的旁边位置遮蔽第二叶片部52。当吸入口面板30后退时,遮蔽主体32可遮挡前主体31与本体2之间的缝隙,第二叶片部52可由遮蔽主体32保护。
[0093]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遮蔽主体32不遮蔽第二叶片部52,且能够从旁边看到遮蔽主体32与第二叶片部52之间的缝隙的情况下,空气调节器的侧面外观不高档,在这种缝隙夹有异物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使空气调节器的侧面保持清洁。但是,当空气调节器停止时,若遮蔽主体32遮蔽第二叶片部52,则空气调节器的侧面外观就会变得高档,并且也可以使空气调节器保持清洁。
[0094]另一方面,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在本发明所属技术范畴内进行各种实施是显而易见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前面形成有空气吸入口,且分别形成有侧空气排出口和下空气排出口 ; 吸入口面板,以进退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本体,当前进时,与上述本体形成向上下方向开放的空气吸入流路; 下排出叶片,引导从上述下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直线前进; 侧排出叶片,引导从上述侧空气排出口排出的空气弯折到达上述吸入口面板的旁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空气排出口在上述本体向以与上述空气吸入流路并列的方向开放; 上述侧空气排出口在上述本体向与上述下空气排出口垂直的方向开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入口面板包括: 前主体,位于上述本体的前方; 遮蔽主体,用于遮蔽上述前主体与本体之间的缝隙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空气调节器停止时, 上述侧排出叶片关闭上述侧空气排出口, 上述吸入口面板的上述遮蔽主体向遮蔽上述侧排出叶片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后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空气调节器运转时, 上述侧排出叶片打开上述侧空气排出口, 上述吸入口面板的上述遮蔽主体向上述侧排出叶片的前方位置以与上述侧排出叶片分隔的方式前进。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使上述侧排出叶片旋转,以使上述侧排出叶片形成前方气流; 下排出叶片驱动机构,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使上述下排出叶片旋转,以使上述下排出叶片形成下方气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侧排出叶片大于上述侧空气排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侧排出叶片包括: 第一叶片部,垂直旋转中心位于上述本体的内部; 第二叶片部,从上述第一叶片部连续地形成,与上述第一叶片部形成的倾斜角为钝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本体形成有第一叶片部收容部,上述第一叶片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容于上述第一叶片部收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叶片部收容部大于上述侧空气排出口。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本体的侧面凹陷形成有第二叶片部收容部,上述第二叶片部插入于上述第二叶片部收容部内而被收容。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上述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使上述侧排出叶片旋转,以使上述第二叶片部朝向上述吸入口面板的旁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上述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使上述侧排出叶片向特定位置旋转,上述特定位置是指,上述第二叶片部的延长线与上述本体的侧面延伸而成的延长线成为锐角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侧空气排出口以上述本体的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形成于后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下空气排出口以上述本体的前后方向中央为基准形成于后方部。
【文档编号】F24F1/00GK104235952SQ201410027552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14日
【发明者】金悍国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